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金钏死讯,袭人为何点头赞叹?

谢邀。

回答之前,大家先看看关于这一段书中的原文。

按正常思维逻辑,听到一个人的死讯,特别是当这个人还是自己的好友闺蜜的时侯,人的第一反映一定是震惊的、诧异的、伤心的等表情。而《红楼梦》里却用了“赞叹”一词。确实有点让人奇怪。按今天的理解。赞叹的意思大约是“啊!太好了!”听到好朋友惨遭不幸居然会是这种反应,这人一定是蛇蝎心肠了。加上后边的“想素日的同气之情,不觉流下泪来”。就成拙劣的表演。

沿着这一思路想下去,袭人为何这样,自然是因情而妒,因利而争。情是她与贾宝玉的儿女之情,利是宝玉姨娘的位子。为了这两点,袭人内心希望与贾宝玉打情骂俏的金钏死去。当听到金钏死去的消息后,忍不住流露出内心的肮脏。

这样的理解对吗?我觉得,这决不是《红楼梦》和曹雪芹的意思。而是今天宫斗思维下的误读。

为什么会出现误读呢?主要原因在于,今天的读书人所学的现代语法和科学思维与古代汉语的语法与思维方式有很大不同。

古代中国的思维方式是有些禅意的,体现在语言表达上,就是词语意思的模糊性,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下,表达的意思可能截然不同。以“褒贬”二字为例,褒是褒,贬是贬,判然有别。可汉语的语境下,比如“褒贬是买家”,这是的褒没意义,指的就贬,越找毛病越是想买的。嘴上越说不好,心里越喜欢。

在“赞叹”一词的理解上,也是这样。可是,《红楼梦》这段的语境中,袭人的“赞叹”实际上就是“叹息”,决不是“啊!太好了!”之意。

如果一口咬定“赞”有意义,那么,在当时的语境下也可解释。因为在听了老婆子叙述金钏跳井之后,作者先写了宝钗的反应,她说:“这可奇了。”袭人听了宝钗的话后,才点头赞叹。袭人赞的是宝钗“这可奇了”的话,而不是赞金钏之死,提问者把宝钗的话略去,直接把赞与金钏之死关联上,就是断章取义,大约有点带节奏的嫌疑了。

如果“赞叹”从潜意识中暴露了袭人的卑鄙,那么,这与后面的句子明显矛盾。点头赞叹之后是:“想素日同气之情,不觉流下泪来。”同气之情,说的是同气连枝,也就是姐妹之情。“不觉”二字,更是说明袭人的流泪是真情流露。

总之,在《红楼梦》这一情节中,袭人赞的是宝钗说的对,叹的是金钏死的可惜。过分的解读,就没意思了。

听闻金钏死讯,袭人为何点头赞叹?

《红楼梦》第32回,袭人正与宝钗说话。

一句话未了,忽见一个老婆子忙忙走来,说道:“这是那里说起!金钏儿姑娘好好的投井死了。”

袭人吓了一跳,忙问:“那个金钏儿?”

那老婆子道:“那里还有两个金钏儿呢,就是太太屋里的。前儿不知为什么撵他出去,在家里哭天哭地的,也都不理会他。谁知找他不见了。才刚打水的人在那东南角上井里打水,见一个尸首,赶着叫人打捞起来,谁知是他。他们家还只管乱着要救活,那里中用了。”

宝钗道:“这也奇了。”

袭人听说,点头赞叹,想素日同气之情,不觉流下泪来。

袭人与金钏是从小一起长大的,自然有“同气之情”,所以袭人的流泪很正常,就是对于老友去世的伤心。

那么流泪之前,为何要赞叹呢?这与金钏的死因有关。金钏自杀,主要是因为被逐受辱。

第30回:

王夫人在里间凉榻上睡着,金钏儿坐在傍边捶腿,也乜斜着眼乱晃。

宝玉轻轻的走到跟前,把他耳上带的坠子一拨。

金钏儿睁开眼,见是宝玉。

宝玉悄悄的笑道:“就困的这么着?”

金钏抿嘴一笑,摆手令他出去,仍合上眼。

宝玉见了他,就有些恋恋不舍的。悄悄的探头瞧瞧王夫人合着眼,便自己向身边荷包里带的香雪润津丹掏了出来,便向金钏儿口里一送。金钏儿并不睁眼,只管噙了。

宝玉上来便拉着手,悄悄的笑道:“我明日和太太讨你,咱们在一处罢。”

金钏儿不答。

宝玉又道:“不然,等太太醒了,我就讨。”

金钏儿睁开眼,将宝玉一推,笑道:“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连这句话语难道也不明白!我倒告诉你个巧宗儿,你往东小院子里拿环哥儿同彩云去。”

宝玉笑道:“凭他怎么去罢。我只守着你。”

只见王夫人翻身起来,照金钏儿脸上就打了一个嘴巴子,指着骂道:“下作小娼妇!好好的爷们,都叫你们教坏了。”

宝玉见王夫人起来,早一溜烟去了。

这里金钏儿半边脸火热,一声不敢言语。

登时众丫头听见王夫人醒了,都忙进来。王夫人便叫玉钏儿:“把你妈叫来,带出你姐姐去。”

金钏儿听说,忙跪下哭道:“我再不敢了。太太要打骂,只管发落,别叫我出去,就是天恩了。我跟了太太十来年,这会子撵出去,我还见人不见人呢!”

