刘邦是如何成功“逆袭”的?

感谢邀请!

刘邦,中国历史上白手起家第一人,从一个沛县“老混混”,在快五十岁的时候才开始创业,结果硬是“混”成了一代帝王,成为了大汉王朝的开国之君。

面对顶着项燕后代,力能扛鼎的江东第一杰出青年项羽,刘邦就是一个妥妥的屌丝,除了沛县这群兄弟,他一无所有。

可是他最终实现了逆袭,靠的是什么?

第一,知人善任

刘邦从小不学无术,不喜文,不喜武,唯独喜欢浪。因为浪,他结交了很多朋友,他可以与任何人打成一片,并得到他们的喜欢。

这是一种能力,他让不论是沛县起家萧何,曹参还是半路来投的张良,韩信,亦或是陈平这样的所谓“叛徒”!都能很好的团结在刘邦手下!

就像刘邦自己说的那样:“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所以,作为一个老板,知人善任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忍!

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刘邦是一个十分会忍的人!

当初楚怀王定约,谁先入关中,谁就是关中王。结果刘邦先项羽一步进入咸阳,惹上了项羽,摆下鸿门宴要杀他。

这一次,刘邦忍了,他主动让出关中,尊项羽为王。后来,项羽将他分封至偏远蜀地,刘邦又忍了,他接受封号,领兵入汉中、并烧毁栈道(用木板架在悬崖上铺成的道路),以示再也无意东出。

结果刘邦因此得以保全实力,羽翼丰满之后便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平定三秦,东出与项羽争天下。

最终,刘邦用他的海纳百川,战胜了项羽的锋芒毕露,造成了穷屌丝对高富帅的逆袭,成为一代帝王。

刘邦是如何成功“逆袭”的?

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他人的成功,而没有看到他们的努力,因此就会产生极其偏执和不客观的看法,认为所有的人只要在那个时代,所处那个位置就可以获得成功。事实上成功并不是偶然的,是不断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过程,同样对于大汉天子刘邦来讲也是一样。说刘邦是混混、无赖、流氓,这种说法是极其狭隘和片面的,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恐怕刘邦不仅得不到天下,反而会因为触犯秦法而早亡。严格来讲刘邦应该算作游侠,就像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的《游侠列传》中的大侠郭解一样。汉武帝处死郭解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他触犯了大汉之律,而是因为他具有影响力可能威胁到皇权。

少年立志,不做庸人

应该说刘邦的志向是从年轻时就确立的,在他年轻的时候曾经游历四方,投在“战国四公子”信陵君公子魏无忌的门客张耳门下,这个人生经历对于刘邦的触动很大,在刘邦的心目中魏无忌的急公好义、宽以待人、礼贤下士等品质,深深的印入了心中。后来回到沛县,刘邦才能将自己沛县的这些兄弟都打造成后来大汉的栋梁之才。因此在咸阳看到始皇帝出巡时,刘邦便发出了感慨:“大丈夫应当如此!”这和项羽的:“我要取而代之!”截然不同。刘邦是确认了自己的目标,而项羽只是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目标引领人走向成功,而态度只能保证一时的激情。

贵人相助,底蕴初成

说到刘邦的贵人,并不是史书记载中的那条龙,也不是曾经多次资助刘邦的萧何。而是将女儿吕雉嫁给刘邦,并资助刘邦起誓造反的岳父吕太公。按照史书的说法,这位老人为了躲避仇家来到沛县,吕太公有相人分本领,当他看到刘邦的时候就认定此人不凡。但我认为刘邦的不凡,并不是因为吕太公的相人之术,而是因为沛县县令的介绍,和吕太公和刘邦接触过程之后的判断。要知道吕家是人丁兴旺的大家,除了吕后之外,还有其兄长宗族不乏好勇斗狠之人,娘家人是刘邦创业初期最可靠的支撑。

