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功成名就后,为什么势力那么大还找不到自己的亲妹妹?
势力大跟能找到自己的亲妹妹没有必然因果关系。势力大只能增大找到妹妹的可能性,而不是说势力大就一定能找到。
如果杜月笙的妹妹刻意隐姓埋名,还真的不好找,她把一切过去跟杜家有关的线索都给隐藏了,就算杜月笙派十万天兵天将,在她面前走过也未必能认得出来。
有很多人以为势力大就一定能予取予求,想做什么都能做成,那就想得太简单了。
周武王势力大吗?天下共主,但是有两个人他就无法征服,他们就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叔齐,他们二人鄙视周武王的为人,宁肯饿死也不做周朝的臣民。你如果问,周武王势力那么大,为什么无法征服伯夷叔齐,原因很简单,不是势力大就能为所欲为,有的人骨头就是这么硬,想法就是这么奇特,就是跟你对着干,你又无可奈何。你有千军万马,却征服不了两颗人心。
历史上关于建文帝的下落,一直是个谜,假如他活着,明成祖那么大的势力为什么还找不到他啊。明成祖的势力比杜月笙大得多吧。
从主观上来说,很多人都更愿意相信势力大比普通人做事更容易,可是仔细一想这种情况没有普适性,反面例子太多了。
杜月笙功成名就后,为什么势力那么大还找不到自己的亲妹妹?
杜月笙虽说是黑社会流氓头子,但因为他会做人,和军政两界要人称兄道弟,再加上他财大势大,在旧上海是个手眼通天,无所不能的传奇人物。可他到死还是有个遗憾,那就是始终没能找到亲妹妹。他的亲妹妹是怎么失散的?杜月笙那么大能力的人,为什么会找不到呢?
(杜月笙旧照)
杜月笙出生于1888年8月22日,这个日子赶巧是农历7月半,正是中元节,人们祭祀祖先的日子。
杜月笙出生后,并没能给家里带来好运。
由于又多了一张嘴,杜月笙的父亲杜文卿不得不努力工作。他做过不少事,比如在茶馆跑堂,比如在码头做苦力,但是所挣却还是不够养家糊口。
无奈之下,杜文卿筹了一点钱,告别了妻儿,到集市热闹的杨树浦和人搭伙开了一家米铺。
没想到杜文卿的米铺没开多久,便赶上了旱灾,紧接着又发了水涝。这样一来,农民颗粒无收,能收到的米也很有限,最关键的是花高价好不容易收来的米,因为水涝的原因,潮湿霉变,让杜文卿几乎走投无路。
在旱灾和水涝过后,由于医疗条件太差,紧接着又爆发了霍乱。一时饿殍满地,瘟疫盛行。
眼看着乡下没法活,杜文卿的妻子朱氏只得抱着才一岁多的杜月笙,找到杜文卿,好歹算是团圆了。
眼看着杜文卿的米铺无法维持一家人的生计,怀有身孕的朱氏,决定去纱厂做工,也好挣点钱来贴补家用。
杜文卿考虑到朱氏本就体弱,再加上又有身孕,何况杜月笙年纪尚幼,压根不想她出去挣钱。但生活的残酷,最终让他沉默了。
(旧上海做工的人们)
朱氏在纱厂里劳动强度很大,这也大大摧残了她的身体。
仅做了大半年后,朱氏便因为身体虚弱早产,生下一个女婴。而她也因耗尽力气,出血而死。
