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历来为四战之地,为何五代十国的朱温能从中原崛起,灭掉唐朝,建立后梁?

感谢邀请!

首先中原为四战之地没错,但这主要是因为其富饶,粮食丰产,人口密集,这是一个国家强大之根本。有了中原这块地方,你就有了争夺天下的资本,这就是为何历代群雄,想要逐鹿中原。当年曹魏能够在三国之中占据相对优势,就是因为占据了中原。所以,占据中原是优势,不是劣势!

然后是所谓朱温之崛起,其灭掉唐朝灭掉唐朝,建立后梁,并不是像刘邦、李渊那种起义式的推翻,而是像曹氏父子一般,挟天子以令诸侯,然后取而代之。他所建立的后梁,是唐朝禅让的结果。和三国时代一样,唐朝虽然终结于他手,但实际上的灭亡其实是黄巢起义以及藩镇割据,群雄并举所致,只不过,朱温学了曹操!

其实,朱温原本只是一个岌岌无名的小混混,整天“不事生业”,游手好闲,凶悍顽劣。这样的如果生在和平年代,估计成不了什么气候。就好比刘邦,如果没有陈胜吴广这一出,估计一辈子也走不出沛县。但他偏偏遇到了唐朝末年这个动荡的大乱世!这时什么皇权尊卑早已被打下神坛,乱世奉行的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而朱温当混混所养成的狡诈机智的性格,恰恰能在这样复杂黑暗的动荡中纵横捭阖、青云直上。

他先是参加黄巢起义,在里面混得不错,而后由于在黄巢军中受人排挤,心中不平。加上朱温发现当时形势已经不利于黄巢,于是他便叛离了黄巢,加入到唐军阵营。朱温这次“叛变”对起义军打击很大,当时还躲在四川的唐僖宗非常高兴,立马给朱温封了个大官,还赐其名“全忠”。在古代,皇帝赐名,可以说是莫大的荣耀。没多久,为了进一步笼络朱温,唐僖宗又封他为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朱温摇身一变,成为了封疆大吏,雄霸一方。朱温由此正式拥有了自己的地盘合人势力,开始走上了曹操的“道路”,以天子的名义逐鹿中原!

此时的朱温虽然还不是像曹操那样“挟天子以令诸侯”,但至少师出有名啊,其上升的大门已经打开。凭着勇于作战又长于谋略,朱温逐渐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战胜各路劲敌,以汴梁(开封)为中心,控制了关东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成为势力最为煊赫的藩镇军阀。

等到积蓄足够的势实力之后,朱温开始谋划天下。他以勤王之名,带兵进京,铲除朝中宦官集团,助唐昭宗复位。而后又将唐昭宗带到长安,真正的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此时的朱温被封为任命为守太尉、兼中书令、宣武等军节度使、诸道兵马副元帅,进爵为梁王,已经是总揽朝政大权。

不过朱温并不满足,他不想做曹操,他想当曹丕。于是,很快唐昭宗被朱温的手下谋杀,昭宗死后,朱温立昭宗嫡次子也是第九子李柷为帝,时年十三岁,史称唐哀帝。这时,朱温欲取唐室而代之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他也撕下了最后的伪装,通过“白马驿之祸”朱温除掉了所有他认为阻碍他称帝的朝臣。

紧接着,没用两年,朱温连封大国、加九锡、加殊礼这些受禅改朝换代的常归程序都还没走完,便废黜了唐哀帝,用接受“禅让”的形式即皇帝位,改国号为“梁”,最终宣告了唐朝的灭亡。

不过此时的朱温,并不为天下所承认,反而是给了其他割据势力以自立的理由。就像曹丕称帝后,刘备孙权接连自立。朱温称帝后,华夏大地也接连出现了晋、吴、楚、燕等十多个割据政权,中国历史由此进入到五代十国这一大分裂阶段!

不过,就朱温个人而言,虽然是小混混出身,为人狡诈,反复无常。但能够在那样的乱世,开创一番事业,纵横天下30余年,也不失为一代枭雄。

您好,我是白话历史君,请多指教!

中原历来为四战之地,为何五代十国的朱温能从中原崛起,灭掉唐朝,建立后梁?

从军事地理的角度来说,中原乃四战之地,自古以来从中原崛起而统一全国的未尝有之。最接近起于中原一统天下的是汉光武,即便是刘秀,脱离更始自立也是在河北,然后才逐鹿中原的。

朱温经略东都,代唐自立之前,战无不胜,那是因为他以天子之名征伐叛逆,主要打击的是汴州南边和东边的割据势力,比如蔡州的秦宗权,以及郓州和兖州,专一从西向东南用兵,有地利之便,无后顾之忧。