创业团队,合作共赢

说刘邦搞的是最大的创业并不为过,别人创业无非是地位钱财,而刘邦要的是天下。对刘邦的所有追随者,他们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包括后来被刘邦剿灭的异姓诸侯王。人的能力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提升和锻炼的,跟随刘邦的这些沛县兄弟,不管是萧何、曹参,还是樊哙、夏侯婴等人均在战斗中磨砺了自己的能力,成长为栋梁之材,能力不是天生的,是后天打磨出来的,这个引路之人就是刘邦。跟着刘邦混,有肉吃,有酒喝,有女人,有钱财,有地位,有权力,总之一句话,跟着大哥混有前途。

慧眼识人,不负其才

说刘邦慧眼识人并不为过,可能很多人会说萧何是伯乐,滕公夏侯婴也是伯乐。但这些伯乐再有本事,他们并不是最后决定的那个人,要让韩信等人的才能得到发挥,最终的决定权在刘邦手里。项羽没有这个能力,以至于像韩信、陈平等原本在项羽手下的人都归附于刘邦。刘邦给了他们最大的信任和平台,让他们有机会发挥自己的能力,成为一代名将和一代名臣。用人之长、略人之短,这个能力不是一般人具备的。

杀伐有度,掌控有术

刘邦能用人之才,同样能控人之欲。对于帮助自己打天下的这些异姓王,只要对自己的统治构成威胁的一概诛杀。同样对自己并没有威胁的功臣勇将和可信之人都给予了优厚的待遇,并委以重任。汉初三杰的萧何最后成为大汉开国之相,位列功臣之首,曹参、樊哙、陈平、周勃等人也都各得其所,连多次背叛刘邦的雍齿也被封侯。对于淡泊名利的张良,也封其为留侯,让其颐养天年。

休养生息,无为而治

刘邦当政时期,一方面平定诸侯王之乱外和匈奴,另一方面在国内推行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国策。汉律完全借鉴于秦法,力图改变西汉初年民生凋敝、人口锐减、土地贫瘠的局面。后又经吕雉、刘恒、刘启三人的努力,到了汉武帝刘彻时期,西汉的国力达到了鼎盛,因此刘彻才有底气喊出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口号,这背后我看到的是刘邦的智慧,吕雉的坚持,刘恒的坚韧,刘启的尝试,刘彻的底气。

逆袭需要的是实力而不是运气,依赖的是条件而不是机会,凭借的是智慧而不是勇气。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刘邦是如何成功“逆袭”的?

若论出身,刘邦就是标准的穷屌丝一个。人品也不是特别的好,甚至还有点无赖。而刘邦虽没有显赫的身世,父母也都是老老实实的农民,但刘邦为人还算仗义,拥有强大的人脉资源。

刘邦不是文武全才的人物,所以他的功劳绝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他的成功还是得靠他的团队萧何、张良、韩信。

1、萧何,稳定后方的大总管

萧何在刘邦还是基层公务员的时候就是县人社工作的负责人,也有典狱明律的职业阅历。刘邦在入关后,别的人都抢夺金银珠宝,只有萧何在第一时间动用权力保管好秦中央的书籍。不仅如此,在刘邦多次身陷困境之时,好几次都是萧何在后方稳定大局,指挥有方,化险为夷。最重要的是,萧何月下追韩信,为刘邦争取到了这么好的一个军事天才。

2、张良,战略制定者

在楚河争霸中,只有张良看得最清楚。进咸阳要先安抚人心;项羽来了,先认怂,再逃跑;韩信要做“假齐王”,也是张良劝告刘邦先稳定韩信再做打算。

3、韩信,打江山的执行者

韩信作为一个军事家,为刘姓江山立下汗马功劳,丰功伟绩。背水一战;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用计破楚军二十万;垓下之战围困项羽。

这四个人相辅相成,少了谁都不行。

打个比方:假如刘邦要开一个公司,萧何是他的秘书,要帮他处理一些重要文件以及安排下人;张良出谋划策,则是一个市场经理,市场动向怎么样,具体该怎么做?而韩信则是一个公关经理,带领一帮人解决公关。

所以说,刘邦的“逆袭”绝非他自己一人之功。除了自己能力过人之外,关键时候还是得靠朋友。

刘邦是如何成功“逆袭”的?

