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熙凤对刘姥姥不屑,却为何心甘情愿接受刘姥姥给女儿取名?
王熙凤对刘姥姥确实很不屑,这一点,是不必否认的。刘姥姥一个穷苦的乡下人为生活所迫,到城里的富亲戚家打秋风。机缘巧合,认识了王熙凤。因为刘姥姥投了贾母的缘,让王熙凤在贾母面前得了好,因此,王熙凤给了她丰厚的馈赠。也因这个机缘,刘姥姥为凤姐的女儿取名为巧姐。刘姥姥为巧姐取名,是应凤姐所请,而不是刘姥姥的主动行为。凤姐为什么会这样做,这是与当时人的文化信仰有关。
古代由于医学条件的限制,小孩的成活率比现在低的多。孩子出生后没养活到成年,便去世的有很多。对于孩子养不活,人们往往归结于命,认为孩子的夭折,是鬼神的捉弄,孩子遇到鬼神,就是所谓的撞客。关于撞客,《红楼梦》中,有好几处提到。第二十五回中,贾环因为妒忌贾宝玉与丫环们关系好,故意用蜡油烫了宝玉的脸。这件事,到了马道婆的嘴里,就变成“撞客”了。因为鬼神的捉弄,才使宝玉吃亏的。所以,有个名词叫“鬼使神差”。
马道婆妈是这样和贾母说的:“祖宗老菩萨那里知道,那经典佛法上说的利害,大凡那王公卿相人家的子弟,只一生长下来,暗里便有许多促狭鬼跟着他,得空便拧他一下,或掐他一下,或吃饭时打下他的饭碗来,或走着推他一跤,所以往往的那些大家子孙多有长不大的。”
贾母听如此说,便赶着问:“这有什么佛法解释没有呢?”
马道婆道:“这个容易,只是替他多作些因果善事也就罢了。再那经上还说,西方有位大光明普照菩萨,专管照耀阴暗邪祟,若有善男子善女子虔心供奉者,可以永佑儿孙康宁安静,再无惊恐邪祟撞客之灾。”
贾母说:“既是这样说,你便一日五斤合准了,每月打趸来关了去。”马道婆念了一声“阿弥陀佛慈悲大菩萨”
神婆三言两语就从大家族里骗走了多少东西。
神婆的骗术之所以能奏效,就是因为在科学文化不发达的古代,人们相信这些不经之谈。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的时候,陪着太太小姐们热热闹闹的玩了一天。大约是玩的太疯的缘故。刘姥姥要走的时候,凤姐的女儿身体不舒服。刘姥姥做为民间文化的信奉者,首先想到的是大姐是不是撞客着了,也就遇到什么神啊,鬼的了。于是,凤姐便命人查《玉匣记》,《玉匣记》大约就是讲什么方位有什么神之类的。书中给出的指示是:“八月二十五日,病者在东南方得遇花神。用五色纸钱四十张,向东南方四十步送之,大吉。”
凤姐得到这个指示之后,立马给花神烧纸。这时,感到大姐果然睡安稳了。可见,刘姥姥果然是见多识广。其实这不过是凤姐自己的心里暗示罢了。
既然刘姥姥这么厉害,凤姐便想到让刘姥姥为女儿取个名字。贵人取贱名,也是为了好养。中国古代的信仰是世俗化的,鬼啊,神啊的,大约都有嫌贫爱富的毛病。穷人家的孩子,到处乱跑,也没什么事,而富人家的孩子,却常常遭到鬼神的捉弄。所以,以前叫“铁蛋”“狗剩”之类贱名的有很多。
凤姐让刘姥姥给起名的另一个原因,是借寿。在古代人的信仰里,觉得人在相互交往时,命运会互相影响的。这就是所谓的借福借寿。和有福的人在一起,你也会有福,与高寿的人在一起,你也会高寿。直到今天,农村人结婚做被褥的时候,还要找夫妻双全的,若是离异丧偶之类,是不能用的。其道理是一样的。其实家长一定要让孩子读名校的逻辑,也是一样的。
凤姐的女儿出生之后,就是多病多灾的。凤姐的心里,一定是希望女儿能健康长寿的。在人到七十古来稀的时代。刘姥姥已经七十五岁了,还身体倍棒,吃嘛嘛香。所以,凤姐就想到和刘姥姥借寿。借福借寿,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是利人不损己的。所以,借借无妨。《道德经》中不也说:“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吗?
