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苏轼?

如何评价苏东坡?这肯定是见仁见智的。前几天在《今日头条》上看到有人提出一个问题:古今第一文人是谁?好多朋友都投了苏东坡的票。可见东坡受欢迎的程度。古今第一文人的名号,因为有孔子在。当然是会有争议的。况且文无第一,古有名训。但是,我觉得把苏东坡看做千年以来最可爱的文人,恐怕不会有很大争议。

苏东坡有多少名头,还真不好说。但如果说从宋至今文人第一,应该没有太大问题。做为文人,在诗文词书画方面,有一项出类拔粹的,就可以留芳千古了。而苏东坡却能够在各个方面都达到顶尖的水平。这也难怪他的一生招人忌恨。

先说文章,这是文人进身之阶,在苏东坡那个时代,最被重视的。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就是说,在唐宋五六百年的时间段上,人们先出八个文章写的最好的人,他是其中之一。

再说词,他是宋代豪放词的开创者,同时也是豪放词最著名的代表人物。词是宋代文学的代表形式。在两宋之间选三个最优秀的词人,他是其中之一。同时,他也是宋诗最优秀的代表之一。

再说书,他是两宋时期排名第一的书法家,虽然有人不喜欢他的书法,但在宋代著名的四家“苏黄米蔡”中,他排在第一的位置是为大众所承认的。同时,他也是著名的画家。

以上做为文人的必修课,只要一门优秀,就可成名成家了,而苏东坡居然门门优秀。这就不能不让人忌妒了。可见苏东坡是真正的天才。据说,苏东坡出生之后,他家乡眉山上的草木都枯了。因为山川的灵秀都赋予他了。直等到苏东坡去世,他家乡的山水才又恢复了灵性。这当然是神话,可是,苏东坡的天才,却是公认的。

除了文人特性之外,苏东坡还应该算得上是政治家。和历史上其它一些著名文人相比。苏东坡不但文才好,而且还有优秀的政治才能。苏东坡是宋代文学才能和成就最高的人,我们把他与唐朝的李白、杜甫比较一下,就能看出不同。

李白杜甫是唐朝文化的代表。这二人文学才能都非常了得,可是,他们的政治才能都很一般。李白虽然才华横溢,可是,那是指文学。说到政治上,他几乎没有什么建树。唐玄宗时期。他不过是文学侍从之臣。安史之乱的时候,他在政治上糊里糊涂的做了永王的幕僚。不但对永王没有什么帮助,差点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杜甫虽然在性格上与李白有差别,但政治才能上,也很一般。他的一生,也就是给别人做个幕僚。虽然他有致君尧舜上的远大理想,可是现实的政治水平,无法支撑他的理想,最后,只能以“诗圣”名世。

而苏东坡就不一样了。他不断文学才华出众,政治能力也很不一般。当初他考中进士的时候,宋仁宗就是以未来的宰相相期许的。虽然他一生没有做过宰相。可是,做地方官的所取得的成就,也能体现出他的政治才能。比如他任职杭州时建的西湖苏堤,现在还在发挥作用呢。

除了政治上的成就之外,苏东坡还是思想家。学过哲学史的都知道,宋朝儒学有四个有名的流派,称为濂洛关闽四大派。濂是濂溪周敦颐,洛是洛阳二程,关是关中学派张载,(《白鹿原》中的朱先生就是关中学派传人。)闽是福建朱熹。其实除了四派之外,还有两派在当时很有名,一是王安石开创的“荆公新学”。一是以苏东坡为代表的蜀学。这两派之所以没成为主流。荆公新学,大概是因变法失败。而蜀学没成为主流我个人感觉,与苏东坡太聪明了可能有些关系。因为聪明人感觉很好理解的事情,不聪明的人就会觉得很难。个人猜测,未必准确。

以上是苏东坡个人成就的大体情况,总之,他是文学家、诗人、词人、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思想家。但我不得不说,所有的这些成就都不是我喜欢苏东坡的原因。我喜欢他的原因,是因为他性格的可爱。他是千年来唯一一个集天才与普通人与一身的人。他的性格是让人觉得可亲的,可感的。

苏东坡自己曾说过,他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贩夫走卒。这话说的不错,而遍翻历史,这话也只有苏东坡说得,也只有苏东坡做的到。

我们还是把苏东坡与李白比较一下,这二位都是天才级的人物。李白可以以布衣傲王候。但李白可以伏下身来与社会最下层交往吗?显然是不能的。他所交往的都是王候将相。比较著名的一个土财主汪伦,为了见李白一面,花费了多少心思和金钱。(不过这也值得,要不是李白的那首诗,谁会知道有个汪伦呢?)可是,苏东坡不一样,他是真正的,既能与王候将相交往,又能与贩夫走卒交朋友。这里的交朋友不是一做做秀,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朋友。也就是说,苏东坡做为大神级的学术名星,政治名星,文化名星,可以与博士后交朋友,也可以和大字不识几个的下层交朋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我们假设一下,我们穿越到唐宋时期,遇到李白的时候,他不会理你。因为你和他不是一个层次的。遇到苏东坡就不一样了。你可能和他成为朋友。这正是苏东坡的可爱之处。

