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神宗清算张居正,是不是他权势足以威胁到皇帝了?
明神宗万历皇帝清算权臣张居正,是在张居正死后,朝廷里张居正举荐和提拔的人虽然很多,可是张家在张居正死后,却已经没什么太大权势。
因此万历皇帝没必要因为皇权再去清算已经死去的张居正。那么,万历皇帝为什么还要揪着张居正不放,非得整张家呢?
首先,万历皇帝恨张居正。我们都知道,万历皇帝的爹隆庆皇帝,因为沉湎酒色,导致身体被掏空,当皇帝没几年就驾崩了。
所以年幼失孤的万历十岁就继位了。
皇帝年幼,朝廷里的大事他承担不起来,处理不了。他母亲李太后虽说秉政,然而毕竟是商户出身,治国上也帮不了大忙,因此朝中的大事只能委托给文武百官。
此时朝廷里首屈一指的大臣是内阁首辅高拱,由于高拱太过霸道,以前得罪了司礼监的内监冯大伴冯保,于是冯保联合内阁里二号人物次辅张居正,在万历继位没多久,扳倒了高拱。冯保成了内监里的老大,张居正成了内阁里的老大。
小小年纪的万历皇帝立刻就被宫里宫外的三座大山笼罩住了,宫里是他的母亲李太后和内监冯保,宫外是内阁首辅张居正。
李太后家虽然是商贾出身,本人毕竟从小就进了裕王府,大智慧没有,小心思不少,她也尽心尽力想把万历培养成一个好皇帝,于是对小小年纪的万历异常严格。
她一个寡妇,带孩子没问题,培养皇帝却有点困难,因而她在培养万历皇帝的时候,内特别依赖冯保对小万历的监视,外特别依赖张居正对小万历的教育培养以及朝政的处理。
在培养万历的过程中,张居正本人对小万历虽然很严格,可是毕竟他们有君臣的名分,张居正不敢太过逾越。李太后就不管这一套了。小万历一有什么行为失当的地方,李太后管不了,立刻就搬出来张居正,张师傅长,张师傅短,左一句张师傅,右一句张师傅。有一次小万历喝醉酒,要一个小宫女唱一个曲子,该宫女不会,他要砍了这个小宫女,被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的眼线通报给了李太后,李太后立刻将小万历请进太后宫,让他跪下,又搬出来张居正,说张师傅知道了你在皇宫里如此胡作非为他会怎么想?搞得小万历涕泪滂流。
正在叛逆期的小万历,表面上对张居正很恭敬,实际上内心里对张师傅又怕又恨。
所以,成年以后,一旦独掌大权,他还记着张居正的仇,必欲整一下张家。
可笑的是,小时候万历曾经对张居正说过,张师傅死后,张家的子孙我自会为你看顾,谁知道他是这样看顾的:抄了张家,逼死张居正长子,另一个儿子投井自杀未遂,张家被封闭多日,没粮食吃,饿死不少人。
其次,万历皇帝贪图张家的财产。万历皇帝是历史上有名的贪财皇帝,按说,他贵为皇帝,天下都是他的,他怎么还缺钱呢?因为张居正管的严啊,对于他的皇宫内部用度加以一定限制。
张居正实行改革,确实为朝廷敛财不少,然而那都用在了治理国家上,比如北方预防蒙古各部的用兵,比如全国卫所的治理,河道的治理,各处的赈灾,所以皇宫没那么为所欲为的使用金钱。
万历皇帝穷奢极欲,他缺钱啊。
万历皇帝贪财还跟他的母亲李太后有关系。
李太后家是商人,商人算计的本能也被李太后带进了皇宫,传给了万历。为了贪财,李太后跟万历还曾借着万历弟弟潞王的大婚大肆敛财。一个皇家,为了贪财,都算计到这个地步了。以至于,后来,万历的大臣,上了奏疏,想得到万历的批示,大臣们得拿钱贿赂万历皇帝。
张居正死后,万历大权独揽,立刻就除掉了三座大山之一的内监冯保,其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万历恨冯保,冯保曾经帮助李太后监视万历的一言一行,另一个是有别的内监告诉万历,说冯保跟张居正联合贪财,家里堆满了金银珠宝。
万历于是把冯保贬到了南京,并派人去抄了冯保的家,果然抄出了大量黄金白银,由此,万历尝到了抄家的甜头。
此时,张居正的仇家开始制造流言,说张居正贪了二百万白银,藏在了老家江陵。
万历一听,蠢蠢欲动,此时张居正的政敌也开始攻击已经死去的张居正,万历抓住机会,派内监和大臣风风火火就杀到江陵,将张家封闭,并严刑拷问那二百万白银的去处,因此,逼死了张居正长子,另一个儿子投井自杀未遂。
第三,政敌的攻击。这个不消多说,张居正改革,得罪了一大堆人,他们在张居正死后开始集中攻击张居正,万历皇帝刚刚亲政,自然要立威权,树典型,张居正这个刚刚去世的权臣就是个好靶子,新仇旧恨就一起来吧。
明神宗清算张居正,是不是他权势足以威胁到皇帝了?
