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极必伤,情深不寿”,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如题。你是怎么理解的?

“情深不寿,慧极必伤”。许多凝结着中国人智慧的话,都是对现实观察的基础上得出的经验总结。这句话也是一样。

中国人两个词对举的时候,就成了一幅对子。一般以平声字收尾。所以,我把题目的次序颠倒了一下,写成“情深不寿,慧极必伤。”从修辞上来说,这两句又是互文关系。如果把“不寿”和“必伤”的位置互换,句子的意思是不变的。

“慧”是聪慧之意,而情深就是对人生和情感体验的深刻。只有聪慧之人,才会有情深的体验,你能想象一个傻子做出深情的举动吗?因此,情深不寿,和“慧极必伤”看似说的是人生的不同方面,实际内在上是一致的。它说的是,过分的聪明和极致的多情,不但对人生无益,还可能对生命带来伤害,折损人的寿命。

情深不寿在文学中的典型例子是《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正是因为太重情了。所以年纪轻轻就去世了。现实中人物就更多了,比如纳兰性德、仓央嘉措等等都是。慧极必伤的人物,历史上也很多,比如二十三岁去世的学术奇才魏晋时期的王弼;26岁去世的王勃、李贺;32岁去世的贾谊;35岁去世的周瑜;44岁去世的杨修等等。都是“情深不寿,慧极必伤”的代表人物。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作者说她“心比比干多一窍”,而比干是有“七窍玲珑心”的。古人认为,心之官则思,所以,“七窍玲珑”又是形容人聪明伶俐的。心比“七窍玲珑”的比干还多一窍的林黛玉,其聪明灵秀,自然是异于常人。正是因为过分的聪明,才会对人情物理有着超乎常人的体察,也就更能深刻的体察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因此才会有“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的人生体验。别人看来很正常的事情,就会让她伤心落泪。按中医的理论,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从人体上部七窍流出的,比如眼泪,口水等都是人体阳气所聚。而阳气,是生命的动能,阳气消耗尽了的时候,生命也就结束了。所以,《红楼梦》里林黛玉的结局是“泪尽而逝”。这个形象,不但在现实中可以找得到,也符合中国文化的精神,和中医理论,引起人们广泛的喜爱和共鸣也就毫不稀奇了。

如果说林黛玉是文学人物,那么,纳兰性德就是活生生的现实人物了。纳兰性德的身世,绝对可以碾压文学史上大多数的名人。他的父亲是康熙时期权相明珠,他在年纪很少的时候,就显露出聪慧的气质。他在词作水平,说是清代第一,大约没人会有异议。在仕途上,他也比大多数人幸运,年纪轻轻,就成了康熙皇帝的贴身侍从。这是多少人努力一辈子都达不到的。可是,这样的一个人只活了三十岁就去世了。究其原因,最重要的方面大约就是应了“情深不寿,慧极必伤”的说法。

纳兰性德的深情是人所公认的。他不但对朋友,还是对爱人,一旦交接,就会用情极深。他与诗人顾贞观的友情,传为词坛佳话。为了友情,他一诺千金的搭救被科场舞敝案所连累而远戍宁古塔的吴兆骞。“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籍,母老家贫子幼。”就是他对遣戍之中的吴兆骞的问候。

纳兰的性德的妻子卢氏在结婚没有多久就去世了。纳兰对她的思念是贯穿一生的。我们可以看看卢氏去世三周年时,纳兰为她写的悼亡词《金缕曲》: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钿钗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她,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不知各位读到“是梦久应醒矣”的时候,是否感觉到词中透露出的不详之兆,不寿之征。纳兰的妻子已经去世三年了,可是,想起妻子的时候,纳兰留给世人的依然是强烈的椎心刺骨的伤痛。这种伤痛表达出一种决不放手的情感。妻子已经去世了,如果九泉之下能捎封信来该多好呀。好让我知道,她这几年来,是苦是乐,是悲是喜,如果有了烦恼和心事,她会向谁诉说,与谁相倚呢?如果有来生的话,我们是否可以遇到呢?如果遇不到该咋办呢?纳兰的这种情感的伤痛,让几百年后的我们读了,也觉伤感。可见,这种深情,是真能伤人的。