苏东坡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学作品,这当然是一笔精神财富。可是,我觉得,苏东坡留给我们更多的,可能还是他旷达的生活态度和乐观的处世风格。这些东西,可能对我们的人生更有益。

苏东坡虽然聪明,但他待人很真诚,一辈子被人陷害,但他从不害人。这从他对待周围人的态度上。就能看出来。

先看他对待去世妻子王弗的感情: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日,明月夜,短松岗。

看看他对兄弟的感情: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中国历史上,有两家父子兄弟被称为“三”的。汉末曹操与两个儿子曹丕与曹植,被称为“三曹”。宋代的苏洵与儿子苏轼苏辙被称为“三苏”。这两家六人,在中国文学史上,堪称是势均力敌。可是在兄弟之情上,可就没有办法比了。曹氏兄弟是“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而苏氏兄弟却是“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不了因”。对比之下,不免让人唏嘘。

苏东坡一生犯小人,遭遇坎坷,他却乐观霍达。从不怨天尤人。白头萧散满霜风,滕床小阁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在艰难困苦中能保持这样的心境,世间恐怕没有几个。

苏东坡有首有名的《临江仙夜归临皋》是这样写的: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僮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依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毂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我曾想,假如自己半夜回家,家里看门的叫不醒,自己会怎样呢?敲门都不应,肯定会气的眼发蒙。而不会倚杖听江声。能够倚杖听江声。确是人生的境界。

苏东坡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读他的每一个作品,都能感受到他性格的丰富性。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永远给人带来力量。

如何评价苏轼?

苏东坡,这个乐观主义者,伟大的文艺天才,老百姓最亲密的朋友,他将勤政爱国、关注民生的执著精神,达观自我、超然物外的旷逸气质,热爱生活、诙谐天真的盎然情趣,闲适优雅、从容不迫的潇洒风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终于成就了一个可爱的苏东坡、伟大的苏东坡,成就了一个千百年来在百姓心目中永恒不朽的苏东坡!苏轼诗词欣赏。

对于百姓,他一刻也不曾忘过,无论是在京城,在杭州,在黄州,还是最后被贬海南,无论他有权利还是没权利,他都尽力为百姓做事,造福一方。他自称是“伫立望原野,悲歌为黎民”。

对于世上的人,他相信他们都是好人,他以一颗善心看待世界,哪怕是政治上与他不和的人,私下里仍可成为朋友。

对于朋友他肝胆相照,朋友有难必当全力相助。

对于妻子,他情深意重,对于王弗的死,他十年未忘,一首《江城子》感人至触粻鞭救庄嚼彪楔波盲深。

对于自己,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满腹的不合时宜”。

如何评价苏轼?

苏轼因嘴碎被贬黄州,如此倒霉肯定是摩羯座的命不好;流放惠州,烤羊蝎子吃荔枝,结果痔疮复发;远赴海南,爆发野外生存技能,发现了生蚝,要求儿子保密,以防有人与他抢食。

公元1097年,卧于一叶孤舟之上的苏轼,正剥着荔枝唱着定州秧歌,看着风景踏着浪,漂洋过海去了儋州。

这个精神矍铄的小老头可能已经不记得这是他人生中第几次被贬了,从北京到海南,从川渝到蓬莱,在必死的路途上,他都能活出另一番滋味!

余光中老师曾说过,如果要找一个古人一起旅行,不要找李白,因为他太傲,不负责任;也不要找杜甫,因为他生活太苦,会很丧;要找就找苏东坡,因为他是一个有趣的人!

01不羁少年

苏轼是个全才。

论文学,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论书法,他是尚意书风的开创者;

论画画,一幅木石图开出四亿天价;

论教育,他教出了海南第一位举人;

论美食,他可以拍一部舌尖上的大宋;

他是仙吗?大概是的,我想,他更愿意做人间的东坡先生。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出生于公元1037年,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豪放派词人。苏轼出生在眉州,前面还有一个哥哥和三个姐姐,但是都不幸早逝。

幼年时期的苏轼是大人眼中的熊孩子,他不喜读书,整天带着弟弟淘气。虽然苏洵多次对苏轼实行劝学,但收效甚微,于是只能另辟蹊径,利用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加以引导。

每当苏轼在玩耍的时候,苏洵就故意躲在角落里看书,苏轼一去,他就故意将书藏起来。苏轼觉得非常奇怪,认为父亲一定是将好书藏起来,不让他看。

出于强烈的好奇心,苏轼趁父亲出门时,将书偷了出来,并且认真地读了起来。从此,苏轼就逐渐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感受到了读书的无穷乐趣。