刘邦之所以能够成功逆袭,归根结底,他是赢在格局上。可以说,刘邦是一个大智慧的人。他知道,要想干掉项羽,离不开人才,而且是能力远胜于己的人才。

从以下4点,可以看出来刘邦是个有大智慧的人,他不但隐忍和机智,还了解人性,把握人心,懂得人情。最后他能够成功逆袭:

(1)忍辱负重。刘邦武功不高,忍功绝对一流。鸿门宴上,对项羽毕恭毕敬,委曲求全。因为他知道,暂时的低头,是为了将来更好地抬头。

(2)自知自明。刘邦知道自己的不足,所以就大胆任用比自己能力强的人。一个人能认清自己,又能看透别人,岂有不成功的道理。

(3)机智灵活。刘邦脑瓜很活络,能够审时度势,绝不意气用事。关键时刻,韩信要“假齐王”,刘邦顺水推舟,封他真齐王。

(4)用人不疑。陈平献计要离间项羽和范增,申请活动经费。刘邦大笔一挥批了四万金,并说:你看着去办吧,不用报账了。这份信任,陈平能不卖命吗?

刘邦是如何成功“逆袭”的?

首先自己得有能力,然后就是背后有势力支持,这点很重要不然爬的越高摔的越惨。最后就需要一些运气了。历史上的英雄豪杰数不胜数,最后剩下成功的没有多少。

刘邦是如何成功“逆袭”的?

感谢邀请!

刘邦的逆袭看上去充满了偶然色彩,毕竟一个治安员,带着一个科长,一个狱吏,再加一个马夫,硬生生夺取了江山,想起来都觉得不可思仪。

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可是当风停的时候,这头猪却早早地化成了龙!

若说刘邦逼不得已,率兵造反,是为了要当皇帝。这肯定是无稽之谈。他想的肯定简单,大不了找一个明主护茵一下,过上逍遥的日子就好。所以他在成为沛公之后,发现自己的力量还是薄弱,不如找一颗大树依靠一下,岂不省心许多,也省得自己劳心劳力,随时都有可能被干掉,于是他最终选择了项梁!

刘邦心甘情愿地成了项梁的小弟。至此,刘邦过上了顺风顺水的生活,全国各地都开始有农民或地主起义。直到项梁死了!那些群臣开始玩计谋,让刘邦去啃最硬的那一块骨头——咸阳!同时又想限制项羽获得更多的战功,阻止项羽攻秦!

或许连刘邦自己都没有想到,他攻下了咸阳,让秦王投降,又约法三章,风头一时无两,哪曾想却因此受到了曹无伤的嫉恨,向项羽进谗言,于是就有了鸿门宴!

刘邦终于发现,这个老板想杀自己,虽然是迫于面子没有杀,但是下一次呢?所以,项羽给刘邦上了最生动的一课!

刀子,还是握在自己手里舒服!

打项羽,肯定是要输的!加上项羽削减了他的军事力量,那就躲起来吧,于是他躲到巴蜀,之后就是暗度陈仓,平定三秦,楚汉争霸,问鼎江山。

刘邦一开始时是胸无大志的,才学谋略都不如那些大伽,所以他有自知之明,做了一段流寇,抢了一些地盘,有了一些资本之后就急着要找靠山了!

他知道自己不行,为了活下去,或着活得更好,不得已要依赖更多人的力量,所以他更注意收揽人才,那些人才一看刘邦是真的不行,但敢于用人,所以在刘邦这里显然更容易立功,更容易受到重用,于是,从张良开始,一个一个的人才都慢慢地聚拢了过来。

如果不是鸿门宴,刘邦肯定已经满足当时的现状了!做个诸侯有什么不好呢?可惜事与愿违!

当刘邦突然发现,以自已的现有班盘不是不可以玩一盘更大的棋,猛将如云,文臣如雨,那为什么不玩呢!假设不玩下去,如果项羽赢了江山,肯定还不会饶过自己,秦朝赢了战争,下一个目标也是自己!其它人拿了江山,谁会放心巴蜀还有一个甚得民心的汉王呢?

刘邦发现,自己他娘的无路可退了!

好吧!他娘的,大家就跟我干一票大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