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遭遇大旱都怎么办啊,哪怕是如今遭遇大旱尚且如此棘手,没有水求也求不来啊?

像今年山东,降水特别少,浇地都没水,井也干了,不少种植的农作物都几近旱死了。 这还是几千年后的今天呢,古代的话,没法想象了哎

古代遇到旱涝大灾,一方面是看官府的对策,另一方面是老百姓自己想对策。

对于古代朝廷来说,农业是头等大事,所以在预防旱涝大灾方面,历朝历代都当作官方重要的事务。这方面的做法,无非分三个阶段,就是旱涝发生前的预防,发生时的应对,和发生后的处理。

旱涝发生前,最重要的事,自然就是兴修水利,特别是对黄河这条猛兽之河,更是历代朝廷犯难的大事。古代也有水库,虽然不像现代调度的这么发达,然而,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能预防大旱大涝。

例如,明朝海瑞在地方上治理吴淞江,将吴淞江拓宽以后,江水顺利引入大海。通过这次治理,吴淞江周围几个县,竟然十多年没出现过旱涝灾害,这在古代是极其罕见的。

再比如,在收成好的年月,由地方政府出面,设立仓库,雇佣富农维护,多储存粮食,万一发生旱涝大灾,就把粮食借给老百姓。

对古代朝廷来说,人的饮用水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农业用水,万一遇到大旱大涝,土地收成锐减,势必造成饥荒,造成饥荒死人虽然很棘手,更棘手的是流民,是农民造反。

所以,官方设立粮仓,防止饥荒过度,流民太多,才是他们的重中之重。这也反映了古代统治者不顾百姓死活,只顾着他们的统治稳定。实在黑暗。

对于已经发生了旱涝灾害的地方,朝廷又是怎么应对的呢?无非三板斧!

一板斧,派大官甚至皇帝自己,亲自向上天祈雨或者禳灾。

《水浒传》开头,为什么108个星君被放出来了?因为发生了瘟疫,皇帝派大官去道观里向上天祈祷禳灾。一般,旱涝大灾之后,就会伴随着瘟疫。

二板斧,赈灾,赈灾的方法前面讲过了,一方面是通过水利调节,一方面是开仓放粮,救济百姓,还有就是减免百姓赋税。

如果大家翻过《二十四史》,特别是唐宋以后,你会发现,在史书里,大灾之后,往往随之记载下的是皇帝又减免灾区百姓的赋税。少则一年,多则三年五载。

需要一提的是,有些地方赈灾的粮食,不是免费送给百姓的,是借贷给百姓的,等灾年过去,到了丰年,百姓还得把粮食还回去。

三板斧,控制流民,治理瘟疫。

在古代,大旱大涝这种灾害,对于靠天吃饭的农民来说,一旦发生,必然伴随着饥荒,饥荒的后续就是流民。

看过冯小刚的《1942》的都知道,当初河南的流民,逃荒的人数有多么疯狂。老百姓面对天灾,无力反抗,又不能等死,只能逃荒,一逃荒,在朝廷眼里就成了流民。

不但庙堂上的人会重视,地方官遇到这种事,也是枕戈待旦。因为流民扎堆,对他们来说,容易形成农民造反啊。对地方官来说,对流民赈灾是赈不过来的,所以最好不让流民跑到自己的地界,万一造反发生在自己的辖区内,乌纱帽恐怕就保不住了。

据《明史》记载,宣德年间,荆州襄阳等地发生大旱,竟然有90多万流民涌入山中,被一个叫李胡子的河南新郑人登高一呼,就造反了,随着大旱的继续,周围聚集的流民高达150万人。虽然最后起义被明朝朝廷镇压了。

可见,流民一旦行成,威力有多大!

另外,流民涌出,还伴随着另一个更大的问题,那就是瘟疫。既然是流民,就是没有食物的人,就会死人,死的人多了,就会形成瘟疫,古代医学不够发达,碰上瘟疫,往往死一大片,连好人也会被感染。所以地方官对他地的流民都是严防死守,流民无奈,只能往山里跑。

这是古代朝廷对付大灾大旱,那么,普通老百姓怎么办?

