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还适合用儒家为人处世的哲学吗?

在当代社会里,儒家为人处世的哲学还适用吗?这个问题可能是见仁见智的。如果没人读过儒家经典,只是人云亦云的把儒家哲学当成封建礼教加以批判的。其答案可能是否定的。他们对儒家的批判可能是片面的的。如果多少了解一点儒家经典。恐怕就很难带鄙视的眼光去看儒家了。个人觉得,儒家哲学中的大多数处世的原则和规范在今天的社会中依然适用。

在开始讨论他的适用之前,我们先说说他被认为不适用的原因。

儒家哲学做为封建礼教的代表。在被批判和批倒的时候,提到最大的词汇是“三纲五常”。所谓“三纲”就是人伦关系之中三组最重要的关系。它规范了“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关系。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也就是说,在这三种关系中,君和父、夫成为完全主导的一面。君叫臣死臣得死,父叫子亡子得亡。这种一边倒的人伦关系的建构,偏离了儒家哲学中的“中庸”之道。所以,他在本质上是不符合儒家哲学原则的。这是后世儒家为了拍统治者的马屁,而做出的学术腐败的成果。如果把它们也认为是正宗儒家,那么,这一套人伦关系体现的处世哲学,显然是不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

但是,真正儒家哲学人伦关系的建构是不会出现所谓三纲这样的结论的。因为这与他哲学的根基是矛盾的。中国文化儒道同源的根本就是《易经》,而《易经》最本质的一个观点就是阴阳的平衡。中国传统社会是讲究人伦,也就是讲究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人生在社会之上,人与人之间,也就是五种关系,这就是所谓的“五伦”。它们分别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从古到今,人的关系没有超出这五种的。儒家对这五种关系的认识是,他们之间都是权利与义务相平衡的。也就是阴阳平衡的平等关系。比如君臣关系,君善待臣,臣忠于君,若君不善待臣,臣可以择主而侍。父子关系也是一样,父要慈,子要孝。若为父不慈,那为子自然也可以不孝。夫妻之间要有义,互相行权利尽义务。兄弟之间是兄友弟恭;朋友之间也是人心换人心,许你不仁,我就不义。

这样的人伦关系,应该是与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的人际关系并不矛盾。只是君臣关系现在没有了。但君臣关系和主客关系类似,和领导与部属关系也差不了多少。在一个单位中,做为领导,要关心部属,做为下属,要尊重领导。这与儒家的哲学中的君臣关系,是一致的。当然与“君为臣纲”绝不相同。

比如夫妻关系。夫妻双方要互相忠诚。都不能对不起对方。古代是这样,今天还是这样。理学之后的“夫为妻纲”就绝不相同。

儒家从社会的人伦关系中,生发出道德关系,比如尊尊,亲亲。有的人认为产生裙带关系,家族势力,权力腐败的理论基础。但他们没看到一个事实是,就算是在明清时期儒家发展到极端的理学阶段之时,利用权利为自己的亲朋好友谋福利,都被认为是不道德的。所以,裙带关系的形成,与儒家伦理没有什么关系,那不过是很正常的人性的自私。

儒家伦理中最重要的概念,在今天看来,大都是具有正面价值的。比如“仁”,就是爱人,就是己所不欲,勿使与人。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样的理念,在今天看来,不单单是正面的,恐怕说具有普世价值也不为过。

比如义,“义”者,宜也。也就是说,义,就是干自己应该干的事。这个说起来简单,实际上并不容易。假如你应该干的事与别人发生冲突别人不让你干怎么办?那也要干,这就是孟子说的,舍生取义,虽千万人吾往矣!

礼咱就不多说了,许多人认为,所谓的礼,都是繁文缛节。但礼本质上不就是各种行为规范的具体化吗?比如进入别人房间之前敲敲门,这样看似简单的行为规范,不就是礼吗?难道今天不需要吗?

再说信。这个字从古到今意义都没变,不就是诚信吗?在现代社会中,诚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朋友相交,需要诚信,没有诚信,就不会有朋友。企业经营,需要诚信,没有诚信,客户不会信任你,企业也不会发展壮大。就算是国家在对外交往中,也是要讲究诚信。反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小聪明可以获得一点短期的利益,但对长远的发展绝对是无益的。

儒家的处世哲学到今天虽然有许多已经不太适用了。但它能够统治中国两千多年,说明它肯定有其过人之处的。其中的精华部分在今天,以至于将来,将依然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吸取人类历史上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中华文化也是人类优秀文化中的一部分,中华文化的大部分内容,包含在儒家文化之中。

当代社会还适合用儒家为人处世的哲学吗?