据一些以正史为题材的小说或者分析中,都提到过一件事,这件事虽然不是明神宗清算张居正的主要原因,但多少可能是其中之一。
为明神宗清算张居正,我专门写过一篇图文的。
在我看来,张居正对明神宗是没有私心的,这个人是一个纯臣,是一心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挽救大明江河日下的情况的。
但是张居正在明神宗登基以后,作为帝师,确实没有注意神宗作为皇帝的尊严。
最终在他死后被清算,总结出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张居正没有顾及处于秦春叛逆期的小皇帝的感受
张居正是一个严师,一心想把小皇帝教育成自己心中的明君,所以对十岁即位的小皇帝十分严格,所以在小皇帝心中就像现在的小学生害怕班主任一样。同时,明神宗的母亲李太后对张居正十分信任,也一样对小皇帝的学业很看重。但是,十岁的男孩子是非常好动的。所以小皇帝时常会出现贪玩的情况,即使可能只是玩个斗虫子等在老板姓眼里平常不过的小游戏,都会让太后和张居正如临大敌。于是,每次贪玩被太后知道以后,会被严厉的训斥,而张居正也会上奏劝谏。时间长了,小皇帝觉得自己束手束脚,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在深宫之中,本来玩的东西就少,这样一来,小皇帝更加觉得压抑。
张居正的改革触动了一大批高官显贵的利益,所以很多人诋毁张居正,这些人买通宦官,会在小皇帝耳边吹风,说张居正坏话。
张居正的改革,触动了一大批的既得利益阶层和贵族,这些人恨不得对张居正扒皮抽筋。他们买通了小皇帝身边的宦官,没事就在皇帝耳边吹风,说张居正劝皇帝说国事艰难,要节俭,很多小皇帝想做的事情不让做,连李太后想建佛堂也不允许,居心叵测,但是他张居正自己的生活奢华无比,这是欺君,说一套做一套,是伪君子等等。虽然万历当时不信,但是俗话说三人成虎,听得多了自然会有所怀疑,这些怀疑被藏在心底,等着发芽的那一天。
张居正和李太后的关系
首先,张居正和李太后一定是清白的,这个毋庸置疑。但是为什么会有这个传言出来呢?