王夫人固然是个宽仁慈厚的人,从来不曾打过丫头们一下。今忽见金钏儿行此无耻之事,此乃平生最恨者,故气忿不过,打了一下,骂了几句。虽金钏儿苦求,亦不肯收留,到底唤了金钏儿之母白老媳妇来,领了下去。

那金钏儿含羞忍辱的出去。不在话下。

这个事,起因是宝玉主动来调戏金钏,而金钏不但任由宝玉牵手、喂药,还说出了“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这样的话,更在后来还建议宝玉去捉奸贾环和彩云。终于触犯了王夫人的逆鳞。王夫人只有宝玉这最后一个儿子,指望他努力读书,给自己挣个诰命夫人,就算读书无望,至少人品声誉上不能让人指摘。由于宝玉抓周时抓了脂粉钗环,一直被父亲贴了“色鬼”的标签,这回金钏如此轻浮言语挑逗,还建议宝玉去捉奸自己弟弟,这是王夫人绝对无法容忍的。

其实,跟宝玉这样闹,在金钏也不是头一回了。第23回:

宝玉听命,惶惶然来见老爷。贾政正在王夫人房中商议事情,金钏儿、彩云等众丫鬟都站在廊檐下。一见宝玉来,她们都抿着嘴儿笑他。

金钏儿一把拉着宝玉,悄悄的说道:“我这嘴上是才擦的香浸胭脂,你这会子可吃不吃了?”

彩云一把推开金钏儿,笑道:“人家心里发虚,你还怄他!趁这会子(老爷)喜欢,快进去罢。”

金钏是王夫人的大丫鬟,外形出众,与宝玉一起长大,宝玉喜欢她这份儿略带轻浮的活泼。也许王夫人确实有过日后把金钏给宝玉作通房丫头的想法,所以金钏宝玉调笑起来也特别肆无忌惮。但是,《满城尽带黄金甲》里有一句台词很妙:王给你的,你可以要。王没说给你,你不能自己拿。金钏犯的就是这个“自己拿”的忌讳。

而宝玉又是个胆小没担当的,连一起认错求情的胆子都没有,所有惩罚都落在了金钏一人身上。王夫人在别的事情上都乐于做个不闻不问的宽容菩萨,唯有在涉及宝玉的事情上寸土不让。“此乃平生最恨者”。

金钏是“娼妇”吗?其实也不是,她只是性格活泼、言行不够稳重。贾府中垂涎宝玉的美貌丫鬟很多,但是明目张胆来调情的,就只有她。这个自然是仗着王夫人的宠爱和宝玉的喜欢。其实她自己并不会真正勾引宝玉去偷鸡摸狗,但是她的言行,让人以为她就是个狐狸精。只能说,她对王夫人不够了解,对自己的地位也高估了。

金钏被作为“娼妇”撵走,自然心里十分委屈。在封建时代,女人的名节最重要,因为勾引少爷被逐,这个狐狸精的名分是坐实了的。金钏无法自辩,也别无出路,她只能一死以证清白。

也正因为这勇敢赴死,使她由“娼妇”陡然转变成了“烈女”。成为礼教之下人人称赞的人,就连王夫人本人也意识到金钏不是狐狸,是自己量刑过重了,不但自己痛哭后悔,还给了厚恤,又从宝钗那要了新衣服给她装裹,又把她的月钱给她妹妹玉钏吃双饷(其实也是预备把玉钏给宝玉作姨娘的意思)。

袭人是知道金钏投井的前因后果的,因为宝玉遇事从不瞒她,金钏被逐那天,宝玉还失态踢了袭人。袭人知道金钏是冤枉的,她同情金钏的遭遇,也佩服金钏以死自证的烈性,袭人自己没有这样的烈性,但是她理解金钏的行为。所以,她会为之赞叹。

也因为此事,使袭人认识到求得王夫人认可的重要性,所以接下来她就主动向王夫人靠拢,得到了准姨娘的名分,也从此自重身份,不再与宝玉狎昵了。

欢迎关注凭栏翠袖的红楼文章。

听闻金钏死讯,袭人为何点头赞叹?

金钏跳井本质含义其实代表的是“金玉良缘”,原因从他离开贾府后,来到贾家的是他的妹妹玉钏来进行展现这个结果。红楼梦隐写明亡清兴历史故事。玉钏本质就是金玉良缘。玉象征影射大明王朝,钏就是影射象征后金满清的“后金”,当象征影射明朝帝权的“玉”和清朝结合在一起时——玉钏,就代表清朝在与明争天下的过程中最后心愿以成,成为天下帝。红楼梦很多故事真相和表面故事表达的含义千差万别。玉钏本质上就是贾宝玉和薛宝钗结合体,代表金玉良缘最终结局。

听闻金钏死讯,袭人为何点头赞叹?

《红楼梦》二十二回,当听到金钏投井而亡消息时,宝钗道:这也奇了。袭人听说,点头【赞叹】,想素日同气之情,【不觉流下泪来】。袭人的行动,诡异而令人不齿!宝钗感到惊奇,可以理解。而袭人当着宝钗面,对昔日闺密好友之死,大加赞赏,岂非咄咄怪事!其实不然,将[赞叹]改为【感叹】,就回归了作者本意。巜石头记》底本已无可寻,过录抄本有无误抄?

听闻金钏死讯,袭人为何点头赞叹?

不认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