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贾赦用各种手段强求纳鸳鸯为妾,贾母却佯装错骂(王夫人),有黛玉的因素在起作用吗?
《红楼梦》中,在“鸳鸯抗婚”一回里,有贾母错骂王夫人的情节。这个问题里,用了“佯装”二字,意思好像是说,贾母的错骂是有意的。是借题发挥,隔山打牛,他本来就是想骂王夫人的。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理解。是因为这几年来,网上流行一个以宫斗的观点解释《红楼梦》的现象。这个观点根据书中有“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说法。把全书主要人物分为两派,拥黛派和拥钗派。
拥黛派也就是支持“木石前盟”的,拥钗派是支持“金玉良缘”的。前者的代表人物是贾母,后者的代表人物是王夫人。整个一部《红楼梦》就是拥黛者和拥钗者之间的恶斗。根据这个大的前提设定,这 一派的评论家们,可以把贾母对薛宝钗所说的话,所做的事,都理解成别有用心的。总之,贾母对薛宝钗就是一个态度,厌恶。对王夫人也因为宝黛问题上的倾向不一致。所以,贾母随时准备打击王夫人。
但是,以这种方式解读《红楼梦》,确实会给人一种暴殄天物的感觉。《红楼梦》的内涵绝不是“宫斗”二字可以了得。关于这个问题,其实认真读一下第四十六回《尴尬人难免尴尬事,鸳鸯女誓绝鸳鸯偶》,很容易得出答案。即:贾母错骂王夫人不但与黛玉毫无关系,而且也不是什么“佯装”。
有人认为,贾赦欲娶鸳鸯,是因为鸳鸯管理着贾母的个人物品。娶了鸳鸯,就可以算计贾母的东西了。毕竟贾母手上的许多古董是很值钱的。这种看法,听着似乎很有道理,实际上并不靠谱。原因有两个方面。一,如果鸳鸯同意做妾,跟了贾赦之后,自然也就不能管理贾母的私人物品了。通过鸳鸯谋财,未必管用。二,不符合贾赦的性格特征。贾赦不是那种精于算计,工于谋划之人,他的性格是强横霸道。
《红楼梦》在开篇第一回中,作者就说了。此书“大旨谈情”。“鸳鸯抗婚”的故事,最主要的意涵,作者还是要表达封建等级制度之下,女子在婚姻爱情中不能自主的悲惨命运。贾赦看上鸳鸯,最主要的还是为了满足自己色欲的需要。
鸳鸯以鸳鸯为名,本来是寄寓了对婚姻的美好期待。希望像鸳鸯成对一样,人也能成双。可是既然被贾赦看上了。他一生对美满婚姻的期待只能破灭。
小说中,贾母最后为鸳鸯作主,没让贾赦得呈。但贾母的支持,并不是鸳鸯个人的情感诉求。而是因为鸳鸯是她身边第一个顺心合意的人。也就是说,贾母维护鸳鸯,维护的不是鸳鸯人格,而是她自己个人的利益。第四十七回中,贾母对刑夫人说:“他要什么人,我这里有钱,叫他只管一万八千的买,就只这个丫头不能。留下她服侍我几年,就比他日夜服侍我尽了孝的一般。”
邢夫人张罗着给贾赦娶鸳鸯这事。王熙凤开始就知道不行。当邢夫人让他帮忙时,凤姐是这样说的:“依我说,竟别碰这个钉子去。老太太离了鸳鸯,饭也吃不下去的,那里就舍得了?况且平日说起闲话来,老太太常说,老爷如今上了年纪,作什么左一个小老婆右一个小老婆放在屋里,没的耽误了人家。放着身子不保养,官儿也不好生作去,成日家和小老婆喝酒。”
王熙凤天天侍候着贾母,听着了老太太的话,自然要提醒邢夫人:“太太听这话,很喜欢老爷么?这会子回避还恐回避不及,反倒拿草棍儿戳老虎的鼻子眼儿去了!太太别恼,我是不敢去的。明放着不中用,而且反招出没意思来。老爷如今上了年纪,行事不妥,太太该劝才是。比不得年轻,作这些事无碍。如今兄弟、侄儿、儿子、孙子一大群,还这么闹起来,怎样见人呢?”
