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回家,在农村听老人说“一表三千里,一堂五百年”,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一表三千里,一堂五百年”,以前在农村常常听到这样的话。意思其实也很好懂,六零后七零后的大概都懂。到八零后,随着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加快,传统的社会秩序被打破,这种表示家族文化、内外关系的俗语逐渐不为人所熟悉了。

这句话的本意表达的是中国传统家族观念中的内外有别。其中的“表”指的是表亲,外姓。堂,指的是本家,同姓。如果把“表”和“堂”解释成一样是亲戚,那就是没有很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先说“表”,指的是表亲。这是因为家族中的女性出嫁后,因为婚姻关系而结成的亲缘关系。古代有“同姓不婚”的说法,因此,女子嫁的一般都是外姓,所生的孩子,随夫姓,他们与娘家兄弟所生的孩子之间的关系,就是所谓的表亲,表兄弟,表姐妹,表兄妹,表姐弟等等。对于娘家人来说,表亲,虽是亲戚,但因是外姓,不能算是一家人。因此,一表三千里,首先说的是情感上的“远”。同时,女儿的出嫁,都要离开家,离开村子,与娘家也就产生了现实距离上的远。这就是“一表三千里”之意,其中暗含一个“远”字。

中国的表亲只有两种,一种是姑表,一种是姨表。姑表,也叫“姑舅表”,是姑姑的后人,与舅舅家后有的关系,比如《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关系。一种是姨表,双方的母亲是姐妹关系。比如《红楼梦》中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关系。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姑表关系更近一些,姨表的关系,就相对远一点,原因很简单。姑表关系,出嫁的女儿要每年回家探亲,表亲关系,由父母维系。而姨表之间,没有相互探视的义务。因此,表亲关系的维系,是与女方娘家姓氏远近有关。

“一堂五百年”中的“堂”,指的是家族祠堂,祠堂是供祖宗的地方。在一个祠堂里拜祖宗的,都是同姓,一家人。有句话叫做,五百年前是一家。还有一句话叫“一笔写不出两某字来”说的都是一个意思。一个家族中,亲兄弟儿子之间,就是堂兄弟的关系。出了五服,同一辈分的,称为族兄弟。祖兄弟也可以看成是广义的堂兄弟。同一姓氏和宗族的人,无论血缘关系已经多远了,但祖宗总归供在一起,都是一个祖先传承下来的。不管多少年都分不开。这就是“一堂五百年”。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传承了五千年没有断过国家。文化传承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历史,国家有国史,地方有地方志,家族有家谱。三个方面有机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中国历史。

春节回家,在农村听老人说“一表三千里,一堂五百年”,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春节回家,在农村听老人说“一表三千里,一堂五百年”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如果你在农村生活过,应该就会感觉到身边的亲戚关系会特别多,不管远近的亲人都会有,尤其是在农村常见的婚丧嫁娶之事上,有时候就会不由的冒出一个陌生的亲戚,虽然不常往来,却有无法缺席或躲过随礼,这其实是因为农村是一个小圈子的熟人社会,往往村里人都会认识,或多或少的会有一层人情关系,再加上亲戚之间又连着其他亲戚关系,往往就会感觉自家的亲戚会特别多,但其实很大部分的亲戚只是一两次见面而已,并不熟络!例如家里有兄弟几个,往往对于其他兄弟媳妇家的话亲戚也是自家的亲戚,但很多情况下又很少有来往,只会在婚丧嫁娶之事上会有关联吧!

而说到亲情关系,其实生活中会有内亲和外亲,其中“内亲”最常见的是“伯父、叔叔”,一般也称为“堂亲”,而外亲最常见的是“姑舅姨”,一般也称为“表亲”。而题主说到这句老话,其实就是关于表亲和堂亲的远近问题,下面就简单聊一下:

关于“一表三千里”:是说的表亲,也就是外姓亲戚,因为在过去人们特别注重同姓家族观念,往往对于表亲的亲情关系都是比较疏远或脆弱的,而这句话用“三千里”其实也就代表关系很远、很淡!例如我们常见的表亲便是“姑舅姨”,可是一旦这些长辈去世后往往就会疏远或断绝亲戚关系了!

不过,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亲戚的区分很多时候不再受家族观念影响,往往还是从亲戚关系走动和自身经济条件等方面来评判,就像有些人说道“即便亲戚众多,如果自己没钱,照样都是远亲!”因此,生活中不管亲戚关系是远还是近,如果对方和自家走动密切,互相帮忙,没有冷嘲热讽,那么其实也是一种比较多亲近的亲戚关系!

关于“一堂五百年”:是说的堂亲,也就是同姓宗族的亲属!往往会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在农村最常见的堂亲就是村里同姓长辈或晚辈,一般大家几代人或几百年来都是在同一个村里生活居住,往往对于“一家人”的认同感也会比较强烈一些!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村里“婚丧嫁娶”方面,往往也是由村里堂亲支撑或帮忙完成的!另外,就是过年期间,往往也是在大年初一早上先给村里的同姓长辈拜年,然后才会从大年初二或初三起走亲戚拜年,可见关系远近还是显而易见的!

