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楚霸王攻灭秦国后不称帝,而后又继续实行分封制,这是为什么?

他不怕走周王朝的老路吗?

谢谢邀请!

这个问题,估计许多人都想过,包括项羽。

春秋战国之乱世,只要知道点历史的,就容易搞清楚分封制是有问题的。但项羽为何要继续实行呢?

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秦朝的过快覆灭,郡县制的优越性还未被完全体现出来。

众所周知,秦始皇干得最漂亮的一件事儿就是采取郡县制来管理国家。如此把权利极大的归属到了中央,不仅方便管理,而且巩固统治。但这一切都太快了,六国残余依然还在,所有制度的施行都仅仅是得益于秦朝的强大武力保证。

第二,反叛者多是六国残余,复国才是第一选择!

秦朝为什么会灭亡?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看似声势浩大,其实只是一群乌合之众而已,被章邯用囚徒军就给击败了。

真正灭亡秦朝的是项羽等一批六国后人,他们有钱有势,振臂一呼,原来的六国民众齐齐响应,因为复国有望,其文化传统得以延续。

如果项羽再称帝,那和另一个秦始皇又有何区别?

再者就是分封制,当时这些人都是各有各的家底,并不是谁属于谁,都是诸侯。项羽只是他们之中最为强大的一股势力而已,项羽只有分封他们,人家才会跟着你干啊!

即使是刘邦后来称帝,那也是先分封后来再慢慢收拾的他们!

所以不是项羽不怕走周王朝的老路,而是他没有更好的选择!

西楚霸王攻灭秦国后不称帝,而后又继续实行分封制,这是为什么?

皇帝这个词是秦始皇发明的,在这之前,华夏大地上几千年都没有人称皇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结束了几百年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首称皇帝,这一切都是革新。

在当时的社会中,除了秦始皇、李斯等少数人外,绝大部分人,包括原六国贵族、秦政府内部官员、诸子百家、平民百姓,都难以理解秦始皇的政策,如郡县制。

项羽消灭秦军主力后,以天下共主的姿态进入咸阳城,项羽的这种地位完全是靠武力取得的,各路诸侯对项羽也仅仅是表面的臣服,是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并无绝对的忠诚。

此时项羽面临秦亡后将如何定位天下的问题,所谓的十八路诸侯,包括刘邦在内,失去共同的敌人-秦朝,此时的十八路诸侯,要么是项羽的手下,要么是项羽的敌人。

但项羽此时官职也就是楚国上将军,在项羽的上面还有一个楚怀王。先不说项羽有没有称帝的主观愿望,但此时无疑是不可能称帝的,并且在此时,项羽派人向楚怀王报告自已的分封计划,怀王只说了两个字:如约。怀王说的如约也就是说先入关中者为关中王。

而刘邦才是先入关中的人,楚怀王的意思很明确,是想让刘邦做关中王。但项羽没有理会楚怀王,仍然按照自已的意愿分封十八路诸侯,立自已为西楚霸王。

项羽为什么不称帝?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其实这是两个问题,实行分封制是形势所需,秦灭亡,是十八路诸侯共同灭亡的,需要安抚分封有功之人,且分封制实行了几百年,深入人心,人生最大的理想莫过于裂土封侯,那些原六国贵族和反秦起家的诸侯期待的就是分封,不分封难以安抚人心,就算你项羽不封,那些诸侯也会自立为王的。

接下来项羽封自已为西楚霸王,西楚是指原楚国的西部,项羽分封自已的西楚国土大部分在原楚国的西边,故称西楚。霸王是指诸侯王最强大的王,其本质还是王,与其它诸侯王不一样的是,项羽是诸侯王中最强大的王。

然后,项羽封楚怀王为义帝,义帝就是假皇帝。

项羽在分封前后,是无法称帝的,上有义帝,平级有诸侯王。长远来看,从分封上来说,无法看出项羽是否有称帝之心,但从项羽的行为上来看,绝对无称帝之心。

项羽坑杀20万降卒,进入咸阳后,杀秦王子婴,焚烧秦王宫,肆意抢劫,将秦王朝百年积累毁于一旦,失秦人心。你如果想称帝的话 ,秦朝有现成的各项法制、书籍、官吏、人口册,项羽什么都不要,只要金银财宝和美女,你觉得项羽想称帝?看看最想称帝的刘邦是怎么做的?约法三章,封存秦律法、藏书,安抚民心。项羽与刘邦的做法天讓之别。

项羽杀义帝,义帝是项羽自已封的,至少表面上是天下共主,哪怕是个假皇帝,如果你项羽想称帝的话,必须依靠这个招牌,一步一步把其它诸侯国都拿下,换成自已的亲信,如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一样,到了合适的时候,才能除去义帝,这么早杀义帝,给天下落下口实,导致后来刘邦就打着为义帝报仇的旗号讨伐项羽。

其实说到底,还是人的问题,项羽神勇,千古无二,其军事才能无人可比,哪怕是韩信,照样数次败在项羽手下,但说到政治才能,项羽恐怕只能是非常平庸,称帝的事一件也没干。

西楚霸王攻灭秦国后不称帝,而后又继续实行分封制,这是为什么?

