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曾给张氏帅府题写了新匾,你觉得“大帅府”三个字比得上老匾上的题字吗?

2015年12月25日是西安事变七十九周年,也是张氏帅府博物馆建馆二十七周年。张氏帅府博物馆特举办“大帅府”挂牌仪式。新匾由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范曾先生挥毫所题写。

我始终搞不明白西安事变七十九周年的时候,张氏博物馆为什么要搞一个挂牌仪式。难道搞个其它名目的活动不行吗?既然要挂牌,原本不是有个“大帅府”的牌匾吗?为什么要重写一个?是因为老的不好吗?不好它为什么挂了那么多年?老匾是什么时间挂上的,如果是张作霖与张学良父子居住之时的旧匾,那么它就成了帅府博物馆的一部分,如果不是,是成立博物馆时请人写的。那这么多年了,它也成了博物馆的一部分。随意更换,恐怕不是什么明智的做法。

个人觉得,换匾的行为,就是博物馆为了提高知名度或是赢利,而做出的蹭文化名人名气的行为。做为一个父子两代在曾经对中国历史产生影响的人物故居的大帅府,居然去蹭一个画家的热度。不能不说是大失身份,很掉架子的事情。如果二张父子还活着,不知会怎么想。

这个换匾的行为,与一些地方为了短期利益而改名的行为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徽州,因为黄山旅游事业的发展,挣到了钱,便把徽州改成了黄山市。但徽州文化是中国文化中一个很有特色的地方。因为名字的消失,对于徽州文化的传播,都产生了消极影响。随着文化软实力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不知当初主张改名的人,现在有没有后悔。

我是不太懂书法的。刚看到新旧两块匾的时候,觉得范大师写的比老匾好。新匾姿态妍媚。老匾古朴稚拙。当看到挂到门上的效果后,才觉得新匾远不及老匾好。原因是题匾这事,除了书法的功力与个人的名望都要得到认可之外,还有一个最关键的因素,是题字的风格要与建筑的风格相一致。使得匾能融入到建筑之中,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看了一下,大帅府是一个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由于其主人是军人,建筑是低调的华丽,而其外观显示出雄伟厚重的审美风格,不是那妍媚的华丽。所以,老匾的风格是与之更相匹配的。老匾的特点是稚拙之中,不乏活泼,厚重之中,又有灵动之态。与雄伟古朴的建构相得益彰。不知是何人所写,但水平确实不错。

范大师的字,妍媚之态,容或有之,于古朴中见灵动,在质朴中见趣味,恐非其所长。个人看法,范大师的字,美则美矣。但此风格与大帅府,总觉不是很搭。对于范大师书法水平,做为外行,不敢评论。

范曾给张氏帅府题写了新匾,你觉得“大帅府”三个字比得上老匾上的题字吗?

作为沈阳人,我对大帅府换用范曾大师的字,持反对意见,第一,范曾书法地位太高,他敢写,我们不敢用,第二,大帅府地位卑下,不敢用范曾字,德不配位,必有灾祸。

我也不知道,大帅府领导脑子进什么水了,会换掉原来的牌子,换上范大师的字,其实,大帅府是有传统的,这个传统包括这里的一砖一瓦,一字一句,一草一木。原来的字再不好,这也是历史的,这也是传统的,更何况,我觉得原来的字,要比范大师的字好一百倍。

范曾的字,我有两个印象,第一是受其人人品角度,一个德行有亏的人,他的艺术修养是要打折扣的,所以怎么看他的字都别扭,我承认他的画是不错的,但是字不敢恭维。第二,他的字实在不是我喜欢的,太张扬,太轻佻,有股小人得志的劲头,多用侧锋,这符合这个人,但是,镇不住大帅府,和大帅府的厚重,传统格格不入,选择范曾写字,不知道领导怎么想的。

我去大帅府,越看这字越别扭的,范大师也敢写,让我意外,无知者无谓,也不知道,这三个字润笔费多少钱,也不知道,这三个字销售的产品还用不用提成。

我是呼吁换回老牌匾,不要瞎折腾,本来还有点文化气息,也不要整没了,东北这旮瘩有点文化的地方不多,沈阳一宫两陵一个大帅府,我们还是手下留情,不要祸害了。

范曾给张氏帅府题写了新匾,你觉得“大帅府”三个字比得上老匾上的题字吗?

这是对大帅的不恭!

范曾给张氏帅府题写了新匾,你觉得“大帅府”三个字比得上老匾上的题字吗?

