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宗”的庙号是什么意思?
“神宗”的庙号是什么意思?它真的是明褒暗贬吗?
历史上被谥为“神宗”的,宋明各有一位,他们分别是宋神宗赵顼,与明神宗朱翊钧。因为庙号是对皇帝一会功绩的总结,比如一生在文治上有所贡献,可称“文帝”或“文宗”,武功很厉害,就称“武帝”,一般开国之君,以武力平天下的,称武的较多,比如曹操,被儿子追封为“魏武帝”。萧衍称“梁武帝”,朱厚照谥“明武宗”等,在文治有所贡献的,就称“文”,比较孝顺父母的称“孝”,比如明孝宗朱佑樘。总之,谥号是对帝王的盖棺定论,因此,每个皇帝的谥号评定,在当时来说,都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因为对前朝皇帝谥号的评定,也意味着对前一段时期的历史总结,还这个总结也肯定会影响到之后一个时期的政治走向。所以,皇帝谥号的评定,在古代绝对是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马虎不得。
我们现在要讨论历史上这两位被谥为神宗的皇帝,是什么意思?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他们的平生事迹,二是谥法的定义。把这二者对照一下,也就明白了,是否暗喻褒贬,就很容易得出来了。
把宋明的两位“神宗”对比一下,还是挺有意思的。这两位皇帝有个很大的相似之处,他们在位的时候,王朝都经历了重大政治变革,就是“变法。”而变法的结果也都是失败了。但是,这二位也有不同之处。宋神宗的变法,是一种自主的行为,他在登基的时候,大概是十九二十的样子,正是少年气盛,意义风发,思想有为的时期。所以,北宋王朝的变法,是宋神宗主导的,王安石只是变法的实施者。
而大明王朝的变法与此稍有不同。张居正的改革,他自己既是主导者,也是实施者。因为明神宗上位的时候,只是一个九岁的小孩。他既不可能有实施变革的政治能力,也不会有这样的想法。所以,大明王朝的所谓“万历新政”,万历只是个代号。
无论是以皇帝为主导的变革,还是以宰相(首辅)为主导的改革,最终都失败了。失败的原因也是有所不同。宋朝的失败,其实是与一把手的政治水平不行。再加上实施者人格上的缺陷有关的。宋神宗十九岁登基,就进行了改革。改革的一个重的政治基础,是保持政治上的稳定,使得上层的精英阶层对改革形成共识。宋神宗一个二十来岁的小青年,到死的时候才38岁,他显然没有这样的政治手腕,使得上层形成改革的共识。由于达不成共识,朝庭内部形成党争。不但对社会无益,反而有损。这是宋神宗的能力问题,与做不做为没有关系,如果没有能力的支撑,有作为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这是宋神宗做为一把手应负的责任。王安石做为一个改革者,在人格上是有很大缺陷,这种缺陷,就是他性格上的执拗。这是后世所公认。认死理的执拗,如果做为某一方面的领导,可能表现出一种对原则的坚持,可是做总领全局的领袖人物,就会显得有此死板。王安石的执拗,对北宋后期党争的形成,应付很大的责任。
明朝张居正改革的失败,是和宋神宗朱翊钧的昏庸相关联的。新政的不了了之,完全出于万历对张居正的打击。这种打击对他来可能是亲政后培养自己的个人威信,可是因此把张居正完全否定,却是对大明王朝造成了巨大的损害。不能不说,万历对张居正的清算之敝,远远大于其利。
这是两位“神宗”的大体情况。我们再来看看谥法中对“神”的解释:
神:民无能名曰神;壹民无为曰神;安仁立政曰神;物妙无方曰神;圣不可知曰神;阴阳不测曰神;治民无为曰神;应变远方、不疾而速曰神;能妙万物曰神;道化宜民曰神; 显仁藏用曰神;则天广运曰神。
把这段话用现代意思解释一下,就能明白所谓“神宗”到底是什么意思了。表明的意思,大概可以是神圣,神奇之意。且看解释:民无能名之名,是解释的意思,民无能名,老百姓无法对他的行为做出解释和评价。这事可以两解,一是你太神了,老百姓不解,另一层意思是,莫名其妙。