大家品品王熙凤这话,对邢夫人的提醒不可说不到位。但奈何人家不听。我们来欣赏一下邢夫人的回答:“大家子三房四妾的也多,偏咱们就使不得?我劝了也未必依。就是老太太心爱的丫头,这么胡子苍白了又作了官的一个大儿子,要了作房里人,也未必好驳回的。我叫了你来,不过商议商议,你先派上了一篇不是。也有叫你要去的理?自然是我说去。你倒说我不劝,你还不知道那性子的,劝不成,先和我恼了。”
王熙凤知道邢夫人的性格,禀性愚强,只知承顺贾赦以自保,次则婪取财货为自得,家下一应大小事务俱由贾赦摆布。凡出入银钱事务,一经她手,便克啬异常,以贾赦浪费为名,“须得我就中俭省,方可偿补”,儿女奴仆,一人不靠,一言不听的。
既然邢夫人不听凤姐良言相劝,凤姐立马随风转舵。连忙陪笑说道:“太太这话说得极是。我能活了多大,知道什么轻重?想来父母跟前,别说一个丫头,就是那么大的活宝贝,不给老爷给谁?背地里的话,那里信得?我竟是个呆子。琏二爷或有日得了不是,老爷,太太恨得那样,恨不得立刻拿来一下子打死;及至见了面,也罢了,依旧拿着老爷,太太心爱的东西赏他。如今老太太待老爷?,自然也是那样了。
邢夫人既然不听凤姐之劝。与贾赦一起让鸳鸯的哥嫂,逼鸳鸯就范。无奈之下,鸳鸯只能告诉贾母,求其做主。我们还是看书中的描写吧:
贾母听了,气得浑身乱战,口内只说:“我通共剩了这么一个可靠的人,他们还要来算计!”因见王夫人在旁,便向王夫人道:“你们原来都是哄我的!外头孝敬,暗地里盘算我。有好东西也来要,有好人也来要,剩了这么个毛丫头,见我待她好了,你们自然气不过,弄开了她,好摆弄我!”王夫人忙站起来,不敢还一言。薛姨妈见连王夫人怪上,反不好劝的了。李纨一听见鸳鸯的话,早带了姊妹们出去。探春有心的人,想王夫人虽有委曲,如何敢辩,薛姨妈也是亲姊妹,自然也不好辩的,宝钗也不便为姨母辩,李纨、凤姐、宝玉一概不敢辩,这正用着女孩儿之时,迎春老实,惜春小,因此,窗外听了一听,便走进来陪笑向贾母道:“这事与太太什么相干?老太太想一想,也有大伯子要收屋里的人,小婶子如何知道?便知道,也推不知道。”
在以孝治天下的古代。“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时代贾母骂儿媳妇几句。难道还需要找借口吗?还需要指桑骂槐吗?根本不用。
荣国府中,王熙凤和王夫人姑姪二人的处事水平比邢夫人高了很多。这是荣国府中王夫人当家的原因。许多人认为,王熙凤是荣国府的管家。其实不是,荣国府的内当家是王夫人。王熙凤只是帮助王夫人办事的。例行公事,王熙凤可以直接办了。大事必须请示王夫人。
荣国府的权力结构已经证明了,贾母在两个儿子媳妇中,更喜欢的是贾政和王夫人。老人家愤怒之时,随口乱骂,也是有的,王夫人实际上是代邢夫人受过,事情就这么简单,没有那么复杂。王夫人被骂了不敢吭声,这是封建的孝悌观念。
邢夫人来了之后,大家为了避免尴尬,都退出房间。贾母和邢夫人做了交代。从她与邢夫人的谈话中,可以看出老太太行事的八面玲珑,既维护了自己的利益。也维护了两个儿媳的关系。更说明了自己离不开鸳鸯的原因。
