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

看了很多材料也没弄懂,能用通俗的语言给解释吗?

“格物”与“知行合一”都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概念,只是说明这两个词语的表面意思,当然是很简单的。可是,提问题者的意思,显然并不在此。他提问的本意,肯定是想弄懂这两个词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所蕴含的意思。这要讲明白,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格物,是儒家思想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而“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最基本的观点。此二者,此二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格物,是《大学》中提出的概念,所以,要明白格物的意思,必须要对《大学》的内容,有个简单的了解。《大学》是什么意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大学中提出的大学的根本目的,就是明德,亲民,使自己的人格达到最善最美的境界。这就是《大学》所谓的三纲,也就是三个重点,而要实现这三个目标,需要,八个步骤,称为八目,分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古代把所谓的学问,分为大学和小学,大学其实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小学学的是文字训诂,说白了就是认识字。大学就是讨论人生大道的。大学和小学只是分科不同,并不代表学问低,比如章太炎就是治小学的,也是国学大师。

格物是什么意思呢?这里我们先抛开朱熹与王阳明的解释不谈,先从文字学与就是小学的角度上,谈谈点自己的看法。在格物这个词中,物的意思,不需要解释,大家都知道,那么,下来应该了解一下格字的意思。它的义项很多,比如方格,格子,格斗,格开等。而《新华字典》解释,格物的格,是推究的意思。而且在儒家的经典中,也有“即物穷理”的说法。也就是说,格有亲密接触,零距离接触的意思。本子上的方格,把相邻的两个空间格开,但是这两个格子是连在一起的。格斗中,你把别人的拳头格开,两个人之间,也是要有接触的。所以,格物,就是即物,就是靠近物,并推究物的道理。

这什么后来格物,这么一个简单的事情,闹的很不清楚呢。是因为中国传统哲学中,把事和物放在一起研究。事是形而上的,物是形而下的范畴,放在一起研究,一起下结论,就不是那么容易理理解了。因为,物是有形有质的,而事是无影无形的。苏东坡不是说么,人是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所以,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去观照中国传统哲学,就会发现哲学的研究,是分两个层面,一个是现实的层面,一个是意识的层面。中国的哲学,在发育中,是很早熟的。它在成形之初,就抛开了物质的层面,直接进入到意识的层面中去了。就以格物而论,就是研究事物,若研究的是物,就进入了自然科学领域。若研究的是事,就进入社会科学的领域。就以儒家思想来说,因为他的关注点,在于君子,在于社会领导者,所以,他只对社会科学感兴趣,对自然科学不感兴趣。

《论语》中就有一个事情能说明这个问题: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

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儒家对自然科学方面,是不太感兴趣的。所以,传统中国社会里,农工的技能,是在民间传承的。也就是说,自然科学方面,是由民间主导的。而社会科学方面,是受官方主导的。这就造成了哲学的两个翅膀一个硬,一个软。

说完了格物,下面再说“知行合一”。这是王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知行合一,说起来,也很简单。是说,认识和行动实际是一会事。这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是讨论知与行的关系。在《大学》的八目之一,先说格物,后跟致知。《大学》虽然不是着眼于认识论,展开论述。但这个次序排列。很容易给人一个,格物在先,致知在后的印象。朱熹的理学观点,大体上也是这样。王阳明的时代,理学是主流的意识形态,是官方统治思想。但这个官方的统治思想,肯定是出了问题的。王阳明的志向,就是建立一种不同于理学的新的哲学框架。这就必须打破朱熹的框架,另起炉灶。但做为儒家,新的理伦建构,必须在经典的框架之内。这就是王阳明格竹子的原因。因为他可以和朱熹不同。但是,他不可能打破《大学》与《中庸》的框架。

