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是中国特有的,但为什么有人说是一个叫汤若望的德国人编著的?
农历是中国特有的,但为什么说是一个叫汤若望的德国人编著的?
农历是中国特有的,这大约没有什么问题。中国的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早在几千年前,中国人就根据地球围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大约365天定为一年,并把一年平均等分为24份,这就是24节气。把月亮围绕地球一周的时间定义为一个月,这样,一年大约就有12个月。太阳和月亮是对地球影响最大的两个天体。根据中国人的观念,太阳代表阳,月亮代表阴。所以,根据太阳的运转,制定的历法,就是阳历。而根据月亮运行制度的历法,就是阴历。所以,中国的传统历法是阴阳合历。这种特点在中国人的节日上表现的很明显。中国人既有表示阳历的24节气。又有表示阴历的节日。前者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等等。后者有元宵、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腊八节等等。由于中国古代历法与农业生少息息相关。不同的节气对应不同的农事活动,所以,中国的古代历法又被称为农历。
历法是通过观测天象得出的。历法的根本目的是授时于民。也就是为老百姓提供准确的节令时间。历法的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民族的文明和科技发展的水平。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我们的历法曾经在几千年的时间里,领先于世界。以其实实行性的精确性领先于世界。无论是汉代的张衡、僧一行,还是唐代的李淳风,元代的郭守敬,都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天文学家。
由于地球和月亮的公转都不是整天数,所以,时间久了,就会出现偏差,比如,每月的十五日应该是月圆之夜,如果每个月份的时间调整不准,就会出现,十五的月亮不圆的情况。这对人民生活的实既影响虽然不大。可是,如果惊蛰地上没化冻,谷雨没有雨,晴明不晴明,那么,历法就不准了。也就无法做出相应的农事安排了。所以,要用不断的天文观测,修正时间误差。使得历法真正做到授民以时的作用。古代这项工作就由钦天监担任。它们负责观测天象,修正历法。并以朝廷的名义向天下百姓发布。中华民族在秦始皇之后实现了车同轨、书同文以及度量衡的统一。其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东西在秦始皇之前就已经完成了,这就是时间的统一。它是以朝廷颁布历法为标志的。
我们知道,时间越精确,标志着历法的水平越高。今天二十四节气的时间可以精确到秒。(实际上可以再精确很多倍。)这是古代历法做不到的。我们历法在明代以前,还是保持着世界领先水平的。元代郭守敬所订正的历法,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到了明末时期,西方的自然科学得到飞速发展,在一些方面达到后来居上的水平。这是汤若望参与修订历法的时代背景。
汤若望是德国科隆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他生于1592年,死于1666年。这个时间在中国刚好是明末清初。明朝的灭亡在1644年,此前两年,1642年初,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去世。前一年,1643年初,牛顿出生。这两个人物虽然与今天的主题无关,但是,通过他们,可以让我们直观的了解当时西方科学发展的状况。汤若望就是生活在从伽利略到牛顿之间的时代。他去世的1666年,是大清康熙五年。