这一节,在野史中都提到李太后对张居正有些情愫。原因有以下几点:万历即位之时,李太后刚刚28岁,这个年纪是很年轻的,现在的28岁未婚女性一大把。而张居正这时学富五车,能力也强,长得也很伟岸。正是因为这样一个背景,使传言有了基础。
其次,李太后对张居正是非常信任和依赖的,一应国事都交给张居正,并且自己多次对小皇帝说张先生一心为国一心为我们母子,你要信任张居正。
最后,还是那个原因,就是张居正的改革得罪了太多人,这些政敌抓住一切机会打击张居正,造出这样的传言就是为了在皇帝心中埋下仇恨的种子,他们成功了,明神宗在清算张居正时,李太后质问小皇帝为什么要这么做,小皇帝反过来话里话外质问母亲和张居正的关系时,李太后十分震惊,从此不再管前朝政务,隐匿后宫了。
明神宗心中对张居正彻底的分道扬镳,是罪己诏事件。
万历在有一次喝多了酒,命两个由自己的贴身太监找来的两个漂亮宫女唱曲给他听,宫女说自己不会,万历大怒,差点把宫女杀了,好在后来只是割去了宫女的头发。没想到的是,这一切被太监报告了李太后,李太后赶到现场,看见皇帝饮酒作乐,宫女又衣冠不整,愤怒不已。当即要在太庙前废了小皇帝。后来在陈太后求情下,在明神宗万般认错的情况下改变主意,但是要求张居正为明神宗起草罪己御札。罪己御札是不能随便写的,因为写了就要登上朝廷邸报,发往全国各地,那么这个小皇帝做的桃色丑事全天下人就都知道了。小皇帝希望张先生能劝谏母亲,可惜的是,张居正没有这么做,他奉太后之命,替小皇帝写了罪己御札,而且御札中并没有帮皇帝做隐瞒,一五一十把事情说的明明白白。明神宗看过以后,心如死灰,但是什么也没说,签发了出去。
从此,明神宗对张居正从内心深处,彻底与张居正分道扬镳了。之前埋在心底的不满和怀疑开始生根发芽,并且在身边有心人的浇灌下,越来越大。
最终导致在张居正死后,明神宗立刻对他进行了清算。
明神宗清算张居正,是不是他权势足以威胁到皇帝了?
万历皇帝清算张居正的时候,张居正已经去世了。万历皇帝做的这件事,是有些让人不太明白的。
我们知道,皇帝之所以要清算某个大臣,无非是这个大臣专权,影响了皇帝的“自由发挥”,让皇帝无法实现中央集权。因而必须要把这个权臣扳倒,权力才会回到自己手中。
(张居正剧照)但是,张居正已经死掉了,已经不可能对万历皇帝的权力构成威胁了,他为什么还要清算张居正呢?
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类似的情况。
霍光没死的时候,朝中大事小事都是由霍光做主,并且还把自己家族里的很多人,都放在朝廷中当官,形成盘根错节的权力网。汉宣帝非常不高兴。不过,汉宣帝虽然不高兴,但由于霍光及其家族权力太大,所以他也把霍光没有办法。霍光一死,汉宣帝就开始清算,把霍光家族的人一网打尽。
汉宣帝之所以要这样做,无非是想夺回权力,所以我们还是比较理解的。
不过,汉宣帝虽然把霍光家族一网打尽,但是他并没有否定霍光,而且还让霍光进入了麒麟阁,这就是汉宣帝对霍光的充分肯定。汉宣帝这样做,也让很多人对汉宣帝很有好感,历史上对汉宣帝的评价也比较高。
万历皇帝虽然说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不过他所遇到的情况,与汉宣帝遇到的情况,区别还是很大的。因为张居正并没有像霍光那样,让他的家族盘踞在朝廷中。朝廷中当然有一些张居正的部下,但是也并不是很多,也没有绝对掌控朝廷,对万历皇帝的权力不构成威胁。也就是说,张居正一死,实际上权力就已经回到了万历皇帝的手里。
(万历皇帝剧照)既然权力已经回到万历皇帝手里,万历还有什么必要打击张居正,抄张居正的家,流放并饿死张居正的家人呢?
而且,万历皇帝这样做,其实还是有些得不偿失的。因为当时万历皇帝还想对张居正进行开棺鞭尸。这件事在朝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很多人都上书万历,认为不应该这样做。万历皇帝遇到的阻力太大,因而才最终不了了之。
可以说,汉宣帝对霍光的处理,获得了朝中大臣的拥戴。而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处理,却在朝中引起了反感。
既然如此,为什么万历皇帝还要这么做呢?