如果我们读苏东坡怀念妻子王弗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时候,能感受到强烈的思念之情的话,在苏轼的深情之后还有一种看破的释然与霍达。所以,苏词虽略有伤感,却并不过分,这就是所谓的“哀而不伤”,而纳兰的忧伤,是可以伤人的。这也就是纳兰的词虽美,却不宜深读的原因。因为他把深情思念的哀伤传达到极致。“情深不寿,慧极必伤。”

以上无论是文学中的林黛玉,还是现实中的纳兰性德,他们身上体现的更多的是深情。下面再说说慧极之人。王勃是文学天才,可以说是极慧之人。李贺称为“诗鬼”当然也是极其聪明的。他们都二十来岁就英年早逝了。

“初唐四杰”的王、杨、卢、骆,都是很聪明的,也都是年纪轻轻就声名大著了。当时有位名臣叫裴行俭善于看人,他对四杰的评价是:“杨子沉静,可得令终。其它三人就难说了。”最后四杰的结局果如裴行俭所言。王卢骆最后的结局都是不好的。这大约就是所谓的天妒英才,木秀于林,风必吹之吧?聪明,深情,都是人生的正能量,正价值,为什么反而会带来不好的结果呢?这是不是违背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中国文化的最高价值标准是“中庸之道”。中庸,是无过无不及。人在处理任何事情上的标准,不是折中,而是恰到好处。因此,这两句话的问题不是出在“慧”与“情”上,而是出在“深”与“极”上。“深”与“极”都有过分之意,失去了中庸的本意。

以情来说,两情相悦,妻子好合,和乐且耽,是正常的。无情负心,是情上的不及,而用情太深,就是过了。过尤不及,所以无情无义和用情太深,对人生都是不利的。前者的例子是陈世美和李甲,后者的例子就是林黛玉和纳兰性德。

聪明智慧上,也是一样。人太聪明了,一般不会有好下场。这里可以举一下三国杨修的例子。他本是一个绝顶聪明之人。可是,这聪明不但没有给他带来好处,反而要了他的小命。当他听到曹操以“鸡肋”为口令的时候,马上想到曹操要退兵了。这个推断,以今天心理学的理论解析,依然成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接下来只有退兵了。

杨修的聪明,为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这样看来,聪明反而是不好的了。其实不然,真正的聪明和智慧,是不外露的。常常显现出来的,往往是小聪明,而不是大智慧。道理很简单,真正的大智慧,不会被一般人所理解。老子认为,圣人引导百姓按自然法则行事,老百姓享受到好处之后,根本不知道其原因,而会说,这是我的运气好。所以,老子说,大成若缺,大智若愚,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真正的聪明不是被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因此,慧极的所谓聪明,就是聪明过头之意。

中国历史上真正深通儒道精神的大知识分子,大都是长寿的。孔子孟子都是当时的高寿之人。老子就更不消说了,就算是现代的国学大师,也大都长寿,比如熊十力,徐复观,梁漱溟、马一浮等等,都是高寿之人。因为他们是有大智慧,而不是小聪明的人。

“慧极必伤,情深不寿”,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慧极必伤,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这是《书剑恩仇录》中,乾隆赠与陈家洛的一块玉佩上镌刻的言辞。

温润如玉

古人用玉比喻人的美好品德。比如:玉的声音清净越尘,表示“智”;玉又晶莹剔透、表里如一,表示“义”;玉的温润,表示“仁”。

古人佩玉,并不是为了炫扬,而是用来抑制。比如西周时的组玉佩,长可达1.5米,挂在身上,不能发出玉相撞的声音,用以约束人的行走举止:不要跌跌撞撞,一惊一怍,而要舒舒缓缓,温文端庄。

温润,就是温良恭让,不厉不燥。谦之又谦的谦谦君子,就是这个德行。

谦谦君子

有其德而不居,谓之谦。《周易》“谦”卦认为,天道亏盈而益谦,人道恶盈而好谦,君子应以谦卑之道自处。一种观点认为,《周易》就是古代的社会学。《周易》的创作者们博观史事,知生存竟争之难,不免劝人以卑弱自持,以全身避祸和成就美德。类似“慧极必伤”、“情深不寿”这样的言论,古已有之。

