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大背景下,明代的君权为何如此孱弱?

对明史比较感兴趣,读过的一些书都描述过正德和万历那近似于自暴自弃消极抵抗的做法,貌似明朝的皇帝不论是私事还是国策都很难依据自己的思路进行,据我所知的原因有宦官干政,文官集团等等。但不知道根本原因在哪里。

明代君权孱弱的说法,打死我也不敢认同。可是为什么会有这样厉害的误解呢?大概是人们在读明史的时候没有历史的纵向对比而形成的。明中后期,有些皇帝的行为,加深了人们的这种印象。其中比较典型的,一是嘉靖朝的“议大礼”事件,二是万历怠政的事件。 在议大礼的过程中,嘉靖皇帝无非想要给自己死去的父亲封个官,可是居然就那么难,嘉靖辛辛苦苦的努力了十多年才勉强办成。皇帝不是九五之尊吗?怎么办个事还这么难?看来似乎是君权孱弱。 再就是万历朝,初期是张居正专权,似乎是君权弱的一个证明。后期,万历皇帝为了给自己喜欢的女人和儿子一个名份,孜孜不倦的奋斗了几十年,还是无果而终,最后搞得一国之君以怠政的方式与群臣相对抗。这又显得君权似乎很弱。然而,这一切只是外表,如果真正的了解了事实的真相,可能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 我们先给出结论,再慢慢分析。明朝之后,在中国的封建历史上,真正做到了君主专制。明清两代,都是君权很重,君王拥有绝对的权威。 我们所说的君权重,意思与个人能力无关,既无论是谁,只要是坐在君主的位置上,就拥有无上的权力。中国历史上真正做到这一点的,只有明清两代。我们先讨论一下上面提到的那几个事件,历史的对比,就很容易明白。 明嘉靖帝继位,与汉朝海昏候刘贺接位的情况基本上是一致的。嘉靖接位,是因为明武宗死后,自己没有儿子,便从宗亲当中,找一个血统比较近的来。刘贺也是一样,汉昭帝刘弗陵死后,由于没有儿子,也从宗亲中找一个血统近的继位。这两位的情况和年纪都是相似,嘉靖当时十六七岁,刘贺当时也是十八岁左右。两个人的表现也相似,都不太重视前朝留下的老臣。但两个人的结果,却不太一样。这不同的结果,背后的原因,就是君权的不同。 刘贺继位时,朝庭主政的大臣是霍光,而嘉靖继位之时明朝主政的人是当朝首辅杨廷和,也就是明朝三大才子之首的杨慎的父亲。刘贺继位没多久,就被霍光废掉了。史书上说是因为刘贺荒淫无耻,行止不端。这都是冠冕唐皇的话,当不得真。背后真正的原因是刘贺办事有自己的主张,不听霍光等老臣的话。等他坐稳了位子,肯定会来个一朝天子一朝臣。霍光们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只能先下手为强了。 嘉靖的继位,从一开始就找别扭。可是,杨廷和对嘉靖的无赖毫无办法,只能步步后退。等嘉靖一坐上皇位,杨廷和只好乖乖的滚蛋回家。是杨廷和的水平比霍光差吗?还是嘉靖的水平比刘贺强,显然都不是,是因为君权重了,而相权轻了,(明后期的首辅类似于之前的宰相,但实际权利比宰相差远了)。 杨廷和们当初选嘉靖当接班人。不能说一点私心没有。为什么选十六七岁的朱厚璁。在杨廷和们看来,如果人太小了,孩子的母亲就会干政,如果太大了,又会不听大臣的摆布,于是,便选了这样一个十六七的孩子。但是,让杨廷和们始料不及的是。这个孩子虽然小,却是极端任性。任何事情,只要不听我的,坚决不行。如果是在前代,杨廷和们是可以把他打发回老家去,重立皇帝继承人的。可是,在明代不行,这事办不成。杨廷和这个有着几十年政治经验的老臣,败在一个政治素人的毛头小伙手里,不是水平的问题,而是所处的位置不同。即,在明朝时期,君权已经成了绝对至高无上的。 这种君权至高无上的现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为设计出来的。