不仅如此,苏洵也从来不打击苏轼的好奇心。

一次,苏轼在自家的庭院中,发现了一块黑黢黢光溜溜,正当小伙伴们正在商量用这块石头做游戏时,苏轼觉得这块石头表面光滑,且不吃水,觉得可以拿来做砚台。

苏洵知道后,不仅没有批评苏轼将自己院子挖的天翻地覆,反而是表扬了他有善于发现的精神。之后,苏洵真的将那块黑石头做成了砚台,送给了苏轼。

在往后的岁月中,苏轼一直都珍藏着这块砚台。我想,苏轼之后能成为书法大家,应该是离不开父亲苏洵正确的引导。

苏洵从来不让苏轼死读书,读死书,他告诫苏轼,积极进取固然是好的,但是该退的时候就得退,而且要积极地退回来。

父亲虽然希望苏轼可以读万卷书,但他更希望苏轼能够拥有快乐的人生,而苏轼也一直将父亲的告诫,奉为圭臬。

苏洵的言传身教,让苏轼拥有了不拘礼数,开拓进取的卓然之气,而母亲程夫人的教育,对于苏轼的成长也至关重要。

苏轼幼年时,父亲忙着读书科举,一直是母亲照顾苏轼。一日,程夫人带着苏轼读《后汉书》,读到范滂的故事。

范滂因为坚持心中的正义,被政敌陷害,判处死刑。上刑场前,范滂的母亲来与范滂告别,范滂说:“儿子不能尽孝,请母亲不要悲伤!”

范母说:“一个人既想追求千古留名,又想追求长命富贵,是不可能的。你为坚持自己的理想而牺牲自己,母亲为你骄傲。”

读完这个故事后,苏轼放下书,问程夫人:“以后我想做范滂那样的人,您会同意吗?”

程夫人平静地说:“你想做范滂,我为什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

程夫人出身门阀世家,知书达理,是个大家闺秀,同时她又是个思想独立,坚毅果敢的女性。程夫人对苏轼的人生教育,一直深深得影响着苏轼。

苏轼的童年是快乐的,他能拥有一对开明的父母。苏洵从来不要求苏轼日日埋头苦读,他告诫苏轼,积极进取固然是好的,但是该退的时候就得退,而且要积极地退回来。

苏轼十分怀念自己幼年时在眉山生活的日子,他在晚年时回想起父亲教他读书的场景。

夜梦嬉戏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

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粗及桓庄初。

怛然悸悟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

知子莫若父,苏洵十分清楚苏轼的个性,他给苏轼取名为“轼”也是希望,苏轼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不显山露水,暂避锋芒,即便有文采,也要一点点的露出来。

我想,如果苏轼能够听取父亲的告诫,也不会经历仕途上的坎坷,或许能够成为一个有钱有地位的顽童,而不是那个穷困潦倒,到处叽歪的怪老头了。

不过,虽然在才华上苏轼没有完全听从父亲的告诫,但是在生活上,苏轼是完全遗传到了父亲的顽皮精神,一入仕途,就成了大宋第一男顶流,俘获万千少女的心。

02仕途坎坷

公元1056年,21岁的苏轼和19岁的弟弟苏辙跟随父亲苏轼一起,前往北宋都城开封参加科举考试。苏轼不负众望,连过三关,金榜题名。但是,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苏轼着实有点冤。

当时的北宋文坛宗主欧阳修是礼部的主考官,在见到了苏轼的文章后惊为天人,想要将这篇文章定位考试第一名。

但是,宋朝科举为了防止考官舞弊,考生的试卷都是统一由专人誊抄过后,才送给考官批阅的。这样考官也不能通过考生笔迹辨认,自然不知道文章出自哪个考生之手。

但是,欧阳修很机灵,他想能写出这样见解独到,笔力虬劲,文字朴实的文章,莫不是自己的学生曾巩吧。如果把这篇文章定为第一名,会不会被扣上作弊的嫌疑。

于是,欧阳修决定忍痛割爱,大义灭亲,将这篇文章定为第二名。放榜之日,谜底揭晓,那篇被欧阳修忍痛割爱的好文章,出自眉山苏轼之手,和曾巩毫无关系。

苏轼是何许人也?欧阳修决定一定要见一见这个人。在见过苏轼之后,欧阳修更加兴奋了,他对身边的人说:“此人文采不凡,将来入仕,一定是国之栋梁,我要为他让出一条路来。”

他还对自己儿子说:“三十年后,人们不会再提起欧阳修,他们都会只谈论苏轼。”

然而,噩耗传来,程夫人病重去世,苏轼只得回四川眉山老家为母亲服丧。但是,苏轼虽然离开了京城,但是因为欧阳修的赏识,苏轼的美名也渐渐传播开来。

公元1061年,26岁的苏轼再次参加了制举,这次会试是由仁宗皇帝亲自主持,选拔非常人才,能参加考试的人都是凤毛麟角。

苏轼依旧不负众望,考试的文章得到了仁宗皇帝司马光的赏识,被点为制举第三等(制举的一等、二等皆为虚设)。这是北宋开设制举考试以来,绝无仅有的好成绩,可谓是“百年第一”。

