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为何把“人道”与“天道”对立,提倡天道而“贬斥”人道呢?

读了这么多年的书,一直有一个疑惑:道家为何把“人道”与“天道”对立,提倡天道而“贬斥”人道呢?按照道家的意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的理解是“人道”也是从“大道”中派生出来的,道家提倡顺应自然,无为而治,那么人道也是自然产生的,既然无为,为何还要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无为岂不有为?古时先贤应该不会有此思维漏洞,可能是我学的不精,没有把握到精髓,故在此向高手请教,感激不尽!

道家为何把“人道”与“天道“对立,提倡天道而”贬斥“人道”呢?

问题描述:读了这么多年书,一直有个疑惑:道家为何把人道与天道对立,提倡天道而贬斥人道呢?按照道家的意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的理解是,人道也是从大道中派生出来的。道家提倡顺应自然,无为而治,那么,人道也是自然产生的。既然无为,为何还要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无为岂不有为?古时先贤应该不会有此思想漏洞,可能是我学的不精。故在此请教。

品读中国文化就会发现,不光是道家有天道与人道之说,儒家也有。把天道与人道看成对立的一组观念,大约是没有问题的。但这个问题中的对立,显然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天道与人道是相互排斥的。这种理解,无论对于道家还是儒家思想,都是有偏颇的。

中国文化中的天道之意,如果以现代的语言来表述,我觉得应该是指自然和客观规律。而人道,指的是人对客观规律的理解和把握。天道是客观的,而人道是主观的。人的认识水平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文化教养不同,对天道的认识也就不同。这就是人道与天道的区别。

先说一下上面提到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问题。从问题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你完全没有理解这句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总意思是说,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的知识越多(日益),而离道就越远。通过学习的手段,达不到近道的目的。反而会离道越来越远。这也是道家提倡无为的理论基础。这句话大体类似于今天所说的,懂得越多,不懂的也就越多。故离道越远。老子的这个意思,庄子也有所表述。《应帝王》中有这样一段: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

《庄子》这一段讲得很明白。何为混沌,就是还没有开窍的状态。如果七窍通了。混沌就死了。以老子的话说,混沌就是朴,是原始的状态,是太极,是道。而凿为七窍,就是就是为学启蒙的过程。道家认为,为学启蒙,并不能使人近道,反而是离道越来越远。也就是说文明的发展,会使社会失去淳朴的本性。这也是道家主张无为的原因。

既然为学无益,自然也不应该浪费时间去学什么知识。所以,老子不会去办学校,开启民智,民智一开。失去纯朴,混沌就死了。就是逆天行事。而儒家看法,与道家不同。按现在的话说,真理是不可知的。儒家认为,真理是可以学而知之的。所以,孔子开办私学,开启民智。他并不认为,人们学习了知道,就损害了道。而是认为,通过学习,可以使人了解道。天道也好,人道也罢,本质上是统一的。以现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判断,孔子的认识论,显然比道家的更高明。

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这里的天之道,是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得出的。人之道,也是通过对社会的现象的观察得到的。老子说,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说的是,现实中上层贵族富人占有社会财富,而下层人民被剥削的现实而言的。这是一种社会现实。道家儒家同时看到这样的社会现象,老子说,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体现出的思想是,这种社会现实是合理的。所以,人道与天道是相违背的。但是,儒家看到这种现象之后,他们不是从抽象的道的层面上说事,而是从社会公平的角度上说事,他们说:”不患寡,而患不均“。儒家虽然没说,不均不符合天道,但一个”患“字,已经说明了问题。在儒家的眼中,贫富不均的问题,是不符合天道的。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儒家和道家的对天道的认识,大约没有太大的差异,而对人道的理解,就不一样,甚至相反了。就以贫富不均而论,道家认为,这是人道。而儒家认为,这不是正常的人道。正常的人道,应该与天道相符。所以,不患寡而患不均,也是儒家的政治主张。

在儒家这里,天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的,人道也应该是这样。但现实却不是这样,这种现实是不符合天道的,人道应合乎天道。所以,人世间应该建立一种合乎天道的秩序。这种秩序不可能自然形成。所以,圣贤就应领导人民建立这种符合天道的秩序,这就是有为。古代的圣君贤臣都是有为的。都是有利于人民大众的。

道家认为,人道是自然与天道相违背后的。因此,人道中的损不足以奉有余,就是合理的。是自然的。没有必要多此一举去改变它。既然人道就是这样,改变也改变不来。顺其自然(无为)就好了。

通过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在这一点上的不同理解,我们就可以知道,为什么历史上两千多年的时间中,在儒道互补的中国文化中,儒家为什么一直占主流地位。这些年来,许多民科不遗余力的打压儒家还吹捧道家,还真的唬住了不少人。当我们把先贤的思想拿出来一一细看的时候,就会发现,祖先的文化选择是有道理的。他们的智慧并不比今天的我们低多少。儒与道,是中国文化中的阴阳两极。无端打压任何一方,都是对中国文化精神的割裂。

儒与道,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本人的理解只是一孔之见,权当抛砖引玉吧。

道家为何把“人道”与“天道”对立,提倡天道而“贬斥”人道呢?

