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老人,以为有钱去养老院是好归宿,事实上是孤独终老。怎么看?

同意题主的观点!

老人把养老院想像的太好了,因为老人不了解养老院的情况,以为自己花钱了就会得到很好的服务和回报,事实和理想总是有距离的。

笔者曾经去过养老院几次,有时是为工作去的,有时是去看望老人的,有时是去看看环境的。中国的养老院模式都一样,混吃等死,没有一点特色。

根据笔者从电视、网络、听闻等等,各方面了解的情况,养老院的护工,大多数来自农村,或者是下岗职工,普遍文化不高,素质差,可以说是社会最底层的人,来挣工资某生的,见到有些退休工资高的老人,反而更不好,一种怀悢在心,无处发泄,现在却找到了发泄的地方和发泄者了,他们对老人很不好,打骂老人,还威胁老人不能对子女说,老人一旦对子女说了,等子女走后,打骂的更加历害,而当着子女面,态度却极好,耍二面派的态度。

你要知道,护工是来养老院挣钱的,不是来给老人献爱心的,他们又不是老人的亲人,没有那爱心和耐心、责任心。事实上老人去养老院就是孤独终老。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们文明,社会更加和谐进步,希望能有适合老人生活,很人性化,很文明,不把老人当废物的优质养老院出现,那真是老年人的福气!

很多老人,以为有钱去养老院是好归宿,事实上是孤独终老。怎么看?

此话不假,有多少老人愿意去养老院呢?这是很多老人的一种无耐选择。

人生在世,如果仅仅是追求物质上满足就够的话,哪世界上很多事情就好办了,就象动物一样,活着的目的就是吃饱肚子,繁育后代,然后各奔东西,没有什么精神和情感上的牵挂,过得轻松而快活,周而复始成了一条永恒的定律,

只可惜,人不是动物,人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高级动物,在追求物质上的满足的同时,情感上的需求和满足甚至比物质上的需求更重要,我们可以是穷人,也可以是富人,是穷是富对于一个人来说并不重要,而一个人要是缺少了精神和情感的寄托那才是致命的,特别是老人,我们常常把老人比作老小孩,对于这些已经失去了自我照顾和保护的老小孩,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儿女的情感依赖会 愈加强烈,就像我们小时候对父母的依赖一样,会十分希望得到儿女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儿女给予老人精神和情感的多少,直接影响到老人的生活质量。

一般老人到了这种年纪,巳是无法自己掌控自己的命运,只能由儿女说了算,有点像我们小时候,一切都由父母来照顾自己,父母叫你向东,你就不敢向西,现在的老人,不就是我们小时候的自己吗?那还有父母不听儿女的?一切只能按照儿女的意思去做了。

那些住到养老院的,有几个是自觉自愿的?这就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哪就是老人一旦进了养老院,那就等于进了死亡集中营,儿女好的会常来看看,给一些精神上的慰藉;而不好的儿女就很难说了,说不定就此孤独终老,含恨而去。呜呼哀哉,只能哀其不幸了。

所以说,不要以为有钱去了养老院就是好的归宿,家才是自己最温馨的港湾。

很多老人,以为有钱去养老院是好归宿,事实上是孤独终老。怎么看?

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庭观念是父慈子孝,养儿女防老。孝道不仅是一种传统,而且是做人必须的优良品质。作为老人不愿意为子女增加负担,在健康的状态下大都愿意与子女在一起,发挥点余热,尽可能为子女帮点忙,带带孙辈,做做家务,接送上学放学等。如果因健康等其它原因进养老院也是一种选择。这与钱多钱少没有多大的关系,人有千家万户,家家情况都不同。人生一世,生老病死是常态,还是尽量做到身心健康吧!豁达些!

很多老人,以为有钱去养老院是好归宿,事实上是孤独终老。怎么看?

老年人最好的归宿是身体好,其次是一下子嘎嘣掉,三是有孝顺的子女贴心照顾,哪怕有一个也好,其他的,都不是好归宿,即使再有钱,也不行。

有一个离休老干部,八九十岁了,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英雄,工资很高。他有三个儿子,可是,没有一个真心孝顺的,都是只惦记他的钱的主。

老人身体还硬朗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惦记怎样分老人的钱。为了不让自己吃亏,他们他们都抢先下手,小儿子拿着老人的工资本,大儿子抢着拿走了老人的存款,二儿子就住着老人的房子不让。他们相互猜疑,经常在心里盘算自己是不是吃亏,在老人面前吵吵打打。

老人心里烦,就自动去了养老院,他们谁也不去看老人。为了不让自己吃亏,拿钱的儿子问住房子的儿子要房子,说房子值钱,说到时候他可不能一个人霸占,住房子的问其他两个兄弟要钱,说他们都花老人的钱了。他们相互指责,说你们名义上是为老人保管钱,其实都是自己花了,相互经常要求对账,一个个忙的不亦乐乎,没有谁真的关心老父亲一下。

老父亲一个人在养老院,孤独寂寞冷,想自己一辈子英雄,到老了没有人管,想自己养大的儿子这么冷漠无情,恨自己没有把儿子教育好。他最后让养老院的工作人员为他理财,收回自己的房子和工资本及存款,他还找来律师立了遗嘱,把自己的全部财产捐给养老院。

人到老了才明白,一个人的事业,包括教育子女,子女教育的好,孝顺能干,那能够胜过金山银山。子女教育得不好,啃老又不孝顺,你给他留个金钱银山又有何用呢?