入仕后的苏轼,被宋仁宗派往凤翔,任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在凤翔任职的这三年,苏轼勤勤恳恳,为百姓解决了许多难题,发挥了实干精神,受到百姓的爱戴。

公元1065年,苏轼任满三年回京宋英宗非常赏识苏轼的才能,想要提拔他为翰林,但是被宰相韩琦阻止。于是,宋英宗只能给苏轼一个文职,去编修国史。

苏轼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也是勤勤恳恳地工作。然而,回京不到一年,苏轼的妻子和父亲相继去世,苏轼只能和弟弟苏辙一起护送父亲的灵柩回四川眉山丁忧。

三年过后,苏轼服丧期满,准备重返仕途时,宋英宗去世,宋神宗继位,改国号熙宁。等待苏轼的不再是皇帝的赏识,而是一场几乎毁灭他仕途的政治漩涡。

当时的北宋名臣王安石实行变法,朝中官员分为了两派,一派是支持新法的新党,一派是维持传统的保守派。苏轼虽然不反对变法,但是更倾向于稳步前进,实事求是

苏轼几次向宋神宗上书,陈述变法的利弊,希望可以停止变法。

苏轼的做法彻底惹怒了王安石,两人争锋相对,而朝中的保守派老臣,纷纷被排挤出朝廷,请求外任,其中也包括对苏轼无比欣赏的欧阳修与司马光。

在苏轼眼中,这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在这场针锋相对的斗争中,苏轼渐渐感觉到了处境的危险,为了躲避是非,他主动上书宋神宗请求外调,最后获得了杭州通判的官职。

这一年,苏轼36岁。

而后,苏轼外任的时间长达八年,先后调往密州,徐州和湖州,担任知州。

在密州,踏青打猎是官员们经常组织的活动,苏轼虽然武功不太行,但是他深知,打猎的时候,动作要快,姿势要帅。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江城子·密州出猎》

为了报答密州百姓的追随,苏轼要亲自猎一头老虎,惹得密州少女们纷纷为其打call:“苏大人好帅!”

到了徐州,苏轼遇到了百年一遇的大洪水,城中百姓与富户纷纷逃难,下属官员也劝苏轼赶紧离开徐州。但是苏轼却坚决要守住徐州城,还动员了禁军与他一同抗洪。

于是,城中百姓也纷纷加入抗洪队伍,在70多个日夜的奋战下,洪水褪去。百姓们为了感谢苏轼,纷纷带着酒肉去苏府,表达感激之情。

苏轼身为父母官,为百姓做事是应该的,坚持不收。但是,百姓们的热情也让苏轼无法拒绝,于是他指点家人,将猪头全部制成红烧肉,回赠给一起抗洪的百姓。

在《徐州古今名馔》中记载:

百姓食后,都觉得此肉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一致称它为“回赠肉

这便是东坡肉的雏形。

到了湖州,本来苏轼只要按照惯例,写一份奏折,好好感谢皇上的恩德就可以了。但是偏偏这家伙记仇,在奏章中夹带私活,讽刺了一下新法。

这一下可捅了鸟窝了,新党们纷纷表示不干了,找出了奏折中几处刺眼的词句,给苏轼扣了个大帽子,说他是妄自尊大,愚弄朝廷,对皇帝不忠,官员们纷纷请求严惩苏轼。

就这样,刚到湖州三个月的苏轼就被抓回了京城。宋神宗将此案交给了御史台审理,这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在牢中,苏轼受到了非人的折磨,御史是新党一派,给苏轼扣上了四条罪状,要求宋神宗处死苏轼。

然而,五个月后,苏轼的案子迎来了转机,已经退休的王安石听说了苏轼的事情,上书给宋神宗,请求宋神宗宽大处理。

于是,宋神宗大笔一挥,从轻发落,将苏轼贬去了黄州,做了个团练副使,有官职无薪水,苏轼带着一家二十多口人,举家迁往了黄州,苏轼一下子又从小资生活跌倒了小康之家。

试想一下,如果苏轼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地写上一封谢表,他至少还能过着快意潇洒的生活。作为文学顶流,随随便便写上一篇,起码阅读10W+,还有粉丝打赏送礼。

可如果苏轼是个稳健含蓄的人,在我们看来就没有什么魅力,苏轼之所以被人喜欢,就是因为他身上那股快意恩仇,潇洒自在的可爱劲儿。

从此,苏轼成为过去,苏东坡来到人间。

03人间东坡

从被贬黄州开始,苏轼的人生好似剑走偏锋,换了一种风格。五年黄州生活,宋神宗驾崩,宋哲宗继位,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苏轼被重新启用。