以上这些,就是刘姥姥与巧姐取名字的原因。人与人的缘分,或者真是天注定吧?巧姐最后成了板儿的媳妇。
王熙凤对刘姥姥不屑,却为何心甘情愿接受刘姥姥给女儿取名?
我认为王熙凤对刘姥姥并不存在不屑的态度。
刘姥姥初次进贾府时,她的目的是去打秋风的,这对于见多识广,精明能干的王熙凤来说,是一望便知的。
王熙凤派人去请示了王夫人,这才知道了王家和刘姥姥的“亲戚”关系。虽然说刘姥姥以前见到过王熙凤,但是看来那时候王熙凤还小,所以她对刘姥姥是没有什么印象的。
即使是这样,作为一个大家庭里的当家人,每日里都忙的不可开交的王熙凤,还是拨冗接待了刘姥姥,并且送给了她二十两银子,而且还把话说的很受听,王熙凤做的已经是仁至义尽的了。
她和刘姥姥的关系变的亲近,是在刘姥姥第二次进贾府的时候开始的。为了给贾母取乐,王熙凤和鸳鸯商议用刘姥姥来做笑料,没想到得到了刘姥姥的积极配合。
过后,她们都向刘姥姥说明了情况,也都得到了刘姥姥的理解,从这里,王熙凤也就认识到了刘姥姥是一个有见识,懂人情的乡下老太太。
至于王熙凤让刘姥姥给女儿取名字的原因,在文中也有了一些交代,是因为刘姥姥的生活贫苦,社会地位底下,而且还年长,由这样的人给孩子取的名字,可就算是一个“贱名”了。
由于在古代的医疗水平不高,幼儿的成活率就比较低下,古人迷信地认为,有一个“贱名”的孩子,好养活。
所以他们或者让刘姥姥这样地位低下的人来给孩子取名字,或者如宝玉一样,把名字写好了到处贴在大街上,让贩夫走卒这些地位低下的人随口可叫。
即使是现在的老年人,还有很多人有这样类似的名字的呢!孩子们称呼起他们来,都是叫狗爷爷什么的,也没有任何人表示不行,因为这都是他们小时候,他们的家长给他们起的“贱名”。
还有的地区喜欢给孩子起名为“乱”,比如王乱,李乱等等,也是为了表示孩子的名字是胡乱起的,将来好养活的意思。
不过刘姥姥给王熙凤的女儿起的“巧姐”的名字,还是很应验的,果然巧姐后来能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得到了刘姥姥的解救。我是烟雨江南话红楼,喜欢我的文字就请关注我吧!
王熙凤对刘姥姥不屑,却为何心甘情愿接受刘姥姥给女儿取名?