其一,万历皇帝的成长阴影。万历皇帝由于是小皇帝,张居正在当首辅的时候,既要处理朝廷的大事,又担负着教育万历皇帝的重任。
万历皇帝小时候特别调皮,不喜欢学习,贪玩好耍。他的母亲李太后把他根本没有办法,于是就经常吓唬他,说,如果你不专门读书,就把张居正找来收拾你。而且确实经常把张居正找来解决问题。虽然张居正每次也就是跪在地上,苦口婆心地劝说万历皇帝,并不敢怎么样他。但是,这无疑在万历皇帝心中,引起了对张居正极大的反感。
这种反感是万历皇帝成长过程中的一道阴影。张居正活着的时候,他把张居正没有办法。张居正一死,他立刻就开始报复张居正,要对张居正进行开棺鞭尸。
(李太后剧照)其二,明朝激烈的朋党之争。明朝由于没有宰相,因此朋党权力之争特别严重。
为什么严重呢?道理很简单,如果有宰相,毕竟宰相的职位在那里,大家就算对宰相不满,也还是比较听宰相的话。但没有了宰相,大家的地位就都是差不多,都是阁臣。虽然有个首辅,但是首辅地位和其他阁臣是差不多的。既然都差不多,凭什么我们得听你的?
而张居正活着的时候,他是比较专权的。专权的意思,显然就是会代表一个朋党,打压另一个朋党。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专权的目的。但是张居正去世后,另外这个朋党要站起来,自然必须把张居正所代表的朋党打下去。打下去了,才能形成新的权力中心。所以,他们才会猛烈攻击张居正。
其三,万历皇帝要破坏张居正的形象。万历皇帝为什么要破坏张居正的形象呢?
因为张居正活着的时候,他是一个中心。大家都知道这是个中心,万事都应该听张居正的,张居正说了就算。
现在张居正去世了,照理说,万历皇帝就做大了。其实不一定,因为别的大臣可能会效仿张居正,形成一个新的中心。万历皇帝当然不愿意这样的情况在朝廷中出现,他想要建立自己的中心,形成自己的高度。因此,尽管张居正已经去世,但还需要破坏张居正的形象。只有破坏了张居正的形象,别的大臣才不敢向张居正学习,万历才能建立自己的威望。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等)
明神宗清算张居正,是不是他权势足以威胁到皇帝了?
千里万里路,不如读书路!
我是千河,我来回答。
明神宗清算张居正,是不是他的权势足以威胁到皇帝了?想弄清楚这个,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下张君雅这个人物。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汉族,幼名张白圭。明代湖广江陵人,时人又称张江陵。
明史记载:“张居正通晓天下大事,勇于改革,敢于创新,不怕威胁。
张居正是整个明朝臣权达到最顶峰的人,也是整个明朝宰辅里最有作为,一条鞭法政策。延续明王朝五十年!
张居正-影视剧照
万历元年,张居正开始了他的改革之路。第一件事情就是整饬吏治。加强对官吏的考核,裁减冗员,节省朝廷的俸禄开支。还要求年仅十岁的皇帝勒紧裤带,和大家一道过紧日子。
如果一起这样,那也不打紧,齐心协力度过就过去了。
张居正教导万历皇帝朱翊钧勤俭节约,张居正是万历皇帝的老师,又是内阁首辅,在万历皇帝十年前,张居正说什么皇帝就做什么,万历对张居正感情很深,是师父,又像是父亲一样。所以张居正对于万历皇帝节俭的要求,万历皇帝一丝不苟的执行,比如在1579年(万历七年),万历皇帝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做光禄寺御膳之用,张居正上疏说户部收支已经入不敷用,“目前支持已觉费力,脱一旦有四方水旱之灾,疆场意外之变,何以给之?”并要求万历皇帝节省“一切无益之费”,万历皇帝就下诏免除了这十万两银子的开支,就连宫中的上元节灯火、花灯费也免除了。张居正一直要求皇帝勤俭节约。可后来发生了一件世人所知的事情,张居正的父亲去世,张居正回家乡服丧丁忧,有史料记载说张居正乘坐一架32个人抬起的大轿子,据说轿子里面可容纳1室1厅1卫,有两个仆人专门照应,沿途还要有茶水招待,通观整个中国历史,包括皇帝的銮驾在内,都没有这样奢侈的。而张居正却就这样一路从京师到达他的老家湖北江陵。
还有一次,张居正教万历帝《论语》,万历帝将“色勃如也”的“勃”字念成“背”字,张居正正襟危坐,中气十足地纠正要念“勃”,当时就把万历帝吓得惊慌失措。
通过以上种种事情,张居正在万历心中绝对是相当有权威的,张居正在世时,万历对于张居正是绝对的言听计从。虽然整个万历十年都是张居正当家,但万历从来没有这种清算张居正的想法,当然当时也没有实力。
万历九年三月,张居正正式向神宗提出了“乞休”的请求,当时神宗已经18岁了。但是神宗皇帝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他毫不犹豫地下旨婉言慰留,并恩赐“白金麒绣御膳坐蟒”等贵重器物,以达诚意。这“坐蟒”就是袍服正襟用金丝彩绣蟠蟒图案,因龙、蛇同源,坐蟒袍服一向唯有王公贵戚才可着装,这种恩赐,对张居正不啻是一种极大的褒奖。
俩天后,张居正再次上疏乞休,怕不批准。于是张居正说:我很累,想休息会。请会长假吧。如果皇帝有需要在召唤我!