平时我们好好学习和研究天道:与人道的深刻道理,天道是什么?阴:阳,人道是什么?善与恶,本问题问《人道》与《天道》对立,提倡《天道》而《贬斥》人:道呢?这个问题很重要,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的一生命运复杂多变的,看你处在什么阶段。我如何能给大家讲明白,举个例孑吧!在兴旺时,苗木生于地中,是成长上升的象征,人道因此慎重俢德,从积累小善做起,以至俢成高行大德!天的规律:兑为泽:离为火:泽:火革:我们在困难时侯需要变革,就像水火相长交互相更革,火盛则水可涸,水盛则火可灭,凡是有不相融的就会发生变革。火在下面想要向上,水在上面想要下来,水火双方交战,而后必然会出现变革而生成新的事物。天地变革而四季成。商汤革命而夏朝灭,周武革命而商纣亡,这既顺从天意而又应和人心,以上论述,变革意义重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吸收精华所用。

道家为何把“人道”与“天道”对立,提倡天道而“贬斥”人道呢?

道家思想认为,当时社会的人道,并没有顺应天道,所以会走向灭亡。道家的无为而治,其目的在于治,所以运用于实践,它的诉求是使社会更和谐。道家认为人为对社会发展过度干预是不恰当的。人道是从大道中派生出来的,天道包括人道,也决定人道的走向,不是平行关系,而是从属关系。人们信仰和社会制度没有好坏之分,顺应自然发展规律的就是合适的。所以不合适的信仰和制度会灭亡,当然道家也认为,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旧事物灭亡没有什么不对,它只是一种新陈代谢罢了。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各种王,我们反观历史,道家思想创始人老子所处的年代,他倡导的无为而治,就像世间本没有路,走的多了就有了路,而且比设计师设计的路更方便。

道家为何把“人道”与“天道”对立,提倡天道而“贬斥”人道呢?

谢谢邀请!

所提问题,渊源甚深,涉及众多道论的根本问题。因此!只能尽力做一些零散回答,以示道由之根本一二。

首先可以大略形象模拟概述,道之状态。即:“乃为万物相对合诚统一状态,似有若无,亦真亦幻,只可意识,不可目测。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囊括万物,且蕴藏诸事万物之制胜及导败的缕缕成因与败果,尽在其中”。此乃,道之模拟概述。随后作一点零散回答。

为什么把“人道与天道对立”?

对立,这个问题,基本可以确定,是人为意识,对天道与人道的一种错误认识。原因是天道与人道的根本性质,没有二致。天道:讲的是阴阳性质相对,也就是阴阳相反的作用,相互推动,而后产生化合,方可化生万物。《易经》曰:“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阐明的就是,阴阳孤立一方,是不存在作用性的”。因此!天道本身,就是相对存在的。

例证天道相对的两面性。

比如:阳光雨露,以及自然界向人们奉献的一切资源,统统证明了同天道向人们施予的,无私奉献的一面。因此!人们非常尊敬信仰上天(天道),也就是之所以把天道认识为“是纯善”的理由。

在如:台风地震,以及各种自然灾害,却无故给人们带来灭顶之灾,这是天道,对人们不利的一面。对此天灾,人们只能认命,从来不敢亵渎天威的至高无上,而对天道是笃信不疑,相信上天震怒之后,依然是阳光雨露滋养人们。因此!愈发更加确定了“天道的至善地位”。

人道,以善恶为本,相对共存。并且是:“善为光明正道,恶为阴暗邪路”。同时!善道经常昭示人们积极正直地前行,恶路!一着惊醒人们消极恶劣的后果。奇怪的是:恶毒的现实,窃取善的成果,只要人性背善向恶,就可以得到。因此!在民风乖张不良之时,往往邪恶压制正善,导致世风乱象丛生,善良无辜受害,世风背道而驰。因此!人们普遍认为,人道(善恶本性)远不及天道,至纯至善,其实直指的是“人性恶的一面”,给人类自身带来的重大危害,同时!这也是为什么把天道与人道进行割裂相对的原因。

至于“无为”,其实应该从“无为”暗涵的另一面,去理解:也就是另一面暗涵着“无所不为”。这样理解就通透了。但不知这样的解释,意下如何?

道家为何把“人道”与“天道”对立,提倡天道而“贬斥”人道呢?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天道和人道是根本对立的!自古就有存天道,灭人欲之说!

道家为何把“人道”与“天道”对立,提倡天道而“贬斥”人道呢?

人道:天道。所谓的人道与天道:人道是人世间人类工作生活所需要尊守的各种法律法规,条例制度,民间集体活动社交礼仪活动,所制定的规矩…等等。这就是所说的人间之道,这是纯属实质型理。而天之道,则是无有行式的思维模式:例如说,人们惯例借用假设思象的谚语:天意难违,天道酬勤,天规轮回,天赐良缘,或许是:不泄天机之密,天道德沦兴衰之意…等等。这样的论语,便是天之理道的惯用语,也是人生哲学生活积聚总结出来的思想意识与心态理念。那么,人道与天道,在人的意念思维模式里认识到,人道与天道都同属一类似型的,只是人道属于有行式之道。而天道则是无形状态之道。这就是说对立是正方面的相向立之道理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