为此做出贡献的两个人物,就是明朝的所谓二祖,明太祖朱元璋与明成祖朱棣。加强君权的关键一步,是从废除宰相制开始的。 明初的时候,是有宰相的。最早当过宰相的人有李善长,胡唯庸,汪广洋。最后这三个人都没有好下场。正史的记载是说他们谋反之类,背后的原因,恐怕与朱元璋探索新的政治形式有关。 在中国历史上,君权与相权既相辅相成,又相互矛盾。君权相对大点,但相权也不小。一般情况下,君权占上风,如果遇到厉害的人物做宰相,就会出现相权大于帝权的时候。刚才我们说的霍光,就是一个相权大于帝权的例子。还有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曹操,以及后来的司马氏父子,他们都是相权大过君权的人。而当相权大过帝权的时候,基本上离改朝换代也就不远了。 朱元璋经过多年的考虑想平衡相权,使相权不至于过大。保证他的子孙们安于帝位,不至于出问题。最终还是无法平衡,便干脆取消了宰相。 宰相取消了之后,权力分归六部。以前的宰相可以综合六部意见,拿出决策。宰相取消之后,这些事情全部由皇帝一人来干,就比较累。于是,朱元璋又发明了内阁。 内阁一开始就是皇帝的秘书。帮皇帝处理公文,只有建议权,没有决策权,(宰相是有决策权的),这样,在朝廷中就彻底去掉了能和皇帝势均力敌的力量。君权的分量就大大加强了。 内阁一般有六七人不等,一开始的时候,是没有固定位置的,大家一起当秘书。许多时候,办事情是由一人牵头的,不可能一件事情五个人各说各话,慢慢的内阁中就形成了一个带头大哥,这个大哥就称为“首辅”。由于首辅的权力比较大,大家为了争这个位子,常常出现你死我活的斗争。这样的争斗,对皇权来说,又是有利的,因为这样争下去,就威胁不了皇权了。所以,明朝的皇帝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内阁诸臣们去斗。最激烈的时候就是从嘉靖到万历这段时间。其中,张璁斗倒了杨廷和,夏言斗倒了张璁,严嵩整死了夏言,徐阶整倒严嵩,高拱赶跑除阶,张居正整倒高拱,真正的是血肉横飞,惨烈无比。 明朝加强帝权的措施除了取消宰相之外,还有一些其它方面,比如加强言官的舆论监督。在六部之外,又设六科。也就是给六部各自安上一只监视的眼睛。这相当于政府层面的制度。之外,还建立了属于皇帝私人掌握的特务机构,东厂,锦衣卫等等。通过这些制度的建立,明朝的君权得到大大加强。这种加强是通过制度来保证的。有了这些制度,就算是一个平庸的皇帝,坐在皇位上,从体制的内部,也无人能撼动它的权力。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明清两代,有许多皇帝个人的水平是很差的,却能稳稳的坐住位子。其原因就要归功于这种制度。崇祯皇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本来就是一个平庸之极的人。坐在那个位置上,就以为自己是圣人。当了十七年皇帝,督抚大臣杀了几十个,依然没有逃脱亡国的命运。说白了道理很简单。一个自以为很厉害的绵羊带了一群老虎,也打不了胜仗。最后他还好意思说,“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还不承认自己的平庸,但一个事实就摆在那儿,当全国人民都不愿意和你在一起的时候,你还认为是全国人民都错了,只有你一个人对。这逻辑通吗? 所以,明朝君权孱弱的论断是不成立的。正是因为君权太强了,使得庸才傻瓜们在位的时候,内部也没有能力推翻它,只好由外部势力来推它了。这个道理到清朝时,也完全适用。慈禧太后“宁与外人,不与家奴”的逻辑,就源于这里,说白了一点,窝里横可以,面对外人,就怂了。这种政治文化上的劣根性直到新中国建立时,才被打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