本来万历已经同意,但由于李太后要强留张居正等原因,张居正最终还是留了下来,不辞劳苦地一干又是两年。
张居正-影视剧照
万历十年六月二十日,一代能臣名相张居正病逝,年仅五十八。神宗听闻后罢朝,赠上柱国,谥“文忠”。
四天以后,张居正改革期间任用的一批官员被革职,紧接着万历皇帝下旨抄其家、夺其爵,子孙被流放。也就是万历只能等张居正死后才敢,才有能力,才需要清算张居正,这是杀鸡给猴看。让所有大臣看看。
君永远是君,臣永远是臣。
明神宗清算张居正,是不是他权势足以威胁到皇帝了?
一看到这个题目,我就有些瑟瑟发抖。说到底,张居正生前还是一心为国,助君治政,但死后却遭到清算,遭遇之惨,实在令人愤慨。
张居正经过多年的官场摸爬滚打,终于明白:要想实现政治抱负,就得“弄权”张居正刚出道的时候,正值权阉严嵩与夏言斗法。朝臣都忙着站队,根本没有心思干活。
当时还有些楞头青的张居正离权力核心还有很远,没有资格参与 这场政治斗争,所以有大把的精力和时间去思考一些别人没有思考的问题。
张居正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上疏《论时政疏》。但奏疏递上以后却有如泥牛入海,许久也没有一点动静。
张居正认为:以他现在的地位,根本无法对朝政施策能有任何的改变,要想施展抱负,必须要有足够的权位才行。而他当时只是一个小小的翰林,人微言轻,没有背景,也没有人赏识,于是他在翰林院混了几年之后,觉得升职无望,干脆称病辞职回家,闭门读书。
张居正的父亲是个落魄秀才。正如许多为人父母一样,将自己”失落的梦想”强加于子女身上。张居正的父亲经常在他的耳边絮叨,大意就是:儿啊!你可不能回来啃老啊!你看谁谁谁家的小孩以前还不如你,现在也有出息了,在京城做大官,你得奋起直追啊!
