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戚继光没有像岳飞那样被奸臣害死?

难道是跟他善于交际有关吗?

戚继光没有被害死,主要的原因有两个。

一个是张居正的保护。

张居正在隆庆朝位居次辅,在万历朝位居首辅。他在掌握大权的时候,小节虽然有亏,但是在大义上,他公忠体国,维护大明朝的整个安危。

当时明朝对于北方蒙古各部的威胁,在隆庆时期,本来就已经解决的差不多了,再加上高拱张居正等首辅,重用谭纶、李成梁、戚继光这类善战的武将镇守北方的辽东、蓟门,明朝多年的北方外患,终于算是安定了下来,即便俺答小王子偶尔骚扰,但是此部在蒙古各部里,算是比较弱的,多次被李成梁等人击退。

这都有赖张居正肯重用能征善战的武将。戚继光镇守蓟门,防卫辽东,这符合张居正对北方边关的防守抵抗政策。

而戚继光为了得到重用,也有意依附于张居正这个当朝第一权相。他曾经通过谭纶,向张居正敬献多名美女和大量钱财,从而得到张居正的保护。

所以,一旦有人要弹劾戚继光,或者攻击戚继光,那么张居正就会大力保护他。

二是戚继光镇守北方边关,是符合明朝上层的意志的,所以没有人非要他死,最多是有人嫉妒他,这也只是武将或者文臣之间的争权夺势,勾心斗角。

跟戚继光防守边关不同,岳飞整天想着收复故土,这与南宋上层意志是背道而驰的,宋高宗秦桧等人,一心一意的是想跟金国和谈,岳飞就是横在中间的绊脚石,除非除掉岳飞,宋高宗秦桧等人的和谈才能继续下去。

据宋代的笔记有一种说法,金人答应放还宋高宗的母亲,条件是解除岳飞和韩世忠等人的兵权。因为岳飞韩世忠等人,此时竟然已经打到开封以东的地区了,如果岳飞他们再打下去,可能真的就把中原故土收复了。

岳飞在金人,在南宋上层某些人眼里,已经成为眼中钉肉中刺了,所以秦桧这帮汉奸,必欲置他于死地。

戚继光则没有这种威胁,他在南方抗倭,这符合明朝上层的意志,他在北方镇守蓟辽,这也符合明朝上层的意志,他没有成为一些人的公敌。

而有些人要攻击他,弹劾他,原因无非是他重用南人,重用浙江兵,触犯了他们一点点利益。

史书记载:“戚继光镇蓟门,多挟南兵从,北人嫉之,继光惧,因兵部尚书谭纶购美姬进居正,他所摹画亦多得居正指,以是畀之事权,诸督抚大臣,唯继光所择,欲不利继光者即为徙去之。”

从这一段的记述就跟明白了。有些人嫉妒戚继光重用南兵,戚继光害怕,就给张居正敬献美女,张居正就保护他,只要不利于戚继光的地方督抚,张居正就给弄走。所以戚继光镇守蓟辽十几年,北方边关平安无事。

当然,张居正不会因为戚继光给他送了几个美女就保护他,张居正是从整个明朝的安危考虑的。

除了戚继光,张居正还重用刘显、凌云翼、李成梁、张佳允等敢战能战的武将,特别是李成梁,在辽东,打了多次大小胜仗,功劳多到都封伯了。

因此史书评价张居正说:

“如戚继光之治兵,居正之任将,古今岂可多得?”

“帝谓居正运筹力,而世亦称居正知人。”

为什么戚继光没有像岳飞那样被奸臣害死?

岳飞有岳家军,戚继光有戚家军,岳飞死于非命,戚继光尽管潦倒而死,终究比岳飞下场要好一点。

岳飞为什么会被宋高宗害死呢?说到底,皇帝感到他是巨大的威胁。

首先,宋高宗觉得武将的兵权过重。当时南宋兵权,集中于几位中兴名将之手。刘光世比较早就卸去兵权;张俊政治敏感度高,率先向朝廷表示,愿把自己的部队归隶于御前军;在其他几员大将中,岳飞的部队最精良,战斗力最强,故而宋高宗对他特别防。

其次,岳飞的抗金立场与皇帝不同。皇帝不想抗金,岳飞一心要抗金,这就麻烦了。对于岳飞的抗金主张,宋高宗却认为是“飞意在附下以要誉,朕何赖焉?”在皇帝看来,岳飞抗金,是为了“沽名钓誉”。

其三,非常重要的一点。岳飞要“痛饮黄龙府”,救回二帝。这下更麻烦了。宋徽宗是已经逊位,你把宋钦宗救回来,那到时就有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到底谁才是皇帝呢?一个国家怎么能有两个皇帝呢?依长幼来排,宋钦宗多半是要复辟当皇帝,高宗的皇位还能保得住吗?

