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正的鳌拜有哪些作为?鳌拜是忠臣还是奸臣?

鳌拜真的谋反还是受人煽动,“谋反”出自他的真心吗?鳌拜死于专权,还是被康熙维权强杀“忠臣”?

感谢邀请!

首先可以确定的一点是,鳌拜绝对不是奸臣,他是忠于大清王朝的。所以,这“谋反”一说是真谈不上。

但是呢,鳌拜又是一个权臣,他功高盖主,必然会与康熙发生矛盾。君权与相权之争,中国历来有之。鳌拜不愿轻易放下权力,就必然会与康熙爆发冲突,所以,鳌拜死在一个“权”字上面!

接下来我们便具体讨论下鳌拜的“忠”与“权”!

鳌拜是清朝顺治皇帝托孤的四大辅臣之一,从这里便能看得出来,清廷对于他的信任。无论是早期跟随清太宗皇太极四处征战,还是在清军入关后又极力扫除各种反清势力,皆是尽心尽力,屡立大功。

皇太极去世后,鳌拜联合正黄旗与镶黄旗反抗多尔衮拥立豪格登基,坚决拥立先帝(皇太极)之子,以武力威胁多尔衮不得觊觎帝位。最终多尔衮才不得不放弃争夺帝位,改为拥戴顺治皇帝。后来,鳌拜遭到多尔衮秋后算账,也从未屈服。

顺治亲政后,闻知鳌拜、索尼等人曾经盟誓“一心为主,生死与共”,忠心耿耿,遂对鳌拜极为敬重,视为心腹重臣。这才让鳌拜做了辅政大臣。

这些都足以说明,鳌拜对爱新觉罗家族还是拥有着一片忠心的。

但是,在当上辅政大臣之后,面对权利的吸引,鳌拜选择了一条错误的道路。他想当司马懿,想当曹操,或者说他是想当诸葛亮。其实这在皇权至上的皇权时代,都是不可取的,皇帝不可能让大权为一人所掌管。

如果当初四大辅臣,都还在,鳌拜再怎么弄权,估计也不会落得如此下场。但偏偏索尼不玩了,苏克萨哈死了,遏必隆又明哲保身。朝堂之上,鳌拜一人说了算,他把持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六部的实权,任意行使康熙皇帝的权威,这已经已经对康熙的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任何帝王,想必都不容忍,这样的人存在,谁想当傀儡啊?毕竟这世上哪有那么多诸葛亮!司马懿才是人之常情!不怕万一,就怕一万!

如此一来,鳌拜必须要除掉!

所以,鳌拜最终是因为贪恋权力,而葬送了自己!学学索尼多好啊?

您好,我是白话历史君,请多指教!

历史上真正的鳌拜有哪些作为?鳌拜是忠臣还是奸臣?

鳌拜这个人好坏参半,前半生为满清王朝出身入死,军功赫赫,被称为“满洲第一勇士”;晚年操握权柄,结党营私,专横跋扈,最后落了个监狱中老死。

鳌拜前半生的作为

皮岛之战(鳌拜的成名之战):天启元年,大明王朝失去了辽东半岛,明朝大将毛文龙领兵退守皮岛(今朝鲜椵岛),与关外的宁锦一线的明军遥相呼应、形成掎角之势,骚扰和牵制后金(满清的前身)的兵力,使后金腹背受敌。后金一直视皮岛为眼中钉肉中刺,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日夜筹划,誓要拔掉这颗钉子。

崇德二年(1637),皇太极下令进攻,那时鳌拜只是从军的小军官,鳌拜主动请缨,并与准塔一同向阿济格立下军令状:“我等若不得此岛,必不来见王。誓必克岛而回。”鳌拜与准塔遂率部渡海发动进攻,不料明军早已严阵以待,一时炮矢齐发,清军进攻受挫,形势紧急。鳌拜奋勇冲杀,冲向明军阵地,冒着炮火与敌人展开近身肉搏。清军遂一举跟进,登上皮岛,举火引导主力来攻。皮岛攻克。

