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以前的家庭都能生四五个孩子,现在的年轻人却做不到?
以前农村一个家庭5-6-7-8个孩子加父母,甚至爷爷奶奶,十几口人吃饭,为什么还能生存,甚至比单身汉还过得好些,生活还吃得饱些,原因是百分之七十的基本口粮养活了他们。孩子读书基本上花不了多少钱,读高中学校可以有救急款,那时没有取消奖学金。读大学国家免费,还包分配,没有風险。
为什么以前的家庭都能生四五个孩子,现在的年轻人却做不到?
以前的家庭,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多子多福。
壮大个人的势力,免得受人家的欺负,受苦受累生养一大堆。
慢慢的就懂得了,“儿多母受苦,蝎子多了瘋老母”。
超量的繁殖增加了地球的负担,易造成战争的因素。
过去我村300亩地三百口人,整天起五更达黑加班干,打的粮食不够吃,免不了吃糠腌菜。
现在剩下100口人,地也种不完,粮食也吃不完。
现在的国家强大了,法治社会,保护着人们不受任何人的欺负,用不着多儿多女增加个人的势力。
年轻人也受不了过去的苦,只追求享受,过更高的生活水平。
一个儿女,一个负担,从上学到成家,还需要买楼、买车,并且追求高级的生活。
那便成了“多儿多女多怨业,少儿少女少操心”。
现在的年轻人,不是不能生,而是能生也不愿意生。
为什么以前的家庭都能生四五个孩子,现在的年轻人却做不到?
你得弄清楚,过去的生活状况和现在的生活状况,当时父母如何养育孩子,现在的父母如何培养孩子,你知道吗?
过去没有计划生育,做父母的又不懂避孕知识,生活那样艰难他们就愿意生哪么多孩子吗?
先说过去和现在生活状态的不同。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国家经济发展缓慢,不管城市或者农村,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大部分人仅够维持温饱,遇上灾害年份吃的都很困难。特别是在农村,进钱的门路不多,生产队按工分记酬,每个劳动日一、二毛钱,年底结算,不少家庭还是欠款户。
那时候每个家庭,不说是四、五个孩子,七、八个孩子的家庭都有。父母怎么养育孩子,不是过来人都无法想像。大人吃什么孩子吃什么,为了照顾孩子大人吃的更差;大孩子帮助带小弟弟、小妹妹互相照顾;大孩子的衣裤小的穿,缝缝补补越穿越破,土生土长谁家都一样。
现在呢,生活越来越好,观念完全变了,年轻人晚婚晚育,一是借助青春一心一意享受生活,先过几年清闲日子,有孩子是拖累;二是不敢生育,更是不想多育。年轻人生活压力过大,钱虽然可以挣得不少,可面对物价上涨、房价奇高,怎么想都感觉害怕。尤其是养育孩子成本太高,从幼儿开始一直读到大学,持续的投入越来越多。儿子结婚巨额礼金、一场铺排更是令人望而生畏,没钱什么事都办不了,心力憔悴,试问一下谁敢多生?
再来说说以前生活困难多生孩子问题,你认为那时的人们就愿意多生吗?没办法!
个别家庭是有特殊愿因,受传统观念影响,只有女儿想生儿子。我们村当时有一户老两囗一连生了七个女儿,生的却实太多,不甘心就是想要一个儿子,原因是没儿子顶门立户被人看不起,内心不平衡。
大部分家庭是不想生太多的,三个最好。可是把持不住有什么办法?五、六十年代的人懂得避孕知识吗?总不能为了不生孩子而夫妻强行分开吧?再说那时没有现在这么多娛乐项目,白天各自忙生活,夜晚早早熄灯睡觉,相互温存也算是人生一乐吧。
现在呢,年轻人基本上想的是,享受青春,至于生孩子不着急拖几年再说,想什么时间生自己说了算,想生一胎、二胎完全可控。可是没人愿意多育,还有不少人选择不婚实行独身主义、有的家庭不要孩子选择丁克,观念全变了。着实让国家为难,不强调计划生育了,放开二胎,三胎够条件也允许了,说不定再过些年还要奖励生育呢。所以说不是年轻人做不到,而是不想做、不敢做。
(图片取自网络侵权即刪)
为什么以前的家庭都能生四五个孩子,现在的年轻人却做不到?
主客观两方面各有许多原因。重要的客观原因如房价,求学,医疗等姑且不论,单说二点。一是带娃,以前城镇(市)单位里有托儿所,农村几乎各村组都有,孩子往里一放,父母啥负担也没有。二是育龄缩短与夫妻分居两地。笔者家乡的状况是,上高中考上大学的,结婚大多三十开外,而上完初中就就业的,结婚大多二十左右。这个十年差距,使得70后80后的同龄人,当爷爷奶奶的时候,相差了一代子孙。
主观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年轻人见的世面多而广,偏重事业,或者贪图享乐,强调个性,在婚恋问题上缺乏主观努力,美好的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太大,因为高不攀低不就造成机会更少。
在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分解反应的作用远大于化合反应,促成了今天成为全社会都要重视的系统性结构性问题。
为什么以前的家庭都能生四五个孩子,现在的年轻人却做不到?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一家有四五个孩子的家庭,是很普遍的,这在子女稠稀方面尚属中等。多一点的家庭,则往往有七八个以上的子女甚至更多。那时生活俭朴,大一点的孩子拉扯小的,衣裤鞋帽也自然是大的穿过小的穿,缝补浆洗再接班。生活方面,只要能吃饱(这还不包括六零年的事),那孩子的幸福感就别提了。那种生活的贫穷和艰难,是远非今天的年青人们所能想象得到的。上学放学哪有家长接送这一说,千家万户的孩子都是自己走去学校的。今天养育子女的投入和成本,与我们小时候相比,则简直是天方夜谭。随着国家生育重策的推行实施,国人的家庭生育也似波起伏,运系国策:从五十年代的皓空繁星;到之后的月明星稀;再到严酷的一星独耀;后又允二星同辉;现又倡三星高照!国之生育重策的起起伏伏,也很耐人玩味啊。
为什么以前的家庭都能生四五个孩子,现在的年轻人却做不到?
五十年代没计划生育,生养自便。六七十年代的计划生育最合理!提倡晚婚男的二十五、女的二十三岁,可以二至三胎。那时候物质生活虽然不富裕,但是计划经济物价稳定,大家都差不多,没压力。现在物质生活富裕了,但是贫富悬殊。再说市场经济,物价极不稳定。富裕的阶层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贫困的阶层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而中间阶层的人,更不愿意打破既有的地位!结婚生孩子,既想又不敢。即使有条件结婚了,生孩子也为难。现在提倡优生优育,一孩子从出生,满载的都是钱。一般的家庭难以承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