个贾母见无人,方说道:“我听见你替你老爷说媒来了。你倒也三从四德,只是这贤慧也太过了!你们如今也是孙子儿子满眼了,你还怕他,劝两句都使不得?还由着你老爷性儿闹。”邢夫人满面通红,回道:“我劝过几次不依。老太太还有什么不知道呢,我也是不得已儿。”贾母道:“他逼着你杀人,你也杀去?如今你也想想,你兄弟媳妇本来老实,又生得多病多痛,上上下下哪不是她操心?你一个媳妇虽然帮着,也是天天”丢下笆儿弄扫帚“。凡百事情,我如今都自己减了。她们两个就有一些不到的去处,有鸳鸯,那孩子还心细些,我的事情,她还想着一点子,该要去的,她就要了来,该添什么,他就度空儿告诉他们添了。鸳鸯再不这样,他娘儿两个,里头外头,大的小的,那里不忽略一件半件?我如今反倒自己操心去不成?还是天天盘算,和你们要东西去?我这屋里有的没的,剩了他一个,年纪也大些,我凡百的脾气性格儿,他还知道些。二则他还投主子们的缘法,也并不指着我和这位太太要衣裳去,又和那位奶奶要银子去。所以这几年,一应事情,他说什么,从你小婶和你媳妇起,以至家下大大小小,没有不信的。所以不单我得靠,连你小婶、媳妇也都省心。我有了这么个人,便是媳妇和孙子媳妇有想不到的,我也不得缺了,也没气可生了。这会子他去了,你们弄个什么人来我使?你们就弄她那么一个真珠的人来,不会说话也无用。
贾母口中的“你兄弟媳妇,你小婶”都是指王夫人。“你媳妇”指的是王熙凤。从上面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老太太在维护家庭方方面面关系上所做的努力。把王夫人和贾母看成对立的关系。这种理解是有失偏颇的。
总之,尴尬人和鸳鸯女之间的故事,与林黛玉没有任何关系。
《红楼梦》中贾赦用各种手段强求纳鸳鸯为妾,贾母却佯装错骂(王夫人),有黛玉的因素在起作用吗?
贾赦用各种手段强求纳鸳鸯为妾,如邢夫人连吓带骗,鸳鸯嫂子去用亲情劝说,下了不少功夫。终其实,并不是鸳鸯有多么天姿国色,而是鸳鸯是贾母的"总钥匙",纳了鸳鸯,就有了贾母私房的总账本,可以在大房和二房分家时,有底数,并可辖制贾母,达到多分财产的目的。
在鸳鸯誓绝鸳鸯偶,表态不会嫁人,忠心老太太之后,老太太稍带把王夫人骂了几句:
素日有什么好东西,有什么好人,你们骗了去,现在这个毛丫头,你们看我对她好一点,又来算计。
这不是佯装骂,而是因为王夫人长期管家,心大了,开始自做主张,不再事事听贾母的了,要自立门户了,贾母敲打她。
事情和黛玉无关。
这个时候有两件事,是王夫人私自作主,沒有跟贾母汇报的。
一件是关于物的,就是薛家在贾家借住的房屋。贾母用软的,给薛宝钗过十五岁生日的方式提醒薛家应该搬走,用硬的,把梨香院指给小戏子居住,硬撵,但是薛家在王夫人的保护下依然留居贾府。
第二是关于人的,是关于丫头的。
袭人是贾母房里的一等丫鬟,是贾母指给贾宝玉用的,而袭人用一番"贤良"的话投靠了王夫人,王夫人擅自把贾母的一等丫鬟裁掉一个,用自己的月例给了袭人准姨娘的待遇。从头至尾沒和贾母提起,明显是见了好人就抢,使贾母非常不快,借此机会,变着法儿说了出来。
后来,王夫人发现了,借说晴雯的事把这件事描补过去,但是婆媳间隙己经形成。
《红楼梦》中贾赦用各种手段强求纳鸳鸯为妾,贾母却佯装错骂(王夫人),有黛玉的因素在起作用吗?
