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宝玉的《芙蓉女儿诔》谁能深刻解读一下?

  《芙蓉女儿诔》是《红楼梦》中贾宝玉为丫环晴雯所写的一篇祭文。这篇祭文大约表现出相互联系的两方面意思:从社会意义上说,它表现了贾宝玉的思想与社会普遍的道德标准的不同和冲突。从个人意义上讲,它预示了贾宝玉爱情的悲剧结局。无论是从社会和个人来说,这两个方面都是很深刻的。

贾宝玉思想与社会普遍道德观的冲突在哪里呢?就在于贾宝玉的爱情观念和对女人的态度与社会不同。封建社会里,男女是不平等的。大男人与小女子的地位是绝不相同的。所以,女人在爱情中的地位也是不平等的。以凤姐之才,之威,之能,在抓住丈夫贾琏实锤的前提之下,也丝毫不能把丈夫怎么样。何况其它平庸之辈了。

贾宝玉对这种男尊女卑的社会道德标准是不认同的。他能平等看待周围的女孩子们,对他们尊重,把她们当人看。在他心里把女人当人看,女人的地位提上来。男人的地位就压下去了。所以贾宝玉说,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男人是须眉浊物,就连那些当官的大人老爷们,一样被他看做“禄蠹”。认为“文死谏,武死战”的愚忠是对国家有害无益的。可以说,贾宝玉的思想,是一种先进思想的盟芽。但是,任何先进思想在萌芽的时期,都会受到保守思想的打压。贾宝玉的爱情悲剧,从社会层面上来讲,就是先进思想被保守思想打败的悲剧。悲剧必然反衬出社会道德的不合理,这就是它的深刻性。

下面我们结合贾宝玉的《芙蓉女儿诔》来看一下。

晴雯的身份是个小丫环。她的死,在当时的社会中,在主子的眼中,与死个小猫小狗是一样的。是不值得悲哀的。更不用说写祭文了。或许以我们今天的眼光看来,无论是谁死了,写个祭文都很正常。但事情不是这么简单,古代的祭文,也不是随便能写的。一般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死了之后,才写的,所谓盖棺定论。而且,祭文一般都是后辈为前辈写的。当然,也有为后辈写的,比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以及颜真卿的《祭侄文》,但那都是至亲至近的人。后者还是革命烈士的身份。

无论从什么角度入手,晴雯都不具备有人为之写祭文的资格。但是,偏偏她遇上了贾宝玉,于是,她也成了祭文的主人公。这是贾宝玉不讲究,或是违背社会道德之处。打破了尊卑亲疏的界限,在他的心里,亲与疏,尊与卑只与情感相关。

既然写了祭文。前边我们说了,祭文是对人物的盖棺定论。按当时的社会标准,晴雯就是一个小丫环。没有什么值得称道之处,大不了有点手艺,针钱做的好。再无其它什么东西了。可是在贾宝玉的笔下,晴雯的人格是高大雄伟的。其中说:“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这样的评价,是一个丫环吗?接下来宝玉又说:“姊妹悉慕媖娴,妪媪咸仰惠德。孰料鸠鸩恶其高,鹰鸷翻遭罦罬,薋葹妒其臭,茝兰竟被芟鉏!花原自怯,岂奈狂飙;柳本多愁,何禁骤雨。偶遭蛊虿之谗,遂抱膏肓之疚。”

总之,晴雯的精神气质是高贵的。是出淤泥而染的圣洁的。

不仅如此,宝玉还把晴雯比做历史上的伟大人物。“高标见嫉,闺帏恨比长沙”是说晴雯是女子中的贾谊贾长沙。“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这是说晴雯像大禹的父亲鲧一样伟大。

除了对晴雯的品格给予高度评价之外。贾宝玉还毫不隐讳的表达了对晴雯的思念之意和真挚感情。由于祭文采用的是汉赋和楚辞的体例,言辞有点古奥,读起来还是很感人的。惭违共穴之盟;愧迨同灰之诮。既是深情表达,又有愧悔之意。多读几遍,意思懂了之后,还是非常感人的。

贾宝玉就算把晴雯捧到天上去,也不过是他自己的事。怎么就冲撞了社会呢?道理没那么简单。我们简单的举个例子,让大家看看其中包含的逻辑对不对?宝玉的祭文里,把晴雯比做忠臣遭祸,把陷害他的那些人比做奸臣小人。我们都知道,奸臣得势,忠臣遭殃,是因为有昏君。那么在晴雯一事上的昏君是谁呢?这就不用多说了。奸臣用事,国之亡也。这里边也暗含着贾府败亡的因子。

这篇祭文,除了显示出贾宝玉的叛逆之外,同样也显示出林黛玉的叛逆。这是她与贾宝玉成为知己的内在原因。

当贾宝玉读完祭文的时候。林黛玉出现了,她对贾宝玉祭文的评价是:“好新奇的祭文,可与《曹娥碑》并传了。”这是极高的评价。曹娥碑文,是邯郸淳写的。现在我们提起它时,大约只想到王羲之的书法了。但是,王羲之之所以抄写这个碑文,还是因为他的文章写的好。但《曹娥碑》是宣传孝道的。以死尽孝。是封建社会极力提倡的,所以,曹娥受到赞颂。而晴雯呢?有什么被封建社会和主子所承认的道德价值呢?但在林黛玉的眼里,曹娥碑与芙蓉诔并传,二个主人公大约也可以一体同观。如果让贾政知道贾宝玉这样评价晴雯,与曹娥,是不是会气死,或是把贾宝玉打死。这就是林黛玉与贾宝玉成为知己的原因。