王阳明格竹子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他之所以失败的原因,就是我上边所说的儒家的重社会轻自然的特点所决定的。王阳明格竹子的目的是很明确的,他是为了人间大道而进行的。竹子里边会有什么人生大道呢?失败也是可想而知的。但是,王阳明的失败,不代表儒家认识世界的途径有问题。格物在本质上,也不是盘腿坐在竹子面前,盘腿打坐,苦思冥想,就能称为格物了。格物是应该与物做零距离接触的。比如格竹子,就是和竹子打交道,可以栽种竹子,可以砍伐竹子。都可以得到关于竹子的知识,比如,竹笋可以吃。竹子可以编筐编席。这一切,都是竹子之理。但这些理,不是王阳明想要的。他要的东西,是一种形而上的人间大道。所以,他的格竹子,与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证道的意思大体相类。所不同的是,佛祖悟了,而王阳明在竹林之下没悟。他的开悟,要等到贵州的龙场之后。所谓龙场证道。在证道的过程中,龙场也好,竹子也好,都不是主要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王阳明自身的人生经历。

总结一下,格物,就是通过对研究,明白事物中包含的道理。

知行合一,就是认识和行动是一会事,认识决定行为,行为又加深认识。二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王阳明自己的描述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去恶从善是格物。

“格物”、“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

王阳明的境界已经达到圣人地步(中国几千年才出现两个半圣人,孔子为一,曾国藩为半个)。

先看阳明心法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教是其一生思想精华中的浓缩,普通人想直接“悟”懂,根本不可能,这叫“倒果为因”。

如果这四句话,再浓缩为几个字便是

王守仁曾说:“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

好,”致良知“是关健,如果弄明白了,什么格物,什么起行,都不在话下,齐家治国平天下更是圣人之余事也!

贵州龙场悟道之前,其实要对王阳明的出身做个基本的了解?

阳明先生的先祖父王性常,明初曾任兵部郎中,后赴广东督运军粮,归途遇海盗殉职。此后数代,皆在乡耕读,悠然自乐。祖父王伦,守着祖上遗留的数箧图书,啸咏竹林,被人赞为晋代陶渊明一流的人物。父亲王华也是聪慧绝人,在成化十七年(1481)中举头名状元,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可见状元的儿子,也是有天赋的,加上有着良好的家世,也因此拥有一个非常优越的学习环境。自幼修习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与圣人对话,学问日进。

后来参加科举考试受到了时任内阁首辅李东阳的赏识,可惜机缘不对,几次落榜,28岁之时终于考进国考第十名,赐二甲进士第七人,官至工部,后来致仕因事触怒刘瑾,被贬贵州龙场。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教化民众,受到拥戴。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终于对儒家经典《大学》”格物致知“的思想有了新的认识。一天半夜里,他忽然有了顿悟,认为心是感应万事万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是理“的命题。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关于,对阳明先生的出身大概有个了解,可见圣人的横空出世,也是经过一步步的修习,才得此成就的。

“格物致知”源于《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

”良知“则出自于《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翻译意思:不用学就能知道,不用思考就知道,谓之良知。真是超出我们的想象力,这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所以呢要想了解守仁心学的究竟高明之外,非要对以《大学》为主的儒家心法有深入的理解不可,这又是最难的,有题主一问也是正常。

”知之一字,众妙之门“,无知的人就像石头一样终生不得见其面目。

接下来,我们先看一个关“良知良能”的故事,王阳明在庐陵担任县令时,抓到了一个罪恶滔天的大盗。这个大盗冥顽不灵,面对各种讯问强烈顽抗。王阳明亲自审问他,他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说:“要杀要剐随便,就别废话了!”王阳明于是说:“那好,今天就不审了。不过,天气太热,你还是把外衣脱了,我们随便聊聊。”大盗说:“脱就脱!”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天气实在是热,不如把内衣也脱了吧!”大盗仍然是不以为然的样子:“光着膀子也是经常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

王阳明又说:“膀子都光了,不如把内裤也给脱了,一丝不挂岂不更自在?”

大盗这回一点都不“豪爽”了,脸上神情现出一丝惊慌,忙摆手说道:“不方便,不方便!”

