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夫妻付出全部培养出来的孩子,长大后极少联系,这样有意义吗?

我身边有些家长把孩子培养成“精英”后,孩子出国或者到大城市定居,基本上一年回不来一两次,而且对父母也基本上不会关心,甚至不过问,家长独自面对借的账跟往后余生,他们表面看起来风光,孩子有出息,实际上他过得并不好,这种情况大家怎么看

现在的社会已经不知道生儿育女有什么意义了。特别是我们这代父母,就一个孩子,对他们什么都百依百顺,倾其所有培养从他们从大学的校园走出来。我们生儿子的就更惨了,盼着儿子成人有工作了,就又要节衣缩食地为他攒钱买房子。然后娶媳妇,等到媳妇进了门,我们就只能退避三舍了,因为现在媳妇的占有欲极强!结婚了,你的儿子就归她所有,老人的介入就会“影响”他们的二人世界。儿子也会履行义务,那就是固定时间“探监”式的看望,过来吃顿饭就算是尽了“义务”。做父母的又能怎样呢?

有的夫妻付出全部培养出来的孩子,长大后极少联系,这样有意义吗?

有的夫妻付出了全部培养出的孩子。长大后极少联系,这样有意义吗?

这个问题我也有同感,现在社会压力这么大,竞争这么激烈,孩子和家里联系少也是能理解的,作为家长是矛盾的,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成才,学有所成了,又要远离家乡,我们从小也是常常听到父母讲,好儿女志在四方,所以宁可让他放飞,也不想让他碌碌无为的围着我转。

因为生儿育女繁衍后代,是每个正常夫妻的责任,孩子只是自己的精神寄托,只要他在远方过的好。工作顺利,多联系少联系都无所谓,作为家长也要放下家长的架子,也不要有什么想不开的,孩子永远是自己的亲骨肉,虽然平时联系少,关键时刻不会抛弃你的。调整好心态。自己也就平衡了。

有的夫妻付出全部培养出来的孩子,长大后极少联系,这样有意义吗?

其实大多数家庭都是这样,倾其所有为了培养自己的孩子。至于说长大后极少联系,我倒是觉得这种情况还是少数。就是子女在国外留学或是发展,当父母又有多少人能放心的下呢?老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只不过相隔千山万水在海外,爸妈乘飞机过去看看儿女特别不现实。就是去不上的话,现在网络这么发达,人家亲人之间也是经常保持电话或电脑视频面对面的联系。

为了孩子能出人头地,宁可自己吃苦遭罪,也要让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别看这样的父母寒酸,但人家内心骄傲强大,让儿女体现了人生价值最大化!我们附近就有两口子,都是下岗职工。但人家两个女儿不是博士就是硕士。大女儿早就结婚了,在大都市里名牌大学里教书,二女儿做了翻译,去了俄罗斯。老两口子也是不去女儿那里,一是怕拖累女儿,二也是放不下手里的农活。

虽然没什么事儿看着风平浪静的,可是一摊上大事情的时候,你看看这些个做父母的还能不能像往常没事儿人一样?疫情期间,那些个把儿女送到国外的父母都急疯了。特别是儿女在美英两国的,看着疫情迅速扩散,根本得不到有效控制,背后都急的直跳脚,悔不当初,不该将儿女送到国外。总惦念着不管花任何代价,飞机票怎么狂涨,也要把儿女接回国内才放心!

有的夫妻付出全部培养出来的孩子,长大后极少联系,这样有意义吗?