捷报传到盛京,皇太极大喜过望,亲自撰文祭告努尔哈赤,以慰其父在天之灵。皇太极认为皮岛虽是区区一岛,但攻克之意义远在占领重城要地之上,所以下令对诸将士从优奖励。鳌拜以首功晋爵三等男,赐号“巴图鲁”(勇士)。

松锦会战:崇德六年(1641),鳌拜跟随郑亲王济尔哈朗包围锦州,在明蓟辽总督洪承畴率领13万大军来援。清军指挥失利,受到重创,随后清军也不断增援。鳌拜看不下去了,不待军令,果断决定乘胜追击,打到明军步兵阵地之前,遂令部下将士下马步战,再败明军。鳌拜冲锋陷阵,五战皆捷,因功晋爵一等梅勒章京。鳌拜与阿济格、尼堪等率部排列至海截击之,明军大败而溃。松锦会战,关系明、清双方的生死存亡。自此以后,明朝势力更衰,败局已定。次年六月,鳌拜升为护军统领,成为八旗将领中具有较高地位的人物。

西充之战,鳌拜主要任务打击农民起义军,打垮李自成,诛杀李献忠,大破大西农民军。对抗多尔衮,维护皇太极的后裔为帝王。

晚年的“奸”的原因

一、因为他是武将出身,思考问题比较简单,有话直说,没多余的小心思,性情刚愎、耿直,自会狂妄自大。

二、加之累累战功,为大清王朝初期政治做出了巨大贡献,给任何人都会骄傲起来,况且他还是一介武夫,自然会愈加自负,开始骄横跋扈,气量狭隘,结党营私,认为别人都是错的,只有自己是对的。

三、四位辅政大臣,一个老死了,一个被自己搞死了,还有一个是自己的跟屁虫,加之皇帝只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小毛孩而已,自然会目中无人,篡改康熙帝的圣旨,不将实权交予康熙。

最终康熙忍不下去了,下令除去鳌拜。直到下监狱之前他都不敢相信自己会被康熙下令革职炒家,终身监禁。

结语:在下认为鳌拜是一个大忠臣,手握重兵却从未有任何反心,以自己的“愚笨”方式去守护大清朝,只可惜他是一名武将,无任何治世之才。

(有其他见解的,欢迎留言讨论!)

历史上真正的鳌拜有哪些作为?鳌拜是忠臣还是奸臣?

答:历史上真正的鳌拜并没有什么作为,说是碌碌无为也不为过。如果以忠奸论,他应该是忠臣。

现在,人们一提起鳌拜,就感觉他是一个曹操式的猛人,气场强大、自带音响。

之所以有这样的错觉,原因有二:

一、鳌拜垮台时官大权大;

二、受清人为衬托康熙“伟大”而夸大鳌拜能力那一类书籍的影响。

我们先来说第一个问题:鳌拜既然是个碌碌无为的庸人,为什么会身居高位呢?

两点:出身、运气。

鳌拜出身好,满洲镶黄旗,叔父费英东是追随努尔哈赤起兵的元勋,二哥卓布泰也是清初功勋卓著的战将。

因为这个,鳌拜的起点就别人高了许多。

鳌拜的运气更好,他在天聪初年就开始跟随皇太极东征西讨,攻察哈尔部、征朝鲜、攻皮岛、参与松锦会战……无役不与。

当然,这些所有的战斗,你去查史书,都查不到鳌拜的身影。究其原因,在这些战斗中,鳌拜只是一个无名的小兵小将,没有什么可记录的,乏善可陈。

后人能知道他参与过这些战斗,不过是他的个人传记里记载着这些简单的履历。

实际上,鳌拜也是凭借着这些可贵的参与精神、这些简单的履历,一步步爬上来的。

想想看,作为一个普通的小兵小将,参与了皇太极指挥的所有战役,毫发无伤地活了下来,不是运气超好又是什么?