很多老人,以为有钱去养老院是好归宿,事实上是孤独终老。怎么看?

中国老人养老,居家养老这可能是绝大多数老人的第一选择,居家养老的好处是住自己的房,节省费用,缺点是自己要能自理,孩子住的不远,经常能来看看。当然社区养老也是一个方向,随着社区养老、康复设施、服务措施逐步完善,覆盖面也越来越大,签约医生、康复、生活等可以实现定制化服务。居家和社区养老结合,将是大方向。如果非要养老院养老,由于品质相差很大,如购买养老房产,租住公寓等养老方式,这些价位都很高,但服务一流,设施一流,配套完善,如果和老伴一起去,也不差钱,是最好的选择。但多数老人收入难以达到,只能选择一般养老院,服务、安全、配套、照顾等等都可能存在问题,这样的养老只能是无奈的一种选择,还有一种就是医养结合养老,那就更谈不上品质了,一般都是医院和养老机构合作办,顶层是养老,下层是医院,我去过这些地方,老人的状况,一般都不能自理,各种服务就不能有要求了,看后令人伤心。

很多老人,以为有钱去养老院是好归宿,事实上是孤独终老。怎么看?

养老院,在年轻时听到这个名称感到既新奇又神往,特别是上世纪6、70年代,憧憬着未来“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过上幸福生活;待到年岁大了“老迈缺人管,就进养老院”。其实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第一句话早已实现,而第二句话如今却令人心生疑虑。

养老院非幼儿园。常言道:“碎娃好经管老人难伺候”。老人进了养老院,过集体生活就有院规纪律约束,会失却往日的个人行动自由,同时也许吃喝不合口味。所以,这里也会喜怒哀乐全上演,既有老人休息娱乐的群体欢乐感,又有儿女亲人不在身边产生的孤独感。然而更甚者有些养老机构的收费运作管理“冷暴力”等问题,导致不少老人不愿入住养老院。农村老人若要入住普通的养老院,费用至少每月2000元,这让养老补贴少得可怜的老人更是“望院兴叹”!

媒体曾曝出咸阳银杏老人院侵吞高龄老人养老钱事件令人十分寒心。前几年在咸阳街头经常会撞到几个散发银杏老人院宣传单的青年男女,他们打亲情牌爷长叔短的尊呼比儿女还亲热。你听他们口若悬河滔滔滔不绝地讲解,又热情帮助老人们填写联系地址电话号码,声称免费实地考察乘车接送。我和老伴曾接到此传单,阅读上面道道优惠条款,比如先定投资金数万元买位,随买随住;人若不入住可永久留位且年年有分红云云,说的天花乱坠令人心动意往馋涎欲滴。说实话,若不是老伴扯衣扽腿我差点落网上钩!

邻居苏老弟年届古稀,是地道的农民“五保户”残疾人。他年幼时因与小伙伴们“斗鸡”玩乐不慎摔倒,诱发骨病落下个阴阳腿疾就一生鳏居未婚,孤老时又患前列腺病手术插接导尿管,积年累月与侄儿同院相伴居住。前几年他被政府审批列为重点残疾人“五保户”,推荐包养其住敬老院颐养天年。但是,他死活不愿前往。与他交谈时其声称,“咱都这大年龄了还能活几天?跟娃(侄儿)住惯了离不开……”

苏老弟一生境遇坎坷很值得人们同情。在政府工作人员及村干部协助下填写了各种表格,与侄儿在生活管理精神抚慰诸方面签定了助养承诺书。这些年来侄子与媳妇俩口儿以及孙子们待他如亲侍奉赡养,政府及医院定期派员前来看望检查他的身心健康,每逢年节还派村干部送来米面油慰问品。他觉得找到了自己最好的归宿,安下心来不去养老院照样生活得很幸福。他非常感谢党和政府无微不至地关怀和照顾!

一个家庭,如果儿女们都忙于工作很难顾及高龄老人,若是城里的退休人员在万不得已时花钱住养老院还算是比较理智的选择;但农村老人想都不敢想,因为“钱途”艰难,只好“窝”在家中养老,顺便还可以帮儿带孙干点日常家务活儿。若身体不好,自己感觉来日无多,就只得忍求小辈买点药物应付了事。可怜天下老人寸无所求,唯祈身无大恙快走为福!

对于有关养老机构的广告宣传,老人们一定要听其言实地考察甄别了解,既要收费合理又要有正规合同才行。媒体传出养老院管护员揭秘的内幕,说是院里老人群分上、中、下三等,末等老人无儿无女无钱最可怜,常常遭到“冷暴力”,比如腿脚不便就故意安排住在楼上等等,让人听了不寒而栗。所以,唯愿政府能切实监管合同实施,给天下儿女们一个放心,给老人们一个晩年舒心之所和良好的归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