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的理指的是什么?

“宋明理学”也就是“程朱理学”,它是由宋初“二程”开创,宋后期朱熹集大成的一个学术体系,在朱熹的手上,理学的学术体系基本完备。之所以称之为“宋明理学”,是因为“理学”在宋朝建立之后,在明朝成为正统的官方哲学,在现实政治中占了统治的地位,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明之后的科举考试所考内容皆为四书所限,而对四书的解释,也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答案。

“理”又称“天理”,是二程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程颢曾说:“吾学虽有所授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意思是说,二程的学问虽然也是有老师所教,他们二人都曾受教于周敦颐。但是,“天理”的说法,却是二程自己的发明创造。

二程的理由以下几个方面的意思。一,理是天下万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万物皆有一个理”,它“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没有“存亡加减”,是永恒存在的。二,理不仅是自然界的最高原则,也是社会的最高原则。它既包括事物中的道理,又包括社会的伦理道德。三,理是先于事物存在着,人和物“都自这里出去,只是物不能推,人则能推之。”这是说万事万物之理早已先于万物而存在,只是物不能主动体认它,人能主动体认它罢了。四,“一物须有一理”,但这并不是说每一物各有自己的理,而是说每一物都由理产生,每一物也体现了完全的理。因此说:“天下只有一个理。”“一物之理,既万物之理。”“物我一理”。这些思想中既有佛学思想影子,也是对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的观点的发挥。

二程所谓的理,不同于客观事物的规律,因为事物的规律是不能产生万物的。二程的理既能生物,又能统辖万物。

二程继承了孟子与董仲舒的观点,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混在一起。他们说:“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把君臣父子的伦理关系说成和自然界的规律一样,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天理”。从根本上说,“天理”就是社会的道德原则和伦理规范。

在“理”和“气”的关系上,他们认为“理在气先”。理是第一性的,气是从属于理的。比如他们说:“有理则有气”。理在气先,气由理所出。这些观点,都被朱熹所继承。成为理学最重要的观点。

由于理这个概念的提出,二程的哲学发展了自王弼以来体用、本末的学说。《易 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二程说“道亦器,器亦道”,在道与器,理与事的关系上,他们认为,道是基本的,器是道派生的。而理类于道,是超越客观物质世界之上的本体。是绝对的永恒的,支配一切的。

朱熹思想体系的基本范畴也是理。它继承了二程的学说,同时,他也利用了张载关于“气”的学说,来建构自己的体系。他说“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也就是说,天地万物生成,要有理有气。但理是万物的本原,而气则是构成万物的材料。理是“生物之本”,是看不见的本体。朱熹把它叫做“道”。所以,在此后,道理就成为一个词,而“道”与“理”也基本上同义了。

朱熹的理,继承了二程的学说,却比二程更明白,更细致了。朱熹把理的全体,理的最高境界称为“太极”。而太极的学说,则是他从周敦颐的《太极图说》那里继承的。

太极是理的大全,也万事万物的总根源。“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可见,太极是一切道理的总合。太极与万物的关系。就是本体与现象,抽象与具象的关系。

以上就是关于“理”的一些最基本的意思。理是宋明理学最基本的范畴。无论是在那个具体层面上,它都在发挥着作用。

宋明理学的理指的是什么?

第一部(宋明前期)

  • “理”字的本来含义是玉石的条纹。《说文》说:“理,治玉也,从玉声。”由玉石的条纹,引申为事物的规律、事件的条理。

  • 在中国哲学史上,理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

  • 它的含义主要有两个方面或两个层次:

  • 一是指事物的条理、规律、准则,它的存在是以具体事物为依据的,是事物所具有的一种属性。

  • 二是指作为最高层次的实体范畴,是世界的本体,是哲学体系最根本的范畴。

  • 在先秦哲学典籍中,理是作为事物的属性而存在的,它不能孤立存在。

  • 《周易·系辞传》说:“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其中的“天文”、“地理”分别指天地运行的规律,这些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 然而,到了宋明时期,理的内涵转变为第二种意义,理学家们把理作为最高本体,“高谈性命,详析理气”成为一时风尚,理由此成为哲学本体范畴。

第二部分(宋明时期)
  • 宋明时期的理学和心学都把理作为实体范畴。

  • 二程首先建立了“唯理为实”的理本论哲学,理成为二程哲学的核心,“宋明理学”也从这里而得名。

  • 在二程兄弟那里,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一切领域。

  • 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出来,于此,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有的本体地位,开始用“理”来代替了,理成了万物生成的本体。

  • 朱熹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构成的,而气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材料,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现实世界中,理、气不能分离,但从本原上说,“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先有是理,后有是气”,理先于气而存在。

  • 陆王一派以心为最高范畴,认为理不能离开心,同时,又以“心即理”作为哲学基本命题。陆九渊说:“塞宇宙一理耳。”“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

  • 与程朱一样,陆九渊也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但又与程朱明显不同,陆九渊的理不是客观外在的,而是主观内在的心。

  • 他说:“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又讲:“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 王阳明则进一步发挥了陆九渊“心即理”的观点,否认心外有理。批评朱熹“析心与理而为二”说,认为“物理不在吾心之外,离开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耶?”

  • 他认为,天地万物之理,不必在心外探求,有孝亲之心便有孝亲之理,有忠君之心便有忠君之理。

第三部分(总结)
  • 总之,宋明时期的理学家认为理是宇宙本原,又是万物发展变化的总规律,是最高范畴,相当于道家道的范畴。

  • 理学家们把古代最普遍的一些范畴如气、物、天、心、道、性、天命等都用理贯穿起来,都纳入理的范畴,这样,理成了无所不包的最高范畴。

  • 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是理的体现,都是暂时的、虚幻的现象,只有理才是唯一的宇宙本体。“天下只有一个理”,“理外之事则无”。

宋明理学的理指的是什么?

天理。

当我们说宋明理学的时候我们究竟在谈什么呢?有人说,是在谈哲学,有人说,是在谈儒家。

这些都没错,但是比宋明理学一个更重要的概括,我认为是心灵提升。

既然要回答题主关于宋明理学是什么的问题?那就有必要问一下宋明理学的渊源。

宋明理学非常重要的五个人物我们称作北宋五子,分别是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以及朱熹,其中邵雍有时候被提到,我们这里因为时间的关系省略。

那这五个人分别做了什么贡献呢?

周敦颐的主要贡献在于他用易经和中庸的阐释表明儒家的诚之道,“无极生太极···,男女化精···万物生焉”,所以周敦颐的第一个贡献是把人生万物宇宙之道用这样一个本体论表达出来了,而第二个贡献就是认为诚,这样一个含有儒家的概念的词性通天通地,树立了人无欲而诚,无欲而静的人格境界。

第二个就是张载,张载是关学的代表,即大约在今天的陕西,不过他在开封生活很长时间。他的学说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第三个就是二程,二程是对朱熹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他们的天理说,格物致知说以及知先行后就表达了我们世间最本质的是什么?以及我们应该通过怎样的功夫去认识天理。

最后一个就是朱熹,朱熹集成了上面四子,以天理人欲,格物致知,心主性情的学说注释四书,彻底捍卫了儒家,力排佛老。

最后值得一提的就是王阳明,朱熹的理学到了阳明先生一变而为心学,格物就是格心。心就是天理。

至于这个理是什么?清华国学院教授宋明理学专家陈来先生认为是道德之理,其实我个人的阐释就是道德就是一种人格境界,而人格境界就是一种心灵提升,这对于我们人生的幸福非常重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