鳌拜生命中,运气最好的,是皇太极死后,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与皇太极之弟多尔衮争立时,站队站对了位置。

鳌拜时为 “天子自将之师”镶黄旗的护军统领,他也不懂什么大道理,只认定皇太极是自己的主人,坚持“非先帝之子不立”的信条,先拥戴豪格,后拥戴福临。福临后来继位了,即顺治帝。

虽然鳌拜在多尔衮摄政的时候吃了些苦头,但在顺治当政时便收到了丰厚的回报。

那些曾和鳌拜一起盟誓的黄旗大臣,他们经受不起多尔衮的残酷打击,死的死、伤的伤,不死不伤的,也转移了阵营,投靠了多尔衮。

鳌拜运气好,挺过了多尔衮的非难和打击,当多尔衮死,他就被顺治视为了心腹重臣。

顺治是个短命皇帝,二十四岁就崩了。

顺治临死前,吸取了多尔衮专权的不良教训,不再选宗室亲王担当自己儿子玄烨 (即康熙),

的辅政大任,而是选择了四名异姓大臣,其中就有心腹重臣鳌拜。

另外的三名辅政大臣分别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

索尼位居四辅臣之首,却老弱多病,半死不活,自身难保,最终活成了个摆设。

位居其次的苏克萨哈原是多尔衮手下的一条狗,在多尔衮死后,反戈一击,积极揭发多尔衮罪恶,得到了顺治的喜欢。这样的小人,也只是顺治喜欢罢了,大家是很鄙视的。顺治死了,大家对他也没什么好眼色了,他也只好夹着尾巴做人了。

位列第三的遏必隆,为人颟顸,浑浑噩噩,又属镶黄旗,凡事只听鳌拜主张。

这么一来,位居四辅臣之末的鳌拜,肩上的担子就重了。

康熙八岁继位,黄毛小儿,乳臭未干,朝中大小事务,全是鳌拜一肩挑。

细考各种史料,其实是找不到鳌拜的异图异迹的。

康熙长大成人后,神经过敏,早早先入为主地把鳌拜当成了王莽、曹操一类觊觎帝位的权臣,就一门心思要除掉鳌拜。

他深思熟虑、精心布局,把鳌拜骗入宫中,轻而易举地把鳌拜擒获。

那些吹捧康熙英明神武的书,都把康熙擒鳌拜的过程都写得惊心动魄、险象环生。

以金庸武侠小说《鹿鼎记》为例,不但把这一情节写得精彩纷呈,还虚构出鳌拜是“满洲第一勇士”的英雄猛汉形象,似有吞吐天地之志、翻江弄海之能。

但是,稍微动动脑,就会知道,即使鳌拜真是“满洲第一勇士”,那他被擒时,已经年近古稀,体弱气衰,哪堪十几条壮汉之一击?

顺带补充一句,某位曾在《百家讲坛》很火的专家,为了夸康熙的伟大,狠命夸鳌拜强大,但鳌拜强大在哪儿,他又说不上来,着急焦躁之下,就信口胡扯,说李自成是被鳌拜带兵迫死的,还说张献忠被鳌拜亲手斩杀的。这都是根本没有的事儿!

再说回康熙这边。

康熙擒捉了鳌拜,如释重负,得意洋洋地宣布了鳌拜30条罪状,拟处以革职、立斩。

但是,鳌拜实无篡弑之迹,康熙又不得不免其死罪,处以禁锢终生之刑。

鳌拜年事已高,就算康熙不禁锢他,估计也活不了多久,下狱后,很快就挂了。

康熙晚年,越来越觉到是自己少年任性、不懂事,莫名其妙地弄死了鳌拜,心生愧疚,于康熙五十八年追赐鳌拜为一等阿思哈尼哈番,以其从孙苏赫袭。

所以,鳌拜其实是死于康熙任性胡闹之下的一个忠臣。

历史上真正的鳌拜有哪些作为?鳌拜是忠臣还是奸臣?