汤若望万历四十八年来到中国,此后在中国生活了四十七年。汤若望到中国来,为了传教。在传教的同时,当然也传播西方科学技术。
徐光启是明代最早与西方进行科学文化交流的人,从利玛窦到汤若望,都与徐光启有过合作。1634年(大约崇祯七年)汤若望帮助徐光启完成了《崇祯历书》。
我们现在说到日历的时候,常常会想到一个小小的月份牌,或是手机上的一个小程序。好像很简单,可是,日历的编制,是要有非常复杂的天文学观测资料做支撑的。《崇祯历书》共有137卷之多。
《崇祯历书》的编著,采用了当时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但是历法的编制,还是原先的历法框架,只是授时的精确性更高了。比方,以前以农业为主的时间精确到天或小时就行了,庄稼的播种虽然要按节令,但差天把时间没关系。午饭在午时吃,差几十分钟也没关系。如果现在搞自动驾驶,时间的差别应该在微秒级别或是纳秒。这就是授时的精确性。这与历法相关。总之,汤若望帮助徐光启编著历法,并不是改变了中国农历的原有格局。而是以西方的科学方法,提高了授时的精确性。这样,就使得中国的历法与当时世界先进的天文学发展潮流融为一体。
《崇祯历书》编完十年后,明朝灭亡,清朝建立。这时,汤若望把《崇祯历书》精减为103卷,进呈给当时执政的多尔衮。清朝把它定名为《时宪历》,成为官方历法。汤若望也被任命为钦天监监正。开创了中国任用西洋人为钦天监监正的历史。
中国任用西洋人做钦天监监正,在一些“正统”的人士看来,大约是有失脸面的事。引起了这些保守人士的反对。其中反对汤若望最有名的,是杨光先。
从顺治末年到康熙初年,以杨光先为首的保守派,与汤若望为首的传教士就历法的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论战。因为西洋历法毕竟是先进的,虽然经历了一些波折,但最终还是立住了。
因为汤若望的《时宪历》上印有“依西洋新法”的字样,杨光先便弹劾说:“借大清之历以张大其西洋,而使天下万国晓然知大清历奉西洋之正朔。”为了反驳杨光先,传教士利类思写了《天学传概》批驳杨光先。之后,杨光先又写了《不得已书》。在其中说:“宁使中国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国有西洋人。”这样,就把文化偏见置于了科学之上。对此,利类思又进行了反驳。最后,在辩论上没有取胜的杨光先举起了政治的大棒诬陷汤若望“潜谋造反”。由于康熙初年主政的鳌拜支持杨光先,汤若望被定罪关进监狱。后来在孝庄皇太后的干预之下。汤若望才被释放,不久去世。直到康熙七年,康熙皇帝亲政后,汤若望被平反。
杨光先与汤若望的争斗可以从两方面理解,其一,是天主教传教士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所进行的意识形态之争,也就是文化之争,这种斗争,直到今天还在进行,斗争中也有学习和融合。从这一点上讲,杨光先有一点合理性。另一方面,是传统文化中的保守势力对先进科学技术的抵制。杨光先,宁使中国没有好历法,也不能有外国人的保守思想,是中国近代落后的根源。
总之,中国的历法在经过几千的发展后,在明末清初时候,吸收了汤若望带来的西方科学方法进行了修订。从而使中国历法融入了世界天文学发展的大潮中。汤若望的贡献在于使中国历法更加精确,而不是改变了中国农历的原有框架。
最后说几句。我们今天采用的历法,还是阴阳合历。其中的公历部分,是世界大多数国家通行的。而农历部分,是与传统一样的。对于采用西洋历法,今天依然有不同意见。南怀瑾先生的著作中就曾说,这是“奉了西方的正朔”。这种说法,与三百多年前的杨光先是完全一致的。当时觉得南先生说的挺对,现在想想,好像又有些问题。我们现在的农历,是以寅月为岁首的夏历。现在公历的岁首在丑月,也就是建丑。中国历史上,也有建丑或建子的时代。因此,把今天的历法说成奉了西方的正朔,恐怕还是有些问题的。无论我们的历法用了什么样的观测手段。最后的成果经过我们自己的政府来确定,就是我们自己的历法。这与“春元年,王正月”在精神上是一致的。
农历是中国特有的,但为什么有人说是一个叫汤若望的德国人编著的?