贾赦强纳鸳鸯为妾,贾母趁机佯装错骂王夫人。如果说贾母骂王夫人是为黛玉出头,就低估了贾母。不可否认,有黛玉的原因,但是主要是婆媳矛盾所致。
那么贾母为什么假装气糊涂了,而大骂王夫人呢?
第一、王夫人外面孝顺,暗地里算计贾母。王夫人把贾母的人——袭人收归门下。
袭人是贾母的丫头,只是借给宝玉,编制还在贾母房里。可是王夫人在没有事先通知贾母的情况下,把袭人的人事关系从贾母房里,划归到王夫人名下。从此以后,袭人就是王夫人的人,而不是贾母的人了。王夫人算计走了贾母的人。
打狗还得看主人,王夫人把袭人这样一个活生生的大活人弄走了,跟我都没有说一声儿!老太太心中的不满,在鸳鸯拒婚后,一下子爆发了。她趁机大骂王夫人
贾母向王夫人道:“你们原来都是哄我的……暗地里盘算我……有好人也要。”
林之孝家的说一句话,啪啪打脸王夫人、邢夫人和贾赦。林之孝家的说,老太太、太太屋里的猫儿、狗儿都轻易动它不得。贾母房里的猫儿、狗儿作为晚辈都不能动。更何况贾母的丫头呢!
贾赦要的是鸳鸯,你王氏要的是袭人!你们摆明了公开来算计我!把我的心腹丫头收买走了,目的是什么?不就是要对付我吗?我不糊涂,我什么都明白。贾母意在警告王夫人,以后不许惦记、拉拢、腐蚀我的人!不许算计我!
第二、王夫人搜刮贾母的东西,却不知感恩。贾母骂王夫人“有好东西也来要”。贾府修建大观园没有银子,就惦记贾母的钱,林黛玉的钱。贾母为了贾府的面子,挪用了林家留给林黛玉的遗产。王夫人收到了银子后,修建了大观园,迎接元春省亲。面子工程结束了,王夫人也不张罗还钱。
王夫人不仅不还钱,而且对林黛玉根本不关心。黛玉的纱窗都旧了,王夫人也不给更换新的。贾母心里不痛快。贾母在刘姥姥游大观园的时候,亲自安排王夫人给黛玉换上了软烟罗的窗纱。
对于不知感恩的儿媳妇,贾母忍无可忍,趁机向王夫人发难。
贾母给王夫人扣上一顶不孝的大帽子。她说王夫人“外头孝敬”,里头盘算她。这是大不孝。
书中几次三番说当今天子以孝治国。“如今当今贴体万人之心 , 世上至大莫如`孝"字”。元春能进宫也是因为贤孝才德。“不孝”是对一个人最严重的批评。王夫人算计婆婆的人、算计婆婆的东西和银子,就是“不孝”。
这样一个不孝,不知感恩的儿媳妇,要她何用!
第三、贾母骂王夫人是警告她:不许“摆弄我”!贾赦和邢夫人要纳鸳鸯为妾,目的是:“弄开了他,好摆弄我!”王夫人也存着同样的心思。
宝玉是我带大的。宝玉身边的人,也大多数是我安排的。可是现在我安排的人,差不多都被赶走了。李嬷嬷被迫告老回家;可人死了;茜雪走了;媚人不知所踪。这几个人都是老太太给宝玉挑的人,如今都不在了,剩下个袭人,还被王夫人弄走了。
我的人被踢走、被挖走,我的权威被否定。贾母自然不能听之任之。她瞅准机会骂王夫人一顿。王夫人站着不敢说话。
第四、王夫人瞒着贾母、贾政让袭人当宝玉的姨娘。贾母相中的宝玉姨娘人选是晴雯,不是袭人。可是王夫人却“悄悄地把她(袭人)丫头的月份钱止住,我的月分银子里批出二两银子来给她”这就是给了袭人姨娘的待遇。这么大的事,王夫人自作主张,不告诉贾政也就算了,竟然也瞒着贾母。这让贾母觉得王夫人不孝。王夫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贾母虽然装作不知道,但是趁着这个机会敲打敲打王夫人:别在我面前玩花样!