当时朱温和唐的关系算得上良好。最重要的,和盘踞在山西的李克用集团保持了和平与稳定的关系,朱温东征无需忧虑腹背。而四面受敌原本是崛起中原最大的困难。但当朱温西进凤翔占长安,挟持皇帝进而弑君自立以后,他的主要敌人就变成了李克用李存勖父子的山西集团。朱温从中原攻山西,必争上党,结果李氏父子以内战作战对抗朱温的优势兵力,苦斗多年,保住了上党,进而在朱温遇刺后,终于灭掉了后梁。

朱温的崛起从争霸的角度来说,并不成功,抛开后梁政治上的问题不谈,先占中原不得山西而谋霸天下,本来就是错误的。在朱温之前,除汉光武以外,秦灭六国,刘邦灭西楚霸王,乃至后来的北魏称雄北方,都是沿着关中而山西进而中原的路线拓展的。

在中原与山西的军事地理关系上,上党可谓枢纽。控住上党,南向北可夺山西,北向南则可争河南。朱温夺不下上党,天下就不是后梁的。上党的重要性可见一般。

说到这里,说个题外话,曹操击败袁绍,似乎是中原集团击破河北,与山西无关,然而,如果不是此前控制河内上党一带的张扬放弃根据地前往救援吕布失败身死,曹操趁机控制河内,并在击败袁绍后迅速北进吞并并州,北方形势如何尚难逆料。这不是地理决定论,但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本身为战略与地理的关系提供了无数案例。朱温提供的主要是教训而不是经验。

强调一点,正如吴起所说,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军事战略是否得当的确非常重要,但如果不施德政,失去民心,别说争不到天下,争到了,也保不住。这才是关键。

中原历来为四战之地,为何五代十国的朱温能从中原崛起,灭掉唐朝,建立后梁?

1.生逢其时。顽劣的朱温长大成人时,唐王朝因一百多年前的一场安史之乱及后来的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等已成日薄西山之势了。王仙芝、黄巢发动的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使唐王朝几近奄奄一息。不事稼穑的朱温此时投入了农民起义的队伍,后来又加入黄巢的义军。由于头脑灵活,引起了黄巢的关注。他跟随黄巢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很快成长为一名能独挡一面的将领。义军攻占长安后,黄巢一度任命他为同州防御使——同州是长安东面的门户,可见黄巢对他是很器重很待见的。

2.见风使舵拥有军事实力。看似在义军中前途无量,但朱温却莫名其妙地投降了李唐王朝,唐僖宗大喜过望,为甚赐名“朱全忠”。此后,朱温成为镇压农民起义的急先锋。长安光复后,全忠被任命为实力较为强大的藩镇——宣武镇的节度使,黄巢起义被镇压后,朱温则成为了雄霸一方的军阀。

3.拥有地利人和。黄巢起义尽管失败了,但已沉重打击了唐王朝政权,使唐中央失去了程控地方的能力,形成了藩镇遍布、军阀混战不休的局面。熹宗和昭宗过上了流浪的日子,百姓颠沛流离、困苦不堪,粮食成为珍贵资源。但朱温却得天独厚,身镇汴州能控制京杭大运河,地辖中原陇集了一批有作为的志士仁人,这地利人和被朱全忠 占绝了。

4.手握重兵,征服四方,时机成熟后称帝。从公元888年始至公元901止,朱温先后灭了秦宗权等数十个军阀,最后在太原城重创了李克用。自此天下无敌,他认为可以高枕无忧了。 天佑四年,朱全忠露出狰狞面目,逼迫唐昭宗禅位,自己改名为朱晃,建立了“后梁”,大唐王朝宣告了结束。

中原历来为四战之地,为何五代十国的朱温能从中原崛起,灭掉唐朝,建立后梁?

谢!中原广袤肥沃的平原历来都是农耕发达的华夏先祖各路豪强的逐鹿场!问鼎及逐鹿中原之典故也因此而来!

朱温代唐建后梁是偶然!唐由盛而衰至亡是必然!朱温是乱世成就枭雄,他与之后五代的诸多皇帝一样,只有夺位之能,无治世之才!朱温痞子起家投顺黄巢起义军,壮大后又被招安归顺唐朝庭,最后废帝自立而帝,连引他入京的宰相也被诛杀,最终被自己儿子毒死!这也是无德之报应!

盛唐的灭亡,不是哪位帝皇的无能,表现上看是宦官弄权,其实是年积月累的顽疾所致,是结构性的顽疾,积重难返,好比一老人自身免疫力下降,无法抵抗病毒侵害而各l器官功能衰极而亡!

这也是世间万事万物生存发展之规律或轨迹,也是各事各物的道!只有自我完善自我纠偏自我修复,才能更好地在应有的道上行走!借外力修正原本的轨迹,也是道德的范畴!

中原历来为四战之地,为何五代十国的朱温能从中原崛起,灭掉唐朝,建立后梁?