不过,随着农村人大量外出打工或进城生活,往往这种同姓宗族的亲情关系也不再那么亲密,就会出现“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的现象!而即便生活在村里,大多会在三四辈亲人间会有很深的亲情关系,一旦家族出“五服”或超过百年后就不算一家人!例如在我们村里,我们家族宗亲虽然很大,但称得上“一家人”的堂亲也就是老爷爷辈、爷爷辈、父亲辈、同辈和堂侄辈,差不多四五代人而已,一般超出了“五服”就只能算同村宗族关系,并不是一家人!

因此,如果是在村里生活的话,这句老话其实还是非常有道理的,就像我们常说“远亲不如近邻”,何况和我们同村居住的很多人都是同姓宗族的堂亲关系,往往就会更亲近一些,即便几百年过去了,只要这个村依旧存在,往往是割舍不掉这种带有血缘的同姓亲情关系!例如一些村里会有祠堂或大家谱,便是同姓宗族关系的最好见证!以上仅为个人见解,对此大家又是如何看待的,欢迎留言互动!

春节回家,在农村听老人说“一表三千里,一堂五百年”,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在农村,其实是非常注重血缘关系的。这一点有别于城市,农村对我国一些文化传统的保留和延续更加完善,有些地方至今还可以看到祠堂,还有家谱,这就是所谓的“家文化”。每逢春节、清明节总会有人“寻根问祖”。其“根”、其“祖”,就是“一堂五百年”最好的见证;在“堂”之外也就有“一表三千里”的说法。

“一表三千里,一堂五百年”这是农村常说的话,也是区分亲疏远近的一个“标尺”。

一表三千里。在中国民间形容表亲间有远疏的距离,在男权社会里,异姓的旁系兄弟姐妹称为“表”。“表”分为姑表和姨表。姑表指的是舅舅的子女或姑母的子女与自己之间的关系,比如表姐妹、表兄(弟)妹,也指祖辈的姐妹兄弟或舅姑兄弟姐妹,做晚辈的称呼他们为表姑婆、表叔、表舅公;姨表是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孩子们之间关系的一种称谓。如姨母的儿女与自己为姨表兄弟姐妹。

表亲,已经属于隔代亲了。姑表亲是以爷爷奶奶而维持其关系,逢年过节总会串个门,拜拜亲,相互接触交流。随着舅舅娶了媳妇,家里多了个层次。爷爷奶奶的去世,姑姑来娘家越来越少。姑姑日渐老去,其儿子们也会很少去舅家。尤其是现在人有点势利,民间也有“外甥有钱比舅大”的说法。其实就是姑表亲间也日行渐远。姨表亲也如此,它仅靠母亲这层关系而维持。随着外公外婆的过世,姊妹间也很少走动,子女上学或打工,成家立业后基本上没有了来往。充其量留个电话号码,加上微信。一般很少聊天,待有困难了,或者办个酒席,才会相邀的。这是平时来往不密切,不交流,关系变得陌生,似相差“三千里”。(“三”是虚指),还有一层意思,表亲们外嫁的、打工的,天各一方,距离很远。这也许就是“一表三千里”的解释吧!

一堂五百年。“堂”指同祖父的亲属关系。也就是堂亲。指自已与同一祖父、父亲的兄弟及子女的亲戚关系。比如堂伯(叔、仲)父、堂姑母、堂兄弟姐妹、堂侄儿(女)。堂亲大多为同一姓氏(“入赘”除外),而且大都在一个村子里居住,经过多年的传承慢慢地形成了一个“宗族关系”,也就是说是“一家人”。建了祠堂,逢年过节会聚在一起进行祭祖活动。

“一堂五百年”,这个说法上个世纪就有了。如果往前推500年大约是明期初年。那时明朝刚刚经历了战乱和灾荒,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人口急剧减少,明执政者决定从山西往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移民,以至遍布全国。当时比较有名的地方就是山西洪洞县北的大槐树。久而久之,洪洞县的大槐树形成了一种独持的寻根之处。一株苍老的古槐也了华夏千万儿女的血脉之源,始发之根。因此,人们初次见面互问老家及贵姓,都会说:“原来是洪洞老乡,五百年前是一家”。

农村人常以五服别分关系,五服之内同宗亲戚,也就是说从自己开始往上或往下算,五辈(代)人都是同一老祖宗。而五服之外虽说关系远了,但仍是同宗同姓。“一堂五百年”,“五百年”也并非实指,只是说年代久远,但堂亲之间同宗同姓的特殊关系在血脉上是一脉相承的。像刘姓家族就分为彭城堂、崇仁堂、光裕堂等,因地域不同“堂口”各异,但仍是同宗同姓的“一家人”。

“一表三千里,一堂五百年”,是我国自古以来男人占主导地位又基本生活在同一地方,关系维持长远的总结,是有一定的道理。

春节回家,在农村听老人说“一表三千里,一堂五百年”,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一表三千里”中的“表”是指表亲,所谓“表亲”指的是舅舅的子女或姑母的子女与自己之间的关系,比如表姐妹,表兄妹,表兄弟;还有祖辈的姑舅姐妹兄弟或舅姑兄弟姐妹,做晚辈的称呼他们为表姨婆,表叔父,表舅公等等。