作者:金满楼

认真说,鳌拜在历史上可是个厉害角色,人称“满洲第一勇士”,这可是真刀真枪拼出来的,不是浪得虚名。

鳌拜是清朝开国元勋费英东之侄,其父卫齐曾任盛京八门提督,所谓将门虎子,鳌拜从小就弓马娴熟,早年跟随皇太极征战四方,如征讨察哈尔、半岛之役等。

鳌拜的成名,始于攻下皮岛之战。当时的皮岛(今北半岛国之椵岛)为明朝边防重地,明将毛文龙在此坚守,正好与关外宁锦明军遥相呼应、互为犄角。

由此,此地也一直被努尔哈赤与皇太极视为心腹大患,必欲去之而后快。

1637年(崇德二年),皇太极令贝子硕托、武英郡王阿济格等率军进攻皮岛,但屡次进攻,都未能奏效。

这时,年轻的鳌拜站了出来,其当场立下军令状:“不得此岛,必不来见王!吾等誓必克岛而回!”

在此激励下,鳌拜率所部强行登岛成功,为清军拿下皮岛立下头功。事后,鳌拜超升三等男爵,获赐“巴图鲁”(即勇士之意),由此成为皇太极最为宠幸的重将之一。

之后,在松锦会战中,鳌拜表现出色而升为护军统领,成为八旗中的后起之秀。

值得一提的是,皇太极驾崩时,鳌拜与所在的两黄旗(正黄、镶黄)大臣坚决拥立皇太极长子豪格,这与拥立多尔衮的两白旗形成了激烈的冲突。

为防止皇太极夺权,两黄旗大臣甚至派出精锐护军环卫崇政殿,在此情况下,多尔衮不得不以退为进,改立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继位。

次年(1644年),清军挥师入关,鳌拜率部随亲王阿济格入陕追击李自成的大顺军,并将其追至山穷水尽,而彻底剿灭之。

之后,鳌拜又随肃亲王豪格入川进剿张献忠的大西军,当时射死张献忠的,就是鳌拜部将雅布兰。平定西北、西南后,鳌拜因功超升为二等公。

然而,尽管鳌拜征剿李自成、张献忠立下大功,但非但未得到功赏,反而屡屡受罚。返回京城后,鳌拜在数月间被论死两次,差点丧命。

直到顺治七年(1650)多尔衮病死,鳌拜才得以咸鱼翻身。在顺治亲政后,鳌拜、索尼等人被顺治视为心腹重臣,一时飞黄腾达,无以复加。

作为顺治朝的重臣,在顺治驾崩时,其遗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与鳌拜为辅政四大臣,这绝不是偶然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鳌拜在康熙初年或许揽权自大,但说他谋逆,这个可能性却是不大。说他是大清的权臣,可以成立;说他是大清的忠臣,同样可以成立。

按:电影《九品芝麻官》中的人物形象,和历史上的鳌拜有几分相像,姑且用之。

历史上真正的鳌拜有哪些作为?鳌拜是忠臣还是奸臣?

鳌拜,清初权臣。横跨皇太极、顺治、康熙三朝,位极人臣,满清开国元勋,兼康熙辅政大臣之一。他来自瓜尔佳氏族,瓜尔佳属萨尔浒(抚顺)地区,该族以地为姓,开技散叶后在东北散居颇广,是个很古老的女真部落,有”满族第一氏族”的美称。

努尔哈赤时代,建州女真崛起,瓜尔佳氏族被爱新觉罗氏家族驯服,襄助努尔哈赤部取得“萨尔浒之战”的大胜。努酋由此一统东北,后金凭威移都沈阳。此战令回光反照、绮丽妖艳的“万历之光”烛尽光穷、暗淡殆尽。惜权相张居正力行之“万历中兴”功败垂成,大明万历王朝似满清乾隆王朝一样,隐若暮景残光、渐渐日薄西山。

鳌拜是苏完部瓜尔佳族长索尔果之孙,后金开国五大臣、“万人敌”费英东之侄。可以这样说,没有索尔果的忠贞不渝,就没有努酋的一统东北固本培元;没有费英东的锦绣兵才,努氏在“萨尔浒之战”中胜出,将会非常吃力;没有鳌拜的忠勇善战,明清之间最后的战略决战——松锦之战,皇太极到底魂归何处,都不知道咨问于谁。舍身救主的鳌拜,对满清有救国之恩。

