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南开大学教授的《相声病了,必须得治!》一文?
随着东方卫视《相声有新人》的播出,特别是博士夫妻李宏烨夫妻的“公式相声”与郭德刚的对话,更是引起了激烈的讨论。这段时间,网上话题不断。这种讨论,对相声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
这个问题,我几天前就看到了,很想说几句,看到网上许多情绪化的发言后,不敢贸然开口了。今天有点时间,随便说几句。
《相声病了,必须得治》一文,是南开大学教授针对目前相声中存在的问题所提出的批评。可是,人们在讨论的时候都会有意无意的把问题引到郭德纲那儿去。原因很简单,当今的相声界中,郭德纲的德云社独撑半壁江山。古人有“天下才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的说法,郭德纲今天在相声界的地位,很像当年的曹子建。于是,人们对于相声的评论,一字之褒必及于郭德纲,半句之贬,也必于郭德纲相关。能听进善意的批评,或者即便是在别人的谩骂中能反思自己的问题和不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才能走的更高更远,郭德纲也应该这样。
凭心而论,南开教授文章中所指出的问题,在现在的某些相声中,确实存在的。郭德纲的相声中,大概也存在。明眼人很容易看出来,这篇文章的主题就是反三俗。其中说到:
一些相声从业者对传统相声认识模糊,对笑的审美认识模糊,缺乏侯宝林先生等前辈大师的文化自觉。他们一味“向卖座看齐”“向流量看齐”,以鼓吹“去价值观”“去思想化”来哗众取宠,无底线媚俗,在相声这块文化瑰宝中生生揉进原本已剔除的糟粕,使之最终滑向“三俗相声”的泥潭。
这里的话说的虽然有点重,但谁也无法否认,这里说的是一些事实。于是,很快就有网友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中,以郭德纲的相声《我要反三俗》,对此文进行了反击。说实话,以前没听过这一段。听过之后,感受很深。其一,《我要反三俗》确实可以说的上是一个“三俗相声”,二,谁要和郭德纲争论问题,大概都很难避免自取其辱。三,相声确实是一门艺术,博大精深,而郭德纲是高手中的高手。
任何艺术都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结合,形式其实就是艺术和规律和技巧,也就是功夫。他是没有雅俗之分,只有高下之别。而在艺术形式之下,是要有内容的,有了内容,就有了雅俗之分。雅与俗也并不是截然分开的,雅人可能会有俗念 ,俗人也会有雅趣。在艺术上,雅与俗的差别应该是,雅是有门槛的,俗是没门槛的。所以,阳春白雪的雅,从来都是曲高和寡的。
我在这里说了这么多内容与形式,以及雅与俗的问题,其实是为了分析郭德纲的。可以说,郭德纲对相声的发展与传承,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这一点,是谁也无法否认的。评价郭德纲当然要放在相声艺术发展的过程中。
在旧社会,相声也是一门艺术,但一个谁也无法否认的事实是,它的内容,是有些低俗的。据说以前的老艺人街头开说的时候,一般都会提醒一下,大闺女小媳妇离开。就是因其内容有许多是低俗的。也正因此,相声在以前是很难登大雅之堂的。新中国成立之后,以候宝林为代表的艺人对相声艺术进行了改革,终于使得相声的地位大大提升,在艺术的百花园里占有了一席之地。在这一点上,候宝林,功莫大焉。称之为艺术大师实至名归。
相声经过改革,从江湖草野,走进朝廷庙堂。成为人人喜爱的艺术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相声的体裁也从狭窄的市井题材,民间生活,上升到对旧社会的批判,新时代的歌颂。这是一个相声繁荣的时候,大批的相声演员脱颖而出,马季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后又有姜昆。
当历史走入新世纪的时候,相声逐渐走向衰落。当时相声的领军人物姜昆冯巩等人虽有振衰起敝之心,也为相声的发展使出了浑身的解数,但始终无法改变相声衰落的大势。姜昆曾经以网络为工具,收集包袱,以图解相声之危,但最后成果了了。网络笑话和段子,最后成就了一个泊来的艺术形式,脱口秀。而相声继续向下掌滑落。冯巩沿着与姜昆不同的方向前进,通过他的努力,人们渐渐的模糊了相声与小品之间的界线,我们承认冯巩的作品中有很多相声元纯素,但他这些年的作品,在观众的眼中,更多的是归于小品的类别,而不是相声。
真正对相声起到了振衰起敝,让相声重新红火起来的人是郭德纲。同样是相声的从业人员,就相声这种艺术形式来说,郭德纲的贡献是很大的。他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绩,就是因为他找到了一条在现条件下重振相声的比较正确的路子。与姜昆等的做法不同的是,郭德纲一头扎进传统相声之中,从传统中寻找养分。相声经过一两百年的发展,传统的积累和沉淀是很丰厚的。郭德纲一扎进传统相声之后,并不是对传统相声原封不动的恢复,而是对传统相声进行现代化改造。几年前看到郭德纲在一个访谈节目中说过,他们改编过的传统相声有六百多段。这是多大的一笔财富啊!
