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为什么选择主动退位?

这一段时间发现赵构挺火的。这本身就有点奇怪。历史人物,特别是当过皇帝的引起人们关注的,大抵有两类:一是圣主明君,开疆拓土,造福于民,流芳千古者;二是暴君庸主,残害百姓,遗臭万年者。按说赵构是那一方都算不上的,圣主明君,自然会他挂不上钩,残害百姓,他也说不上。南宋的国土沦丧,其责在他父兄,而不在他,他顶多可算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庸主。

他的屡屡备提及,大概是与历史虚无主义者极力为秦桧翻案,否定岳飞有关系。前几天还看到一个问题,问宋朝那个皇帝最伟大,居然就有答主言之凿凿的给出了宋高宗的答案。理由无非几个,一是南宋经济发达,二是和好爱平。以此证明赵构是英明圣主。宋朝最伟大的皇帝。这种睁着眼睛说瞎话的论证方式,大概是历史虚无主义者很常用的手法。南宋经济发达,是历史发展的自然结果,不是因赵构的某一项政治造成的。也就是说,那个时间无论谁当皇帝,经济都是那样。二是和平,不敢与敌人做殊死的斗争,只会花钱买和平的君主能称为圣主吗?真是可笑。

赵构为什么退位?我觉得事情没有多么复杂,正如有位答主所说的一样,宋高宗是向他父亲宋徽宗赵佶学习。赵佶不就是在金人打过来的时候,自己摞挑子不干了,把责任推给自己的儿子钦宗赵桓了吗?赵构的禅位,虽然与徽宗稍有不同,大体也差不了多少。

因为赵构的禅位,把他看成圣主的。他们的心中大概觉得,当皇帝是天天吃饺子享福的差事,殊不知,衰世的皇帝,大概也不是什么好事情。当皇帝还是很辛苦的。

如果赵构是个普通人,他应该可以算是一个文武全才的人。《宋史》说他,资性朗悟,博学强记。读书日至千余言,挽弓至一石五斗。文的方面,他应该可以列入优秀书法家之列。武的方面,我查了一下,《金史》在选拔弓弩手的时候,要求能拉弓一石五斗。以此看来,以赵构的水平,可以达到现在优秀士兵的标准。但一个君王的标准和一个书法家或者普通士兵的标准,显然是不可能一样的。

《宋史高宗本纪》最后的评赞中,把赵构和历史上另外的五个所谓的中兴之主做了个对比。中国历史上,共有六位“中兴之主”。一是夏朝的少康,二是周宣王,三是汉光武,四是晋元帝,五是唐肃宗,第六就是宋高宗了。《宋史》把宋高宗和晋元帝放在一起,认为赵构和司马睿一样,都是偏安一隅,算不得真正的中兴,与其它四位不能相提并论。

赵构十九岁的时候,因靖康之变,当上了皇帝。到绍兴三十二年禅位给孝宗的时候,他已经干了三十六年,年龄也只有五十六岁,与他自己八十一岁的寿命相比,这个时候,应该还是很年轻的,对于政治人物来说,也正是皇金年纪。可是,赵构在这个时候把位子让了出来。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当皇帝很累,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舒服。

赵构从当皇帝开始,就处在颠羁流离的战争之中。如果他真的具有赵匡胤那样的武将风范,或者这正是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但赵构和他爹一样,本质上就是一个文人。没有远大的志向,和坚强的毅力。所以,皇帝当的很累,外有强敌,内有权臣,大概皇帝当的也没有太大意思。

赵构的书法《付岳飞》

赵构任用秦桧,在秦桧的主持之下,议和是达成了。看似达到了和平的目的,但是,祈求来的和平,永远是不可靠的。看看《宋史高宗本纪》,很容易看出来。议和达成之后,大规模的举国交战没有了,但小规模的边境战事,常常发生。在赵构禅位的绍兴三十二年闺二月,金兵攻破河州,全城被屠。没多久,金人又犯虢州。南宋这边,守将在不断的防御交战中。四月份,金人围海州。这个月,南宋派洪迈出使金国。《宋史》说,“报聘书用敌国礼”。这几个字,说明,在文化上具有正统性的南宋,在政治上承认自己是金国的附庸。大宋朝的皇帝虽然还有皇帝的称号,但已经是“儿皇帝”了。当着这样的皇帝,赵构的心里,会很舒服吗?

