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怎么见不到局座张召忠教授了呢?
张召忠教授已经68岁了,他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若不是组织特批延长服役期,他早就回家养老了。
作为一位研究海洋军事和战争的著名军事理论和评论家。他退休后依然兢兢业业为国防事业服务,这种精神可敬可佩。
最近为什么很少看见他,原因可能有几个:
一、张教授正忙着写专著张教授曾经说:“作为学者一辈子研究海洋、军事和战争,却无缘参战,只好用自己的所学奉献社会。”
张教授曾经把自己的所学、所知、所悟写成了两部专著,一部叫《百年航母》,另一部叫《走向深蓝》。
《百年航母》讲述了航母100年来走过的发展历程。一共有三大篇:航空母舰面面观、海洋强国的航母路、中国崛起看航母。在这部专著中,他回顾了航空母舰的历史沿革和航母舰载机的前世今生。并比较了美、英、日、俄罗斯、印度等国发展航母的特点。张教授认为,无论在军事作战和战略威慑上,还是在海啸、地震救援等非军事行动中,航母都发挥着它无可替代的作用。
《走向深蓝》这部专著,从历史的纵深去发掘海洋,用法律的视角去审视海洋,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去经略海洋。张教授以一个有着42年军龄的海军老兵的所见所闻所感,用事实说话,为情绪化的海洋之争提供理性的思考,提出独特的观点,并做了缜密的论证。
张教授曾经说他打算把自己多年来的学术积蓄再折腾一下,撰写一本如何依法治海的专著,最近张教授很少出现,也许正躲在书房里认真写他的专著。
二、张教授出访外国张教授说个多才多艺的人,他出生于河北盐山,是中国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和军事评论家,是国防大学军事后勤与军事科技装备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他通晓阿拉伯语、英语,学过日语。曾经出访多个国家,并在美国,瑞士,意大利,以色列等国工作。张教授很少出现的,这段时间也许正被委派到哪一个国家进行访问或者研究。
三、张教授年老了需要休息张教授从1970年入伍到现在,已经整整40多年了。1974年,他进入北京大学东语系学习阿拉伯语,北大毕业后,回到部队担任政治部干事。
1976年,他到伊拉克当翻译,经历了两伊战争,回国后进入海军装备论证中心。从1990年,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
从1992年开始,他作为中央电视台《军事天地》栏目的嘉宾,在许多节目当中担任主讲人。1998年调入国防大学,成为军事装备学学科带头人。
2003年被两电视台评委特邀评论员参与了多次大型节目的直播和多个栏目的制作。2015年,正式退休。
四十多年来,张教授马不停蹄地兢兢业业地工作,到了退休的年龄,人老了,精力不及年轻。现在的他快70岁了,正是到了颐养天年的年纪,大约需要把一定的时间留给自己,留给家庭。
岁月不待人,他的一生已经为工作,为事业付出了大部分的精力,之前一直参与多个节目的制作,一定也很辛苦,所以现在回家休息休息也很正常。
四、面对争议,急流勇退张教授由于在中央电视台的高曝光率,让他成为中国最知名的军事评论员之一。他是一个敢于发声的人,在军事热点,国际事务上有着独特的看法与精准的预测。有时会抛出引发争议的观点,但依然深受中国军事爱好者和网友所关注。
大约是他在2014年,在担任《海峡两岸》嘉宾时说出了“雾霾是对美国激光武器的最好防御,在面临重度雾霾时,激光武器的穿透距离会大大缩短,基本上失去实质的效率”等一系列观点,引起的观众和媒体的热议。
后来网友们对他有了不少的争议,也许正是在争议当中,他选择了隐退。2015年,他正式退休,退休后,他想把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继续做好,希望能一代一代传下去,做下去。
近期的形势有些紧张,张教授大约也懂得什么时候可以说话,什么情况可以评论,毕竟作为一个资深的军事评论员,他懂的东西太多,知道的事情也不少,因此,适时缄口十分必要。
结语:对国防与军事这些敏感的问题,评论稍有不慎,容易引起轩然大波。在这极为重要的时刻,必须冷静,客观看待问题,这是作为军事评论家一定会懂得的规律,识时实务者为俊杰。以上观点仅是个人猜测,并没有得到任何媒体的证实,因此若有不妥,欢迎指正,勿喷!我们祝愿张教授身体安康,希望能够看到他的第三部专著精彩问世。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