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汉武帝没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选择了法家,历史会如何发展?
历史不可以假设,研究历史的时候任何以假设为前提的推论都不成立。我们之所以还会沿着假设的题目去讨论,最终的目的无非是说明假设不成立。这个问题也是这样。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其说是确立了一种上层统治思想,不如说是为百姓提供了一种思想行为规范。道理很简单,事实也很明白,儒家思想号称统治中国两千年,但在现实政治中,统治者所用的统治之术,其实并不儒家,而是法家,而统治者要求老百姓尊循的道德礼法原则是儒家的,这就是所谓的外儒内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道理也不复杂。一种学术思想成为统治思想,一是由这种学术思想的特点决定的。二是由社会的政治现实所决定的。
我们先从学术思想上讨论一下。
战国到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学术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学术流派,号称百家争鸣,但是,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一直到今天还和我们的生活文化行为方式产生关联的,其实只有六家,他们分明是,阴阳家,墨家,道家,儒家,法家和名家。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曾对六家的思想做过总结,称为《论六家要指》,其中对六家的优劣各有批评,见解精到。对后世影响很大。
司马谈说:“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其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也就是说,此六家思想,都是试图为现实政治服务的。但他们治理天下的途径不一样。他说,阴阳家思想,使人拘而多畏。但是,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他对儒家的评价是,“博而寡要,劳而少功”,不可尽从。但儒家序君臣父子之礼,这是其长处。他对法家的评价是严而少恩,但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也是长处。
司马谈的思想大体倾向于道家,所以,他对道家是比较推崇的。从他在六经要指的说法中,可以看出汉初为什么实行黄老之术。他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瞻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如此,则主劳而臣逸。
这段话的意思也说明了,汉初为什么会实行黄老之术,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方法简单。但同时也看出,当道家做为统治思想的时候,它的内涵不是狭义的道家思想,它是综合了其它各家优点,摒弃其弱点进行统治的。
根据易的思想,任何学说都是既有优点,也有缺点的。而且其优点和缺点可能是同一方面,当形势发生变化的时候,优缺点会互相转化。汉初到汉武帝时期,统治思想的转化,其实是从道家的黄老之术,向儒家思想转化。与道家思想一样,当儒家成为统治思想的时候,他也不是单纯的儒家,而是综合其它各派优点的。也就是说,当道家做为统治思想,名法墨阴阳思想中的优秀部分就附着于道家之上,当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的时候,亦然。无论是儒与道谁当家,国家都有法律,这是法家的作用。都要定四时节气,这是阴阳家的作用。都会提倡艰苦朴素,这是墨家的作用,都要有名实之辩,定名分。这是名家的作用。
现在看来,司马谈所批评的儒家的缺点,恰恰是儒家能够成为两千年统治思想的原因。他说,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也就是说,儒家虽然有自己的道德标准和政治诉求,可是,他的思想做法很难总结,很难做到简单扼要。因为它是以六经为思想载体,而六经的内容太庞大了,而国家治理是应该有个简单明确的方法的。儒家没有这个方法。如果要从六经中总结出方法来,什么都来不及了。这当然是儒家的弱点,而且儒家在乱世之中确实是没有用的。但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全方位的传承与总结。也正因此,它虽然在乱世中无用,但在盛世治理中,却能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在中国历史上,无论乱世之中怎样争夺,和平时期,总是用儒家思想治理。
以上说的是儒家做为统治思想在学术上的必然性。下面,我们从现实政治方面来看一下,汉武帝为何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初的统治是黄老之术,也就是道家思想,因为经过长期战乱之后,国家贫困,民生凋敝,需要休养生息。道家的无为而治确实是最好的方法。到汉武帝时期,统治思想的转变其实是儒道之争。到这个时期,所谓的百家之争,真正能够保持正大格局的,也只有儒道两家,其它各家都等而下之了。法家思想,只能成为一种统治手断存在,而失去了与儒道全面相争的能力。
法家集大成的是韩非。他的思想也确实很厉害。内容虽然复杂深奥,但最核心的部分无非是法、术、势,三个方面的相互为用。统治思想,是要教育老百姓全体遵守的。法家的东西,做为帝王之术,统治者自己当然是要学的。难道能教育全体老百姓玩弄权术吗?显然是不可能的。不但不能告诉百姓们,还要防止他们知道。但是,法家的依法治国思想,老百姓守法的思想,已经融入到儒家的政治思想中了。
秦朝的灭亡,与严刑竣法当然有关系。刘邦打下咸阳之后,曾与老百姓约法三章,尽废秦朝苛政。那是乱世的权宜之计。曾见有资料说,汉代的法律制度,与秦朝相差不大。为什么差不多的情况下,秦朝灭亡,而汉朝的统治却可以继续,我觉得这是历史条件的不一样造成的。秦国以铁血手段消灭六国,六国的臣民不可能没有反抗之心。有了反抗之心,就会有对抗的事实,秦无奈也只能以法压制,形成恶性循环。
等汉朝建立,在实行了五六十年休养生息的政策之后,人们对六国的情感早己淡漠。对抗之心基本不会有了。大汉王朝依法治国的手段肯定是有的。但是,做为统治思想,法家没有什么竞争力了。
汉初休养生息的时候,朝廷无为而治。等到国家富强了,朝廷不可能无为下去,必须要有为,朝廷有为的时候,要建立各种社会礼法与道德规范,这时,儒家很自然的走向政治舞台的中心。
如果汉武帝没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选择了法家,历史会如何发展?