没有鳌拜的决死武谏,辅以多尔衮的大局观和玲珑算计,别说满清入关定鼎中原,幼主福临(顺治帝)岂能登御大宝,或许新生的满清王朝,在睿亲王多尔衮和肃亲王豪格叔侄火拼之下,一拍两散、未半夭亡,清沽资产而遁回东北。鳌拜对福临一族有扶主之恩,对满清亦有再造之利。没有福临的称帝,又何来一脉相承的康熙大帝的雄图捭阖。

遍览后金及清初战史,看来瓜尔佳氏族对爱新觉罗家族的碧血丹心,始终以一贯之决非枉誉,而是有迹可循。由此可见,鳌拜的骁勇善战的血统倒是系出名门,直可溯本追源。

史书有载,皮岛,虽为区区散屿,战略地位却甚重。皮岛战终,闻捷传,竟令皇太极科头跣足、趿履出迎,慰告天地之后,鳌拜以首功晋三等男爵,赐号“巴图鲁”(勇士),斯役让鳌拜的战力崭露头角、脱颖而出;松锦会战,鳌拜五战连捷,崇德八年,累晋至一等梅勒章京;败吴三桂部,晋三等昂邦章京(相当于明职总兵,又名精奇尼哈番,年羹尧平定西北后也做过,爵位子爵,属清20等爵位之第11等);顺治元年,西击大顺李闯,进薄湘鄂,顺冶三年,南剿大西献忠,刃出忠斩。

皇太极驾崩后,多尔衮窥探大位。鳌拜与索尼、谭泰等八人,“共立盟誓,死生一处”,力推豪格继位。朝议的那天,鳌拜率领两旗护军武装挟守在崇政殿门外,以示奧援。见大位议定游移不定,遂迫近睿亲王多尔衮,鱼死网破道,“吃穿先帝之衣饭,蒙受先帝深恩,不立先帝之子,吾等愿随先帝而去”。被多尔衮斥之门外。事后,长子豪格勿立、多尔衮亦落选,幼子福临6岁冲龄登基。多方角逐,当实力都强大平衡到令朝野窒息之刻,至弱和无公害方,总被公众当作稀缺资源,而怡然胜出。弱极无敌、至柔至刚,政坛铁律屡试不爽。

勇冠三军、顺风顺水的鳌拜,其家族冥冥中的护佑,在一次次令人惊艳的胜利中渐渐透支。其实,鳌拜的后半生看似炙手可热,却命犯灾星,屡屡在论死和逆袭之中载沉载浮。若不是身出忠勇善战的瓜尔佳氏血统,依寻常人等,是根本吃不住劲的。硬茬终于还是碰上了,史载,“(顺治)五年,坐事,夺世职。又以贝子屯齐讦告谋立肃亲王,私结盟誓,论死,诏宥之,罚锾自赎。是年,率兵驻防大同,击叛镇姜镶,迭败之,克孝义。七年,复坐事,降一等阿思哈尼哈番”。

在皇父摄政王多尔衮的蓄意运作下,鳌拜陷入了不管有功无过,皆先坐事论死,再行宽宥的可悲之状。动辄得咎又死里逃生,次次都被吓个半死,不禁郁闷至极。鳌宝宝心里苦呀,打胜仗,要被朝廷先论死,后罚银赎罪;灭大西军张献忠,又被人讦告在皇太极驾崩议立新帝时,“私结盟誓、擅发兵丁守门”,再论死、次改革职、再改免革职。鳌拜差点被玩死!顺治七年,又被多尔衮赋以包庇罪论死,后被朝庭宽纵,降为一等阿思哈尼哈番(一等男爵,属满清20等爵位之第14等)。

多尔衮一旦摄政有闲暇,随意拉过鳌宝宝,就是一顿神操作。鳌拜被吓成了变态,一旦得势便恣意专权。弱者代偿的心态有木有?在“剑雄品评”看来,这个可以有!鳌拜心残志坚,屡屡论死屡屡逆袭。等到“克星”多尔衮身故,顺治亲政,被授议政大臣,擢二等公爵(属满清20等爵位之第3等),允世袭;领侍卫内大臣,加少傅兼太子太傅。少傅,太傅皆属三师、三少之列,一时位高权重、风光无出其右。待顺治十八年,世祖出家不成逝于禁内,弥留间,依孝庄文皇后的义父、“玛法”德意志神父汤若望遴帝之策,传位三子玄烨,遗诏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顾命辅政之。这时的鳌拜,更是高居庙堂、权倾朝野。