国史君(国史通论)认为,项羽灭秦之后没有称帝并且回复了周朝的分封制,大概包含一下几点原因:

第一、对秦兴勃亡忽的反思。

秦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诸侯国,其先祖筚路蓝缕,终于在秦孝公变法之后成为战国时期的超级强国之一。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可谓其兴也勃焉。但是强盛的秦朝只维持了十几年的统一,便在风起云涌的起义下灭亡,可谓其亡也忽焉。

自秦有灭国先兆之日起,全天下有识之士都在思考秦灭亡的原因,废除维持周朝八百年稳定的分封制,施行亘古未有的郡县制以及废除诸侯王而称帝,当然是首要被怀疑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为了维护新政权的稳固,项羽选择了最保险的制度。

第二、称帝轮不到项羽

刘邦、项羽灭秦是受楚怀王之命,作为当时最强盛的义军的首领,楚怀王相当于是天下共主。所以,秦灭之时有称帝资格的只能是这个顶头上司,而项羽虽然有实际的统治权,但也只能坐第二把交椅。

西楚霸王攻灭秦国后不称帝,而后又继续实行分封制,这是为什么?

与其说是项羽的落后,不如说是秦始皇的思想超前~在那个时代,功成而封建诸侯是人所认同的常识~一:差点开倒车的大秦帝国

早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就开始施行郡县制了,可以说远远走在了时代前沿,可是随着秦始皇统一全国,大秦的臣子们却又开始打起了分封制的主意~据《史记》记载“有一次秦始皇请客喝酒,丞相王绾等人提出:“各国诸候刚刚被干掉,燕国、齐国、楚国等国家偏僻辽远,不如像三代学习,把王子皇孙分封在那里,这样就能够保证当地的治安了,始皇帝把这件事交给群臣讨论,大家都认为理应如此”。

在秦国这样一个已经施行了一百多年郡县制的国家,一旦统一天下,面对前所未有的庞大帝国时,因为恐惧害怕却又不知如何解决时,死而不僵的分封制就有冒了出来,并且迅速得到拥护。诚然,提出向三代学习的建议者未必就是大公无私的。三代时期,周天子除了分封宗室之外,还大量的封赏了有功之臣。试问,哪个建功立业的臣子不想裂土分茅,据土称王呢?二:亡秦之战是六国的复国战

在陈胜吴广拉开反秦序幕的时候,六国后裔纷纷趁机复辟,就连当时声势浩荡的项梁军队在形势大好的条件下。依然不得不接受范增“迎立楚国后裔,借以招揽人心,加速亡秦速度”的建议。

甚至于楚怀王在派人北上亡秦的时候也抛出“最先攻入关中的称秦王”的诱惑,对此,当时参与亡秦之战的诸侯没有人提出异议~可见,封建诸侯,重回七国时代在当时的义军中是主流思想,并没有人觉得这是违背时代潮流的~三:改良版的战国形式

如果说义军是思想守旧复古派,那么项羽就是这其中的改良派~

在亡秦之后,项羽凭借无上威仪,强行撕毁怀王之约,按照军功大小,亲疏之别的原则(这在古代是常态),又出于削弱钳制传统强国(齐国,魏国,赵国)的目的,在经过严密思虑之后,分封了十八路诸侯。要说项羽为何不像始皇帝一样化公天下为家天下~究其原因不在乎两点:

其一:贵族出身的项羽,其思想深处始终认为,分封制是最合适的政治制度。

其二:他必须顾及到六国诸侯和有功之臣的情绪,不然他很可能会成为第二个秦国~三:中和派的刘邦

在整个楚汉之争中,刘邦以“裂土分茅”的承诺先后诱降了:魏王魏豹、常山王张耳、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吴芮以及燕王臧荼,由此可见封王做诸侯对人的影响有多大了!

在汉帝国建立之后,即便知道异姓王侯的存在必然是大汉朝的腹心之疾,但还是不敢骤然取缔封王制度,因为这很可能会导致天下大乱,后世的“靖难之役”告诉我们,刘邦的思虑不是没道理的,所以他只能以蚕食的方式,温水煮青蛙,逐步消弭大汉的隐患~

但这并不是说刘邦反对分封制,相反,平民出身的刘邦是分封制的坚定拥护者,他开始大肆分封同姓诸侯王。一方面他相信血脉的力量,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证自己的子孙后代能够衣食无忧。这一想法和明太祖朱元璋是一模一样。汉景帝初年,“七国之乱”爆发,刘氏子孙以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分封制是行不通的,是逆时代潮流而动的~是必然要被时代淘汰的~

综上所述,分封制是那时的主流,因为秦朝制度的先进,项羽相形见绌也就理所应当了,可事实就是:一直到清朝,分封制都还活跃在政治舞台上,只是统治者对他的态度更加审慎而已。

原创不易,一家之言,还望赐教~

我是狐笔春秋,欢迎关注~

西楚霸王攻灭秦国后不称帝,而后又继续实行分封制,这是为什么?