模糊觉得,汉武之尊儒,不是治国之术,而是意识导向。
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专制帝王,汉武帝在思想文化界首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与主导地位,使得专制“大一统”的思想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定型。
在我看来,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应该是思想统治宣传,论到治国,他依然有他的强制手段,并非以儒治国。
来看看他的主要功绩和举措。
一、汉武徐削藩国,推恩令落地。
从文景到汉武,诸侯势力一直让他们头痛,从贾谊、晃错到主父偃,一直在努力。到刘彻手里,终于得以集权,他靠的是儒术吗?
二、经济集权。
汉武帝实行货币改革,盐铁官营,其推动与执行者为桑弘羊。
桑弘羊为武帝的经济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和有效的财政支持,并使其垄断经济政策有条不紊运行着。
而桑弘羊的经济思想来源于以太公、管仲为旗帜的齐地经济理论和以商鞅为代表的法家理财学说,二者共同点就是主张国家对经济运行过程加以控制。
儒家是否研究经济呢?商鞅却是法家无疑。
三、“犯汉者虽远必诛”。
汉武帝这句话至今被后人屡屡提及。
他上位后,一改汉初对匈奴的和亲弭兵政策,开始了北伐匈奴、南平百越、西通异域、东定朝鲜、经营西南夷。
汉朝在他手里,开疆拓土。这样外示威猛,是哪家学说?
在我看来,汉武帝虽尊儒术,建立了以儒学为中心的思想体系,但其治国之策,并非以儒为术。
是不是以法家学说治国?在下才疏学浅,不敢妄论,故尔鄙见:题主的假设不成立,汉武部分举措就是你假设的情景,其结果就是那个结果。
如果汉武帝没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选择了法家,历史会如何发展?
实际上,汉武帝的统治是典型的“外儒内法”,并非纯粹的儒术。两者是有偏重的,儒家偏重于道德,法家偏重于法律,对一个国家来说,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第一,如果汉武帝只选择法家,汉朝将会出现与秦朝同样的弊端在汉朝之前,秦朝是一个奉行法家思想的朝代。
法家的思想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术,是申不害为代表。术不是君主的统御术,申不害认为,君主必须要操持权柄,“君设其本,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行其权;君操其柄,臣事其常”,还要“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无能”。也就是说,君主一定要牢牢掌握权力,倘若权力落入臣子之手,则“蔽君之明,塞君之听,夺之政而专其令,有其民而取其国矣”,这样最终必定会失去国家,甚至成为弑君游戏的牺牲品。
另一类是法,以商鞅为代表,强调以严刑峻法来统治国家。商鞅认为,君主能操纵民众的只有两手:一手是赏,一手是罚。通过赏以罚的手段,把权力的意志从最上层贯彻到最下层。这种思想,是剥夺人的自由权,把个人变为执行国家、君主意志的螺丝钉。
无论是术或法,我们都可以看到,法家鼓吹的是一种强权政治。当一个社会长期处于政治高压之下,不满的情绪必须要有释放的途径。于是秦国在统一中国十五年后,不愿当牛当马的人民就揭竿而起,最终推翻了大秦帝国。
秦国灭亡的历史,证明贾谊的一个论断: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因为法家只在乎强权,根本不在乎仁义道德。如果汉武帝只采纳法家思想,同样以强权来鱼肉百姓,那么我想大汉帝国的结局,也会跟暴秦相去不远。
第二,儒家与法家有什么不同?儒家与法家最大的不同,前者是通过自觉的道德意识,维护君主的权威,同时也对君主的独裁起到约束作用。后者则是屈服于强权之下,只是被动而非主动地拥护现在政权。因此,儒家以忠诚为目的,而法家能让臣民匍匐,却无法让他们忠诚。
这一点,其实商鞅就看到了。他曾对秦孝公说:“要想使国家在短时间内迅速强大起来,方法是有的,但是这个方法,在德行方面,就无法与商、周时代相比了。”也就是说,法家的缺陷,就是在于仁义道德。只有强权而没有仁义,国家注定不能长治久安。