王阳明说:“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吗?看来你还是有廉耻之心的,是有良知的,你并非一无是处呀!”

其实很多人看到这里时,对良知的理解也只限于此(礼仪廉耻),其实深究起来,大有问题,这个大盗作奸犯科之时其“良知”去哪儿了呢?当时又是什么“知”在起用呢?借用佛家一句名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为何你却成不了佛?却还要坠入六道轮回呢!

良知去哪儿了呢?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这两句可以看作先天的“良知”与后天的“所知”的一个分界线,善恶是评判一切(意念)行为的标准,只不过有大小而已。对行为的分类,佛家有三:身、口、意。由于“意”是动“心”而发出的意识波动,能引起外在善恶两种不同的口言与身行,从而产生不同的结果,换句话说:善言与恶言,善行与恶行,都是“意”上引起,所以叫“有善有恶意之动”。

这也是为什么修行人,在悟道之前以“不动心”的为最高的追求结果。中国的《易经》——阴阳说得最明,“动则得咎”,一动,就有阴就有阳;阳的一面就是心的作用;阴的一面,变成有形的,那就是外物(境)的作用。有人说,人是受环境影响的产物,是有一定道理的,与“性相近,习相远”是一个意思。它两个互相为因果的。“心能转物”,但是,在心不能转物以前,则是心被物转。其实阳明先生,在龙场悟道之前,心被物转的最好例子,就是直接上书硬磕司礼监掌印太监刘瑾,从而获罪以致于被刺客追杀,以跳水自杀而避难于龙场,可见圣人也是由凡夫做,与你我众生一样,由迷得悟,方成正道。如现实中,像有人做生意,说找人给算一卦。依我说算个什么卦!反正做生意不赚就赔,你说可能不赚也不赔,可是你的时间被拖进去了,已经赊本了嘛,这也是动辄得咎;关于“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的真实义,看完以上的解读,可以下结论了吗? (上篇完)

由于阳明“心法”较为深奥玄妙,不是一篇文章能概括,于是决定写两篇,欲知后事,欢迎关注本号,全网首发。

想了解更多的身心修行的内容吗?(请点头像关注或评论留言)

我始终坚信:每个人生来,都是了一大因缘,修行的最终目的,便是开悟。

“格物”、“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

谢谢邀请!

格物

《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格物有两解,具体来说就是格物致知和致知格物的区别。虽然看起来只是顺序变了,但是意思却变了很多。

首先,朱熹讲格物致知,把格物解释为研究事物道理。这和他关于理的思想是分不开的,具体讲理是具有超越性的事物的本源和根据。但是朱熹强调理一分殊,事事有理,人亦有来自理的道心,只是人自己不能认识到自己本来就有的道心。朱熹认为修养的最终目的自然是认识天理,而人又不能直接认识到本就有的理。所以,他提出通过格物,也就是研究事物中包含的理,日积月累,启发内心的理,以达到对理的认识。

总的来说,他的格物说,工夫的目的是认识理,最后的归宿还是回到内在上,但是方式还是侧重外求的。所以,是先格物后致知。致知,就是得到天理。

致知格物呢,则是王阳明提出的。可以理解为先致知后格物,但是王阳明的格物与朱熹是有区别的。王阳明把格解释为正,也就是正物。朱熹的格物则是研究事物之理。致知格物,说来也就是先致得良知,这良知即是理,用这样的良知去待人接物。

具体讲,阳明先生讲心即理,心外无理。心,涵盖了天下之理,除此之外别无理可求。当然,这样的心并不是人的私欲之心,而是人本就有的良心。心之体是性,性即是理,心也就是理。所以,他强调工夫要在内求,将你本来就有的良知良能从人的私欲之心中得以显现。具体来说,就是要诚意,戒惧慎独,扫除私欲。如此,让你个人的良知逐步显现,再用这样的心去待人接物,即格物。有点康德人为自然界立法的感觉。

