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近代诗赶超不了古代诗词?

近代诗赶超不了古代的诗,这个说法我是认同的。

先从什么是诗说起吧。诗是一种文学形式,具体来说,是一种语言文学。语言是表达情感,描述事物,人与人交流的工具。我们看到一个姑娘说,好看。这不是诗,如果说“姑娘好像花儿一样”。这大约就是诗了。在这个句子中,“好像花儿一样”,是用来修饰“姑娘”的,这种修饰,就是所谓的“文”。语言有了“文”,才称为诗。没有“文”的语言,直接表达事物和情感,就是“朴”,朴和质相联系,就是质朴,所以,孔子说: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所以,诗必有文,如果想吃了只会说“饿”,想喝了只会说“渴”,这就是所谓的质木无文的野。如果被蝎子蜇了还说:“吾妻,汝夫为毒虫所袭,速燃银灯”,这就是所谓的“史”,既文饰过度,老婆听不懂,就活该被蝎子蜇了。

诗除了文之外,还要有形式。中国最早的诗,有二言的。《吴越春秋》记载的一首《弹歌》是这样的:断竹,续竹。飞土,遂肉。

但是,二言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很难说成是诗的。包括三言。《三字经》是古代启蒙读物,大家也很难把他当成诗。因此,真正意义上被大众所接受,承认其为诗的是四言。也就是每句四个字。曹操就是四言诗的大家。他的《观沧海》、《龟虽寿》等等,都是四言名篇。

我们知道,语言在表达意思的同时,增加修饰,提高美感,字数越大越有利,所以后来,诗从四言慢慢发展到五言、六言和七言。到达七言之后,当然还有发展,后来的宋词中,还有八言,或是九言的句子。但是,超过七言之后,无论是从表达方还是接受方来说,都会产生不好的感受,所以,诗词中八言九言的句子一般都会被分成两句。这种语言表达和接受上的特点决定了,诗到七言,就是高峰,再发展就过了。过犹不及。

除了语言文字表达上的文质分野之外,语言还有一个形式,就是声音。声音的传递上,有的音之间连在一起发出会拗口,让人听着很别扭。 表如“黑化肥挥发会发黑”等。有的语音组合起来发音,听起来就很舒服。于是,诗里又多了一个韵律和平仄的问题。

诗到七言之后,人们除了重视文字意境之美外,还增加音乐和韵律方面的规范,这就形成了律诗的规则。律诗规则的形成,代表古典诗歌发展的成熟。这种形式使得人们既能很好的表情达意,又能体现出韵律之美,音乐之美。

七言诗在唐代形成,唐代的诗歌,曾现出繁荣的景象。大量诗歌被创作了出来。《全唐诗》就收录唐诗四万多首。以八句为一首算,大约三十多万句,以每句七言计,共有200多万字。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简单的说就是,现实生活中表达生活情态和感情的五、七言句子,都被唐人写完了。

也正因为这个情况,到宋代的时候,写景抒情的内容被唐人写完之后,宋人被逼的没办法写景抒情,只能说理发议论了。好在,宋人还是有办法,诗既然没得写了。哪我就写长短句,写词。这样一来,有宋一代,又把长短句写完了。逼得元代人只好去写曲了。曲与词的区别,文学有辩析。但我觉得曲与词最根本的区别就是,词是普通话创作的。曲子是方言创作的。元人被宋人逼得没法,只能向方言求救了。

元人之后,明清两代已经没有诗词可写,就只好写小说了。明清两代当然都有写诗的,但能被记住的名句,恐怕就少之又少了。

说到这儿,上面问题的答案其实已经有了。现代人写诗词,恐怕很难超越古人了。并不是说现代人没有古人聪明,而是古人把这一形式下的内容写完了。李白是天才的作家。可是他到黄鹤楼的时候,也要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可见,面对同一景致,大多数人能发的感慨是差不多的。别人在前边把话说了,后边的人自然也就无话说了。

当然,或许有人会说,现代诗指的是现代新诗,不是古代的格律诗,或是依调填词的古体词。道理是一样的。出正因此,现在文学史上,真正的说得上诗人的,恐怕没有几个。就算是文学史上高度评价的。但在大众的心中,与李白、杜甫、苏轼、柳永们比起来,大约还是差了很远很远。