儒家思想取代法家思想,是历史的大势所趋。儒学既强调“仁政”,又恪守君臣之道、强调社会等级秩序等因素,这成为专制独裁者的福音。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原本对儒生有一种逆反心理,但他当上皇帝后,儒士叔孙通制定了一套严格尊卑等级的礼法,使刘邦大为开心,他说了一句话:“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由是可知,儒家在捍卫皇帝尊严与权威方面,是大有好处的。
汉武帝的聪明之处,在于很早就意识到,儒家思想对安定社会人心是有巨大作用的。起初,他任用儒生,遭到窦太后的强烈反对。为什么窦太后要反对呢?因为儒家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儒者“文多质少”,就是只会夸夸其谈,其实没有多少本事。后世的汉宣帝也曾批评儒家:“世俗的迂儒不识时务,喜欢厚古薄今,搬弄一些‘名实’的概念,徒让人眼花缭乱,其实根本不知所云。”
在实干能力上,儒家不及法家,过于理想主义,书生气浓了一些。
第三,汉武帝的治术是“外儒内法”我们常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不然。他的真正做法是“外儒内法”,法家思想则在“儒家”的外衣下,继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
汉武帝从来不是一个真正儒者,他外表爱好儒学,骨子里则是个法家分子。表面上看,汉武帝排斥法学分子,实则不然,武帝时代最正直的大臣汲黯对皇帝有一句大胆的批评:“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一针见血地剖析了汉武帝伪儒学的本质。汉武帝的统御术,其实说穿了,就是挂羊头卖狗肉,打着儒家的招牌,实在沿用法家的治术,外儒而内法,因而在武帝一朝,酷吏横行,一手遮天,严刑峻法实为汉朝之登峰造极。
到了汉武帝时,法律开始苛严。公元前135年,由著名酷吏张汤与赵禹共同制立各项律令,务在深文峻法,法网愈加严密。张汤对汉武帝的心思可以说揣摩准了,为了迎合皇帝,他在办理大案时,就牵强附会儒家经典。他请来了一帮儒家知识分子担任廷尉史,遇到疑难案件时,就以《尚书》、《春秋》的义理来解决。张汤是位法家人物,不过他很聪明地把法儒结合在一起,以儒家的外衣,行法家之政。
后来汉宣帝曾总结汉武帝以来的治术,称为“王霸道杂之”。所谓王道,就是儒家之道,是仁义之道,讲究道德教化,让百姓自觉接受统治。而所谓霸道,实际上就是法家之道,以法家的现实主义,补充儒家理想主义的不足。
如果汉武帝没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选择了法家,历史会如何发展?
事实上口头上遵儒,具体操作还是用的法家那套。
如果汉武帝没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选择了法家,历史会如何发展?
君主专制制度下实行法家,中国会四分五裂。
如果汉武帝没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选择了法家,历史会如何发展?
其实自古以来,我们都是外儒内法的。
儒家学说是统治阶级控制知识分子阶层的最好方式,所以儒家发展到后来,完全就有了“孔教”或者“儒教”的说法。
但是,每一个帝国都会有一部完备的法律条文。这可以保证帝国的平稳运转。而饱读诗书的儒家,耳濡目染着忠君思想,这样一种想法成为了他们推行帝国法律的理由。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韩非的话指出了儒家对法制的威胁。所以,我们很明显的看到,游侠这个称呼,早就被灭的干干净净。至于儒家,一个拥有良好素质,能力的知识群体,在推行法律的时候,怎一个合适了得。
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是选了儒家出世,忠君等学说。至于管理百姓,真当和孔子一样以德服人啊,那样的话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撑过两代。
至于秦帝国,他灭亡的原因,一是严苛刑罚,二是内部权力斗争,三是外部势力崛起。和啥子焚书坑儒没半毛钱关系,要说有关系就是一股子人瞎写历史而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