痛失爱妻,这对杜文卿的打击非常大,再加上生活极为艰难,他根本没有办法抚养身体孱弱得像只小猫一样的女儿。所以,在左邻右舍的劝说下,他最终将女婴送给了一个走街串巷的宁波黄姓商人。
就这样,才两岁多的杜月笙,在和妹妹短暂的相聚后,便天各一方了。
由于杜月笙年幼,杜文卿根本没有办法照顾他,所以又续娶了张氏。
张氏为人善良,对杜月笙视为己出。杜月笙聪明乖巧,也很懂得讨张氏喜欢。
不管怎么样,日子虽然穷困,过得还算是正常人家。可惜好景不长,由于慈禧和洋人签下《辛丑条约》,同意开放经商口岸,这样一来,杜文卿的米铺子受到冲击,很快就倒闭了。随后,杜文卿只能四处打零工维持生计,由于操劳过度,当年年底便病逝了。
杜文卿去世后,在张氏的帮助下,杜月笙才得以扶柩回乡,把杜文卿和生母朱氏的棺材合放在一处。由于无钱下葬,一直只能放在高桥祖宅边的荒地上。
张氏为了能养活杜月笙,她又带着杜月笙回到杨树浦,赁了一间小屋。里间住她和杜月笙,外间小小的一块地卖点杂物,同时还替人浆补衣服,才得以让两人生存下去。
(影视中的杜月笙)
就这样,在张氏的抚养下,杜月笙长到了5岁。
张氏又拿出省吃俭用的钱,送他上了私塾。
杜月笙聪明好学,在私塾里很得先生喜爱。
看到杜月笙聪明好学,张氏也很高兴。为了能赚多一点钱,张氏趁杜月笙上学时出去找事,结果被蚁谋党拐走,卖到妓院里,从此杜月笙再没能见过张氏。
无人照应的杜月笙,最终在舅舅家里,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所谓苦难出英雄,杜月笙最终从一介任人差遣的小喽啰,逆袭成为闻名上海滩的流氓大亨。
当然,杜月笙发达后,一直很想找到早年被送出去的妹妹,为此他不惜花费人力物力,并登报悬赏,只求兄妹团圆。
可惜,由于妹妹生下不久便送人,没有留下什么可以辨识的记号,再加上时事动荡,他虽苦苦找寻30多年,却一直没能找到这唯一的亲妹妹。
1951年,避祸香港的杜月笙病重即将离世,还因没能找到亲妹妹而心生遗憾。
(参考史料:《杜月笙传》)
杜月笙功成名就后,为什么势力那么大还找不到自己的亲妹妹?
杜月笙出生在上海浦东的一户贫穷家庭(这话放现在说可能会被说另类炫富),在高桥镇,几千个人只有一两家富有的,然而并不是我们想象的富有,只是相对来说掌握了点技术,吃穿比别人好而已。
(杜月笙)
杜文卿,也就是杜月笙的父亲,在上海杨树浦开了一家米店,看起来是做生意的,其实日子过得非常艰辛,然而在杜月笙刚满一岁的时候,上海发生了一场瘟疫,加上八月的梅雨季节,粮食大部分都腐烂,杜月笙家的米店找不到货源,导致在家中的杜月笙和母亲朱氏没有饭吃,此时的朱氏还挺着个大肚子,最后去取城里找到了杜文卿。
之后朱氏提出去洋人的工厂打工,换点粮食吃,杜文卿认为没有面子,老婆都怀孕了还去打工,况且还是洋人创办的工厂。
可是又有什么办法,自己没有能力,难道要饿死,最后朱氏还是去了工厂。
可能因为身体极度虚弱,在产下一女婴之后,朱氏就撒手人寰了,杜月笙才两岁就没了母亲,杜文卿带着刚出生的女儿和杜月笙,不知道如何是好?