农历是中国特有,一点不假,汤若望编著也不假。汤若望编著时是明朝,且不是他一个人,还有明朝的其他人。要明白,农历使用的节气,在夏朝时就有。夏朝到明朝隔了多少年?编著不等于发明创造,只当有编辑的功劳。他不编也会有其他人编的,不要以为汤若望他有大功劳。
农历我国特有,农历主要指使用二十四节气历,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人发明创制的,而且在夏朝就开始有使用,到秦汉时确实。历法是一步步完善的,也不是一人功劳,是经过无数修改而形成,我国农历是这样,公历也这样。
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同岁月结下了不解之缘,就想造历法,谁不与岁月而生,随岁月而逝?人一直在致力于认识岁月,把握岁月,以指导人学习工作生活。农历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做到的。读过历法史,了解历法的人都知道,农历完善真的不易,不知经过多少人,多少代为之奋斗,汤若望只是后来者出过一点力的外国人而已。
从夏历到西汉的《太初历》到《四今历》《古六历》再《大衍历》《十二气历》《授时历》到《大明历》无不经过许多人的辛勤付出。如南北朝时天文学家祖充之,就为农历作出过重要贡献,他提出了比19年7闰更精确的391年144闰的闰周理论。我看历法史知道,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崇祯皇帝授权徐光启组织历局改历。徐先后聘请了耶稣会士邓士函,罗雅谷,汤若望等人参与改历,经过五年努力而编译成一部一百三十七卷的《崇祯历书》。这书在中国历法沿革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标志着欧州天文学已经被吸收和融合到我国天文学的发展中来。后汤若望将《崇祯历书》压缩为百零三卷,更名为《西洋新法历书》呈进给清政府。
农历是中国特有的,但为什么有人说是一个叫汤若望的德国人编著的?
是的,我国现在常用的农历确实是明末清初的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编制的。这部历法在编制过程中,采用的完全是当时西方的天文学计算方法,和此前中国传统历法编制原理截然不同。这套历法在清初正式推广使用,一直延续到今天,就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农历。
我国古代天文学知识比较落后,数学知识也比较匮乏,导致制定的历法很不准确。尤其在预测天象的时候,经常出现偏差。预测这一天应该满月的,结果不是。预测日月食发生时间,也常常错过,二十四节气也和实际的观测有所出入。
这种历法虽然不准确,一般情况下影响也不是太大,毕竟农业社会,农民种地或者干啥,早两天晚两天都不耽搁事。
但是对封建王朝而言就不一样了,古代皇帝往往非常重视天文现象,认为天象能给人皇权兴衰的启示。在每年的特定日子,皇帝还要举行重大的礼仪活动,这对日期准确性要求非常高。
比如说日食,古人认为日食很不吉利,尤其是对皇权而言,太阳是帝王的象征,太阳被遮挡,往往意味着上天对皇权的警告。因此日食发生的时候,皇帝往往要毕恭毕敬的举行一些仪式,祈祷忏悔,检讨自己的过失,有时候甚至还会下个罪己诏啥的。
因此,皇帝对日食预测是非常重视的,尤其对时间的精确性要求很高。日食发生就那么一会儿时间,如果预测不对,错过了仪式,万一被上天惩罚那可就是大事了。但是我国古代历法不够准确,预测失误的事情非常多。
明朝崇祯二年,也就是1629年6月21日,钦天监预测有日食发生,结果预测的时间和实际发生时间有很大偏差。崇祯很生气,要治官员们的罪。
这时候徐光启上奏说:他们预测日食,用的是老的历法,元朝的时候预测就不准,也难怪今天会失误。应该采用西洋的计算方式,重新制定一部新历法。
于是崇祯任命徐光启做监督,负责编修新历法。徐光启和利玛窦有过非常密切的交往,对西方天文学数学那一套很熟悉,他还是中国最早翻译《几何原本》的人,此外他自己也是一个天主教徒。
徐光启知道再靠以前的旧历法是不行的,必须采用西方的技术,于是招募西洋传教士来制作新历法,包括德国传教士汤若望、邓玉函,意大利传教士龙华民、罗雅谷等。
实际工作基本都是由这些传教士来完成的,他们所采用的,完全就是当时欧洲的天文学技术。尤其是汤若望,在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上,他完全推反了过去使用了上千年的老方法。