中国哲学非常的玄妙,诸若生死同源、福祸相依、柔能克刚、否极泰来等云云,顶就是底,底就是顶,意味顶底同道互替。把研究国学的西方哲学家,搞得五迷三道,唬得一楞一楞,直呼月亮之上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神龙穿云、见首难见尾。根据顶底互为的理论,鳌少保辛辛苦苦地逆袭至人生的巅顶,接下来就该下坡泄速了;再根据生死同源的原理,生而奋力爬坡,为得就是要找到一个更大的克星,来让自己回到人生的起点。大克星从来都是大牛人自己招惹过来的。劫着牛人的握笔之手,从顶峰使劲地画下去,把牛人的人生,勉力湊画成个珠润养眼的圆。这就是某些牛人的人生意义,更是一种波澜壮阔、生死时速的别样中庸。

且不说鳌拜怎么以区区“怨望”的罪名,收拾内大臣费扬古,搞得人家终究父子弃市、籍产没官,这种事纯属牛人刚发迹、弱者代偿,大手一挥,买豆浆二碗,喝一碗、倒一碗的小炫耀。就说说“两旗易地”之事吧,这种大事事关满汉农民的利益剥夺和平衡。也许是多尔衮擅专威福,玩弄鳌拜过甚。鳌拜甚至在多尔衮死后多年犹记恨在心,怎么办?多尔衮已被顺冶帝追谥夺典、掘墓毁尸找不到渣了。那就把当初被多尔衮强行划走的地给弄回来,以出口心中郁结的鸟气。

想当初,满清入关,八旗之地各有定分。多尔衮作为皇父摄政王权越顺治帝。当然将定分之地,如分在新安、河间、任丘等京畿好地,划给自己的镶白旗及友旗了。而将镶黄旗等“天子自将之几旗”,分了些差地给他们。鳌拜正属镶黄旗,于是便旧事重提,以镶黄旗不应处右翼之未为由,要求将当初定分之地再互换回来。苏克萨哈则属正白旗人,该旗也属当初定分受益之列。只是多尔衮倏然倒台,苏克萨哈见势不妙,便背叛了多尔衮,故也捞了个康熙朝辅政大臣老二当当。

老一索尼是正黄旗人,当属利益受损人,虽厌恶牛人鳌拜颐气指使,却又鄙视苏克萨哈的背主求荣。眼看利益将要得到补偿,自然是站在鳌拜一边。而属镶黄旗的遏必隆是根墙头草,那边风大倒向那边。这样一来,苏氏倒成孤军作战,自然力不从心,趋势于是就很明显了。这胜负一分,先苦得当然是底下人了。从技术角度考虑怕换地徒增民怨,而反对换地的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临等均被鳌拜处死弃市。

议罪时,具报至康熙那里。康熙招四辅臣咨询,索尼、遏必隆不置可否,苏克萨哈因惧势弱而默不作声,唯鳌拜力争将此3人处死。康熙遂不允所请,会后,鳌拜仍矫诏诛杀之。康熙情知此3人无罪有功,因年幼不敢问罪鳌拜。但在心里,已给鳌拜专权之恶,记上了大大的一笔。苏氏历此事一看,奶奶的,搞不过牛B鳌拜。便萌生退意,上奏康熙赐求退而守陵。鳌拜心中一喜,哥们,你认怂去守陵,好事儿。但转念一想,不对呀,退而还政,这事万不可行。你这一还政于康熙,我是不是也要跟着还政呐。不还?孝庄太后能饶过我?不行,输钱了,想趁热跑?说好的四兄弟共支赌桌,都去赢小康熙的钱,这山盟海誓怎么就忘了呢,当初可是当着顺治爷的病床,跪成一圈时发的?

