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家家人过世了,亲家没告诉我们,我们该不该去帮忙?

如果平时没有矛盾,可以主动过去慰问。如果有过节,他们又没有报丧,那就没有必要过去。

亲家家人过世了,亲家没告诉我们,我们该不该去帮忙?

在以前的丧葬礼仪中,至丧人家应在逝者的自家门前挂上白色的布,白底黑字的丧葬对联等,直系亲属应披麻戴孝,逝者的长子女儿应第一时间通知亲属好友,不得有漏,不得匿名,这叫“报丧”。在中国古代报丧这个习俗一直保留到现代,因为这是对逝者最大的尊重,让死者生前有缘之人最后一次祭奠逝者,不管是谁,只要沾亲带故都要去,甚至素不相识的,出于尊重尊敬也能来,死者家属原则上不能阻挡拒绝,比如孔明吊孝,就是佐证。因为死者为大,自古不变。

如今随着思想观念的转变,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的文化相结合,报丧这种形式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比较隐讳的电话通知,短信微信通知,报纸微博通知或者亲朋好友间互相帮助通知等间接的报丧形式。中国是礼仪之邦,讲究礼上往来,这丧事是人生最后一程,前来吊孝的人都要随礼,而死者是不会还礼了,自然要后辈今后代为还礼,主家一是怕担过多的人情债,二是怕自己今后无法一一全礼,三是怕通知了无关人家,造成对方的负担。出于种种原因和考虑,一般至丧人家就只通知那些脱不了关系的至亲好友,至于一些平时关系客气的,来往不多或者没啥礼上往来的就不再一一通知了,但是你若知道了,主动前去吊唁,人家自然会记住感恩全礼的。

亲家是姻亲,可以算是至亲,按老礼是必须要通知报丧的。但是现代人考虑到,在双方结亲之前,应该是陌路人,双方没有礼上往来,或许在此次至丧之前,没有先例,人家怕给你增加麻烦,不好意思主动通知你,另外也有可能是,你们家有丧事时,也没有主动通知过他们,这样就更不方便通知你们。但是双方的小辈是知道这件事的,自然也瞒不过亲家。这种情况,就看你的态度了,按老礼,看在亲戚的情份上,不管对方通知与否,你应该主动前往吊唁,这样在你们姻亲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层情礼关系,今后你家有丧,亲家也不能置若罔闻,自然也会主动上门吊唁回礼;其次,你可以不去吊唁,但通过小辈随礼,那怕是送个花篮花圈,也是一份心意。这样你避免了出席丧事的琐碎,又全了礼数;以后亲家也可以据此回礼;最后他不通知,你不参与,双方互不相欠,保持一个纯姻亲关系,不存在礼上往来一说,除了少点人情味,也无可厚非。当然如果碰到一些民间礼节上的禁忌,确实不能亲自前往吊唁随礼的。如当事人年龄过大或者身患重病,家有产妇血门,结亲定亲喜事的等等,可以打个电话,发个唁电或微信慰问一下,也可以让小辈带话致礼或者送个花篮花圈啥的以全礼数,都是可行的。这代表了当事人为人处世的气度胸怀和原则担当。

题主的问题,是该不该去帮忙,这又深了一层。帮忙是在主动前往吊唁后,丧家主动提出请求,亲家前往帮忙。一般主家不主动请求,人家是不好太过于主动作为的,当然一般的举手之劳是另当别论的。吊唁是一时之便,帮忙却是从头至尾的主动作为,这在传统的礼上往来上更近了一层。《红楼梦》中,就有王熙凤前往宁国府吊唁秦可郷,应贾珍之邀,帮忙打理宁府一集,就很说明问题。当然现代的帮忙形式很多,不一定是全权负责,可以是其中一项或二项的帮助。这是亲上加亲,增进感情的好事,应该帮忙。另外既便不去吊唁,通过小辈的传话,针对亲家在办理丧事之时遇到的困难,自己在这方面确实有能力或有办法的,主动或者间接地表示一下,给对方一方便或者帮个忙,也是增感情,积善缘的好事,再怎么说,双方也是亲戚,道理上是应该的。当然你置若罔闻,袖手旁观,也没有人会说你的不是,毕竟人家没有主动来求你。不过这样的做派,就似乎少了点人味。

人与人之间是互相理解,互帮互助,亲戚之间更应礼爱有加,主动热情。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敬人一尺,人敬一丈,你的气场和人气是靠自己平时为人处世换来的,尊重传统,讲究礼数,不计前嫌、胸怀坦荡才是人之大道。

亲家家人过世了,亲家没告诉我们,我们该不该去帮忙?

若与逝者生前关系好,既然知道应该去吊孝!家属可理可不理,别人岂入我眼中矣?

亲家家人过世了,亲家没告诉我们,我们该不该去帮忙?

也不一定,可能觉得孩子们去了就可以了。也许忙的顾不过来,不要挑理。我家婆婆去世的时候,我也很多人通知不到,知道的也来了。丧事不比喜事,可以提前预备很久,可能突发的,都来不及准备,很多事想不到,没看门口贴着(恕报不周)的条子么!

亲家家人过世了,亲家没告诉我们,我们该不该去帮忙?

要是你女婿家里的人去世了,你的女儿肯定要给你们打电话的,也就没必要其他人在告知你们了,知道就是要去的,那样不缺礼数你女儿也有面子不是吗,要是儿子的岳父岳母家有人去世了肯定是通知你儿媳妇的,你也就知道是不是也要去呀,要不然儿媳妇也会不高兴的,不管是哪一种亲家家里有事你都不用迟疑肯定是要去过礼的

亲家家人过世了,亲家没告诉我们,我们该不该去帮忙?

应该是可以不去的,因为,不论红白喜事,亲戚不请不贺是古代至今为止的原则。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