但是回到朝廷的苏轼,还是看不惯朝廷的做事风格,依旧选择外放。后来高太后去世,宋哲宗因为长期被压制,掌握实权后,又将苏轼贬去了英州,再到惠州,最后去了儋州

在别人眼里的坎坷,在苏轼眼中不过是一笑而过,他秉持着吾心安处是故乡的原则,走到哪里,玩到哪里。他的诗词不再具有批判意味,更多的则是随心笔记。

从这些随心笔记中,苏轼将自己的生活展示得一览无余,他从一个翩翩浊世佳公子,成为了下地耕田的苏东坡,也因此有了不一样的生活习惯。

刚到黄州时,苏轼的心灵遭受了打击,比较颓废。每天除了睡觉还是睡觉,晚上睡醒了,就出门散心,这让他逐渐养成了夜间行动的好习惯。

昏昏觉还卧,展转无由足。 强起出门行,孤梦犹可续。

苏轼出门呼吸完新鲜空气,回到家就诗兴大发,开始写诗,《水调歌头》《赤壁怀古》等名篇都是熬夜完成的。

秉持着我不睡,你也别睡的原则,苏轼带着好友一起熬夜。

某天,苏轼刚准备睡下,看到外面月光不错,于是就出门散心。晚上,寒风出来一个机灵,苏轼想,大晚上的没个人陪怎么行呢?

于是,他漫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一起赏月。两个人都是被贬黄州的犯官,为此还对月感伤了一番。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感叹,这世上唯独缺的就是他们这样的清闲人。如果在现代,苏轼这么感叹,都得被喷一句,大晚上的,谁想要这种清闲,不睡觉,出来瞎逛啥?

苏轼不仅熬好友,还喜欢熬邻居,其中,陈季常就和他熬出了深厚的感情。

一次,苏轼正在与陈季常月下聊天,两人八卦聊的飞起:“如此如此,这般这般。”的时候,陈季常的老婆受不了。站在门外大吼一声:“陈老头,还不快回家睡觉。”

陈季常的老婆柳月娥是个出了名的悍妇,一听到了老婆的怒吼,陈季常手一哆嗦,拐杖“吧唧”掉在了地上。苏轼见到这有趣的场面,当场就笑出声来,事后还为陈季常作了一首诗。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至此,陈季常怕老婆的事传至十里八乡,这都是苏轼嘴碎惹得祸。

苏轼不仅熬邻居,还熬家人。

苏轼喜欢晒月亮,尤其是喜欢约着三五好友一起晒。晒得心满意足的时候,就打道回府了。人家深夜回家,都是轻手轻脚,他不一样,他是公然敲门。

明月当空,他回家就敲门。

伸手不见五指,他回家也敲门。

狗都睡了,他回家还敲门。

导致,家里的人都认得他的敲门声。

儿曹知我到,认得打门声。——《湖上夜归》

苏轼这种夜猫子的生活,最后得都是孩子。但是他的敲门,也有不灵光的时候。敲门时间长了,家里人难免有了免疫系统。

直到有一次,苏轼游湖归家回家,差点敲断了手指,也没人给他开门,于是,他只能再回到江边,看了一夜的江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临江仙 · 夜饮东坡醒复醉》

事后,他还吐槽家里的孩子打鼾如打雷,才没有听到他的敲门声。哎!何苦为难一个孩子。

如果宋代有电视台,苏东坡完全可以凭借自己在美食界的地位,出一季《舌尖上的大宋》。苏轼爱吃,自诩为老饕,还给自己写了《老饕赋》来宣扬什么才是美食。

尝项上之一脔,嚼霜前之两螯。烂樱珠之煎蜜,滃杏酪之蒸羔。蛤半熟而含酒,蟹微生而带糟。盖聚物之大美,以养吾之老饕。

看!猪肉只吃猪颈肉,螃蟹只吃两只大鳌,樱桃要做成樱桃煎,糕点要用杏仁浆做。要放在现在,也要说一声,奢侈!

而苏轼也秉持着走到哪,吃到哪的原则。在凤翔任职时,天气炎热,觉得凤翔的凉粉还尚能入口,岐山的臊子面也是一绝。

被贬黄州时,苏轼没钱没房子,生活很困难。

但是没过多久,苏轼发现这里竹笋好吃,鱼肉鲜美,重要的是猪肉管够,他又将东坡肉改良了一下。

原来,在黄州百姓的眼里,猪肉有股怪味,是腌臜货,有钱人不屑于吃,穷人不愿意吃,这可就便宜了苏轼了,对于烹饪猪肉,他可是非常有心得的。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首《猪肉颂》是苏轼在黄州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此时苏轼的诗风已经没有了从前的孤标自傲,有的只是随笔心得,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却更让人喜爱。