第五、王夫人是当家人,可是格局太小,只想着自己的私利,不顾贾府的整体利益。贾宝玉的妻子应该是侯门公府的姑娘,这样才能配得上国公府的公子贾宝玉。可是王夫人为了自己的私利,竟然要让贾宝玉娶商人之女薛宝钗为妻。
如果宝玉娶了薛宝钗,国公府的颜面无存。薛家是商人,国公府和商人联姻,会被人笑掉大牙的。荣国府也会被沾染上铜臭味。这说明王夫人格局小,没有大局观。
王夫人没有站在贾府的高度考虑问题。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她只相信沾亲带故的婆媳关系,没有与其他侯门公府小姐当婆媳的自信,怕被能干的儿媳妇比下去,丢了当家的权力。
贾母当众向王夫人发火,是鉴于以上考虑,与林黛玉的关系不大。
《红楼梦》中贾赦用各种手段强求纳鸳鸯为妾,贾母却佯装错骂(王夫人),有黛玉的因素在起作用吗?
我是许家那个人,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贾母是因为鸳鸯什么事而佯装错骂(王夫人),再去讨论有无黛玉的因素在起作用。
在《红楼梦》第四十六回刚开始就写了邢夫人和凤姐在商议一件关于鸳鸯的事,就是大老爷贾赦看中了鸳鸯,希望邢夫人可以去贾母那里把鸳鸯要到他房里。其实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件事就是指贾赦要娶鸳鸯,可为什么又扯到王夫人呢。原因就在于鸳鸯不同意这件事,她便向贾母讨个说法,碰巧王夫人、凤姐、宝钗等都在贾母身边,紧接着贾母听后就开始佯装骂王夫人。原文是这样描述:
可巧王夫人,薛姨妈,李纨,凤姐儿,宝钗等姊妹并外头的几个执事有头脸的媳妇,都在贾母跟前凑趣儿呢。鸳鸯喜之不尽,拉了他嫂子,到贾母跟前跪下,一行哭,一行说。贾母听了,气的浑身乱战,口内只说:"我通共剩了这么一个可靠的人,他们还要来算计!"因见王夫人在旁,便向王夫人道:"你们原来都是哄我的!外头孝敬,暗地里盘算我。有好东西也来要,有好人也要,剩了这么个毛丫头,见我待他好了,你们自然气不过,弄开了他,好摆弄我!"。从上面我们可以知道贾母是因为贾赦要娶鸳鸯,鸳鸯不愿意就跟贾母诉苦,贾母听了以后就开始佯装错骂王夫人。由此可见鸳鸯事贾母错骂王夫人时,黛玉并不在旁,所以跟黛玉并没有实际关系,自然不存在黛玉的因素起作用。但是贾母为什么要佯装错骂王夫人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第一,借鸳鸯的事来表达对王夫人的不满,进而敲打王夫人。我们前面说了娶鸳鸯的是贾赦,他的夫人是邢夫人而不是王夫人,贾母不骂邢夫人而骂王夫人,其实她知道邢夫人虽然是大媳妇但是没有本事和能力,而王夫人不一样,做了很多对不起贾母的事,引起了贾母的不满,正好趁这件事来敲打一下王夫人。所以王夫人听后不敢还一言。
第二,鸳鸯把事把事情扩大化,贾母联想到王夫人之前算计她的事,所以就通过错骂王夫人给其人看,你们以后还敢不敢算计我。按照常理来说一个大老爷娶一个丫鬟这是很正常的事,就算鸳鸯是贾母跟前的红人,但是贾赦毕竟是亲儿子。不过鸳鸯把这件事弄到了抬面上,导致了事情的扩大化,贾母由鸳鸯这件事想到了王夫人之前算计自己的事,所以就通过错骂王夫人给其人看,你们以后还敢不敢算计我。
结语: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贾母因为鸳鸯事佯装错骂王夫人得事,并不存在黛玉因素起的作用,真正起作用的还是鸳鸯自己本身把事情扩大化,导致贾母由此联想到之前的事,借题发挥,指桑骂槐。(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
《红楼梦》中贾赦用各种手段强求纳鸳鸯为妾,贾母却佯装错骂(王夫人),有黛玉的因素在起作用吗?