现代派诗人的诗,在本质上与传统的诗,是有很大差别的。传统的诗,是表情达意的语言精华。现代的诗,大多是传递一种思想的工具。而这些思想,许多并不是中国本土化的产生,而是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等等思想。所以,现代派诗人大多是象牙塔里小众化的东西,很难进入普通大众视野。所以,也就很难发展壮大。因此,这些年来,新诗的发展一代接一代,但能产生唐诗宋词那样影响的,就绝对说不上了。郭沫若、闻一多一直到艾青这一时期的诗人,他们的诗是以爱国主义为激调的。表达的一种爱国情怀。这种情怀是与民族危亡的大环境相联系的。当初读之,让人热血沸腾。可是,时移世易之后,人们感同身受的体验就少了。但不能不说这一时期的诗人不优秀。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后,新诗中追求现代个性主义等方面的思想表现比较多。在思想多元化的今天,各种思想的表述,恐怕都很难得到广泛的共鸣。另外,诗如果表达的是最普通的最真挚的情感,越来感动人。传达个人非主流情感体验的东西,得不到大多数人共鸣,也就很正常了。

按文学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中国文学从明清开始,走到小说的时代。在今天,如果不能在小说上做出成绩,在其它任何形式上,比如,唐诗宋词等方面想要超越古人,是绝不可能的。原因上边已经说过了。

为什么有人说近代诗赶超不了古代诗词?

谢邀! 这个问题是这样的,首先要明确近代到什么时候?古代到什么时候?这个界限该如何划分?如果按照有些人的说法,唐宋时期也要称为近代,唐宋之前多称古风,唐宋之后称为近代詩。如果那样的话,这个问题就不能够成立了。唐代的詩歌词牌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里程碑,而在宋代在词赋方面也是有些作为。这些如果都算在了近代,那就是远远的超越了古代的詩词。

为什么说近代没有超越古代的詩词?严格点说是现代诗确实是没有超越唐宋时代的詩词,我们来细致分析一下。

第一,唐代的詩歌在发展了古代詩歌的基础上,又湧现出了一大批的著名詩人,其中以李白、杜甫为领军人物,人称李白为"詩仙",杜甫为"詩圣",还有王维、王昌龄、王之涣、贺知章、

孟浩然、骆宾王、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等等等等。在这些人的努力下,唐代詩歌攀上了中华文化的高峰,在世界上是一块令人睹目的文化瑰宝,享誉中外。可以这样说,这个文化现象,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一直没有人超越过。

第二, 推翻了帝制以后成立了中华民国,在新文化运动和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不再实行文言而又推广了普通话,在这种语言环境的变化下,有些人也写出詩歌朗朗上口,虽然说比不上唐宋的詩词那样的高度,但是有些也是很脍炙人口。现代自由詩由于不受约束,自由自在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的流派,各树一帜,同时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使詩歌变成了难以看懂的朦胧,失去了群众肥沃的发展土壤,受众逐渐减少。

第三,唐代的詩词为什么能够达到登峰造极的高度?就是文言作为强大的基础,因为说话是文言,考试用文言,写出詩歌更要在文言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一步的提炼,才能使詩歌字字珠玑,百炼成钢。这也是历代后人实在难以超越的一个原因。

再次感谢悟空问答平台的邀请!谢谢大家对我的鼓励支持!谢谢大家!

为什么有人说近代诗赶超不了古代诗词?

汉子一一现呈一一《孤雁》一一三首一一请一一《今日头条》一一诗词爱好者一一品鉴一一孰好孰优孰美……🙏🙏🙏

其一,❤

孤雁不饮啄,

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

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

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

鸣噪自纷纷。

其二,  💚

<一>

孤雁凄凄云惨淡,

万里飞去泪不断。

落进江南羽凌乱,

满腔悲声划破天。

<二>

孑然一片影,

徘徊寒江边。

哀鸣朝天诉,

水瘦无人怜。

几行冷眼泪,

滴入脚泥鲜。

何日春再归?

可见我羽片?