但是,到了实在没钱,连猪肉也吃不起的时候,苏轼就决定;我要节食。他说,节食有三大好处,安分养福气,宽胃养神气,省钱养财气。

瞧!这就是苏轼,任何时候,都能在困境中自得其乐。饿得有理有据,饿出了福气和财气。

后来被贬去惠州的时候,苏轼不乐意了。

惠州地区市井寥落,经济不发达,每天只宰杀一只羊。羊肉很贵,都被达官显贵买走了,没钱的苏轼只能买点没人要的羊脊骨回家,对于烹饪苏轼也是个中高手。

他将羊脊骨放在水里煮熟,然后趁热浸泡在米酒中,撒点薄盐,烤到微焦再吃。一根羊脊骨能啃上一下午,苏轼最喜欢的就是从骨头里剔出的那一点子肉,简直美味无比。

他还给弟弟苏辙写信说,这里的羊脊骨吃着有螃蟹的味道。

意甚喜之,如食蟹螯。率数日辄一食,甚觉有补。

苏轼可以说是吃羊蝎子的第一人了

吃肉上火,吃烤肉更上火,不久之后,苏轼的痔疮就发了。羊肉不能吃了,那吃什么好呢?苏轼突然发现,这里的荔枝便宜又美味,于是苏轼再一次被荔枝收买了。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为此,苏轼还一度想要改自己的户籍,在惠州常呆下去。按说吃水果不上火吧,但是苏轼错了,这一次,他的痔疮更严重了。为此,他每日只能管住嘴,粗茶淡饭过日子。

为此,他还在给朋友的信中抱怨道:

近苦痔疾逾旬,牢落可知,今渐安矣,不烦深念。荔枝正熟,就林恣食,亦一快也,恨不同尝。

也许是朝廷看苏轼的日子过得太潇洒了,朝廷又将苏轼贬去了更远的儋州。

儋州位于海南省境内,古时是荒凉之地,人烟罕至,一般人来了这里都回不去,苏轼一度以为自己要死在这里了,连夜给儿子写了遗书。

到了儋州的苏轼原本暂住在官舍中,朝廷估计是觉得他流放了,还能把日子过得这么好,房子不分了,你自己去野外生存吧,看你还开不开心。

于是,苏轼被赶出了官舍,住在海边的椰林中,每天与蛇蝎相伴,也顺利活下来了。儋州物资匮乏,用苏轼的话说就是“食无肉,病无药,居无所,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

不过,这难不倒苏轼,因为不就之后,他就在海边发现了一种美食——生蚝。苏轼再一次发挥了自己的厨艺,对生蚝来了次深加工,水煮、烧烤、清蒸。

吃完后,苏轼还不忘夸一句:“这玩意真鸡儿好吃。”

为了独享这种美食,苏轼还告诫儿子要保密,以防被人来抢食。

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

意思是,这么美味的东西,你千万不要说出去,免得那些北方的官员为了品尝如此美味,纷纷请求被贬来海南,与我抢生蚝吃。

瞧!苏轼再一次用自己的语言幽默,将自己一贬再贬的命运说得如此清新脱俗。

被贬海南期间,苏轼还教出了海南有史以来第一个举人姜唐佐。姜唐佐是琼州人,过海求学,临别时向苏轼求了一首诗,苏轼写下两句:

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

并承诺等姜唐佐高中时,再写下后两句。然而,当姜唐佐考中进士时,苏轼却已经含笑九泉。

除了美食,苏轼还酷爱游览名胜古迹,这大概是古代文人的一个通病,李白是这样,杜甫亦如此,苏轼觉得,我肯定要紧跟前辈们的步伐。

初到黄州,苏轼最爱去的是赤壁古战场,去了好几回。自己去,和好友去,带着家人去。去了也不闲着,回来肯定写观后感。《赤壁赋》、《赤壁怀古》就这样来到了我们的语文课本上。

没钱出去游玩了,那就在家附近的湖上玩玩吧。雇一艘小船,顺流而下,消磨一天的时间。实在无聊了,山中的樵夫,岸边的渔夫,都成为了他聊天的对象。

有时候,他为了与渔夫们拉近距离,也装扮成与渔夫的样子,与他们一起钓鱼。他渐渐放松心情,开始喜欢上这种渐不为人识的生活。

苏轼不爱别的,就喜欢求着他们说鬼故事,有时候,渔樵农夫们实在没有故事了,苏轼就说:“你编一个我听听也行。”

苏轼在交友方面,总是秉持着一颗赤子之心,从来不分贵贱。所以不论是兴趣相投的朋友,还是田间的农妇,亦或是山间的渔樵,他都能友好相处。

自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吾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就是因为苏轼这种泛爱世人的性格,使得他身边经常出现一些年龄不等,性格各异的朋友,有些善于烹饪,有些善于酿酒。

一日,苏轼在一户姓刘的朋友家里吃到了一种煎米粉做成的糕饼,非常酥脆。苏轼询问糕饼的名字,主人家说:“只是饼,没有名字。”

苏轼说:“既然没有名字,那我给取个,就叫为甚酥吧!”

又一日,苏轼又在一户姓潘的朋友家里喝到了一种酒,味道很酸。苏轼问道:“这莫不是做醋时放错了水吧,这酒就叫错放水吧!”