纵观《红楼梦》,贾母才是那个“水晶心肝玻璃心”的人儿。她的一言一语,或笑或骂,都牵动着一大家子的神经,也精妙的传达着她的思想和意图。
骂王夫人,是人人都看得出的一个错误,就像探春说的“大伯子要收屋里的人,小婶子如何知道”,这事根本与王夫人无关。但在贾母盛怒之下,一时间竟无人敢上前指出,无论是宝贝天王宝玉,还是平时舌灿莲花的凤姐,直到探春勇敢的站出来。
有趣的是,贾母似乎正在等着这个台阶,探春一说,立刻承认错误,又反过来埋怨宝玉凤姐怎么不提醒自己,轻轻的把方才的雷霆之怒化作了云淡风轻。
贾母这一番翻手为云覆手雨的操作,是真的老糊涂了还是有其他的原因在里面呢?或者直白的说 是否与黛玉有关呢?
我认为,或许有,但也不全是。
首先可以肯定,贾母并没有老糊涂,她始终是众人心中的精神领袖和强大靠山。贾母是何许人也?那是年轻时比凤姐还来得的精明人儿,从孙子媳妇一路升级打怪做到了两府老祖宗的位置,这个位置可不单单是靠年龄辈分就能得到的。
荣宁二府虽然一笔写不出两个贾字来,但却是一门两公,分别独立设府,各有各的承袭。理论上讲,贾母只是荣国公贾代善的夫人,对于宁国公这一支,她是没有什么发言权的。
但是,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出,宁府中众人对贾母是十分的尊重,这尊重决不仅仅是表面上的。不仅逢年过节宁府要请贾母过去,尤氏这个主母也是经常要来贾母跟前请安问候,而且惜春这个不折不扣的宁府小姐,自小也是跟着贾母一起生活。这是一种任何人都取代不了的威严与担当。
这样一个令人又敬又畏的老太太,不久之前还带着刘姥姥畅游大观园,精神饱满,妙语连珠,怎么会突然就老糊涂了呢?
鸳鸯的事事发突然,贾母事先是不知道的,所以说她有意指桑骂槐是不大可能的,但是并不等于贾母的话没有敲山震虎的意思。
贾母的一系列反应,既是当时情急之下的本能应对,也是长久以来对两房儿子不满的体现。鸳鸯的哭诉无疑是令贾母震惊的,她第一反应并不是和鸳鸯的委屈共情,而是气愤自己儿子儿媳为了权力争斗,居然把手伸向了自己身边的人。
贾赦和贾政表面上没有冲突,但两房势力的暗斗一直没有停止过。尤其是贾赦,仅仅袭了爵位,荣国府的管理权却给了弟弟贾政,他心中一直是有不满的。包括邢夫人,虽然无论从家世到实权都无法跟王夫人相比,但并不妨碍她会暗搓搓的做各种小动作。
贾政不谙俗务,王夫人也并不是表面上的木讷忠厚。她表面上尊重贾母,毕竟二房的得势和贾母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但贾母后来对凤姐的偏爱也多少令王夫人感觉不爽,毕竟她和贾母不是一路人,很多持家的理念也不尽相同。
贾母对两房儿子儿媳都不是很满意,但她必须要更加倚仗王夫人这一房,因为大儿子实在不争气,二儿子好歹人品端方,儿媳娘家也背景深厚。但无论他们之间怎么争都不可动摇贾母的底线,即贾母才是在背后真正操控大局的当家人,虽然表面上她早已不管诸事。
贾母之所以成为人人敬重的老祖宗,除了辈分声望,多年当家留下的余威,实际上的杀伐决断都是她能久立于权力之巅的砝码。
如三言两语就平息了凤姐和贾琏的冲突,又拉又打,大事化小,四两拨千斤;通过对软烟罗的讲解,不仅令豪商之家的薛姨妈叹为观止,,也在王夫人凤姐面前展示了什么叫实力,足够这些后辈学习一阵子的。