其三,💛

几行归塞尽,

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

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

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

孤飞自可疑。

🌜❄🌸💫🌼⭐🎄✨🌛

为什么有人说近代诗赶超不了古代诗词?

我是爱读书的【十二十页】,我认为:前段时间《叶问4》火遍大江南北,剧中无论李小龙怎么练也打不过叶问,当然叶问怎么练习也打不过他的师傅,所以,可以后世武功想超越创始人/师傅太难可,其实诗词也是如此,一样的道理,毕竟诗词的“规矩”都是古人设立的,现在只是模仿+创作。虽然影响层面想超越很难,但是特点各有所长。我认为在现代无论是文学领域还是其他任何领域影响力都不能空前绝后有两个原因:原因一是不够坚持,原因二是功利性大于自己初心。浅谈诗词历史

1、诗词最早出现在何时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分《风》、《雅》、《颂》三部分。

2、诗词的“规矩”是在什么时期定的

唐诗宋词,唐朝是诗最鼎盛时期,宋朝是词最鼎盛的时期。诗词的“规矩”基本是在唐宋时期定下来的。诗的格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 五绝:仄起 平起
  • 五律:仄起 平起
  • 七绝:仄起 平起
  • 七律:仄起 平起

首先,关于律诗,大致是在南朝时期沈约发现了汉语的四声,创制出作诗的基本规范即四声八病,然后在隋唐时期律诗的平仄逐渐定型。

其次,关于词的格律,一般认为大致在中晚唐时期民间逐渐出现与诗有区别的曲子词,并且可以入乐歌唱,后来大量文人也开始写曲子词,逐渐发展成词。

近代诗词难超越古代诗词

①从数量角度看

  • 陆游:存世有9300多首诗,留绝笔《示儿》。

  • 杜甫:一生创作了3000多首诗,流传下来的有1400多首。

  • 李白:据《李太白集》记载,李白共写了1000余首诗。

陆游85岁,写了9300多首诗,假如他10岁开始写诗,每年需要写124首,每个月需要写11首,3天就要创作一首,太敬业了,太坚持了。不得不让人钦佩。

②古代诗人专注度非比寻常

在我印象中,对于诗这个字,非要找个人代表,我认为就属李白了,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好诗都是喝醉时写的(李白一生应该喝了不少酒).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结语】

无论是从数量和专注度上看,近代诗人没有古代诗人的情怀和坚持,但数量不代表质量,例如现代诗人徐志摩、闻一多、戴望舒、艾青等等都别具一格。

无论是近代还是古代,诗词的意义不在于谁比谁强,在与语言文化,在与意境之美。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候,浪迹在江湖中,心中被很多欲望和思想占据,能坐下来好好品读一首诗,喝一杯茶,享受着阳光,远离烦恼,静下心来,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情,相信那时一定是幸福的,快乐的。古诗词还是文化的精髓,不仅陶冶情操,还能鉴赏历史,让我们一起徜徉在唐诗宋词的美好中吧。

谢谢。

囊萤映雪,韦编三绝;耽书成瘾,笃信好学。我是【十二十页】,立志成为一名女作家,相信坚持就是胜利。欢迎【关注】、点赞、转发,一起交流读书心得,分享文化感悟。谢谢!

为什么有人说近代诗赶超不了古代诗词?

诗无境界,等同口语。

为什么有人说近代诗赶超不了古代诗词?

这很正常,在古代,所有的读书人从黄口小儿就开始学习诗词歌赋,即便是《大学》《中庸》这些经纶之道,也属于纯文学的范畴。

所以我们在新文化运动之前的几乎所有的读书人的纯文学修养水平肯定比现代人要高出几个档次。比如汉代的歌赋,唐宋的诗词,明清的小说,都是现代人无法超越的,这跟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文化生态和崇尚的文风有关。虽然现代诗从五四以来涌现出很多流派,也有一些比较著名的诗人 ,比如徐志摩,冯至,林徽因,戴望舒等,但是诗歌这种文学形式已经没落是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但是现代自然科学的崛起又是古诗词时代望尘莫及的,所以社会是变化和发展的,没法说哪种社会形态是好的,只不过是文化的聚焦点不同而已,谁能保证几百年后,我们的子孙不会宽衣博带激扬文字,重拾魏晋之风。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