苏轼十分享受现在的生活,有时他会去看望好友,在好友家中小住两日,有时好友来看望他,大家一起结伴出游。

一日,苏轼与好友去沙湖买田顺道游玩,回家路上,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一行人没带伞,纷纷找地方躲雨。

苏轼瞥了一眼众人,哼了一声道:“你们是锦帽貂裘,我是竹杖芒鞋,没有怕得,我要在雨中徐行。”

当时一时春寒料峭,要是我有这个念头,我妈一定会一个毛栗子过来,骂我有病。但是,当时苏轼的这个行为,颇有装~的意思,美其名曰:行为艺术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而这场贫穷且倔强地装~直播,以苏轼感冒结束。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

最后,苏轼找了个聋哑人来为自己看病。

要说苏轼被贬后,一直这么快乐地过日子,也没什么不好。但是他是朝廷的犯官,每天这么开心,也不太合适,于是他常常会自我反省。

当时,刚来黄州的苏轼在黄州安国寺长老的指点下,开始钻研佛道。他开始以佛道的眼光来反思,思考了半晌,他大腿一拍,实在是我这个命不好,才会这么倒霉。

我生之辰,月宿南斗,那我是魔羯座,魔羯座命不好。为了论证这一观点,他开始研究身边人的生辰八字,然后终于找到了马梦得

他写道:

马梦得与余同岁月生,少仆八日。是岁生者无富贵人,而仆与梦得为穷之冠。即吾二人而观之,当推梦得为首。

意思是,马梦得这个小子跟我同年同月出生,比我晚了八天,这个星座出生的人都是穷人。但是要论我和他谁更穷些,他应该是更穷一些。

在读过韩愈的文章后,他瞬间将韩愈列为自己的偶像。研究了韩愈的生平后,他说,怪不得韩愈这么倒霉,原来和我一样,是摩羯座,真是同病相怜。

乃知退之磨蝎为身宫,而仆乃以磨蝎为命,平生多得谤誉,殆是同病也。

这就是苏轼,他总能在生活的琐事中,用幽默的语言化解心灵上的苦难。他热爱自己,热爱生活,更热爱这个世界。

没钱时,朋友送给他一块坡地,他开垦荒田,植树种菜,自命东坡居士;无聊时,他去市集闲逛,被醉汉推搡间,用粗语与醉汉对骂;劳累时,他喜欢上澡堂搓澡,洗去一身的疲惫。

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

寄语擦背人,尽日劳君挥肘。

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他以本来无垢,来表达自己是个洁身自爱的人;他以搓澡师傅的手重,来吐槽政敌打压手段之重。

游庐山时,他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去松风亭时,他誓要登顶,却最后高喊着“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然后席地而坐,最后下山而去。

他终于明白了父亲所说的,该退的时候就要退。

从此,苏轼成了苏东坡,翩翩公子成了田间农夫,竹杖芒鞋而出,从不畏惧风雨。

04最后

被贬谪的苏轼,曾在饱饭后摸着肚子问众人:“你们说,我这肚子里装的是什么?

他的妻子朝云说:“一肚子的不合时宜。”

苏轼大笑道:“还是朝云懂我!”

是的,他的一肚子不合时宜,让他从官场走到民间。在泥里生活,云里写诗,岁月里洒脱。

公元1101年,64岁的苏轼在回内地的途中,病逝于常州。苏轼一生起起落落,可他以一颗淡然的心,直面这些人生的困难。

被贬黄州又怎样?吾心安处是故乡。与农夫渔樵为伍又怎样?自喜渐不为人识。出游遇上风雨又怎样?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他仍是当初那个少年,不曾老去。

他是苏轼,是苏仙,是拥有人间烟火气的东坡先生。他如一缕清风,从黄州吹到儋州,拂开这世间纷扰,悠悠吹到今天,落尽我们的心中!

如何评价苏轼?

如果要比较全面地评价苏轼,林语堂先生的总结是非常到位的了。

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大部分知识分子们发自内心由衷的崇拜,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但是,笔者眼中的苏东坡,还有另一种样子。

他还是一位美食家,一位对生活报以极大热情的老饕。

孟子说,“君子远庖厨”。中国古代绝大多数文人都认为,君子不应做这些不入流的“女里女气”的事。还有人觉得,食物不该成为自己关注的东西,他们应该追求更高尚的。

然而,这些观点在苏东坡这都不怎么行得通。

东坡先生是四川眉山人。眉山这地方呢,向来都是川内美食的聚集地。四川人对吃,好像骨子里就有倔,很不愿将就,也很喜欢创造。

而东坡先生,算得上是其中的佼佼者。东坡肉就让先生在美食界名声大噪。



除了大名鼎鼎的东坡肉,还有东坡羹。还留下了“新春阶下笋芽生,厨里霜齑倒旧罂。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的这首《次韵子由种菜久旱不雨》。

虽然多次被贬谪,先生依然在贬谪之地寻找美味之物。东坡肉是在被贬黄州发明的。而在惠州期间,多甜食的惠州美食深得其心。而在詹舟,及今天的海南,即使当时那里还是蛮荒之地,东坡先生却在这里发现了好东西——牡蛎。甚至在吃过牡蛎之后,东坡先生觉得自己一个人吃实在是不厚道,于是提笔修书,给儿子写了一封信说:老爹在这里发现一个超级美味,你有时间一定要来尝一尝,我只告诉你一个人,千万别让那些大臣们知道了。这样的东坡哪还像位大文豪,分明就是位真吃货。
而先生还真的不是一般的吃货,在常州时,先生就吃河豚吃到轻微中毒,却还说为了这样的人间美味,就是中毒身亡也不可惜。还写下了“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一佳作。

先生是位乐天派,才不会食之无味。先生更是位美食家,才发现了身边这些令人回味的美好。苏轼向来别具一格,不仅是诗词,更是这人本身。

如何评价苏轼?