强敌在外,权臣在内。秦桧就是权臣,所谓的权臣,就是说明他们的权力大过皇帝,为什么能大过皇帝,因为他们和金国有着良好的个人关系。说白了,就是国家被外敌威胁的时候,汉奸的权力大。

《宋史孝宗本纪》载,绍兴二十四年,衢州发生强盗,秦桧没有没有告诉赵构,直接派殿前司的将官辛立带兵去衢州平叛。宋孝宗知道这事之后,报告了赵构,赵构听了大惊。私自调动兵力,是可以等同于谋反的。第二天,秦桧入朝的时候,赵构问起此事,秦桧说,这点小事,不值得和皇上说,等把强盗灭了,再说也不迟。

秦桧病重快死的时候,他的家人们隐瞒了消息,准备以秦桧的儿子秦嬉代相。这事也是孝宗向赵构汇报的,让秦家的阴谋没有得逞。

从这些事情上,都能看出来,乱世皇帝并不是一个好差事。国家大事,日理万机是毫不夸张的。所以,高宗累了,干脆把皇位让给养子干。

把皇位让出去,自己当太上皇,并不是赵构的独创,南北宋之际,从宋徽宗开始,有四代皇帝都不愿干,把位置让给儿子。情况大都相似。权力虽然好,但太累了,不如当个文人舒服。

徽宗把位子让给了儿子钦宗。徽钦二帝对俘后,高宗继位,干了36年之后,在56岁的时候,把位子传给一养子孝宗,自己当了二十五年的太上皇后,81岁去世。孝宗干了27年之后,把位子传给了儿子光宗,自己当了5年太上皇去世。

光宗干了五年,在他的父亲太上皇去世后,自己也被迫禅位给儿子光宗,自己也做了太上皇。六年后去世。

总之,当皇帝也未必就如想像的那般美好。干累了,不想干了,也很正常。

赵构为什么选择主动退位?

1162年,宋高宗赵构选择退位,并不是他不想做这个皇帝了,而是当时的政治形势所决定的。太子赵昚继位之后,实际的大权仍然掌握在太上皇赵构的手里,而且这个太上皇一坐就坐了25年。一、作为主和派的代表,皇帝赵构误判了宋金关系的结局,引起了文臣武将的极度不满。

当年,赵构顶着主战派的压力,和金人签订了一纸协议,同时还找借口,杀了主战派的代表人物岳飞。连靖康之耻这样的恶气,他都咽下了肚子,甚至背着一个不忠不孝之名,才过几天安生的日子,坐稳了这个皇帝位。但到了1161年,金人撕毁了19年前签订的绍兴和议,南下大举进攻南宋。这也宣告了主和派的政治主张彻底破产,恰逢主和派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秦桧已经挂了,赵构遭遇臣子对他的非议,每日如坐针毡。

有些人可能会问,宋高宗赵构是皇帝,难道一些臣子对他不满就能导致退位吗?其实这以宋朝的治国方式和文德理念是分不开的。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一个依靠“职业经理人”治国的朝代,而不是依靠皇帝的个人能力。宋朝皇帝一直畅导以仁政治国,所以历来比较尊重内阁的意见。皇帝误判了形势,王师不能北定中原,抗金功臣又惨遭杀害,金人猖獗,战事又起。宋高宗赵构所面临的这种压力让他已到了承受的极限。

二、退位是宋高宗赵构对宋金关系发展没有足够自信的表现。

也许是当年靖康事变留下的阴影太大,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宋金之间的战争好似一部赵构逃亡史。当年他从应天逃到汴梁,从汴梁逃到建康,从建康逃往临安,从临安逃往明州,从明州逃往定海,在定海海上漂泊了几个月,又逃往温州,完全可以写一部《赵构漂流记》了。

如果不是众臣三番五次要求他回到临安,他会不会最后逃到泉州都有可能。所以在宋高宗赵构的心里,他本来就认为金军是没有办法打败的,故而才一味求和。好不容易签订了绍兴和议,但金人背信弃义之后,几乎快要摧毁赵构最后那点儿信念。55岁的赵构宣布退位,一方面显示的是他的畏惧心理,另一个方面也展示了他的鸵鸟心态。