王熙凤对刘姥姥的态度,经历了一个过程,并非一直不屑。
刘姥姥初进贾府时,本意要拜访的是王夫人,被周瑞家的自作主张,临时成了见凤姐。加上王夫人恬淡的个性以及周瑞家的暗中帮忙,使得凤姐对刘姥姥的背景比较模糊。从穿着打扮和言行举止上,凤姐是看不起刘姥姥的,而且她当时风头正盛,所以有了那些张狂的举动。
但是,因为王夫人说得模糊不清,凤姐也不敢过于怠慢刘姥姥,所以打发了二十两银子。
当然,在刘姥姥眼里,这已经是很多钱了,但在挥金如土的贾家人眼里,这不过是一笔微不足道的零花钱。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一来就打破了贾府对她的刻板印象:她并非奸民,不是缠着富亲戚打秋风的人。
受贾母邀请,刘姥姥在贾府呆了几天,给贾府这些足不出户的贵族小姐们带来了丰富的民间见闻。其实,凤姐也是见识的人,未嫁之时,娘家经常接待外宾,她亲历其中,耳濡目染,见过太多不同的人。因此,经过和刘姥姥几天的接触,她发现了刘姥姥的可贵之处:积极,乐观,内心强大。
正是这种积极的心态,使得刘姥姥虽然贫困,却拥有难得的健康及坚韧的性格。
这是贵族女子所缺少的,凤姐的见识,让她看到了这些,从心里对刘姥姥产生了尊敬,并从尊敬到亲近,心的距离也近了。
这是刘姥姥用人格魅力赢来的,也体现凤姐也有朴实的一面,也有愿意与人交心的时候。
作者对人物的描写,都是多面的,这是作者作者的悲悯之心。凤姐对刘姥姥的态度转变,正是凤姐另一面的体现。她有毒辣的一面,有拍马逢迎的一面,也有真诚朴实的一面。
王熙凤对刘姥姥不屑,却为何心甘情愿接受刘姥姥给女儿取名?
感谢邀请。
其实我觉得这个题目中说王熙凤对刘姥姥不屑,可这种不屑并没有到嫌弃的程度。又何故不能接受一个为了自己孩子好的名字呢?
以王熙凤在当时拥有的社会地位,家庭背景来说,她接待了刘姥姥这个穷亲戚就不能说对她很讨厌或者嫌弃。
可能只是因为不是一个阶层的,根本没法谈得上志同道合,而且门不当户不对,所以敢明目张胆地拿她打趣逗乐,可是也不见是什么恶意的。
所以对刘姥姥应该是不见得多么尊重,但也绝不会讨厌的程度。
再说,王熙凤请刘姥姥为巧姐起名。一来我认为是刘姥姥在看到巧姐生病后,就很有经验地指出巧姐年纪小,眼睛干净。前一天进园子可能被什么给冲撞了也未可知。王熙凤听闻立刻让彩明查了《玉匣记》,并认可了刘姥姥的观点。这件事应该增加王熙凤对刘姥姥刮目相看。
二来,王熙凤自己也说了,刘姥姥是庄稼人,起的名怕也压得住。这应该是有中国古代起贱命好养活的传统,而穷人虽然很多,绝不会像刘姥姥一样,到底沾亲带故,有经验,又认识了且相处了一段时间,知道她老人家是个热心肠的人,肯定会全力相助。
第三,王熙凤当然也表达了想借一下刘姥姥的寿,刘姥姥在《红楼梦》中和贾母的第一次见面就聊起了年纪,比贾母还要大一些,而且板儿现场就说刘姥姥能吃能喝还能干活,身体好得很。这也符合中国民间一直以来流传的习俗,比如结婚缝喜被最好是找儿女双全的有福的妇人等,所以我觉得王熙凤找刘姥姥给孩子起名很正常。
加上,父母都是为了自己孩子好!只要能让自己的孩子健健康康的,我相信父母很多牺牲和让步都可以做,更别说只是一个名字了。
王熙凤对刘姥姥不屑,却为何心甘情愿接受刘姥姥给女儿取名?