范大师的字越写越没自信,学写越糟糕!

看一看范大师的字为什么越写越不行了呢?原因在于没有自信心了!以前能写得不错是因为自信心十足啊!我范大师的字就是中国顶尖的书法,所以落笔充满自信,虽说不能成为书法,可是还能过得去啊!

如今不一样了!网上的评论可能把八辈子的牌位都惊动了吧?范大师能不反思吗?一个人骂,可能是不懂,千人骂呢?万人骂呢?都不懂?所以呢!我们看到的是范大师的转变。经过这个转变,我们也看出来范大师以前确实是不懂书法,现在往正路走了,可是功力太浅了!

建议范大师,您练十年再出山吧?不然,狐狸尾巴是藏不住的!

范曾给张氏帅府题写了新匾,你觉得“大帅府”三个字比得上老匾上的题字吗?

张氏帅府是指的是张作霖和张学良在辽宁沈阳的帅府。2015 年将原来的“大帅府”匾额替换成了现在范曾题写的匾额。

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多认为范曾题写的不如原来的,有说原来的作品,

古朴大方,端庄有气势甚至有的说,题字有一种匪气,和张作霖的做事风格接近。

如果我们将原来的题字放大以后看起书法水平,真的非常好吗?

给我的感觉是有一些扭扭捏捏的。特把别是“大字的写法,并不是传统书法中大字的标准写法。搜集了一下历代书法写的行书和草书大字,只有何绍基的写法类似。但整个字形没有何绍基写的好,感觉太肥了。肉厚骨弱。虽然和帅字右竖能够呼应上,当整体感觉有些不论不类。没有查出是谁题写的。也不知处于什么目的选择了这件作品。

我们这里主要谈的是与范曾题写比较一下那件作品更适合更好的问题,也就不去做进一步的考证了。

这是范曾题写“大帅府”三个字挂起来以后的效果。

我们能发现什么呢?就其字来说似乎效果区别不大,为什么呢,都有一种怪味。给人的感觉不够正规或者说不够正统。

不过从建筑的基本造型和题字的匹配上看,范曾的字似乎更协调一下,因为建筑的左右有两块方形团案,雕花细而繁。明显或原来那三个字在风格是没有融为一体。有一种不伦不类的感觉。特别是“大”字撇的曲线,和右部的砖雕画纹和立柱的方形,搭配部起来。因此影响了建筑物门面的气度,不够威仪端庄。太过于随意。字的气度上和建筑搭配。虽然“大”字的曲线有能够找到一些关系,但字风格上仍然存在不一致的没有完全融合在一起的感觉。

范曾的字感觉能够和建筑的字形与画纹风格更融洽一些。不过仍然有一种不太匹配的感觉。

主要问题在于范曾的字的风格或者说题写的这几个字有些太过于随意,不够端庄严谨。

从文化或者说历史遗迹,作为人们参观,或者说牢记一段历史的角度看 ,从文化气息方面看两块匾额,认为范曾的要好一点。因为范曾的字虽然部够传统但有个性,或者说以一种狂放不羁的傲气。字线条给人的感觉有文人的笔意与意趣。

名胜古迹题匾额,与我们的书法作品创作或是有一些区别的,主要与名胜古迹的历史以及人文环境有关否则可能会显得不伦不类,贻笑大方。不能为我添彩。当然,不历史文化遗迹,因为其级别不同,题写的匾额可能也有区别。关键是风格与气韵要匹配融洽。

大帅府,实际上还算不上具有深厚历史遗迹只是近现代明胜遗迹是和历史名胜古迹是有区别的。

对于大帅府的题字匾额,两家题写作品基本上还可以不能说一点般配关系没有。只不过是历史厚度不够而已。

范曾给张氏帅府题写了新匾,你觉得“大帅府”三个字比得上老匾上的题字吗?

肯定地说真的没有老匾提字好看!至少我认为不咋样!大帅府本来就古香古色的青砖门楼就应该提字厚重一些,范曾的字细软瘦弱很不配张作霖的一介武夫的粗犷性格!张作霖先生在世也会勃然大怒:妈了个巴子的谁出的馊主意?!好好的原匾为什么起这幺蛾子要换匾?纪念日与换匾有什么联系吗?新匾提字还特别把范曾名字写上,很怕不知道谁写的。不提名简直就是很普通的字,谁也不会想到出自什么家。我看还是换回原来的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