下面,再说情感方面。许多人都说,宝玉诔晴雯,实际上是在诔黛玉。这话虽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准确。准确的说,这篇诔文诔的是贾宝玉的爱情。所有与他情感相通的爱情,都是被社会所不容的,最后必然是悲剧的结局。必然是“鸠鸩恶其高,鹰鸷翻遭罦罬,薋葹妒其臭,茝兰竟被芟鉏”的结局。无论是林黛玉,还是晴雯,以至于芳官都是“花原自怯,岂奈狂飙;柳本多愁,何禁骤雨。”他们最终也都是“偶遭蛊虿之谗,遂抱膏肓之疚”的结局。这个破害不是某个具体人的迫害,而是整个社会道德的迫害。

社会道德是不合理的,你反抗它,它没事,你死了,这就是悲剧。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如果你是被小人给死了。说明你没本事,没价值。没有价值,悲剧的力量就不足。所以,《红楼梦》的悲剧不是好人与坏人之间的争斗,是先进与落后的搏奕,最后先进被落后打败的悲剧。

为什么有人会说,诔晴雯就是诔黛玉,是因为书中确有暗示。当宝玉念完祭文的时候,黛玉忽然出来。因为是月夜,既看得见又朦胧,陪宝玉一起祭奠的小丫环一害怕说:“不好,有鬼,晴雯真的来显魂了。”因为晴雯的眉眼有点象黛玉。这是书已经说了的。而且,之后宝玉和黛玉谈起诔文的时候,宝玉无意中又说了:“黄土陇中,卿何薄命,红绡帐里,我本无缘”的话。恰恰成了二人爱情的谶语。

为什么宝玉有诔晴雯而没有诔黛玉呢?不是因为曹公没写完而是情感不同使然。晴雯与贾宝玉虽然有情,但比黛玉毕竟差了一个档次。黛玉是宝玉情感的全部,黛玉死了。宝玉情感上的伤害比之晴雯一定要大百倍。伤心欲绝之下,万念俱灰,也就没有心事卖弄文词了。再者,晴雯的身份更加低下。诔她,身份上的落差更明显。

贾宝玉的这篇诔文写的非常好。如果把整篇翻译一下,还能看出许多感情上的细节来。因为篇幅较长,太费时间了。况且这文章一经翻译便没有味道了。就只写到这儿吧。

《红楼梦》里宝玉的《芙蓉女儿诔》谁能深刻解读一下?

《芙蓉女儿诔》是《红楼梦》全部诗文词赋中最长,含意也最深的一篇诔文(叙述死者生平,哀悼何文章),也可以说作者发挥诗词歌赋才能最充分,表現的思想观念,对現实态度最明显的一篇。

关于这篇诔文写作,小说中原来有一段文字,对我们理解作者写诔文意图,十分重要,可惜現在看到的《红楼梦》删去大部。

現抄录如下,(宝玉)想了想:“如今若学那世俗之奠礼,断然不可。竟也还别开生面,另立排场,风流奇异,于世无涉,方不负我二人之为人。况且古人有去!“潢污行潦.蘋蘩蕴藻之贱,可以馐王公,荐鬼神。”原不在物之贵贱,全在心之诚敬而已。此其一也。二则诔文挽词,也须另出已見,自放手眼,亦不可蹈袭前人的套头,填写几字搪塞耳目之文;亦必须洒泪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宁使文不足悲有余,万不可尚文藻而反失悲戚。况且古人多有微词,非自我今作俑也。无奈今之人全惑于“功名”二字,故尚古之风一洗皆尽,恐不合适宜,于功名有碍之故也。我又不希罕那功名,不为世人观阅称赞,何必不远师楚人之《大言》,《招魂》《离骚》《九辨》《枯树》《问难》《秋水》《大人先生传》等法,或杂参单句,或偶成短联,或用实典,或没譬寓,随意所之,信笔而去,喜则以文为戏,悲则以言志痛,辞达意尽为止,何必若世俗之拘.拘于方寸之间哉”宝玉本是个不读书之人,再心中有了这篇歪意,怎得有好诗好文作出来。他自己却任意篡著,并不为人知慕,所以大肆妄诞,竟杜撰成一篇长文。”。

这里需特别注意的一句“古人多有微词,非自我今作俑也”一句,明白无误告诉我们诔文是有所寄托的。所谓“微词”实际上就是通过小说虚构的人物.情节的褒贬来讥讽现实?,特别是政治的黑暗,实是不满。有何凭证,何以見证,我所引用的先人“楚人”作品,在不同程度上,都是讥喻政治的。由其我在诔文中借用最多的是屈原向上《离骚》,这并非偶然。《离骚》中美人香草它实际上与男女之情根本无关,完全是屈原对政治理想的代用词而已。

曹雪芹通过诔文直指当時的時弊,可以说露骨而又大胆,当時可以说没有任何人敢“伤時骂世”“恐不合适宜,于功名添祸”触犯文网,丟掉烏纱。唯曹雪芹“不希罕那功名”又不为“世人观阅称赞”。逆潮流而上,我行我素,没有胆量,恐怕也不敢喻骂現实。因此《芙蓉女儿诔》,明祭晴雯,暗悼黛玉下掩盖的是作者的政治理念。

《红楼梦》里宝玉的《芙蓉女儿诔》谁能深刻解读一下?

