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谗言杀民族英雄为什么徐有贞没有得到像秦桧那样的骂名?
骂名当然是在民间留下的名声,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秦桧的形象是史有定论的,无论是正史,还是民间的评价,都是奸臣。而徐有贞与秦桧的情状却有很大不同。
历史上政治人物之间的斗争是很正常的。能够留下千古骂名的。大都是为了一己私利,为国家和民族造成重大损失的人。秦桧的千古骂名,正是为此。
岳飞和于谦都是民族英雄。甚至于说,于谦比岳飞的功劳更大,也没太大问题。差别在于,于谦在被害至死的时候,他的历史功业已经完成了。在土木之变后,大明王朝面临巨大危机,在于谦的主持之下,才最终化解危机,使得大明王朝转危为安。在这一过程中,于谦本身就面临巨大政治风险的。历史上所有的君主改立,都是伴随着人头滚滚的。从土木之变,到夺门之变的过程中,大明王朝在最大程度上保持了国家的安定,人民在最大程度上免受战乱的荼毒,都是因于谦之功。所以,于谦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岳飞是抗金名将,在他的带领下,抗金的斗争取得节节胜利。他让人们看到了大宋朝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可能性。可是,就在这一过程中,宋高宗与秦桧为了个人的私利,置国家与民族大义于不顾,害死了岳飞。岳飞的死,使得百姓心中收复失地,还我河山的美好愿望化为泡影。对百姓的心理,造成了巨大打击,“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秦桧的罪恶,当然是杀害岳飞,其背后的原因是为了个人私利,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这和现代的汪精卫之流,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他们必将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于谦死后,对于国家与民族的伤害,比之岳飞要少一些。岳飞的死,既是对社会公理与正义的无耻贱踏。同是,又是又是民族现实利益的巨大损失。国家统一的前景被打破。于谦的死,与岳飞之死前边的影响是一样的。只是对正义与人心的损害。他的死,对国家的现实损害,没有像岳飞之死那么大。
再说徐有贞。他陷害于谦,某些方面,出于政治上的报复。在“土木之变”后,明英宗被俘。主张迁都的主要人物就有徐有贞。当时的兵部侍郎于谦说:“言迁都者,可斩也。”明史说,当时“珵大沮,不敢复言”。“珵”就是徐有贞。他当时的名字。后改有贞。当然,挟嫌报复,是小人的品行。
明朝大臣之间为了争权夺利而进行的你死我活的斗争,与明朝的政治体制相关。从朱元璋和朱棣取消宰相制度后,明朝建立了全面互相监督,互相牵制的政治体制,以保证君主的绝对权威。所以,徐有贞诬陷于谦,在某种程度上顺应了当时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政治需要,迎合了明英宗的心意。更重要的一点,恐怕还是自己想上位掌权,实现自己的政治愿望。正是在这一点上,与明后期大臣之间的争斗本质没有区别。
这种争斗在明中后期非常明显,比如严嵩搞死夏言,徐阶搞倒严嵩,高拱又搞到徐阶,张居正搞倒高拱,张居正死后又受清算。在这种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中,你很难说那个是好人,哪个是坏人。但是,历史的评价还是有个大体标准的。做为政治人物,在位的时候,你的行为对国家民族是有利的。就可以说是好人,对国家民族有害的。就不是好人。为了个人私利,而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就是千古罪人。
以张居正和严嵩比较,张居正也收礼,也可以说是贪官。可是,说句白话,他是在做好事的过程中收礼,他是以为国做事为先的,收礼在后。而严嵩是以收礼为先,做事不论。所以,张居正虽然收了礼,有缺陷,可是,他又对国家有大功。但是,严嵩就不一样了。看看他害死夏言的由头,就知道他为什么在《明史》中被列为奸臣了。
夏言是严嵩之前的首辅,严嵩要上位,必要等到夏言退休,问题是,夏言虽然官位在严嵩之上,可是年纪比严嵩还少了两岁。所以,严嵩要上位,搞死夏言是唯一可行的办法。 严嵩搞夏言这事,和秦桧搞死岳飞,背后的原因有得一比。夏言当首辅,当时的名将三边总制曾铣计划收复在被蒙古占领的河套地带,便和首辅夏言商量,嘉靖皇帝听了这计划,也很高兴。可是,在进入筹划阶段的时候,嘉靖皇帝想到他的祖先明英宗被蒙古俘虎的往事,心里害怕,不想干了。自己在宫里越想越怕,喃喃自语“搞出事来,这可怎么好?到时候,不是杀一个曾铣就能解决问题的!”
严嵩知道了皇帝的这种想法之后,趁机上了一本,送了夏言和曾铣的命。现在,有些文学作品,电视剧等,反映嘉靖的时候,把他说的天纵英明,纯属误解,从曾铣和夏言的这个事上,就能看出,嘉靖到底是个什么水平。窝里横固然可以,说到雄猜大略,和他应该是挂不上钩。这一点,只要看看明史曾铣传,应该很容易得出结论。所以,严嵩是奸臣的结论,也是板上钉钉,改变不了的。
徐有贞的情况不一样,他身在官场争权夺位是有的。害人也是有的。可是,他还有功。《明史徐有贞传》记载,他是很利害的水利专家。在他的主持下,做了许多水利方面利国利民的事。
在倾陷于谦的过程中,徐有贞虽然参与了,但真正主导夺门之变的,其实不是他,而是石亨等。后来徐有贞因与石亨等分道扬镳,自己也受到石亨们的倾陷,差点丢了性命。到石亨倒台,才脱离险境。从他的个人经历来看,徐有贞所谓的才,不是政治大才。他身上有着文人的通病。实际上是干不成大事的。于谦之死,他有责任,但非全责。
明史对他的评价是这样:人非有才之难,而善用其才之难。徐有贞之治河,其才有过人者。假使随流平进,以干略自奋,不失为名卿大夫。而顾以躁于进取,依附攀援,虽剖符受封,在文臣为希世之遇,而誉望因之隳损,甚亦不免削夺。名节所系,可不重哉!
意思是说,徐有贞是治河的专家,如果能够利用自己的专长,为社会做出贡献,也可以流芳百世。可是他为了想当大官,躁于进取,依附攀援,为了升官卖身求荣。最后虽然成功了,以文人的身份,受到武人的功爵。可是个人的名声,因此受损,实际上得不偿失。
总体上来讲,秦桧与好,徐有贞也好,他们的后世名声都是与他们的个人行为相关联的。所谓实至名归。秦桧是为了个人私利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民族败类。而徐有贞是有功有过,个人私德有亏的一个历史人物。这就是他们二人的差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