他们比朝廷无奈的多。老百姓靠天吃饭,一辈子种田,也不敢保证年年丰收,再加上各种苛捐杂税,能保命就不错了。万一来一场大旱或者大涝,不但收成没有了,可能连命都保不住了。

所以,遇上大旱,老百姓首先是敬天。由村里的族长巫婆,或者有权威的人士带头祈雨。

我小时候,就跟着大人求过雨。那是清明前后,大旱,好多天没下过雨,河里也早就干枯了。眼看着地里的麦子就要旱死了。

村里决定求雨。我跟着爸妈,跟在村里的大部队后面,前面是村里的长辈,手里拿的应该是柳树枝,我那时候太小,对这些细节记不清了。

我只记得,那天早晨,在村西头十字路口,烧了一堆大火,村里人,跟着长辈围着火堆一人转了三圈,然后下跪,求雨。很多细节我都记不清了,我那时候太小了,只是觉得好玩。

从早晨,到下午,一点雨也没求下来。

古代人也是这么靠天吃饭的。还好,现代有了科学技术,机井越打越深,庄稼可以及时灌溉了。不用等到政府开闸放水了。

古代是打不了深井的。连拉水都没法拉。我小时候跟着大人,拉过水,跑到老远的水坑里,用农用三轮车,装上大大的水袋子拉水,然后浇快旱死的棉花苗。一棵一棵,用盆子、桶、水瓢接了水浇。

古代老百姓不行,他们唯一的出路就是逃荒,做流民,要不然就是等死。等着朝廷赈灾,恐怕一家人,十口都等死八口了。

逃荒做流民,也不是漫无目的的。有的人聪明,就逃到有水的滩地,河边,有的人投靠亲朋好友,有的人往城市里涌,有的人往山里跑。都是为了活命啊。古代的老百姓要生存,不知道有多难!

当然,有不走正道的,去做盗贼。也有团伙作案的,像梁山好汉一样,打家劫舍,跟官府和达官地主富豪借粮食。

甚至于,由于某个地方发生大旱,导致当地驻军军饷匮乏,朝廷的军队也跟着老百姓一起造反了。例如明朝崇祯年间,陕西大旱,当地驻军因为缺乏军饷,竟然跟流民合流,造起反来,攻取了很多城池。

古代老百姓抗旱,没有现代的科技,所以基本没有什么好办法,只能逃荒做流民。

古代遭遇大旱都怎么办啊,哪怕是如今遭遇大旱尚且如此棘手,没有水求也求不来啊?

以前逢大旱都是向神仙或老天求雨,

小时候爷爷讲解放前一次旱情非常严重,县长陪着求雨的人群抬着佛爷上山取雨,老家大山顶有一眼神泉,不管是涝是旱泉里的不多不少,大家顶着烈日不允许戴草帽,到了山上后一番祭祀仪式文书后,将一瓶子倒着立到泉里,一柱香功夫瓶里进有半瓶时算成功,三天后一场大雨解除了干旱的威胁,我记得的几次干旱都是村里老人在庙里跪拜求雨,基本上都是有应,山崖上青烟出来变成云,很快将山头 笼罩,雷鸣电闪一场二十分钟半小时的偏雨就好了,范围不大也就我们四个村的面积,受一方香火保一方吉祥,农村人迷信也是有原因的,也是生存的逼迫,如果不靠天吃饭绝对也不迷信,🌹🌹🌹🙏

古代遭遇大旱都怎么办啊,哪怕是如今遭遇大旱尚且如此棘手,没有水求也求不来啊?

【惊闻山东部分地区遭遇干旱,只能祈求老天能够给当地赐雨了!山东不是东海龙王治下么?最近是不是各大龙王都来南方开会了,玩忽职守啊!】

开篇先来段玩笑话!让大家在这样沉重的话题下也能轻松一点!因为回答这个问题,实事求是的来说,在面对干旱这样灾情的时候,不论是哪个朝代,不论是哪个个人,真还没有更多的办法!