可她毕竟是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宝玉黛玉虽是她心尖上的人,可一个年龄尚小,二人也不爱俗务,身体也是多病多灾的,这时鸳鸯的作用就弥显重要。她不仅是贾母的贴身生活秘书,更是贾母身边的第一军师,这个功能是同样备受宠爱的凤姐也不能代替的。
失去鸳鸯,相当于斩去了自己的左右手,试问,贾母如何能忍?她很自然的怀疑一切和谐都是假象,怀疑所有人都在阳奉阴违。所以此时她说的话是无差别攻击。
以当时情形论,在场的只有王夫人和薛姨妈凤姐以及一众姑娘们,这一番重话虽是由邢夫人而起,但接下炮弹的只能是首当其冲的王夫人。王夫人对贾母从行为上可以说是从无半点差错,事事都以贾母为先,基本无可指摘。但她也有自己的私心,最主要的矛盾点就是宝玉。
作为母亲,王夫人渴望宝玉成才,日后可作为自己终身的依靠,而贾母则不然,作为经过大风大浪的祖母,她只想让自己宝贝孙子快乐的生活,难免溺爱过度。
而说到宝玉,就不可避免就要提到黛玉。贾母把黛玉接到身边和宝玉一起养,二人自小同起同卧,关系亲厚,贾母的用意连仆人都知晓。而王夫人却并不这么想,无论是金玉之说的盛行,还是端午赐礼的蹊跷,都少不了王夫人背后的推波助澜。
这些暗里的争斗自然不能提到台面上,那么借此机会,抒发一下心中的不满,震慑一下王夫人,是不是也是贾母故意“错骂”用意呢?
我想,大概也有吧,反正很快她就又找补回来了,毕竟老人卖个老,跟小孩子撒娇一样,都会被人原谅的。
《红楼梦》就是这样,它可以反映复杂的人性,但也没必要过度解读。贾母这个老太太既是人精儿也是个性情中人,但决不是阴谋家。
《红楼梦》中贾赦用各种手段强求纳鸳鸯为妾,贾母却佯装错骂(王夫人),有黛玉的因素在起作用吗?
闻说贾赦强娶鸳鸯,贾母怒不可遏,把气撒在王夫人身上。贾母当然知道此事与王夫人无关,毕竟就连十多岁的探春都知道王夫人之冤,更何况精明老练的贾母呢?贾母是借机向王夫人发威,敲打敲打她。促成贾母对王夫人心存芥蒂刻意敲打,与黛玉不无关系。
贾母和王夫人原本是一对“黄金婆媳”,若非另有情绪,贾母不会因贾赦之错责怪王夫人。王夫人是贾母的次房儿媳,在贾母的支持下,王夫人与贾政分掌荣国府内外,把长兄贾赦长嫂邢夫人挤到一边。贾母抬举王夫人,王夫人主仆的势头远远盖过邢夫人主仆,使得贾赦和邢夫人拈酸吃醋,内心责怪贾母偏心。
贾赦邢夫人与贾政王夫人面和心不和,基本上是贾母一手造成的,贾母怎会不知呢?贾赦要娶鸳鸯为妾,王夫人的身份及与贾赦的敏感关系,都决定了她不会涉于其中,贾母心里明镜儿似的。
长期以来,贾母都明确表现出偏爱贾政王夫人。贾母令贾政王夫人主掌荣国府,又特别疼爱他们的儿子宝玉。若不是贾母压着贾赦邢夫人,贾政王夫人不会过的这么顺心如意。在荣国府后院内,贾母和王夫人是一条战壕的战友,她们有邢夫人这个共同敌人。
古人云: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邢夫人与王夫人同欲,都想掌握荣国府的内院大权,她们相互憎厌。贾母支持王夫人,与王夫人一块儿憎厌邢夫人。因为有了邢夫人这个敌人,贾母与王夫人则“同忧者相亲”。