三、赵构的提前退位,也有为皇位顺利交接着想的因素

太子赵昚是赵构的养子,并非亲生儿子。正是因为金人掳去了几乎所有的皇族人员,不会生育的赵构只好从宋太祖赵匡胤一脉子孙中挑选。靖康事变之后,在宋朝是皇族力量最薄弱的时候。如果不是北宋初年建立的那一套军政分离政治体制,恐怕这天下早就不姓赵了。虽然立了太子,周边连个姓赵的皇族成员都没有,如何让太子能够顺利继承大统,赵构不可能不想这个问题。趁这个时间提前退位,把太子扶上马送一程,实际的大权还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让新皇帝逐步借太上皇之名义,为被冤杀的主战武将岳飞等人开启平反之路,激励宋军将士奋勇杀敌。

赵构共坐了25年太上皇,并不是金人只抓皇帝不抓太上皇,宋徽宗赵佶也没有逃脱被俘的命运吧。主要原因仍然是金人撕毁协议,大举南侵,导致了投降主义的彻底破产,致使赵构威信扫地,倍受打击,再加上赵构生性懦弱,不敢面对现实,最终选择了退位。

赵构为什么选择主动退位?

职权这种东西有质无形却最具魔力,古往今来没有人不喜爱。倘若是富有四海的九五至尊之位,更须时刻提防他人觊觎,在不受外力逼迫和健康状况允许的情况下,不会有人轻易放手的。上古传说中的尧舜禹间的传位,也是发生在尧舜逝后,更不用讲曹丕、司马炎、杨坚这类的闹剧了。

然而,历史长河中还真有例外——宋高宗赵构在他56岁时,主动将帝位让给了宗室之子赵昚(史称孝宗)。赵构是被钉在耻辱柱上的人物,专制独裁,为一己之私自毁长城杀害岳飞而骂名千载,这样的人居然会做出“禅让”的事情来,这个反差实在是太大了,实在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赵构选择的接班人赵昚原本是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秦王赵德芳之后、左文林郎子偁之子赵伯琮。从绍兴二年(1132)六岁时选入宫中直至绍兴三十二年赵构退位,赵昚整整做了三十年的备胎。

宋高宗将帝位传给赵昚对外宣称是因“老且病”。北宋诸帝平均寿命不足五十,命最长的宋太宗也仅寿至58。赵构称“老”勉强可以成立,但称“病”则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了。赵构退居二线的时候牙好、胃口好、身体倍棒、吃嘛嘛香,成为太上皇后,一直活到八十一岁这才寿终正寝。

赵构究竟患了什么病,才会心甘情愿的将皇位让给八竿子能打到的赵昚呢?

细究起来,无非心病在作祟,赵构患的病无药可医——恐金!赵构是宋徽宗的第九子,如果不是金人南侵,钦宗和二十几个兄弟被俘北去,帝位根本轮不到他。靖康之耻对于他来讲是“祸兮福所倚”,金人对他这条漏网之鱼恨得要死,数次针对他发起“斩首行动”,必欲得之杀之而后快。在一系列跑路过程中,赵构不但患上了恐金症,而且患上了不孕不育症。

绍兴三十一年海陵王完颜亮大举南侵,金军长驱直入兵锋直至长江北岸,如果不是虞允文在采石侥幸战胜入侵者,赵构势必会“散百官,浮海避敌”故计重施。与其每天提心吊胆的活着,不如撂挑子给赵昚,自己作个太上皇,从此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赵构是个极端自私的人,而且也是个心思缜密深谙帝王心术的家伙,他深知自己杀岳飞、对金媾和的投降路线不得人心,为平息众怒势必要对从前的内政外政作修正。但自古君王不认错,向天下臣民承认错误等于是赤裸裸地打自己脸。将政权交给赵昚,自己退居幕后,听凭孝宗更弦易张为岳飞冤狱平反昭雪,任由继任者发动北伐。