慧极必伤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亡。自然界的事实,难免使人心有戚戚焉。

智慧出众的人,如不知谦抑,便如同手持一把双刃剑,在打败对手的同时,也能把自己刺得头破血流。

三国时的杨修,可谓“慧极”。杨修随曹操行军,见一石碑上的“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立马便能猜到谜底。而曹操在行军三十里后才想明白,不由感叹智愚相去三十里,实在比不上人家聪明。看见曹操的“一合酥”,杨修就来个“一人一口”。曹操随口说个“鸡肋”的口令,杨修就打点行李,准备撤退。深可叹息者,杨修的下场,竟是“明公性急,辄行军法”(杨修被杀后,曹操夫人卞氏写给杨修老妈袁氏信中语。当然,曹操也给杨修老爹杨彪写信,并馈赠人财物颇丰)。杨修之死,或有政治上的原因。但奸雄一般都容忍不下比自己还聪慧的人。杨修“慧极”,迟早得“伤”。

情深不寿

英雄气短,儿女情长。柴米油盐,父母妻子。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爱恨恩仇。红尘滚滚,天网恢恢。劳身费力,费神劳心。动于心,发于情,情到深处,为伊消得人憔悴,望尽天涯路。摧肝裂肺,掏心断肠。这显然不利于健康。这些杀猪刀,刀刀催人老。

情深难免不寿,无情可以不老。

元结写道:借问多寿翁,何方自修育?唯云“顺所然,忘情学草木。”

韦庄长叹: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李贺歌曰: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草木无情,欣欣向荣。天地无情,浩浩长存。不过,人总归有情,实在学不来无情。只能这样:发乎情,止乎礼。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慧极必伤,情深不寿”,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慧极必伤,伤的是命数。意思是,一个人如果太过聪慧,必然容易遭受损伤。

情深不寿,用情太深,就会难以长寿。

这两句的意思,可以用白居易的两句诗来形容:“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太美好的事物往往容易被毁坏。因此聪慧的人生不平坦,深挚的爱情难以长久。

所谓凡事太尽,缘分势必早尽。

至于出处,这是读者在金庸《书剑恩仇录》基础上的改编。

书剑原文是“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这是为人处世的箴言。

前两句是道家思想,含义是过犹不及,教人谦退。

后两句用玉比君子 ,这是古人常见的比喻,《诗经》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因为古人认为,玉具有做人应当具有的美好品格。

这是连载版的内容:

这是三联版的内容:

这是新修版的内容:

不过我觉得,这个改编其实改得挺不错……

“慧极必伤,情深不寿”,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试着回答这个问题。

“慧极必伤,情深不寿”,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大概是网友在别人的基础之上创新之作,金庸先生的《书剑恩仇录》里乾隆送给陈家洛一块玉佩,上面刻着:“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我们先不说这些,还是回到文字本身吧。

慧极必伤,情深不寿。首先这句话,也有它的局限性,比如说佛陀,他也大智慧,他也情深似海,所谓的又智慧又慈悲,但是他没受伤也没不寿。

我个人认为这里说的慧就不是般若,情就不是慈悲。那么用什么词比较贴切呢?慧就是聪明,情就是真感情。翻译过来就是,人太聪明了就容易受到伤害,人太用真情了就容易不长寿。

为什么人太聪明了就容易受到伤害呢?我们知道有些俗语:聪明反被聪明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总之聪明是好事,但是如果不把握好分寸,往往会给自己带来负面的影响。因为聪明的人少,不合群,另外容易遭到人嫉恨。自己自负,别人又嫉恨,难免会有翻船翻车的时候,倒霉的时候是可以预期的,譬如杨修。另外,因为聪明,所以能看透很多事情,也更敏感,普通人不觉得的痛苦和悲伤,他也能感受到。