贾母和王夫人关系如此融洽,而贾母又心知王夫人绝无可能与贾赦沆瀣一气。在这一前提下,贾母居然会因贾赦的过错责怪王夫人。很显然,贾母心中对王夫人有不满。
王夫人与贾母为宝玉的妻妾人选明争暗斗,使得这对奋战于同一战线的黄金婆媳,产生龃龉。关于金玉良缘与木石姻缘之争,王夫人和贾母都表现隐晦,我们只能通过她们的一些表现看出端倪。
第三十二回,金钏儿投井自尽,王夫人对宝钗说:
“原要还把你妹妹们的新衣服拿两套给他妆裹。谁知凤丫头说可巧都没什么新做的衣服,只有你林妹妹作生日的两套。我想你林妹妹那个孩子素日是个有心的,况且他也三灾八难的,既说了给他过生日,这会子又给人妆裹去,岂不忌讳。”
黛玉会不会忌讳此事,无人知晓。不过从王夫人连试都不敢试的架势可看出她心里对黛玉有隔膜。王夫人不喜欢“有心的”黛玉,需要新衣服为金钏儿妆裹,宁愿赶做两套,也要绕过黛玉。与黛玉情感疏离。
宝钗听王夫人说了,便马上拿出的新衣服,帮王夫人解决了眼前的难题。
通过这件事可以知道王夫人对宝钗、黛玉二人亲疏不一的态度,亦可知王夫人在宝玉婚姻人选的择取倾向。
第六十六回,兴儿说宝玉的妻子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只等宝黛二人长大,黛玉的病再好点,贾母便一开言,再无不准。
贾府的小厮会认为黛玉就是未来的宝二奶奶,说明贾母心怀撮合宝黛之意。贾母从小就将黛玉接来身边抚养,一直万般怜爱。既然贾母有心撮合宝黛,此心意应该早已存之。
贾母心属黛玉,王夫人喜欢宝钗。这对“同忧者相亲”的黄金婆媳,为此事发生了“内部矛盾”。
相对来说,贾母在宝玉妾室的人选上对王夫人的不满,表现的较为明显。
贾母原本很喜欢袭人,“素喜袭人心地纯良,克尽职任,遂与了宝玉”。贾母曾经很信任袭人,有心栽培她做宝玉的姨娘。
但是到了五十四回,贾母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元宵节的夜晚,贾母见袭人没跟着宝玉伺候,说:
“袭人怎么不见?他如今也有些拿大了,单支使小女孩出来。”
贾母有心挑袭人的毛病,可见早已对她不满。
贾母对袭人的态度巨变,无非是因为王夫人将袭人从贾母屋里抽调出来,提升至姨娘的待遇,归于王夫人名下。从此袭人只向王夫人汇报宝玉的日常琐细,脱离了贾母。贾母为此不满袭人,又怎会满意王夫人呢。
第七十八回,王夫人向贾母回禀撵走了晴雯,贾母说道:
“晴雯那丫头我看他甚好,怎么就这样起来。我的意思,这些丫头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将来只他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
可见袭人“变节”之后,贾母将希望寄托在晴雯身上。在宝玉的妾室人选上,贾母和王夫人也发生了矛盾。
贾母对王夫人有诸多不满,贾赦强娶鸳鸯的事,成为贾母的一次借题发挥的机会。贾母冲王夫人发火,对她进行敲打,让她明白婆婆之威不可犯。
尽管产生出龃龉,但贾母和王夫人仍是同一条“战线”的战友,贾母支持王夫人,打压邢夫人的大方略不会变。贾母只是想敲打敲打王夫人,为黛玉嫁给宝玉铲平障碍。贾母洋装错骂王夫人,有黛玉的因素在起作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