传弘统相声,许多都有俗的一面,这也正是因为他接近老百姓的生活,所以才受到老百姓的喜欢。所谓的俗不也有世俗之意吗?当然,世俗再往下走,就走向低俗了。分寸的把握,就很重要了。我觉得,这一点,郭德纲还是有文化上的自觉的。他在对传统相声改造的过程中,对其中的低俗成分,还是进行了改造的。但尽管如此,他的相声还是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低俗化的问题。因为这些东西本来就是传统相声的一部分,很难全部改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篇文章的批评并非无中生有。
在今天的相声界,郭德纲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他的艺术水平也是很高的。因此,有人把他夸成了大师。我觉得,在今天的相声界,对于相声艺术的全面掌握上,郭德纲确实是首屈一指的。相声的各门功课,都拿得起来放得下,人们喜欢他,也是很自然的。他是不是称得上大师,我不敢说,但郭德纲现在的水平与当年的候宝林比起来,恐怕还是差了那么一点。
候宝林是当之无愧的艺术大师,我们举个例子就能看出差别来。候宝林的相声,确实达到了雅俗共赏的程度,他既能把普通百姓逗乐了,也能把文化层次很高的人逗乐了。比如,他曾经把毛主席逗得哈哈大笑的段子,一般人可能听不懂。他虽然学历不高,但却有很丰富的文学沉淀。他曾经说的一个关于戏曲的段子,他用自己京剧“麒派”的有点沙的嗓子,一张口居然能够唱出越剧“戚派”的调子,而且一张口就是戚雅仙。这个段子,候宝林之外,没有任何人说过,我相信郭德纲也不敢说这个段子。原因很简单,相声演员中,能学唱几句戏曲的,很平常,能把几个剧种都学唱一两句的,也有,但是,能在几个剧种之间转换,并且一开口就能唱出流派的味道,非大师不能。
郭德纲对传统的恢复,与当初候宝林对相声的改造看似背向而行,其实内在上是有一致性的。候宝林对传统相声的改造,是在自己已经掌握了其全部优点之后对其糟粕的大砍大削。而郭德纲是在传统的某些优秀东西快要失去之时的找回。他们在本质上都是在对传统的批判与继承。候宝林所做的是批判加创新,郭德纲更重的是批判加继承。
郭德纲的成功除了深挖传统之外,还有一条商业化运作的道路。这个方面,就不多说了。他为相声打开一个新局面之后,带动了相声的繁荣。这种情况的出现,又带动了很多人把目光投入到相声之中去。博士夫妻的“公式相声”的出现,也是相声繁荣的一个表现。除了公式相声之外,还有校园相声,男女相声,相声剧等其它形式的出现。这都是对相声发展的探索。
郭德纲在与李宏烨对话时曾说,同样一句话,有的人说了别人就笑,有的人说了,别人却不笑。这句简单的话说明了一个道理。相声做为一个艺术门类,他是有门槛,有功夫,有自己的独特的艺术特点的。一个人可能会有搞笑的天赋,但对于一个艺术门类来说,要进入其中,还是必须要按艺术规律说话。这就是李宏烨的公式相声与主流相声产生冲突和碰撞的原因。
李宏烨夫妻的公式相声与其说是一种新的相声形式,还不如说是“夫妻双人脱口秀”可能更贴切些。
郭德刚的相声中,有俗的东西,俗一点,未必就不可以。被别人看成俗未必就是坏事,金庸的小说,成龙的电影不也曾对人说成俗吗?俗点没关系,不要滑向低俗就行了。希望郭德纲自己不要情绪化的看待这些批评,也希望他能在相声的路上走的更高更远。
如何评价南开大学教授的《相声病了,必须得治!》一文?
李义丹~李宏烨,有什么样的老子就有什么样的儿子,儿子出洋相老子不忿了,还在学术报纸一本正经的说“窑曲”。
如何评价南开大学教授的《相声病了,必须得治!》一文?
因为别人吃葡萄,所以葡萄一定是酸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