所以,从这点,可以看出王阳明的致知格物反映的是一种知行合一的知行观,强调致良知实际是对道德本心认知与体验统一的过程。而朱熹呢,则是一种先知后行的知行观。两种观点虽然有所区别,但是归宿是一样的,都是实现内在的一种超越性,只是手段有所不同

知行合一

说白了就是,如果你在做什么事的时候总觉得力不从心,那就是你的认知还不够,就要下来总结思考,再去做,如果做到了最好(至善)那你就算成功了,如果始终明白道理,而无法做好,那就等于不知道,也就是没有达到知行合一。比如,我想学习,但又想玩游戏,我明白学习的好处,玩游戏的坏处,但却无法控制自己再玩一局,这就表明,我对学习重要的认知其实是不够的,所以要纠正调整,直到自己确实可以控制欲望不因贪玩而耽误学业,当然,如果你想通了学习对你没用,玩游戏才是你的追求,然后你通过当电竞主播赚了一桶金,你也算是知行合一了。最怕就是,以为自己知道,总是说,这个淘宝,其实我在90年就想到的,这个滴滴,我在2000年也准备做的,那个烧烤我来做月入轻松10w,但实际上没一件事做成了,想想自己身边这种人还不少呢。

“格物”、“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

看到这个问题,有书君其实也是懵逼的,以前看到这两个词只是看过就过了,从未想过它们的意思。当问到它们的意思时,有书君有点手足无措,于是便查了资料,对这些资料做了一个简单的汇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格物是儒家认识论方法论的重要问题,三纲八目中“八目”之基石。最早出现于《礼记·大学》之中,所谓“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至知。”格物致知相伴而生。这里的的“格物致知”与诚意、正心、修身等道德修养方法有关。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水平,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从宋代理学家程颐开始,“格物致知”便作为认识论的重要问题讨论。他认为“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格物即就物而穷其理,格物的途径主要是读书讨论,应事接物之类。其做法“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在逐渐积累中豁然贯通。

朱熹在程颐思想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认识论及其方法。朱熹训“格”为至、为尽,至:谓究至事物之理;尽:穷尽之意。训“物”为事,它的范围非常广泛,既包括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也包括心理现象和道德行为规范。在这里,“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他认为世间万物皆有理,都要去格,去探究,探究得愈穷尽,知得也愈广。朱熹认为,要贯通,必须花工夫,格一物、理一事都要穷尽,由近及远,由浅而深,由粗到精。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成四节次第,重重而入,层层递进。穷理须穷究得尽,人们必须经过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才能达到对理的深刻体认。

明代王阳明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秉承陆九渊的学说,从“心即理”学说出发,认为格物的着手处,应是体认本心。王阳明的心学凝成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格物便是立明本心,为善去恶,用良知规范事物。

到了清代,陈沣在朱熹的说法上加以补充,将“格物”之意解释的比较完善系统。他认为“格物”既是对事物本源的精研细查,又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亲身实践是最重要的。

从先秦儒学到程朱理学再到陆王心学,对格物之意也在不断地进行探索,目前较为通俗的解释是:探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达到对事物的认识。这是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得到的结果。而《三国志·魏志·和洽传》:“俭素过中,自以处身则可,以此节格物,所失或多。” 唐刘禹锡《天平军节度使厅壁记》:“示菲约以裕人,信赏罚以格物。”中的“格物”则是纠正人的行为之意,跳出哲学的范畴,它的意义也有所不同。到了清代,随着西学东渐的发展,“格物”也被用作专有名词,特指西洋科学。严复《原强》便有这样的记述:“二百年来,西洋自测算格物之学大行,制作之精,实为亘古所未有。”

格物,最直接的解释就是将“物”放置在一定的框框里。在佛教里叫受戒,在社会叫守法,在生活中叫学规矩。

“知行合一”最早由王阳明提出,此处的“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其“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其一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其二为以知为行,知决定行。即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近代陶行知在他的生活教育论中也倡导“知行合一”,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是行动,是实践,是亲身体验。知,顾名思义就是知识,在这里用作动词,学习理论知识。陶先生强调“亲知”,即从“行”中得来,亲身得来;而不仅仅是“闻知”,从师得来,或从书本得来。