其实很多的人都说养儿防老,但真正到自己老年生活的时候,如愿以偿的又有多少?这个才是真正的防不胜防。不养出一只白眼狼就很不错了,有些家庭养出来中国式巨婴,老人家在死之前都在被啃,一生的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是在养长不大的孩子身上,确实来说不是养了一个孩子,而是养了一个吸血鬼,直到把你们吸干净为止。

当然了,那些培养出来的精英孩子,也不见得好到哪里去。很多的孩子长大后,不愿意承担父母的养老问题,老人家已经丧失了劳动力,还让他们在农村自生自灭,即使会给一些生活费,也是勉勉强强能够度日。很多人到了自己年老的时候,其实内心是后悔的是不甘心的。自己的一生的付出,到头来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得不到回报,可想而知内心是多么痛苦。

所以说,在我们还没有变老的时候,一定要自己为自己的将来做计划,不要把自己的幸福生活交给别人手上,哪怕是自己的亲生骨肉,人性是经不起测试的,到那个时候来后悔,就已经晚了。

有的夫妻付出全部培养出来的孩子,长大后极少联系,这样有意义吗?

夫妻付出的全部,培养出来的孩子,如果自已的孩子出到社会后,共同偿还债务,照顾好父母的生活等,不要紧,还算这孩子有良心,懂得报恩,这也是社会上,所需要向往的状态。如果自已的孩子出到社会后,不共同偿还债务,夫妻二人,对父母生活和健康情况,不闻不问,就等于其父母养了一个无情的人,有孩子等于没有孩子一样,这都是社会上的败类,也是社会不允许的状态。

所以,我说,孩子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大都是存在的。但是,偏偏有种人,对自已的父母,根本就没有感情,甚至产生一种仇恨、敌对状态,不懂得感恩。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是人与人之间的缘分,更是其个人的人格出现了问题,这也是社会的问题。

在此希望大家要做懂得感恩之人,懂得孝顺父母,积德之人。不要做那些损人利已,虐待父母,失德之人。

有的夫妻付出全部培养出来的孩子,长大后极少联系,这样有意义吗?

以前我觉得留守儿童要关注,现在一批批留守父母同样需要关注。

这些留守父母,含辛茹苦地把孩子教育成人,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耗尽了毕生精力终于换取了孩子的远走高飞。

孩子像是自由的小鸟飞去了自己乐园。而留在了空巢的父母只有在心中牵挂着他。

医院里有位老先生,培育出了一对优秀的儿女。儿子去了美国,女儿去了澳大利亚。在九十年代那是多么的令人羡慕。

那个时候,老先生在班上没事时就会拿出子女的照片给我们看,那种满脸的骄傲幸福是掩不住的。虽然远隔重洋,但当时老先生还未老,有班上,所以也无所谓孩子的联系多少。

但在老先生退休没多久,他的老伴因病瘫痪在床,而老先生自己 又因中风出现了偏瘫。这个时候两位老人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虽然说子女给他们买了别墅,请了保姆。但子女不在身边,很多事情保姆是无法替代的。

每次到医院来,老先生总是颤巍巍的推着轮椅,穿过大半个城区,帮老太太看病治疗。看到这些,着实让人不忍。

他的两个子女在异国他乡已经成家立业,有着自己的事业和家庭,所以基本上两三年才回来一趟,平时工作繁忙联系也极少。

后来,医院领导实在看不下去了,主动承担了看病治疗的事,专门给他们安排了医生护士上门服务,才解决了就医问题。

我曾经去他家做过治疗,进到空旷的大别墅,看到两个风烛残年的老人,还有一个不怎么上心的保姆,那种滋味不好说。

虽然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但一味的付出了自己的爱,却忘了教会孩子如何爱,这真的不是一个成功的教育。

所谓的“精英”,我们看到的大多是在职场能够叱咤风云,有着高人一等的智商。他们往往以工作重要,事业发展为由掩盖了情商低的事实。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所谓的精英,连自己的父母家庭都不能照顾到位,又怎能在社会上获得长久的立足之地?

俗话说得好:“你养我小,我养你老”。这不是等价交换,这是基本的伦理道德。如果这一点也做不到,那真是教育的失败,父母的不值得。

我想,《常回家看看》这首歌之所以一直被传唱,也是因为唱出了绝大多数父母的心声。

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作为孩子,应该把缺失的家庭教育补一补,为了倾尽全力的父母不再遗憾,为了将来老去的自己不后悔。请善待父母,关爱他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