因此,岳飞的抗金立场越坚决,宋高宗对他就越防患。再加上朝廷与金人谈判时,金人指名道姓,要谈判,必杀岳飞。

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岳飞最终成屈死。

明代的武将比宋朝要倒霉得多,许多武将并不死于战场,而死于流言与陷害或者政治争斗。在戚继光之前有朱纨、张经甚至包括胡宗宪,在他之后还有熊廷弼、袁崇焕等。戚继光在晚年虽然遭清洗,还算比较幸运,只是丢了官,没有被杀。

戚继光平定倭乱后,转而镇守北疆。起初,戚继光能心无旁鹜地致力于练兵,得益于顶头上司谭纶的支持。但是在万历五年(1577年),谭纶去世了。

谭纶的去世使戚继光失去保护伞,他不得不另找一座大靠山:连皇帝都害怕的,翻云覆雨的大权臣张居正。为不使边疆事业半途而废,戚继光需要一个强有力人物的支持,这是一个无奈的选择,也是一个高代价的选择。

张居正在万历十年去世,死后不久,对他的大清算开始了。戚继光身陷其中,因他与张居正的密切关系,被指为同党,调离北疆,前往广东,包括他的弟弟及其部下也受到牵连。然而厄运却未结束,万历十二年,他被削去广东总兵的头衔,成为一介平民。

戚继光没有落到岳飞的下场,主要是因为皇帝没认为他是多大的威胁。薄情寡恩的皇帝没有给他留下什么,除了风烛残年的病躯。他回到了家乡,茕茕独立,形影相吊。曾经统领十万大军的将军,在失去一切后,度日如年,贫困与忧伤交加中,他一病不起,最后竟然在穷困潦倒中去世。

为什么戚继光没有像岳飞那样被奸臣害死?

原因很简单,戚继光对皇帝没造成任何威胁。

拥兵自重岳武穆

大家都知道宋太祖老赵是怎么得到的江山,“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但人家老赵可一直口口声声说自己是后周(见注释1)的“大忠臣”,只不过是被下属裹挟了。好嘛,得了便宜还卖乖啊这是。老赵毕竟是开国皇帝,他既然这么说,后世的臣子也就只能这么“相信”。

但这也造成一个极为可怕的后果,那就是后世只要武将有拥兵自重的嫌疑,文臣只要来一句:“当初咱们太祖可也是后周的忠臣啊!”再忠心的武将也百口莫辩,甚至越描越黑!从令西夏人闻风丧胆的狄青,到后来风波亭死去的岳武穆,无不如此。

所以,与其说岳武穆是被奸臣害死的,倒不如说岳飞是死在了宋朝皇室的“心病”阴影之下。

武圣名归戚少保

自从出了岳飞那码子事儿,宋朝以后的历代王朝就患上了“恐拥兵自重”综合症。俗话说治疗疾病不如预防疾病。此后历代王朝都采用“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预防措施。此外还会配合部队定期全部打散,进行轮换制度,形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这直接导致军队战斗力骤降,为中原王朝的后半段屈辱史埋下了隐患。

综上,到了戚继光的年代,武将基本上很难有机会做大做强,威胁不再,安全系数大大提高。

注释1:后周(951年—960年)是五代十国之一中五代最后一个朝代,从后周太祖郭威灭后汉开国(951),至赵匡胤陈桥兵变建宋(960年),后周定都开封历经三帝

为什么戚继光没有像岳飞那样被奸臣害死?

对的,戚继光确实就是擅长搞关系,靠搞这个获得了抗倭机会,靠这个在胡宗宪徐渭等人倒台之时保住了自己的身份和命。

为什么戚继光没有像岳飞那样被奸臣害死?

最大的区别是目标不同 南宋不可能在那个时候支持岳飞 因为岳飞的目标是收复山河 迎回二宗 但南宋的主体是收复山河 弄死二宗 赵构想 你岳飞牛逼把那两货弄回来他咋办 如果下面有人要拥戴那两货你怎么办? 一个朝代同时出现三个皇帝 是很危险的 内忧外患之下 宋朝很可能就完蛋了 所以岳飞是必须死的 而且岳飞死了得名 赵构得利 两全其美(声明本人很是敬重鄂国公 只是就事论事的分析)

戚继光的目标和当时明朝的主体目标完全一致 而且戚继光有能力 会来事 当然结果就不一样了。

为什么戚继光没有像岳飞那样被奸臣害死?

提的问题就有问题,岳飞是赵构害死的,秦桧只不过是全背了黑锅而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