壹民无为曰神,壹,是整齐划一的意思,就是使老百姓的思想行为大体相当,有共同的价值理念。承认自己是一国之民,一县之民,一村之民,这样国家社会才能合谐。壹民,是当国家领导的最高任务,如果你当了国家领导人,老百姓都不愿意成为此国国民,这个国君就是昏君。能壹民,当然就是明君。当名君的治国手段有很多种,比如有有为的方法,儒家方法,比如汉武帝;有无为的方法,就是道家的方法,比如汉文帝。一民无为曰神是说,你把这个国家治理的很好,可是老百姓没看出你都做了些什么。这就叫神。这两位神宗,从变法上看,都是有为的。从这个义项上来说,确实有讽刺之意。不过明神宗二十几年不上朝,确乎当得起一个神字。
安仁立政曰神,以仁政治理天下,这是老生常谈的儒家道德,但是,行仁的一个做法就是不扰民,这就和无为又有点联系了。
物妙无方,圣不可知,阴阳不测。大概意思也都差不多。都有点莫名其妙的意思。
从治民无为到则天广运,可以看出都和无为沾点边。只有最后一句的则天广运,歌功颂道的意味多一些,赞颂他们以天道行事,使得王朝的运势更好了。但历史的评价是,无论是宋朝的神宗,还是明朝的神宗,都为王朝的灭亡埋下了根。
从这个谥法的解释当中,明显可以看出谥“神宗”是确实有明褒暗贬的意味在内的。但这种贬,是很不明显的。其实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春秋笔法。谥号,是后代君王为前代君王所做出的政治结论。也就是儿子评论老子,不可能直指其过,其非,但有过也不能一点不提,于是,只能用春秋笔法。
我相信,宋哲宗未必喜欢他父亲的这个谥号。但是,他没有办法改变。因为他登基的时候,也不过是个九岁的孩子。国家大事由他的奶奶,也就是宋神宗的母亲高太后说了算。高太后在政治上是不支持神宗的,所以,才有了元佑更化。把神宗的政策都改了。这也是正常,如果宋神宗改革成功了,他母亲肯定支持,可是,他没有成功自己也死了。他母亲来给他收拾烂摊子。政治上改为保守,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等到哲宗长大,他的祖母太皇太后高氏死了之后,他亲政的时候。他可以改变国家政策。但是,他爹的庙号已是盖棺定论,他无法改变了。
明神宗的情况就不太一样。他死之后,儿子当了皇帝,不到一个月也死了。就算不死,他也一定会觉得,把“神宗”这个庙号送给他爹,真是太合适了。因为他爹一辈子最想做的事不就是废掉他的太子之位吗?
“神宗”这个庙号,在朝庭的知识分子眼中,当然是知道意思的,但谁也不会说。在普通老百姓的眼中,大概多数人认为是神圣的意思。这就是中国文化。也叫春秋笔法。
问题已经解答完了。还想说几句,有人说,明神宗是很厉害的一个皇帝。个人能力很强。比如万历三大征就是证明。我觉得,万历时期,虽有三大征,但和万历的个人能力粘不上边。三大征的功劳,不过是明朝政府正常职能的发挥而已。与万历的个人能力关系不大。万历初年,张居正的改革,为明王朝留下了一点家底,后期显示出一点成果,也不过是吃政治上的老本而已。
宋神宗的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我还是感觉他是一个有为的皇帝。这一点与明神宗不同。
(补充说明一下:本文确实把庙号与谥号混在一起说了,承蒙不少朋友指出,在此一并致谢。本当修改一下。可是本文之旨,不过是想从谥法的解释文字中探讨一下“神“这个评价的意思,从这个角度上讲,我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就可以了。
史书上或古代文人笔记中,对皇帝的称呼有好多种,最常见的称年号,如乾隆;也有称庙号的如太祖,太宗。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宗庙祭祀时的排序或称谓,开国之君,一般称祖,守成之君称宗。所谓祖宗,祖有功,宗有德。谥号是对皇帝的历史评判。也有庙号谥号连的,比清太宗文皇帝皇太极。太宗是庙号,文是谥号,皇帝是生前职务,皇太极是个人名字。
除此之外,皇帝死后,还可称陵号,如定陵,裕陵等。
我之所以把谥号与庙号混写,因为我觉的那不过都是对皇帝的盖棺论定。普通读者不必分的那么细,就如军委主席是职务,但国家军委与党的中央军委是不一样的,做为小民认为它们一样,并不影响什么。谁知读者中有这么多专家,故
此说明。)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