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民挣工分的那段岁月,他们为什么不进城当工人?
你不知道那个年代农民是没有自由权的,阶级斗争年代,外出到县城,都要到大队或者到公社开证明,到县以外或者出省必须公社证明。城市工厂招工,都是国家有计划,按指标进行招工,招工就招城市人,如果招农村必须由国家及政府操作,年轻农民进城当工人,必须解决他的户口,有了城市户口,每月才有供应粮供你吃饭。这就是计划经济时代。
在农民挣工分的那段岁月,他们为什么不进城当工人?
为啥不想进城当工人,是因为那时的农民傻,舍不得村里的田啊。要知道,那时候农村没有一个人不想跳出“农门”,去吃“国家粮”,还有不想进城当工人的人?题主要么不是农村人,要么是年纪太轻,不知道当时的情况。
要知道当时几百万上千万的城市青年(就是所谓的知识青年),号召他们上山下乡去农村,绝对不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这么简单,而是城里跟本就没那么多岗位安排。因为那时候经济本来还不发达,也没有这么多工厂企业,他们留在城市里无所事事,就会成为失业人员。
当时连城里的青年人都无法全部安排工作,还会跑到农村来招工人吗?当时的供销社、粮管所、食品站、邮电所等单位确实是在农村招工的多,但没有关系的人能有几个能去那些单位呢?
所以不是当时的人不想去当工人,而是做梦都想,但哪里有那个机会呢?
在农民挣工分的那段岁月,他们为什么不进城当工人?
看来提出来这个问题,还是没有亲身经历过那个年代。
在农民挣工分的岁月,工人和农民身份是有很大差别的。那时候农民把挣工资的称做铁饭碗,形容旱涝保收,是极受人羡慕的。
说实在活,哪个农民不想进城当工人,只是由于受城乡户口户籍身份限制,身不由己而已。
那时候农民离开了土地,是无法生存的,在生产队挣工分还能保证有一年的口粮吃。若到城里去找份工作比登天都难。
有的农村大姑娘为了进城改变自己的农业户身份,只能找个城里有残疾的工人嫁了。但是农业户口转个非农业户口,还不知道得费多少周折才办得到。
那时候农村人别说进城市当工人,能在乡镇企业找个班上,不知得求多少人,靠关系挖门子才能去下,那就是相当了不起的事了。
家里若是有个在乡镇上班挣工资的,那叫工农联盟户。在村子里,人们都得高看一眼,也算是数得着的好户。
所以,那时候无奈的人们,只能安心在生产队挣工分,进城当工人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
图片源于网络侵权即删。
在农民挣工分的那段岁月,他们为什么不进城当工人?
这种问题提得好奇怪,“感觉他们也不想进城当工人”。
不知是怎么感觉的!
不过转念一想也有道理,他们是“不敢想”。
农民是农业户口怎么会有这种非分之想那?
起码要转为非农业户口才有这种可能。
农民只能在你的所在地种地,出远门要开介绍信。
冬闲时也有机会,到离家比较远的地方挖河清淤,用地排车拉着锅灶、粮食、铺盖,算是旅游“观光”了。
在农民挣工分的那段岁月,他们为什么不进城当工人?
你最好先弄明白,到底是不想当,还是不让当。
那段岁月,农民人人想进城当工人。因为工人国库粮退休金,福利分房公费医疗,铁饭碗稳稳当当地端一辈子,其家属在农村还吃“一般标准的口粮”!
既然想当工人,为什么不当呢?那是因为……
还是算了吧!说多了又赚个“未通过”。提问者还是回家问问你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就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了!
在农民挣工分的那段岁月,他们为什么不进城当工人?
这是不了解历史实际。农民挣工分那岁月,不是今天。那时实行计划经济,城里人吃定量,工作有安排,城市户口、农村户口差别大。经济不发达,城市并没有那么多工厂,贸易交流也大多上计划。城里人还过剩,知青上山下乡,还有整户下放农村的,也有是为疏散城市人口,减轻城市供给压力的原因。
农民种田挣工分,也是职业,养活自己,也为国家作贡献,那时都交公粮的。
农民进城是改革开放十多年后,实行市场经济,又基本解决温饱,工商农都发展,城市需要劳力。
农村机械化水平提高,农药化肥充足,劳力剩余加城市需要,打工收入较多,才逐步流向城市,承包田有人留守,有让人代种,有转租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