过去我们划分二十四节气,是把两个冬至之间这一年按照时间平均分成二十四份,就成了二十四节气,每一个节气包含的时间都是相等的。
但是我们知道地球绕太阳的运行轨道并不是一个正圆,而是一个椭圆。这也就意味着地球走过不同的节气,所花费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所以旧历法对节气的划分往往和实际观察有所出入。
而汤若望划分节气所采用的方法是,把地球绕太阳运转的黄道面按角度进行二十四等分。也就是三百六十度,按每十五度为一个节气,划分成二十四个节气,这样的划分方式显然更加精确。
1634年,这套新历法终于制定完成,并被命名为《崇祯历书》,可惜新历法还没来得及推广,明朝就灭亡了。
清朝建立之后,汤若望将这套新历法进行删减,上呈给清政府,1645年,清政府正式公布这套历法,称为《时宪历》。汤若望深受清政府器重,被任命为钦天监监正,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洋监正。
新历法推行后,西方传教士也更加受到朝廷重视,这引起了保守派官僚的极大不满,他们开始对新历法和传教士们展开攻击。
由于新历法在技术上找不到毛病,保守派官僚们便玩起了文字狱的把戏,对新历法中的个别字眼上纲上线。
1660年,杨光先声称《时宪历》封面印有“依西洋新法”字样,控告汤若望要“窃正朔之权于西洋”。
顺治皇帝对汤若望非常器重,杨光先的这些控告,他也没当回事。
顺治死后,由于康熙还很年幼,朝政被鳌拜把持,而鳌拜本人也十分排斥西方传教士,杨光先这下找到了机会。
1664年,杨光先控告汤若望,称其新历法只编二百年,这是在暗讽清朝寿命只有二百年。又称汤若望结党营私,密谋造反等,罗列了大量罪名。
鳌拜等保守派官员借此发难,1664年9月26日,清政府对汤若望等传教士展开审讯。虽然找不到真凭实据,结果却是汤若望被判死刑,剥去一切职务。由于孝庄皇太后力保,再加上当时北京发生地震,传言说这是上天震怒,汤若望才免去一死。
此后,新历法被废除,重新启用旧历法,杨光先也代替汤若望担任钦天监监正。
1666年8月,汤若望与世长辞,时年74岁。
旧历法毕竟不准,恢复使用后,实际运用中经常出现差错。
康熙在亲政后,立即着手重新处理汤若望一案。1668年,在经过大量实际验证对比以后,证明汤若望的新历法精确度确实极高。康熙当即下令废除旧历法,恢复新历法,并罢免了杨光先的钦天监监正职位,改由西洋传教士南怀仁担任。
1669年八月,康熙正式为汤若望平反昭雪,恢复其原有官衔,赐“通微教师”称号。十一月,清政府为汤若望举行隆重葬礼,康熙亲自撰写祭文,向其致敬。
汤若望编制的这套新历法从此沿用至今,也就是今天我们大家所熟知的农历。
农历是中国特有的,但为什么有人说是一个叫汤若望的德国人编著的?
都是"崇洋媚外"思想在作祟!!!看来,崇洋媚外己深入到某些人的骨髓里去了。西方也仅仅只是在近200年左右在科技的发展上领先于我国,而我大中华在几千年内曾几度盛世,受万国朝奉,无论风俗习惯,还是语言文字等各个方面,都被日朝越等东南亚多个国家引用和模仿,他们怎么就“视而不见"???古代四大发明被全世界推广应用,催发了火药的应用和现代科技,他们也忘了!真是数典忘祖!!!
中国要坚定文化自信,才能从根本上摒弃崇洋媚外思想,防止全盘西化浪潮。中国失去文化自信巳100年了,从最初反帝反封建需要而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到现如今的抹黑英雄、否定历史,以及韩国把端午节申报为其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文化掠夺已然悄然开始,中国人正在失去自己的根、自己的魂,这种趋势必须遏制,否则我们拿什么实现中国梦。
农历是中国特有的,但为什么有人说是一个叫汤若望的德国人编著的?
用来恶心中华文明的,攻击我们的文明的,我自己的理解
农历是中国特有的,但为什么有人说是一个叫汤若望的德国人编著的?
说农历是汤若望编著的人,不是坏就是傻。农历以经存在几千了,是古人根据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律所编的阴阳历。如果把历法比做一个钟表的话,钟表运行时间长了就有些不准了。所以过断时间就需调整一下使钟表使它走的更准确。汤若望好比一个调表的修表工,他只是比当时其他的调表人调的正准确一点而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