这样做,既是为自身考虑,也是为了南宋政权的长治久安计。赵构恐金,但不代表他不愿意恢复。他不北伐是担心南宋偏安一隅的大好局面将葬送,而且自己会步父兄后尘成为金人阶下囚。北伐胜利固然皆大欢喜,失利则会证明他妥协的政策是正确的。只是令他难堪的是,当初绍兴和议是宋廷战胜后签定的丧权辱国和约,孝宗主持的隆兴北伐虽然失败,但重新签定的和议却规定,从此南宋不再对金称臣,改君臣关系为叔侄关系,岁贡也改成了岁币,原来的银绢各25万减为各20万匹两。作为战败方,宋廷却获得了对手的尊重,在谈判桌上找出了少许尊严。

赵构禅位时,赵昚已经36岁,如果按临终再转授帝位的惯例,势必要等到花也谢了。那样的话,赵昚非但不会心存感激,甚至会怨恨腹诽,盼着赵构早死了。高宗高寿不高寿不敢妄下评判,但历史上不会有“孝宗”这个皇帝是可以肯定的。

福祸相依,靖康年间,被俘北上的宗室全是太宗一系的,赵构无后,不得不将皇位交还给太祖一系。而且太祖后世在江南的有许多,选择赵昚作继承人,既可平复百余年来太祖一系的怨念,也可以令政权平稳交接。当初选择太祖后代入宫抚养,或者是出于权宜之计,但让那些等待观望的人们等了三十年却没有等来想要的结果,朝野间舆情如何不问可知。将各种影响安定团结的事情消灭于萌芽状态,是成熟政治家必须的素质,从这一层面分析,赵构是个合格的君主。而且他的眼光还是不错的,经过三十年的长期观察考验,他才会放心的将皇权交给赵昚。

赵构禅位,虽然有不为人知的阴暗心理,但不失明智之举。有值得肯定的一面。史称高宗,确实是过人之处,高明的高。

赵构为什么选择主动退位?

“张家寨里没来由,使它花腿抬石头。二圣犹自救不得,行在盖起太平楼。”

这首宋朝民谣描述的是,以宋高宗赵构为核心的南宋政权偏安一隅,不思光复中原迎回二圣,一心满足现状,沉醉纸醉金迷中整日奢侈无度,醉生梦死的场景。

宋朝发生"靖康之乱"以后,北宋朝廷得以幸免的皇室贵族和满朝文武追随康王赵构一起展开"建炎南渡",并在杭州都城开启南宋的历史。

宋高宗赵构,一直以来都是历史上饱受争议的皇帝之一。很多的资料文献都说他是懦夫皇帝,一生只为自己而活,宠信奸佞秦桧等人,玩弄权术,残害忠良。

也有人说他是英明神武的帝王,以萤火之光、绵薄之力将中原汉族文明的火种带到南方,使得华夏文明免遭游牧民族铁骑的践踏,得以继续枝繁叶茂。

古人功与过,暂且不计较,今天就来聊一聊,宋高宗赵构为什么在人生最好的年纪选择禅位,躲到后宫做太上皇。

少年时期以身犯险,无心做皇帝

很多人一直认为宋高宗赵构是个奸邪小人、无能之辈,其实不然。

宋高宗赵构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不想当皇帝的帝王,从他一生的经历中就能看出。宋高宗赵构没有承继大统以前,是宋徽宗第九个儿子,即康王赵构,生母是韦贤妃。韦贤妃是宋徽宗最不待见的女人,只因为相貌平平又没有任何才艺,一生没有入宋徽宗的法眼。

赵构一生中几乎没有跟自己父亲有多少交集,打小也就对皇权没有任何非分之想,因为一是不受徽宗皇帝喜欢,二是没有朝廷政治资源。

金兵南下时,金人要求宋朝派出亲王和宰职大臣前去议和。

此时,众多皇子一个个都吓破胆,唯独康王赵构自告奋勇前往金营。如果康王赵构是一个迷恋皇权的人,绝对不会在此时以身犯险,谁都知道金人是豺狼之辈、虎狼之师,此事从赵构返回宋朝后,亲王赵枢前去议和被扣留的经历可以看出,金营议和万分危险。