无赖与匪兵

朱温,生于唐宣宗大中六年(852)年,家中两个哥哥,母亲王氏,他父亲是落第秀才,有一点文化,但因父亲死的早,朱温缺少管教,从小顽劣,不喜读书,不喜耕种之事,懒惰又奸诈,喜欢天天舞枪弄棒,勇武有力,乡里称其“泼阿三”。

朱温成年时,唐王朝因经历了安史之乱之后已日薄西山。桂林庞勋之乱又使唐王朝陷入泥潭,紧接着王仙芝、黄巢又先后发动起义,唐王朝开始摇摇欲坠。在这种环境下,朱温毅然投进了农民起义的洪流。并于乾符四年(877年)加入黄巢的阵营,灵活的朱温先是自己招募了一批小兵,然后再带着小队一起投靠黄巢军,由于头脑精明干练,引起了黄巢的注意。

迅速崛起的军阀

从军几年的朱温,追随黄巢转战南北,作战勇敢,屡立战功,迅速成长为一名独立的将领。黄巢攻占长安之后,命朱温率领军队防守渭桥,后又被任命为同州防御使,同州是黄巢政权在长安东面最主要的屏障,可见黄巢对他的信任和重用。

可是,嗅觉灵敏的朱温在毫无预感的情况下,突然倒戈投降了唐朝。唐僖宗大喜,赐名“朱全忠”,此后,朱温逐渐成为朝廷镇压农民起义的一只鹰犬。很快,长安光复。朱全忠被任命为宣武(治所在汴州今开封)节度使,成为当时实力强大的藩镇之一,与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一起肃清黄巢余部。

最终,历时九年的黄巢起义被镇压。黄巢起义转战大半个中国,长安和洛阳一度失陷,唐王朝已被推进了无法翻身的深渊,而朱温则趁机迅速壮大成为割据一方的大军阀。

逐鹿中原

黄巢走了,取而代之的是藩镇林立,军阀混战。朱温占宣武、李克用占河东、秦宗权占蔡州、王重荣占河中、李可举占卢龙、王镕占成德、高骈占淮南、刘汉宏占浙东。

面对遍地枭雄的局面,李唐王朝完全成了随波逐流的客船,熹宗和昭宗一直在四处流浪,甚至昭宗成为宦官刘季述的阶下囚。

各地军阀连年战争,百姓流离失所,粮食成为最重要的物资。汴州正是控制京杭大运河南北运输最关键的点,中原虽为四战之地,但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人才聚集,能人辈出,自古就有占据中原才为华夏主的传统。朱温既拥有强大的军队做后盾,又控制南北物资通道,还有中原有才之士出谋划策,问鼎中原的时机即将到来。

文德元年(888)年,朱温消灭秦宗权,接下来的几年,朱温开始吞并各地藩镇,东侵消灭占徐州的时薄,北上占魏博,逼降成德,到光化三年(900)年,朱温已控制整个河北诸镇,天复元年(901)年进攻河东,兵临太原城下重创河东李克用。

至此,天下再无人能阻止朱温,天佑四年,朱全忠逼昭宗禅位,改名朱晃,建立“后梁”,历时二百八十九年的大唐王朝宣告覆亡。

中原历来为四战之地,为何五代十国的朱温能从中原崛起,灭掉唐朝,建立后梁?

朱温先生前半生那还真是很励志的,那可比今天那个高考数学考一分、对钱不感兴趣的马先生励志多了,朱温要生在当代,那肯定是一个巡回演说家。

朱温本是教书匠的儿子,后父亲早死,母亲改嫁,这家伙也就和几个兄弟成为了社会不安定因素。由于年轻敢闯就加入了黄巢的起义军。别看这家伙是个流氓痞子,但打仗那可是有一套的,又敢于拼命,很快就得到黄巢的赏识,领导赏识,自然就伴随着节节高升。更重要的是,在领兵打仗的时候还娶到了白富美张氏,别小看张氏,他可以说是朱温唯一害怕的人。张氏在世的时候朱温完全是明君的做派,等她一去世,朱温做的那些事简直禽兽不如,沉迷于后宫就算了,竟然还要众儿媳轮流伺候自己,当然这是后话。

朱温被王重荣打败后向黄巢多次请求支援未果,朱温隐隐感觉到黄巢军中有人给自己使辫子。又听说黄巢军队内部矛盾不断加深,朱温推知黄巢一定失败,在部下的劝说下朱温决定投降唐朝。投降唐朝后朱温被封为左金吾卫大将军,从此朱温率领他的部下四处征战,所到之处攻无不胜战无不克。

随着朱温权利的不断增强,唐王朝实际由朱温说的算了。903年,朱温带着唐昭宗回长安,朱温在长安几乎将宦官杀绝了,结束了唐中期以来宦官专权的局势。当时很多地方实力派已经察觉到朱温的狼子野心了,于是他们组成联盟对付朱温。朱温准备西征,但又怕唐昭宗有异动,于是将唐昭宗杀害。唐昭宗死后,朱温又唐昭宗的儿子李柷为帝,史称唐哀宗。之后又大肆屠杀李唐王朝的大臣和皇族。

907年朱温接受唐哀宗的禅让,正式继皇位,史称梁太祖。改元开平,国号大梁,史称后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