是的,当代社会适合用儒家为人处世的哲学很多,“世事洞明”——就是评价一个人为人处世达到了最高境界,这也是儒家处世哲学的最高标准。何谓“世事洞明”?怎样能达到世事洞明呢?儒家认为达到以下三个方面,即达到了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

一讲权变之道。做事时随机应变,而不是墨守成规,食古不化。孔子很担心子夏成为“小人儒”,是因为孔子知道子夏做学问谨密有余却宏达不足,怕子夏沉溺于典籍文字而忘记经世致用。儒家最重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枯燥的章句训诂、空洞的理论说教,说到底意义是不大的。就像诸葛亮骂的那样,“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很多时候,文字外的学问比纠缠字句更有益处。

《孟子·离娄上》记述过这样一段对话:

淳于髡曰: “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 “礼也。”曰: “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权也。”

淳于髡问孟子,男女授受不亲,属于礼吗?孟子回答说,是的。又问,如果嫂子掉进水里,是否要用手拉她?孟子回答说,如果不救,那是豺狼。男女授受不亲是礼,施以援手是权。世间万物变化纷纭,不能死守着条条框框不放,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民间还有这样一则故事。李乐在朝当给事中,常向嘉靖帝提意见。一次,嘉靖帝怪他多嘴,下令将李乐的嘴巴贴上封条。君无戏言,谁敢拆封?嘴巴封掉,饮食难进,岂不等于判死刑?阶下文武官员面面相觑,无人敢求情。忽然闪出一个人,破口大骂李乐大逆不道,十恶难赦,还伸手重重刮了李乐几个耳光,李乐踉跄倒地、嘴角流血,封条也破了。其实这个官员是李乐的学生,在如此关键的时刻灵机一动,为了达到最终的目的,用些善意的手段又如何?

二讲谦逊之道。在《周易》中,唯有《谦》卦六爻都是吉爻,“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也”。《谦卦》的卦形,是高山在地下,象征内心高耸如山,外表却谦和如平地,从而免祸积福。在《荀子·宥坐》中,记载了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见到欹器:

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子路曰:“敢问持满有道乎?”孔子曰:“聪明圣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挹而损之之道也。”

孔子在鲁桓公的庙里,看到了一只空着会倾斜,灌入一半水会端正,灌满水就会翻倒的容器。孔子是这样解释的,“聪明圣智,要用笨拙来保持它;功劳惠及天下,要用谦让来保持它;勇敢有力而能压住世人,要用胆怯来保持它;富足得拥有了天下,要用节俭来保持它。这就是所谓的自退自损的方法”。

《菜根谭》中也说:“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人有福祸,事有兴衰,福祸相因,尊卑相共,有时候是乐极生悲,有时候是柳暗花明。骄傲的人因恃才傲物而带来灾祸,谦卑的人因勤勉上进而步步登高,所以,儒家推崇的是谦谦君子,既正视自己的缺点,也包容别人的不足。

三讲益友之道。孔子讲“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要和正直、诚恳、见识广的人交朋友,而不要和谄媚、奸佞、不学无术的人交朋友。孟子讲交友时“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子·万章下》),不依仗自己的年级长、地位尊贵或兄弟的权势,交朋友,就是互相欣赏对方的品德。

儒家认为,朋友关系是在社会中形成的关系,朋友无血缘,但有时比亲兄弟还要亲。友谊是人生的必然需要,真朋友就是能在思想上相互欣赏,品行上互相砥砺,学识上互相帮助,事业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的。而糟糕的朋友是,当你拥有权势时,他把你捧到高处,凡事奉承你;一旦你的功名没了,失去了利用的价值,他就背弃你、离开你。就像春秋时期,曾是晋国大夫中行文子的朋友啬夫,在中行文子有权有势时,拼命地迎合他,而在中行文子流亡时,却“果收文子后车二乘而献之其君”,趁火打劫,扣留了中行文子的两辆马车,并献给了自己的国君。这种朋友像秤,如果你比他重,他就低头;如果你比他轻,他就高起来。

儒家讲要先择友,后交友,就是要避免以财、以色、以势、以利相交者。互相交往的朋友间,要彼此尊重对方的人格与喜好,在此基础上,再寻求和谐的人际关系。

当代社会还适合用儒家为人处世的哲学吗?

要讨论儒家为人处世哲学对当今社会适用与不适用,必须有个前提:是追求社会进步?还是希望社会停止不前?

对于前者,不适用!因为世俗社会就是一个毫无生气一潭死水的烂泥塘!

对于后者,很适用!因为世俗社会就是一个毫无生气一潭死水的烂泥塘!

当代社会还适合用儒家为人处世的哲学吗?

周星驰的电影《九品芝麻官》里包龙星办案被人陷害,逃回家中后他爹临终前对他说:贪官奸,清官要更奸,否则怎么会斗得过坏人呢?

这个世道里追求仁义固然是好的,但不能对待任何人任何事将仁义,战国时期宋襄公因为在交战时乱用仁义而遭到惨败,而诸葛亮七擒孟获时却仁义平定了南蛮。任何事情都是相对,没有绝对的,仁义也是,坏人不讲仁义,但好人也不对全讲仁义,对待好人义士可用仁义,但对付奸诈无耻之徒仍用仁义也许只能让自己吃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