被迫无奈诛杀伪楚皇帝张邦昌,大度之下是对皇权的不迷恋

张邦昌曾是宋朝宰职大臣,靖康之变发生后,张邦昌迫于金国"以汉治汉"的压力,无奈地被扶上伪楚皇帝的宝座,但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就被宋朝军民消灭。

张邦昌几番周折跑到南宋向宋高宗赵构请罪,宋高宗不但不怪罪还封他做郡王,可见宋高宗的心胸有多大度。

这种大度正是源自于内心中对皇权的不痴迷,如果一个人极度迷恋权力,是绝对不会容忍有人称帝。

虽然后来张邦昌被宋高宗赐死,但绝不是赵构本人的意愿,最主要的是来自宰相李纲的压力。

幼子夭折,自身惊吓过度没有子嗣,是提前退位的根本原因

宋高宗赵构当年为了挣脱金人的追杀,一路之上四处奔逃,可谓是上过山,下过海,只要能逃命的地方,就要往里钻。哪怕是正在处理奏章,只要一听说金人又来攻打,二话不说丢下所有人,自己上马就跑。

由于过度惊吓,宋高宗丧失生育能力。他唯一一个儿子因为乱世不幸夭折,便没有了子嗣。

古来帝王对财富和权力的渴望,一半是单纯为了实现自己人生的高度,一半也是想着把自己的事业能够传给子孙后代,宋高宗赵构即使做得再大,他也没有亲儿子可以传。

这一点使得宋高宗对权力没有过多的迷恋,宋高宗赵构虽然不是唐宗宋祖那样英明神武的帝王,但他绝对不是不明事理的人,对于自己的人生和世间百态也都看得非常透彻。

养子赵昚生性仁孝,可以托付家国

宋高宗退位与其他帝王不同,其他的帝王虽然也会做太上皇,但暗地里仍然把持朝政,不肯放权。主要原因是老皇帝对新皇帝不放心,生怕自己的儿子会不善待自己。

宋高宗赵构的精明之处就在于此,自己虽然没有亲儿子,但养子赵昚,即后来的宋孝宗生性仁孝,对待宋高宗夫妇如同自己的亲生父母。

宋代文史学家吕中评价曰:太祖、太宗兄弟相传,以开创业之基;高宗、孝宗父子相禅,以植中兴之业。

由此可见,宋高宗与宋孝宗一对养父子之间的感情还是非常亲密,并没有像其他帝王家庭的亲生父子那样,父子之间相互猜忌,勾心斗角。

所以,宋高宗赵构56岁退位,活到81岁,一共坐了二十多年的太上皇。

实属帝王当中急流勇退的典范,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既有宋高宗赵构无心贪恋皇权,厌倦多如乱麻的朝政事务,也有自身无子嗣可传的原因,更是因为他培养出一个值得信赖的养子,家国大事可以全盘托付。

赵构为什么选择主动退位?

中国历史上,南宋是汉人政权中最弱小的朝代。从太宗弑兄夺权,长房匡胤一门几乎被赶尽杀绝。后来徽钦二帝及后宫三千余人被虏,到岳帅毒死风波亭,都是赵构贪恋权势之故。这一点,明代文豪文征明有一首著名的《满江红》题在栖霞岭岳王墓前:…………“岂不惜,中原蹙。岂不念,徽钦辱。但徽钦即返此身何属。千载休谈南度错,當时自怕中原复。彼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据史料载,父兄遗骨至死也没回故土。再:赵构一生无儿无女,立储选了长门太祖之后。太宗一门由此而绝。再者当时国内为岳帅平反呼声很高。因此,选择主动退位是其必然的选择。(个人愚见,水评所限!不喜勿喷。欢迎批评指正)!

赵构为什么选择主动退位?

赵构活的时间够长了80多岁应该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活的比较长的几个皇帝之一。因为金军入侵而丧失了生育能力,过来找了宋太赵匡胤的子孙后代过寄过来给他当儿子。他当皇帝没有什么建树,直到逃命,偏安一域,整天给金人称臣纳贡,他这个皇帝当得其实还挺窝囊的,自己感觉没什么意思,再加上年龄比较大过的索然无味。早早的退位,让他的继子当皇帝,自己躲起来想想过太平幸福生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