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一提到苏东坡,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

一个人,他的身上总是有这样那样的符号标签或者说角色,终其一生,他要把赋予在他身上的那些角色一一诠释好。不得不说,苏轼将他身上的兄弟情、夫妻情完美的呈现在世人面前,这也是上天对他的眷顾。由此,一片冰心在玉壶,清风明月伴天涯。

01兄弟情: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千古绝唱,题目是《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轼的弟弟苏辙,是苏轼一生中最重要的朋友,是他的知己,兄弟俩的深情非比寻常。

苏轼性格轻快,开阔,好辨,天真,不顾后果。而弟弟苏辙沉稳,实际,拘谨,寡言。正如苏轼自己所说,一向出言不慎,一发现什么事情不对,就像在饭菜里找到个苍蝇一样,非要唾弃不可。弟弟苏辙就规劝他,有人可以推心置腹而有人不可以,要了解你说话的对方。苏辙曾用手捂住苏轼的嘴,告诉苏轼要三缄其口。

苏轼任职凤翔府判官,弟弟子由辞谢外职不就,照顾老父。子由为苏轼赴任送行,苏轼寄弟弟的第一首诗,表达了“风雨对床”之思和之约。这首诗的名字是《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

不饮胡为醉兀兀,此心已逐归鞍发。归人犹自念庭闱,今我何以慰寂寞。 登高回首坡垅隔,惟见乌帽出复没。苦寒念尔衣裳薄,独骑瘦马踏残月。 路人行歌居人乐,僮仆怪我苦凄恻。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 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02夫妻情:不思量,自难忘

苏轼的结发妻子王弗属于实际聪明能干的类型,知书达理,是苏轼仕途和生活上的贤内助。王弗比苏轼小三岁,但她却成熟周到,像苏轼的弟弟子由一样,也是时时提醒苏轼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样的朋友该交什么样的朋友不该交。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对于王弗来说,“她觉得照顾他比崇拜他更重要”。所以说,王弗陪伴了苏轼十一个年头,也照顾了苏轼十一个年头。、

在妻子死后的第十周年,苏轼写下了最为凄凉的悼亡诗《江城子》,声声是泪,字字泣血。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总之苏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该怎样评价,用林语堂先生的话说就是: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如何评价苏轼?

作为一个蜀人,我对川籍文人的轶事,总是饶有兴致。谈到苏轼,有这样几点感受:

其一,苏轼出身显赫。他出生于四川眉山的书香门第,其父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可谓学富五车、声名远播。苏轼还有一个弟弟苏辙,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家一门三父子,可谓个个文曲星。

其二,苏轼是个学霸,20岁时考中进士,少年得志,意气风发。苏轼参加科考时,答卷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高度赏识,认为是最好的卷子,本已判为第一,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的答卷,为了避嫌,硬生生将其拉下,使他只得了第二。

其三,苏轼是个全能多才的大文豪。说起苏轼,我们就会想起“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令人咋舌:光保存下来的诗作即有2700余首,更有词作340余首传世,是北宋词人中存词最多的,也是宋词豪放派的开创者。苏轼还是继欧阳修之后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其创作代表着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此外,在书画创作方面,苏轼书法还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且是文人画派的开创者之一。同时,苏轼还是杰出的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苏轼涉猎的艺术领域如此之广,取得的成就如此炫目,这在整个中国文化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其四,苏轼是个重情重义的伟丈夫。苏轼对亡妻的一往情深,从其所写《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就可见一斑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是苏轼在亡妻王弗10周年忌日写下的一首小词,后被誉为“古今第一悼亡词”,其情其意,至真至纯,感人至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苏轼作为一个大男人、伟丈夫难得的人品。

其五,苏轼具有独特的人生卓见和超凡的人格魅力。他曾为京官,既遭改革派打击,又遭保守派排挤,更因写诗坐牢。但苏轼始终是坚韧不拔、百折不挠、乐观旷达的。他博采儒、道、佛三家之长,奉儒而不迂执,好道而不厌世,参禅而不迷佛,具有独特的人生卓见。在长期的贬谪流放生涯中,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的生活态度,政治上从不怠政,努力为民造福,杭州西湖的苏公堤就是他当年为官的政绩,至今人们还在怀念他。至于在艺术上的进取,苏轼则一刻都没停止过,所以有了傲人的成就。而这一切成果,竟然都是在如此憋屈的环境条件下打拼出来的,真的令人起敬。所以,后人在遭遇逆境时,才会用这样一句话来给自己打气: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