干脆,我狠狠心,把你苏克萨哈也结果算了。马上召集百官在家里(家里舒服点,坐衙门太累。日后成了冶鳌拜30大罪状之第2大罪,公事私议、私酌罪,建议兄弟们上班公事干不完,千万别带回家干哈,万一犯了错误,可是要加罪的哟),私下罗织苏氏之24大罪状。尽管小康熙极力反对,鳌宝宝舞刀弄拳惯了,一时克制不住,竟“攘臂上前、强奏累日”,妈呀,这是要撸起袖子,想揍皇上的节奏?!“剑雄品评”阅史不少,也闻所未闻。这边,一等侍卫索额图“刷”的将刀拉出刀鞘,挡在权臣鳌拜的面前。鳌拜一看自己确实太过分了,便伏地一跪劝奏起来,叨叨叨,叨叨叨,史载是叨了好几天。然后,将苏氏一门连汤带肉,全给叨到了菜市口剁肉去了(康熙除改轻判苏克萨哈绞外,其他依议,长子查克旦寸磔,即凌迟处死。其余子、孙、兄弟斩)。聪慧的小康熙当时就一脸黑线。又是一笔心债。

鳌拜其他的劣行还有,如自索尼死后,依遗诏,鳌拜本应列遏必隆之后。班行章奏,皆插队站于墙头草之前,墙头草虽不敢吱一声,但按礼制属仪制不当、行举放肆;御前呵叱部院大臣,拦截奏章。当着小康熙之面,斥叱朝庭高级官员,不让其上呈奏章。这画面感,咋越看越象三国里的董卓呢?还对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嫁给康熙之事,跑到皇宫门口上奏阻拦。胆儿也太肥了吧。竟管起皇上娶老婆来了,以为自己是皇父摄政王多尔衮?

康熙八年,十六岁的康熙皇帝,在内庭拍案而起。经巾帼不让须眉的幕后政冶家孝庄太皇太后的筹划,在索额图秘密组织的布库少年卫队协助之下,仅亲政3年的少年康熙,以超人的胆略和优秀的政治禀赋,设计将牛人鳌拜一举擒获。当即宣诏列鳌拜30大罪状,论大辟,其子纳穆福也论死,籍没家产,此案由康亲王杰书会谳(死刑复核),再经刑部提奏,等待康熙的核准。上面曾说过,鳌拜的后半生,老是在论死和逆袭中载沉载浮。这次康熙帝前往大狱亲鞫后,颁诏曰:“效力年久,不忍加诛,但褫职籍没,纳穆福亦免死,俱予禁锢”。瓜尔佳氏的碧心丹心和一体忠枕熬出来的好运气膏方,又一次让鳌宝宝死里逃生。不过这次不是吓个半死了,没多久,恐郁交加的鳌拜死在刑部大狱里,也算是捞个善终。

行文至此,面对着权臣鳌拜的一生,小编就一个字,牛。若有人问鳌宝宝到底算奸臣,还是算忠臣。“剑雄品评”认为,鳌拜恃权而骄、结党专擅、恣意妄为、欺君凌臣符合历代权臣的特点。从满清皇室的角度来看,鳌拜前半生,可谓忠勇体国、扶主有功、立国有利、于满清皇室数代有恩,其性情耿直倔强、不屈服于多尔衮之权势淫威,舍命武谏令皇太极一支皇权不致旁落,并奠定该族入主中原的胜局。从家国合体的封建社会角度来评判,给鳌拜定个奸臣似乎太过,定个忠臣似又不足,定个权臣吧,象是象了,似又差了一口气。以其一生所历的跌宕起伏、载沉载浮的运气来看,给定个牛臣,大家都没话说吧。

一饮一啄,看似天与,却在人为。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穿越历史的迷雾,检视历史的足迹,仰望历史的辉煌,感怀历史的沧桑。“剑雄品评文史经济”与您同学同行,同喜同叹。您的关注,是我奋笔疾书的动力,您的阅读,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

历史上真正的鳌拜有哪些作为?鳌拜是忠臣还是奸臣?

