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挑选妃子,需要适应哪些条件?

图中是《清史稿》中对清代后妃选拔的介绍。康熙朝之前,满清是延习民族旧俗,开国之初,也曾议及后宫礼制,比如在乾清宫设夫人,婉仪等名号,但是议而未决。这是宫中还是用福晋等满族旧称。到康熙朝,后宫礼制才完全定型。在皇后之下,宫女分七个等级,分别是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

清代选拔宫女,有两个途径,一是户部主持,三年一次,人员只能从八旗中挑选。二是内务府主持,只能从内务府属旗中挑选,一年一次。由此可见,清代选宫女第一个条件是八旗子女,也就满族。

宫女根据等级的不同,任命和批准的权限也不同。贵人以上,要皇帝亲自批准。余下两级由内务府任命。

宫女的选择,除了满州八旗的条件之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就是门第。贵人以上,要求是世家女。所谓世家,通俗的说,就是世代为官的豪门大族,毕竟皇帝女人,更讲究门当户对。具体来说,应是出于督抚以上大员之家。

而常在答应,基本也要出自拜唐阿之家。拜唐阿是各级衙门办事而无品级的人。也就是准官员。别看这些人只是准官员,从门第上看,这些人都不低。清朝规定,京官文三品,武二品,以及地方官督抚以上的,其儿子、兄弟才可以备选拜唐阿。

以上是选宫女的社会等级条件。除此之外,当然还有自身条件,此如五官端正,身材匀称皮肤白晰等等。侍候皇帝,当然是越漂亮越好。但与今天想象不太一样的是,能占据皇后、贵妃高位的,门第一定不差,长相却末必漂亮。不信可以看看隆裕太后的照片就可明白。

宫女进宫后,如果能够讨得皇帝的欢心。地位可以升迁。对大多数人来说,升迁没有太大意义。毕竟宫女很多。而贵人以上编制,也就那么几个。如果升到妃位以上,本家的姑和姐妹就不用应选了。

如果皇帝死了,妃变成太妃,嫔就变成太嫔,她们就与皇太后同住,年纪不满五十岁的,不得与新皇帝见面。

大体情况,就是这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