一个地方出现严重干旱的情况时,在古代和现代还是有些做法方面的区别的!

在干旱发生时,古代从上至下,都俨然成了神棍!上至皇族大卿,下至黎民百姓,都对上天无比虔诚,杀猪宰羊,各种仪式,就为求到雨水缓解干旱!

而实际上,权贵会利用手中特权多占本就稀缺的水资源!无序状态也会使有限的水资源快速地耗掉!更广大的民众就只能远走他乡流浪乞讨!历史书中记载的几次关中特大旱,每次都造成人口的急剧减少!所以,以前朝代的干旱不仅会让农业生产遭受灭顶之灾,而且连人畜饮用水都无法保证,灾难让民众陷入生死边缘,饿浮遍地,灾难深重!

而在我们现在,遇到少雨干旱的时候,当局首先会在抗旱上想更多的办法,全国减灾委领导各地防汛抗旱指挥部就是专门应对自然灾害的!

在遇到少雨引起干旱的时候,会调动气象部门做好天气准确测报,科学掌握天气动向;及时使用人工干预当地气候,在出现积雨云时使用气象弹人工增雨!

接着做的是调水。会根据地理及水利条件,及时做出对水库水资源的调度用来抗旱保农业生产!

如果仍然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那就会做出及时的抗旱方向调整:由保农业生产转向保人畜饮用水,必要时采用消防车外地运水保民生,对于旱灾引起的农业生产绝收,国家实行救灾支援,民政救助,保险赔付等等后续配套!确保人民受灾不受难!

这也是到了现代,即使发生特大干旱,也没有造成受灾地区人口急剧减少或被迫逃荒这类悲惨事件!这就是制度的优势,国家强大的保障!值得我们深思和珍惜!

欢迎不同意见留言讨论!感谢您的阅读点赞、收藏转发!

古代遭遇大旱都怎么办啊,哪怕是如今遭遇大旱尚且如此棘手,没有水求也求不来啊?

能有什么办法,靠天吃饭吧!有人不是说三年大旱也饿不着吗?就看天罚不罚人吧!

古代遭遇大旱都怎么办啊,哪怕是如今遭遇大旱尚且如此棘手,没有水求也求不来啊?

首先感谢邀请!古代遇到大旱会怎么办?下面我来说说我的一些个人见解!

通过查阅历史书籍看到,古代的中国是以农业为主,水呢又是农业生产的命脉。从小的来说,它直接影响农民的日常生活,往大了说就会直接影响一个朝代的存亡。

古代遇到大旱最主要的处理方式就是--求雨!每当遇到大旱,个个朝代的皇帝都要设祭坛祭祀祷告上苍,祭祀时,贵为一朝之君的天子也要像龙王下跪,向龙王求雨。而在中国民间,农民普遍认为,天旱是因为得罪了龙王爷,为求龙王爷开恩,不再怪罪赐雨人间,就会举行一些各种各样的祭祀、祈祷仪式来求雨。这是唯一的一种方式!

好了。 谢谢邀请。以上就是个人的一些见解!有什么要补充的再评论区下面留言!

古代遭遇大旱都怎么办啊,哪怕是如今遭遇大旱尚且如此棘手,没有水求也求不来啊?