这主要是仇秦问题。项羽的爷爷项燕曾在西楚(岳阳以西)黔中郡与司马错的10万秦军战斗过,也目睹秦将白起在郢都屠城的野蛮残忍,因而对西戎秦国怀有深仇大恨。《项羽传》中说项燕对项羽的影响颇大,“灭秦务尽”就是项燕的忠告。

项羽起义成功后,也是按爷爷吩咐进行的。他坑杀了秦将章邯的26万军队,坑杀了秦宫10余万官员和姬妾,并象白起一样焚毁所有宫殿,火烧三月不息。然后向世人宣布:“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吭嗆有力!

秦朝毀灭后,项羽将白起的后人全部驱赶到漠北沙漠之地,让他们自生自灭。当年白起是因为自家妹子与质押在秦的楚国太子熊橫私通,杀了丈夫王庭大臣而遭秦王处死,将家仇变成国仇。而项羽却始终保持着国仇,将“楚虽三户,灭秦必楚”八个大字铭刻在骊山顶峯,爱国之情跃然天地。

《项羽传》以饱满的笔墨盛称这位灭秦英雄“分封散财”的经过。项羽说,我只要灭秦务尽,其他的由后人处置。表现出楚人大义凜然,视死如归,无私爱国的情怀。读來令人悄然泪下。

西楚霸王攻灭秦国后不称帝,而后又继续实行分封制,这是为什么?

要搞清楚项羽为什么不在秦国灭亡后称帝这个问题,应当从两个方面思考,一个外部的客观因素,另一个是项羽自身的主观因素。

客观因素:秦末汉初的反秦运动

在秦末汉初的农民起义运动中,有一个现象常常被人们忽略,那就是山东六国的复国运动,其根源就在于六国复国运动均没有成功,且对后来的汉帝国影响甚微。实际上这是秦汉之际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公元前230年秦国灭韩,开始进行统一战争,到公元前221灭齐统一六国,前后不过九年的时间。秦国统一后根基不稳,六国贵族的反抗运动此起彼伏。况且秦国依旧以法的“刑重赏轻”“以刑去刑”思想治国,导致民怨沸腾。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后陈涉听从张耳建议,“遣人立六国后 ,自为树党 ,为秦益敌”,这就是“假立诸侯以伐秦”,到了反秦运动后期,六国势力已超过农民军成为抗秦主力。

公元前208年,项梁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为君,仍号楚怀王。从这可以看出,楚国势力也是借着反秦复国这股东风发展起来的。公元前207年,项羽斩杀宋义,于巨鹿大败秦军,威震天下,诸侯无不归附与项羽。

项羽攻入咸阳后,撤回江东,分封诸侯。项羽与其他各路反秦势力只是类似于一个松散的联盟关系,各诸侯只是畏惧项羽的威名,暂时归附于项羽而已,这点从后面楚汉相争可以看出来,六国诸侯大都做骑墙派,甚至干脆暗中支持刘邦。如果项羽此时称帝,与六国的复国意愿相悖,势必会激起各路势力反击,成为众矢之的,况且还有刘邦这样的实力派。在没有绝对势力压服各路势力时,实行分封也不失为一个不坏的选择。如果仔细分析项羽分封的各诸侯王,不难发现这是他精心设计的一个限制刘邦的战略布局。将刘邦分封在最西边,压缩刘汉集团的发展空间,而把最好的一块的分给了自己。然而,想象很美好,现实很骨感,项羽精心设计的这个布局既没有压制住刘邦的发展,又招致了各诸侯之间的不满,等于是给自己挖了坑

主观因素:性格决定命运

千百年来,人们对项羽这个悲剧式的英雄充满纠结,褒贬不一。鸿门宴让他贴上了“妇人之仁”的标签,焚烧咸阳,撤回江东使他“沐猴而冠”的印记再也洗不掉。其实这些都源于他纯粹的军人性格。他崇尚力量,不屑于阴谋诡计,无心于帝王权术。在他的理念里,以堂堂之军攻堂堂之阵的胜利才是最纯粹的胜利。巨鹿之战,彭城之战,莫不如此。他理想中的制度应该是诸侯争霸,唯强者可号令天下,并且他也一直致力于恢复这种秩序。项羽自号“西楚霸王”,其实就是对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向往。直至最后,乌江自刎,虽然失败,确保留了军人最后的尊严。

原创不易,给个赞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