为什么人太用真情,就容易不长寿呢?因为人用情太真,就容易执着,我们知道我们这个世界是不断变化的,没有什么会永恒,如果一个人用情太真、太深,那么就更容易伤感,伤心的事就多,以致于无法完全寿命,因为陪伴他的事物不断的消逝或者损伤都会给他带来巨大伤害。这里不仅仅是指爱情。

所以后来一句才是重点,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君子够聪明,但是又谦卑,不自傲;君子之交淡如水,用情不那么浓烈,但天长地久,这就符合“中道”的思想,不冷不热,正正好好,就好比那温润无瑕的美玉。

总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只要如此,又何必在意慧极还是情深呢?

一家之言必有偏颇,希望友友们交流和分享,方便的话关注我,一起分享更多的问答。

“慧极必伤,情深不寿”,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慧极必伤,情深不寿”讲得是,聪明到极致,则必然有损伤;感情到了极致,则必然不会长久。这句话出自金庸先生《书剑恩仇录》,完整句为“慧极必伤,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有人遍寻古代典籍,想要找出这句话的出处,最后在两部中找到了蛛丝马迹,一部是《国风》的“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另一个就是《易经》的“谦谦君子”。

要说完全的语言表述,是没有的,但就语言文字表述的内在意境,则颇有古典思想的味道。

【一】“慧极必伤,情深不寿”对应《易经》“亢龙有悔”

说到“亢龙有悔”,估计很多人第一个反应就是“降龙十八掌”,其实,“亢龙有悔”出自《易经》,形容的是无论是人还是物,到了一种极致,则必然有损伤,基于这个考量,处于极致的人也好,发现事态处于一种极致也罢,都需要加倍注意。

如果说,“慧极必伤,情深不寿”是明白人事物发展的规律,因此生出的一种感叹,那么,“亢龙有悔”就是紧跟其后的一种反思。

【二】“慧极必伤,情深不寿”来自古典思想的“物极必反”

“慧极必伤,情深不寿”,一个人,其智慧达到一种极高的程度,则必然会有损伤;一段感情,若深刻不移,则必然无法长久。

●“天妒英才”就是“慧极必伤”的其中一个结果。

当一个人智慧到极致,必然是比常人知道的更多,知道的更多,则必然无法将自己平常视之,有几人,会不被自己过人的智慧而迷惑?会以平常之心对待自己的智慧?如果能,那这个人就完成了终极智慧的转化,那就是,“人难得糊涂”。如果不能,这个人就只会因为“慧极”而伤。

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完成终极智慧转化的人,因为“慧极”,对待人事物就会采用一种傲慢之姿,因傲慢之姿得罪他人,就容易招致他人的嫉妒和陷害,被陷害,自然“伤”。另一方面,纵使没有人嫉妒陷害,因为“慧极”的当事人在知道自己“慧极”后,就理所应当认为,自己应该匹配“慧极”的人生,但现实却并非如此,故而郁郁寡欢,最终过早亡故。

●“生而为人,莫为情痴”,所谓“情痴”就是过度情深。

金庸先生的作品里,引用了很多《易经》和佛教典籍里的语言。在感情上,至情至性的人物比比皆是。无论是“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的李莫愁,还是“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的郭襄。

这些人物的结局,不是为情入魔,为情而亡,就是为情断情。但无论是为情而亡还是为情断情,都是“情深不寿”。这个“寿”,既是当事人本身的寿命,又是感情的寿命。

也难怪很多情深的人发出“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的感叹。既有这样的感叹,那“慧极必伤,情深不寿”自然就不难理解。

“慧极必伤,情深不寿”,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慧极必伤,情深不寿”这句话,往白里说就是:太聪明或太深情,都不会有好结果。关于情深不寿,近代有个很典型的案例叫:朱生豪与宋清如。

朱生豪对才女宋清如一往情深,在长达9年的异地恋里,他在工作躲避战乱的同时,以思念为笔、以深情为墨,为他的女神写下了500多封情书。这些情书中,现今存世的仍有308封之多。但也正是因为深情太过,朱生豪熬过9年异地恋终于与宋清如团聚后,仅仅两年时间,他就染病离世了。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这是现代作家木心的话,这话用来形容朱生豪与宋清如的爱情,是再合适不过了。

9年,500多封情书,却每一封都不重样,这就是朱生豪之于宋清如。内容之外,根据统计,在现存的朱生豪的308封情书中,朱生豪对宋清如的称呼之多,就到了让人惊叹的地步。

相比大文豪鲁迅在给许广平情书中的9次称呼变换,朱生豪对宋清如的称呼变换频率,更是惊人:竟 达几十种之多!