芙蓉女儿诔

宝玉的心中将晴雯封为芙蓉女神。做此文之时,所祭奠之物,之心,之情都颇可玩味。

而其文体,更可以使得我们想见曹其人,这点和葬花词不一样,后者仍然还是小说中之人物的一部分,而在芙蓉女儿诔中,曹几乎自己都要跳出幕后了。这篇红楼中第一长文,曹的满纸悲愤,满腔热情,满腹才华,正如曹自己所认为和在红中“标榜”的为人当尽真情,真性情一致,俱都喷薄而出了!

这篇文章可见庄子之风,离骚之体,,然而糅合统一为红楼中第一长文,可见其才。:再联系红中诸多形容之物体,可见曹之杂学,。

其文跌宕性情,而庄子之文,屈原之人自可想见,可见曹之至情至性。

其文所献者晴雯乃一奴婢也,却的芙蓉女神之祀。曹满腔深情与悲愤“升华”于此,恰如晴雯卑贱之身,却得永如芙蓉之美。可见曹之思想。而后引申至黛玉,可见红楼情节之线。

曹雪芹,魏晋人物耳。而魏晋之人,恰以庄周之思想为滥觞。而曹借妙玉之口也说“文是庄子的好”,而楚辞之体,祭祀招魂之用自是最好,然而实则曹却也绝非完全放浪形骸之徒,这也是为和曹之才思挥洒为芙蓉女儿诔这一奇文,而非乙醇之中了

还有儒家之祭之诚,这点和魏晋人物一般,表面上是蔑视礼法,其实却是最珍视道德礼法之人,因为司马氏假借礼法之名而行不义之事,故而竹林七贤假借放浪形骸,实则追求真心真德。曹所重者,真,真心,真性,真情,真美也。

《红楼梦》里宝玉的《芙蓉女儿诔》谁能深刻解读一下?

是一篇祭文,祭奠他的丫环晴雯的。

《红楼梦》里宝玉的《芙蓉女儿诔》谁能深刻解读一下?

宝玉为晴雯写下《芙蓉诔》,也是写给他自己,写给黛玉,写给那些在“媚俗”当道,敢于反叛和斗争的高洁之士。就连平时里“小心眼”的黛玉,读后也说到:“好新奇的祭!可与曹娥碑并传了。”而一向“宽厚温柔”的袭人,一听宝玉赞晴雯,便大骂起来。由此可见两种人的真伪优劣。宝玉对晴雯的感情,是纯洁和真诚的,他对晴雯的理解也是深刻的。他毫不犹豫地将她与那些堂皇正大、千古不灭之物相比。同时对历史上那些不肯媚俗从众的高洁之士加以给予肯定和赞扬。爱国遭陷,不肯随波逐流的屈原;贫困自守,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他们虽然知道只要妥协低头,阿谀权贵,就可以安度一生,富贵一世。但是他们拒绝丧失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宁愿放弃这样的生命之轻,而选择了生命之重。同样,司马迁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为李陵辩解,而遭受了残酷的迫害。但是他认识到了生命之轻重,得出了“轻于鸿毛,重于泰山”的两种不同人生价值观。

晴雯在拒绝媚俗的时候,采取的是积极的“入世”的态度,而黛玉采取的是消极的“避世”态度。因为她与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格格不入,所以,她对媚俗的态度更明显地表现为思想上的反叛,这点她和宝玉是一致的。他们同处在贾府的上层,对媚俗的不妥协,表现为在行为和思想上以“雅”对抗“俗”。他们对个性自由和美好爱情的追求,对一种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的向往,对封建社会主流价值的否定和反叛,就成了他们反抗媚俗的主要内容。而且宝玉具有“混世”和“避世”两种性质,由“混世”的反抗,到“避世”的远离,是他反对媚俗的方式的更替。在他和黛玉的爱情还有希望的时候,他对贾府和大观园有所眷恋。虽然对媚俗的世道很厌恶,但却没有完全地厌世。还有“林妹妹”,还有知己“晴雯”那样真心关心和爱护自己的人,还有那些美丽纯洁、天真无邪的少女。但是晴雯死后,他和黛玉的爱情也在封建主流意识的高压下逐渐枯萎。大观园里的姐妹们一个个地离他而去之后,他也就对“污浊”的世界没有了一丝的留恋了,于是遁入空门。

《红楼梦》里宝玉的《芙蓉女儿诔》谁能深刻解读一下?

我也是了解的不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