张居正思来想去,觉得这样下去也确实不是什么办法,他可不想像父亲那样,整日唉声叹气地过完下半生。于是张居正于1557年又回到翰林院就职。
这一次,张居正不仅变得成熟了,而且变得圆滑了。他左右逢源,上下打点,很快就在朝廷为自己赢得了一席之地。
后来,他在恩师徐阶的推荐下,正式进入内阁,参与朝政。1567年,他上疏《陈六事疏》。这一次,皇帝倒是有了反应。不过,就仨字——知道了。
张居正此时似乎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推动改革的最好方式,不是由皇帝去主导,而是要由自己主导。他想: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必须得是首辅大臣,能调动各种资源,并能掌握改革的主动权。
后来首辅大臣高拱与太监冯保的权力争斗达到白热化,岂知鱼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一场交锋中,却让张居正捞了个上岸。他击败了高、冯二人,如愿以偿的当上了首辅。
(首辅大臣张居正)
张居正就任后,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但张居正却过分独揽大权,几乎形成“垄断”,这为他死后被清算埋下了祸患。
张居正弄权,在众多大臣心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明神宗即位时,年仅九岁,无法理政。他的父亲明穆宗在临终前,将后事嘱托于次辅张居正、首辅高拱,让他们辅佐年幼的太子朱翊钧。后来,高拱竞争败北,另一阁臣高仪也病卒了,张居正就成了内阁中唯一的顾命大臣,他的地位无人可与之匹敌。
张居正独揽大权后,任何人都感觉得到他的威胁力量。用他自己的话说:“宫中府中,事无大小,都由我一人掌管,没有一件事能逃过我的眼睛 ”。又说:“宫府之事,事无巨细,都由我做主,由仆人去办,没有人敢去干预 ”。
张居正治政和执法都相当严明。在政治上,他实行考成法,以“尊王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淘汰并惩治了一大批官员。在执行上,他“信赏罚”、“持法严”、使赏罚有度。
比如:黔国公沐朝弼屡次犯法,按照律法应当逮捕。但当时朝廷與论普通认为此事难办。张居正使用铁腕手段,立刻改立沐朝弼的儿子承袭爵位,并派飞马将沐朝弼捆绑,押往京师,幽禁在南京。
而嚣张一时的沐朝弼竟然至始至终没有做一点反抗,这让朝臣们对张居正的威严不得不叹服。
张居正权力之手似乎伸得太长,让明神宗很不爽由于李太后的强力支持,加上年幼的明神宗对那分不清、理更乱的朝政感到头疼,便放手让张居正处理一切事务。明神宗就如同一个傀儡皇帝,只会批那一条红杠杠,叫一声“钦此”。
(明神宗)
但非朝政事务时,明神宗还是有一些“要求”的,但也会遭到张居正以各种理由加以拦阻。
比如:明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以备“光禄寺”御膳之用。张居正据理力争说,户部收支已经入不敷出。“目前支持已觉费力,倘有四方水旱之灾、疆场意外之变,何以治之?”
他要求明神宗节省“一切无益之费”。后来,张居正还禁止慈庆宫、慈宁宫的重修,停输内库供赏,节省服膳费用。更让明神宗接受不了的是:张居正将万历安排在晚上的课程改到了白天,说是可以免除晚上的“灯火费用”。以致宫内害怕点蜡烛。
等到明神宗逐渐长大成人,他不想在大臣的制约下,简单地“履行公事”。他亲政的想法越来越强烈,他想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皇帝,他对张居正的独断专行越来越感到不满。
明神宗对张居正的清算张居正死后,明神宗挪一挪筋骨,甩一甩手臂,庆幸自己终于可以甩开膀子,安照自己的意愿大干一场了。
有人揭发在高拱与冯保权力争斗过程中,张居正与冯保有权钱交易。明神宗将冯保发落南京,查抄其家。
(太监冯保)
又有七名官员联名弹劾潘晟,潘晟是张居正生前所荐。于是,众臣纷纷将矛头对准了张居正。这时候,张居正已成众矢之的,对张居正以及与他生前来往密切的官员的参劾源源不断。
御史张四弹劾张居正欺君蔽主、揽权树党,列举了十四条罪状。明神宗抓住这一机会,对张居正进行了彻底的清算。张居正的儿子张简修、张懋修被贬为庶民,张敬教被逼自杀。只有张居正年已八旬的老母得以恩典。
明神宗剥夺了张居正的一切封赠、谥号,查抄其家产。张居正家族后来倾家荡产,凑足黄金一万两,白银十万两上缴,才得以了结,才使明神宗的清算行为得以刹车,才免除了张居正被开棺鞭尸的厄运。
直到天启二年(1622年),近半个世纪后,明熹宗才为张居正平反昭雪,复官复荫。
结束语作为张居正,身为首辅,受先帝所托,有李太后的大力支持,主理朝政无可厚非。他所揽之权,即是神宗所赋予的权力,这是他报效国家的需要。
且他并未谋逆篡位,他没有取而代之的想法,他还是兢兢业业忠于朝廷,忠于国家。
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张居正事无巨细,均要插手。其他大臣,均没有了处政的机会。甚至连皇上明神宗,也对他甚为忌惮。这便形成了“垄断” ,必然引起朝臣们和天子的不满。
张居正的专权,便是明神宗的失位。这样,张居正和明神宗在权力上就成了对立面。等到张居正死去,明神宗长大成人能主理政事时,对张居正的清算也就在所难免了。
唉!我现在心里也很矛盾,明神宗在张居正死后对他进行清算,到底是支持呢?还是支持呢?