在情书里,有时,他喊宋清如“清”、“宝贝”、“哥儿”、“无比的好人”,有时候又唤她:“宋神经”、“女皇陛下”。除开这些,还有很多今世人想都想不到的称呼,总之: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

这308封情书,封封感人肺腑,句句动人心魄,字字刻骨铭心!以至于,读朱生豪的情书,能让人有一个切身感受:世间,最深情最痴情最钟情,大抵如此吧!

以下是朱生豪情书中,随意摘录的字句,请诸君自行感受:

“如果不是因为这世界有些古怪,我巴不得永远和你厮守在一起。”

“要是世上只有我们两个人多么好,我一定要把你欺负得哭不出来。”

“我想要在茅亭里看雨,假山边看蚂蚁,看蝴蝶恋爱,看蜘蛛结网,看水,看船,看云,看瀑布,看宋清如甜甜的睡觉。”

“我是宋清如至上主义者!”

然而,情过深,往往伤身。所谓思念成疾,大抵如此。

真正想念过一个人的人都知道,思念一旦到了一定程度,就会茶饭不思、夜不成眠,患上传说中的相思病。

这种相思,耗神、伤身、费力,但又无药可医。

朱生豪与宋清如的年代,异地恋的通讯全靠车马邮件,偶尔一两次见面也都是匆匆一瞥,这般情况下相恋九年,可见其情深,可见其相爱之艰难。

正因为此,九年间,一往情深的朱生豪尝尽了相思之苦,

朱生豪在与宋清如相恋后,一直在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很长一段时间里,翻译和思念宋清如,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内容。但偏偏,因为战乱,朱生豪几次丢了翻译稿,这就意味着:之前的翻译全部都打了水漂。在这种情况下,朱生豪还时时刻刻忧心宋清如的安危,一旦几天收不到宋清如的信笺,他就会会整晚整晚无法入眠。

在现实的一次次打击面前,朱生豪的失眠越来越严重,他甚至还过早出现了脱发的症状。因为长期失眠,抵抗力渐弱的他还染上了肺病,在重重打击下,他甚至想到过自杀。

在最关键的时刻,宋清如权衡再三后,决定结束异地恋生活,和朱生豪结婚。这一年,是1942年,这一年,他30岁,她31岁。

就这样,两个大龄中年,终于正式结为夫妻!这场旷日持久的异地恋,也终于修成了正果。

但婚后,幼子出生不久,朱生豪就因肺病过世了,死时,他年仅32岁。

“但愿来生我们终日在一起,每天每天从早晨口角到深夜,恨不得大家走开。”

辞世时,朱生豪拉着宋清如哽咽着道。这句,大约是朱生豪给妻子最后的情话了。

朱生豪大概是情深不寿的最经典案例了,可叹,他死后不久,这位他曾深爱的妻子,竟很快与别的男子同居并有孕了。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宋清如还是没能与该男子结婚。

之后,她更曾多次尝试过与别的男子组建家庭,但或许是朱生豪对宋清如太好、好到有了强烈对比的缘故,每一次,关键时刻,宋清如都未能与他们成正果。

最终,宋清如在相关人员的帮助下,开始开始接替丈夫的工作。“他遗稿、我校订”,伴随着这句掷地有声的承诺,宋清如将毕生才华全部献给了的编辑与整理工作。

因为她的努力,今天,莎士比亚等译著要看朱生豪版几乎已经成了人所共知的常识。经过半个世纪的守候后,1997年,终生未再嫁的宋清如驾鹤西去。这一次,终于没有任何,能阻碍他们团聚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