表亲大多分居它处,平时相互之间少有往来。仍属三代之内的亲缘关系,也就是在红白喜事或正月里拜年会相互往来。“一表三千里”的意思一是指表亲之间在地域上离得相对较远,二是指因为平时往来不密切,相互之间缺乏交流,在关系上也渐渐疏远,随之在亲情关系上也会淡薄许多。“一堂五百年”中的“堂”是指堂亲,所谓“堂亲”是指自己与祖父、父亲的兄弟的子女的亲戚关系。比如堂伯父、堂姑母、堂兄弟、堂姐妹、堂兄妹、堂侄子、堂侄女等等。

堂亲之间大多为同姓,而且基本上都居住在一个村子里,经过多年的传承慢慢的就形成了所谓的“宗族关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本家”。他们拥有同一个祠堂,逢年过节时,同宗族人都会聚在一起举行祭祀活动,这无形之中就拉近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农村人常挂在嘴边的五伏之内的同宗亲戚,也就是从自己算起往上,或者往下五个辈分之内的都是属于同一个老祖宗。而五伏之外的,虽说关系离得远了,但仍是同宗同姓。“一堂五百年”,说的也就是一个“传承”关系,“五百年”并非一个确定的时间,而是意指“久远”。因为堂亲之间这种同宗同姓的特殊关系,在血脉上能一脉相承。

又因为堂亲大多生活在同一村落,大家相互之间都非常熟悉,平时家中有个大小事,大家也会及时相互帮忙。尤其是婚丧嫁娶,堂兄弟堂姐妹也都会到场并帮忙。因为经常走动,相互之间关系自然就密切,所以亲情关系就能够传承的更久远。其实在陌上花看来,“一表三千里,一堂五百年”虽有它一定的道理,但也不是绝对的。表亲和堂亲之间,哪个更亲,虽然会有距离远近、血缘亲疏的影响,但关键还是在于相互之间是否能够以诚相待,真心关心对方!当对方有困难时,能否及时施以援手!

春节回家,在农村听老人说“一表三千里,一堂五百年”,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南方祠堂多,一宗亲缘重,大家同村住着相互帮衬,共担困难,而远嫁女自然无暇或无力兼顾。在我们北方,多系于上坟祭祖这种形式。有些大家族祖墓绵延几辈,每至清明年节子孙如约结伴而至,以男丁为脉系,大家不管天涯各方,磕头祭拜望去,无沦支分几何,总归是上祖共之,心中自然有亲近相属感,死了终归葬于一处,活着还是多互帮互助才好。表亲非一姓,正所谓一辈亲二辈表三辈四辈就拉倒。

春节回家,在农村听老人说“一表三千里,一堂五百年”,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你好,感谢邀请!

春节回家,在农村听老人说“一表三千里,一堂五百年”,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其实这个说法,在以前比较常见,因为中国人对宗族血亲,一脉相连是非常看中的,而这个说法指的是家族亲戚关系的疏远!

“一表三千里”,这里的“表”是指表亲,像姐弟,兄妹之间的孩子就是表亲关系,有些家庭子女成员众多的,一些表亲也非常多,很多可能我们也不认识,有一些即使认识,你也不知道应该是叫哥哥,还是弟弟,甚至有些连名字你也叫不上,但是家庭有些什么喜事酒宴又会经常看到他们的身影,或多或少都有些亲戚关系,但是又不是很亲,平时走动的也很少,所以表亲之间的亲戚关系也是比较疏远的,因此也就有了“一表三千里”里的说法!

“一堂五百年”,这里的“堂”指的是一个家族有血缘关系的宗亲!像父辈兄弟之间的孩子,都是堂兄弟之间的关系,同属于一个爷爷,一个家族,一个祖宗,这就是血缘宗亲!像我们村子就是,几乎所有长辈,我都要叫伯伯,叔叔之类,没有村民之说,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些家族血缘关系,几乎都是一个祖宗,特别是每年清明祭祖,都会举行宗亲家族祭祖活动,村里修路,或者哪个家庭有些什么困难,好像都会有个大家族在背后支持,帮助,所以让人感觉“堂”亲之间的关系是比较亲近的一点的,是一家人,有血缘关系的同根同族!因此也就有了“一堂五百年”的说法!

有道理吗?

家族血缘宗亲目前在我们这里还是非常看中的,而表亲之间的关系,确实比较疏远!像我母亲嫁给父亲,由于父亲比较穷,舅舅,姨都很少跟我们走动,家里有些什么摆酒,他们也很少来!而一脉相承的“堂”亲,他们则不会嫌弃,我母亲去世,抬棺,各种忙前忙后的事情,都是村里的叔叔伯伯打理,大家比较齐心一点!其实我觉得不管是“表”亲,还是“堂”亲,肯定是要多走动,才有感情,就像人们说的“远亲不如近邻”,即使再有血缘关系的亲戚,如果很少走动,关系也还是会疏远的!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想了解更多三农资讯分享,可以关注下我,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