“知行合一”归结起来就是肯定人的能动作用,认为知和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知道一个道理,就要去实践,如果不去实行,就不能算是真正的知道,毕竟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在实践中学以致用。

有书君觉得,不同时代、不同人物对“格物”的不同理解按通俗说法便是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实践规律。“知行合一”便是此三者的结合。大家有什么不同或更通俗的理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格物”、“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

“格物”出自《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格物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所以受到儒家的推崇,但是到底何为“格物”,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其中比较著名的是朱熹与王阳明的解释。

朱熹的格物:

朱熹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体与本原,又是万物运行的规律。每一个事物的具体规律,包括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都是最高的理本体的体现,而学者的最终目标是要体认理。

那么如何才能认识到理呢?朱熹认为,既然每一物的规律都是理的体现,那么就要去研究身边的事事物物,这就是“格物”。学者今天格一物,明天格一物,总有一天所有的规律会在心中豁然贯通,就认识到最高的理了。

王阳明的格物:

王阳明认为,理就是伦理道德,与事物的规律无关。伦理道德全来自于人的本心,每个人都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就是“心即理”,也就是“良知”。

但是,并不是每件事都符合人心中的良知,那么就要根据自己的良知,纠正身边那些不符合良知的事情,也就是错的事情,使事事物物都符合自己的本心,这是王阳明的“格物”。

“知行合一”主要是王阳明的思想。

很多人认为,“知行合一”的意思是:知道了就要去做,或者是:学了知识就要去实践。但其实这是错误的,因为这里的“知”,既不是知道,也不是知识,而是良知。

良知并不是简单地知道对错善恶,更是对善恶的好恶爱憎,人总是想去做善事,不想做恶事。比如,人看到小孩子要掉到井里去了,肯定下意识地想要拉住他,这就是良知。并不是说他先想到:我应该拉住他,然后才去拉。

良知本身就是一种做善事的欲望和念头,王阳明认为你一旦产生这种想要行动的念头,本身就是一种“行”,也就是:“一念发动处即是行”。

所以王阳明认为,知和行本就是合一的,因为你有想要行动的念头,就一定会去做。比如一个人饿了,必然会去找吃的。你真想做善事,就一定会去做,如果某人不做善事,说明他根本没有做善事的念头,也就没有良知。(其实良知每个人都有,只是有些人的良知被遮蔽了。)

因此王阳明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这就是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真意。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士常斋”,阅读更多有趣文章。

“格物”、“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

看了各位的解释,我真是惊呆了!

我们总是习惯把“格物致知”类比成科学求知的方法。这种看法完全是错误的。

科学求知最大的特点是客观化、去人化。我知道了某个数学定理,知道某个物理规律,但跟我自己的生活,跟我的日常行为,可以完全无关,而且也最好无关。

但是格物就不同了,格物一定是关联行动的,你一定是运用之后才知道的。比如你不认识字,想要学习,学到一定程度,你可以自由看书,自由写作,这时就可以说,你会了,知道了,这就是格物致知了。你根本不会说,还有那么字还没认识,还没有认遍所有字,所以我还不知道这门语言。其他类似还有游泳、骑车等。

所以,格物致知,其实就是练习到会。你会了,就是致知了。这也朱子所说的豁然贯通。

如果非要类比,格物致知,就是刻意练习。一定要把知识、道理内化到自己的习惯中,内化到自己的生命中。所以,伊川才说,“未读论语前是一样人,读了之后还是这样的人,就是没读。”

读书是格物的最重要方法,可见读书不只是求表面的知道,而是要变化自己的,按照书中的道理实践,才是真的读书,才是格物。

格物致知,本来就是知行合一的,说一个知行合一,就表明人们对格物致知已经理解错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