我国古代如何抗旱

据邓拓先生《中国救荒史》中 的统计,我国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 1959年的2165年间发生的5258次灾害 中,水灾1037次,旱灾1035次,位列 所有灾种的前两位.两大灾害中,较 之重大水灾常造成瞬间爆发性破坏相 比,重大旱灾则往往绵延数年,而且 对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产生持久性 的破坏.从灾前预防看,中华文明对火异 气候的关注使我们很早就有了对气候 的观察与记录,积累了大量的有关干 旱与旱灾的资料,有利于我们对旱灾 的认识与防治.早在秦汉时,向中央 朝廷汇报降水情况的"奏报雨泽"就 成为一项制度,是地方官员职责的重 要内容.而且先祖们对各历史时期由 于过度开发所造成的生态问题也颇有 警觉.早在秦汉时,贡禹在探究当时 灾患频仍的原因时,就敏锐地指出: "斩伐林木亡有时禁,水旱之灾未必 不由此也."至明清以后,相关的记 载与言论也更加丰富而深刻. 当然,最有效的预防干旱的措施莫过于水利工程的兴修.古代的抗 旱水利既有凿井开渠等一般性农田水 利建设,也包括运河漕运及河道疏浚 等大型水利工程.由于中国古代文明 前期的重心在北方,相对缺水的北方 地区也开挖了大量的水利工程抗旱解 涝.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着名的水 利专家郑国在关中开凿了郑国渠,是 关中最早和最大的引水灌溉工程.它 沟通泾水和洛水,全长150余公里, 灌溉农田40000余顷.它不仅解除了 干旱威胁,还提高了土壤肥力和农作 中国减灾58一陈群物亩产量,使关中自此成为"沃野, 无凶年"的福地.当时魏国西门豹与 史起引漳水溉邺的漳水十二渠,也是 一项创造性的水利建设,对河北地区 的排解旱涝起到重要作用.西南地区 的成都平原则有李冰父子修都江堰水 利工程,集灌溉与防汛为一体,使成 都从此成为"天府之国".两汉时 期,作为政治中心的关中,其农田水 利网更为密集,修建有大量的人工灌 渠,如郑白渠,六辅渠,龙首渠,漕 渠,成国渠,灵轵渠等.中国历史上 的所谓盛世时代无不重视水利工作的 兴修与维护.定都长安的隋唐帝国的关中水利网也更为完善.备荒粮食的储存也是防灾的一 项重要手段.早在汉代,中央政府就 设立了众多的粮仓,如敖仓,京师 仓,太仓,常平仓等.隋唐时的粮仓 设置更多,也更为完备."诗圣"杜 甫的名篇"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 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 廪俱丰实",正是对盛世储粮的生动 描述.此后的宋,元,明,清历代王 朝也都把储粮备荒作为重要的抗灾手 段.国家所设常平仓,义仓等,主要 用于平籴,即丰年用较高的价格买 入,灾年再用低价格卖出;如遇灾 荒,还可赈货,以此来调节灾害而导 致的粮价走高.此外,一些技术革新 也是有效的抗旱手段.如汉代采用精 耕细作的代田法和区种法,保证有限 的水肥发挥重大效用,或者调整农作 物品种,在缺水区种植耐旱作物如粟 稷或小麦等.灾时抗御与赈济对策主要在旱灾 发生过程中发挥作用.作为外部条件 的自然环境,唯有通过社会的内部条 件,才能对社会发生影响.因此,人 的行为与活动,特别是作为公共管理 组织的政府机构的行动,会直接影响 到旱灾的程度与抗旱的效果.由政府 出面,全局调配人力物力,实行系统配合,化被动为主动,对于减轻或消 除早情有着重要作用.这在中国古代 被称作"荒政",即针对灾荒的专门 政治处理行为.有学者指出,中国的 灾时抗御与赈济至明清时期,随着中 央集权国家的建立,也更加系统化, 组织化,在抵抗旱灾的过程中起了重 要作用.以清王朝为例,在中央,对 水旱灾害的管理由工部负责,其中一 项重要职责就是管理水利工程,保证 在旱灾发生时能充分发挥既有水利工 程的作用.此外,调动全社会力量参 与抗旱救灾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手 段.在清代,无论水旱灾害,政府都 要号召官民捐钱捐物,同时通过施 粥,分发钱粮,发放医药,义赈等措 施,调动全社会救灾.如果说灾时赈济只能救一时之 急,那么灾后如何尽快稳定民心,恢 复组织生产自救,重建家园则有着重 要的意义.我国历代王朝在这方面也 都建有一套比较完善的制度化措施. 首先是灾后抚恤工作,如安葬死者, 慰问死难亲属以安定民心;其次是为 灾民提供耕地,粮种,工具等生产资 料,减免赋税徭役,以恢复和发展生 产;再次是组织一些小规模,小范围 的移民,安排他们就食和垦荒,以疏 缓灾区生产生活压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