个人认为说凤姐对刘姥姥不屑过于片面。通读全文,凤姐对刘姥姥的看法和态度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概括的说是初倨、后戏、最后感戴不尽。而刘姥姥给巧姐取名字也是应凤姐之邀,仔细阅读原文不难发现,在凤姐邀请刘姥姥为女儿取名的时候,她对刘姥姥已经没有“不屑”,反而是非常认可的,所以才会恳请刘姥姥为女儿取名。而这份认可,无关相貌、地位和财富,纯粹是一个有胆识的人对另一个有胆识的人的理解和欣赏。
胆识,顾名思义,胆量和见识。《红楼梦》里裙钗众多,有见识的不少,譬如宝钗、黛玉;有胆量的也有几个,譬如司琪、晴雯;有胆有识的却是不多,王熙凤算是其中一个。
凤姐其人,美貌与心计并重。说她狠毒不假,势利也有,但不能否认,她是个有胆识的女子。无论是协理宁国府治丧、管理荣国府日常这些正面的事迹,还是挪用公账银子在外放贷等负面的作为,甚至包括设计陷害贾瑞、逼死尤二姐、弄权铁槛寺等伤天害理的恶行,多少都能够反映出凤姐的胆量、见识和心机。
大概是曲高和寡吧,这样有胆识的王熙凤在精神上应该也是寂寞的,最多跟平儿说两句体己话吧。所以,对于身上有着相同特质的人,无论身份贵贱,她都会高看一眼,甚至发自心底赞美。
譬如探春,凤姐曾称赞探春:“好,好,好,好个三姑娘!”说她“心里嘴里都来得”;
譬如小红,更是用了一回就喜欢上,特地从宝玉的怡红院要到身边听差;
再譬如刘姥姥。第一次进贾府专为打秋风,凤姐碍于王夫人的情面给了二十两银子,当时心里应该是有些不屑的;但刘姥姥二进荣国府,乃至进得大观园之后迅速找准了自身定位,和贵族太太、小姐们闲话家常,投其所好;对没经见过的富贵人家气象由衷赞叹,毫不掩饰,一派纯然;对摆明的戏耍不急不恼,高度配合,彻底甩掉了70岁高龄的包袱,勇当笑料……面对如此知情识趣,通透练达的老人家,目光如炬的“凤辣子”想必早已删除了心底的不屑,换上的即使不是尊重,至少也是一份理解和赏识。
对于刘姥姥,看好的人不多,黛玉和宝钗等一众贵族小姐就以“母蝗虫”取笑她,这是生长环境赋予她们的局限性。凤姐身为荣国府“大管家”,每日经手衣食住行、往来事故无数,见多了三教九流,各色嘴脸,深知生计艰难、世道不易,看人自与钗黛不同。她看到了刘姥姥成功以贫贱交富贵的背后显露出的胆识和明白,由衷地投了脾气。所以,才有了请刘姥姥为女儿取名字的举动:
我想起来,他还没个名字,你就给他起个名字,借借你的 寿;二则你们是庄家人,不怕你恼,到底贫苦些,你们贫苦人起个名字只怕压的住。”想来以王熙凤的性子,若是她真心瞧不上之人,再怎样贫苦高寿也不会央来跟唯一的千金扯上关系。
事实证明,“凤辣子”识人还是很准的,无论在哪个版本里的续写,刘姥姥都是仗义出手、值得托付的“良人”。
忽然不合时宜地想起周恩来总理说过的一句话:“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于是又想起,无论凤姐还是刘姥姥,都是大字不识几个的文盲,如果说凤姐的眼界和自信是源于强大的母族以及长年身居要位,那么刘姥姥的胆量见识又从何而来呢?遍寻老太太的履历,我想就只有经年的操劳、生活的苦难以及走投无路后的背水一战吧。算作命运赠予老人家另一种形式的财富。王熙凤对刘姥姥不屑,却为何心甘情愿接受刘姥姥给女儿取名?
让什么人给自己的孩子取名,代表着你对自己孩子有什么样的期盼。
现在很多人都想给孩子起个有文化有内涵的名字,那么他们一定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这是一种望子成龙的表现。
而王熙凤则不然,她找目不识丁的刘姥姥给女儿起名字,其实这是另一种期盼。
刘姥姥虽然很贫穷,但是她活得快乐充实,而且身体也很健康。王熙凤虽然过着富裕生活,但是大家族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生活也让她精疲力尽。而且她的身体还非常不好,要忍受病痛对她的折磨。因此她非常希望自己的女儿不要过像自己这样生活,要过像刘姥姥那样过简简单单快快乐乐的生活,身体也要像刘姥姥那样健康长寿。
虽然这样,但是不代表她对刘姥姥的贫穷认可,她对刘姥姥贫穷低贱是不屑的。她只是对刘姥姥的对生活的乐观态度比较认可,对刘姥姥的健康长寿比较羡慕。因此才让她给女儿起名字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