反正张居正对明迋作出了巨大贡献,死后却很凄凉,甚至其家族也遭了殃。我感到痛心!
明神宗清算张居正,是不是他权势足以威胁到皇帝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名臣张居正在任内阁首辅十年中,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辅佐明神宗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使明王朝日益腐朽的统治逐渐有了复兴的迹象。关于张居正,总是有两种相反的观点。有的人说他廉洁奉公,有的人说他中饱私囊;有的人说他赏罚分明、公正无私,有的人就说是偏袒亲友、敌我分明。虽然张居正是褒贬不一的时局人物,但他确实是一心为国,忠贞不二,他辅政期间的一些措施也确实起到了作用,革除了侵入大明王朝肌体的弊病。那么为什么张居正死后遭到明神宗朱翊钧的清算呢?
张居正死时,明神宗朱翊钧已是近20岁的青年了。在痛哭流涕之余,朱翊钧隐隐约约也感到了些许的轻松。那位令人敬畏的张先生终于走了。不久,万历帝逐渐听到了不少他原先根本无法听到的言论。张居正的反对派开始试探性地放出风声,旁敲侧击地把张居正的所谓种种罪行揭露出来,丑化其形象。朱翊钧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原先那位令人敬佩的“张先生”的形象,已逐步在脑海中消失,代之而来的是欺君毒民、接受贿赂、卖官鬻爵、任人唯亲、放纵奴仆、凌辱缙绅的奸臣形象。
于是明神宗朱翊钧选择先从张居正所谓的同党冯保下手,籍没冯保的家产。在冯保家中被抄出财物之多之精,大大出乎朱翊钧的意料。既然太监冯保尚且能积下如此财物,那么朱翊钧自然有理由相信,张居正的家产肯定是一笔天文数字。联想到张居正生前对他的那种“道貌岸然”式的严厉教育,以及由此而受的委屈和羞辱,朱翊钧当时的心境是不难想象的。
再加之朱翊钧早已耿耿于张居正的震主之威。当时很多人包括朱翊钧的生母李太后将张居正比作汉朝的霍光,霍光是什么人?要知道他可是做过废立皇帝的事情的。据说,有一天朱翊钧正在读书,念到“色勃如也”时,误将“勃”读成了“背”。突然听见身边一声大吼:“这个字应该读‘勃’!”张居正这一声大吼,让年幼的朱翊钧真的有些“勃如”了。但碍于张居正当权,没有发作。但从此之后,张居正在朱翊钧心里便不是敬爱,而是敬畏了。
从古代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上讲,张居正辅政十年,大权在握,可张居正手里的大权,说到底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大权。相权的膨胀必然是皇权的衰落。在权力上,张居正和明神宗朱翊钧是对立矛盾的。张居正独握大权,在明神宗朱翊钧的心里便是一种蔑视主上(篡权)的表现。这可是说是所有古代帝王的逻辑!那么张居正死后,明神宗朱翊钧拿回了本来就属于自己的权力。
新时代的开启,明神宗朱翊钧心里想的是:你们这些以前说张居正好的大臣,现在应该俯首帖耳,一致称颂朕圣明了吧。我的所作所为必定比张居正强,而且我要贬低张居正,抹杀张居正的功绩,让大臣们知道到底谁才是高高在上独揽大权的皇帝。于是,明神宗朱翊钧开始寻找一种复仇的快慰。
最后,明神宗朱翊钧下令抄张居正家,并削尽其宫秩,迫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还差点刻棺戮尸。张居正的家属饿死的饿死,自杀的自杀,流放的流放,逃亡的逃亡,落得可悲的下场。然而国难思良将。国衰思良臣。天启二年(1622年),明神宗朱翊钧的孙子明熹宗朱由校在位时,为激励臣下,才想起昔日的大功臣张居正,予以复官复荫,然而一切俱已晚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