权臣与皇权的矛盾是封建王朝不可逃避的一组矛盾,有的皇帝处理得当,留下了君臣同心的佳话,如汉宣帝、霍光;有的皇帝处理不当,引得君臣刀剑相向,最出名的当属康熙跟鳌拜。大多数人了解鳌拜都是从金庸先生的《鹿鼎记》里面获取的信息,在《鹿鼎记》里面鳌拜不仅是一个权臣,还是一个一心架空康熙的“摄政王”,对待康熙丝毫没有一丝忠诚之心。其实对于鳌拜的这一认知是不准确的,历史上真正的鳌拜对满清可谓是忠心耿耿,虽然后面对康熙有轻视之嫌,但绝无反叛之心。

我们常用“三朝元老”来形容一个屹立于政坛长盛不衰的臣子,对于清朝初年的那段时间,最有资格承担这个称号的人当属鳌拜。

鳌拜出身瓜尔佳氏,苏完部族长索尔果之孙,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费英东之侄。出身将门的鳌拜精通骑射,很早便效力军中。早年的鳌拜跟随皇太极攻察哈尔部、征朝鲜,获得了些许战功,但是这样的战功在八旗子弟里面并不算出众。

对鳌拜而言,他军旅生涯的转折发生在皮岛。天启年间,大明失去了辽东,但是依旧保留了临近朝鲜的皮岛。皮岛的存在成为了后金(后来改为清)后背上的一根刺,时刻牵制着后金的军事动作。为了拔掉这根刺,公元1637年皇太极命贝子硕讬与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诸将往攻皮岛。但是硕讬等人却久攻不下。于是皇太极又命英郡王阿济格接手,作为阿济格手下的一员猛将,鳌拜也随军前往。

阿济格到了皮岛之后,制定了两路进攻路线,一路是以巨舰为佯攻;另一路是轻舟小舰的突袭(其实就是敢死队)。鳌拜主动请缨,并立下军令状:“我等若不得此岛,必不来见王。誓必克岛而回”。阿济格的这招“明修找道暗度陈仓”很快便被守岛明军发现,鳌拜等突袭队遭到了猛烈的攻击。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不顾自身性命的鳌拜奋勇冲杀,冲向明军阵地,冒着炮火与敌人展开近身肉搏。最终皮岛被攻陷,后金再无后顾之忧。鳌拜也以首功晋爵三等男,赐号“巴图鲁”。皮岛之战只不过是鳌拜在军事上对满清忠心耿耿的缩影。

政治上,鳌拜也对皇太极、顺治帝忠心不二。在皇太极去世之后,皇储问题成为了当时八旗内部最大的矛盾。多尔衮跟豪格二人为了皇位闹得不可开交,作为皇太极一手提拔起来的将领,鳌拜自然拥立皇太极之子豪格。八月十四日,到了皇位定夺的最关键时刻。为了保证皇位在皇太极一脉手中,鳌拜一大早便与两黄旗大臣盟誓于大清门,坚决拥立先帝(皇太极)之子,并命两旗精锐护军全副武装环卫崇政殿,作好了不惜兵戎相见的准备。最终相持不下,多尔衮只得妥协,提议立皇太极第九子、6岁的福临为新君,鳌拜等人才善罢甘休,皇位最终还是留在了皇太极一脉。

虽然顺治帝继位了,但是大权却被多尔衮把持住,鳌拜也因为此前拥立豪格而被多尔衮打压。等到顺治皇帝亲政后,知道鳌拜曾经与索尼等人盟誓“一心为主,生死与共”,便对鳌拜加以重用,大小事宜都交付给鳌拜处理。顺治十三年,鳌拜旧伤复发,顺治皇帝亲自前往鳌拜府邸探望。次年,孝庄文皇后病重,顺治朝夕侍侯。鳌拜也昼夜于宫中侍候,都顾不上自己休息吃饭,深获顺治帝的赞赏。

顺治皇帝去世之后,钦定鳌拜、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四人为辅政大臣,便是对鳌拜最大的肯定。可惜的是,当康熙长大后,鳌拜这位大权独揽的权臣却舍不得手中的权力,最终被康熙皇帝捉拿,逮捕入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