在当时重男轻女的年代,杜文卿想着又不能让孩子饿死,自己只能养活一个,就将女儿送给了一个黄姓的商人,杜月笙的妹妹就这样被送了出去。
其实杜文卿自己都养不起,实在是受了封建思想,如果杜月笙也是女子,恐怕同样送人了。
这一送,直到杜月笙去世都没有再见过自己的妹妹,也成了杜月笙人生一大遗憾。
杜月笙在发迹之后,知道自己有个妹妹,毕竟是血亲,所以他一直想方设法想找回自己的妹妹,在没有网络传播的时代,只能四处打听,贴一些寻人启事,当时给的酬金非常高,很多人为了得到酬金提供假的线索,甚至有的人为了攀关系,按寻人启事上的描述找一个差不多大小的女子,来充当杜月笙的妹妹。
最后结局可想而知,只能是空欢喜一场,要知道杜月笙本身就很小,妹妹又是刚出没多久,寻人启事的信息不足,又不知道哪些明显的特征,根本无法查寻。
且不说民国时期,就算是现如今也很难找到,如果黄姓男子不告诉杜月笙的妹妹,不是亲生的,杜月笙的妹妹就算是看见了也不知道去相认,更何况杜文卿送人的时候又没有做明显的标记,而这个商人还是宁波人,去哪里找,更像是海底捞针。
所以杜月笙找自己的妹妹,和势力大不存在直接关系,说不定杜月笙的妹妹已经不在了,或者是被转送给别人,如果说只要有一种清晰的线索,杜月笙应该还是有能力找到的。
后来这一事情也确实成了杜月笙人生的遗憾。
【感谢关注,评论、点赞】
杜月笙功成名就后,为什么势力那么大还找不到自己的亲妹妹?
几乎每一个大人物都是从一个小人物一步一步往上爬上去的,即便是曾经打个喷嚏也能将上海闹得满城风雨的杜月笙也不例外。
杜月笙后来虽然成了上海滩的一代大亨,不过,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却很凄惨。
他虚岁3岁那一年,他的母亲便在生下他的妹妹后,因为极度虚弱而离开了那个只是想要每天能够吃饱饭也是奢望的世界。
他的父亲杜文卿所经营的米店生意也很惨淡,杜文卿一手抱着儿子杜月笙,一手抱着刚出生的女儿,茫然四顾,一时之间竟不知所措,所谓“人穷百事哀”,大抵如此!
最终,杜文卿想出了一个办法——将女儿送给别人,这么一来,不管是他自己还是儿子杜月笙,便能够勉强活下去。在那个年代,为了儿子,牺牲女儿是理所当然的事,所以,杜月笙比妹妹要幸运许多。
他的妹妹虽然是送给别人领养,不是被卖给别人,可是乱世里的女儿,一旦离开了自己的家庭,谁又能知道她会遭遇什么?
如果命好一点,或许能被领养她的人当成亲生女儿一般疼爱。
如果命不好的话,或许也免不了被人卖来卖去的悲惨,幸运一点的或能成为一个有钱人家的小妾、女佣,不幸的话也不过是烟花柳巷里一个卖笑、卖唱、卖肉的娼妓罢了。
当然,最坏的结果显然是死亡。
杜月笙生于1888年,阴历7月15日,这一天是中元节,也被称为鬼节。
这一天,将有百鬼夜行,也许杜月笙便是因此冲撞了鬼神,所以他的命很不好,他的命格虽硬,可是却克家人的命!
母亲的死亡和妹妹的被送人,只是杜月笙克家人命运的开始,他虚岁5虽那一年,他的父亲杜文卿染病身亡,留下他和继母相依为命;可是到了虚岁8岁那一年,他的继母竟也离奇失踪,只听人说可能是被人贩子给拐卖了。
这短短5年时间,杜月笙连连痛失至亲,成为了一个没依没靠的孤儿,后来虽然寄居在娘舅家中,可是最终却因为染了赌瘾而被娘舅赶出家门,然后流落到了上海。
杜月笙带着一腔憧憬一头扎进了上海滩的繁华世界里,在离开高桥的时候,他曾哭着对外婆说了一句豪言壮语:“外婆,高桥家乡人人看我不起,我将来回来,一定要一身光鲜,一家风光!我要起家立业,开祠堂,不然,我发誓永远不踏这块血地!”
他将自己的家乡称为“血地”,可见他在家乡承受了多少压力和痛苦。
不过,即便他的誓言再怎么悲壮,每天不知道有多少像他一样想在上海混出一个人样的人闯进上海,又有几个人能够成功?
杜月笙在上海的早期也混得惨不忍睹,曾因为混不下去而灰头土脸地跑回老家高桥,后来又生了一场重病险些送了命。
杜月笙之所以能够在上海滩崛起成为一代大亨,是因为经历了两个人生的转折点,此外,又遇到了王国生、黄振亿和林桂生这三个他人生当中的贵人。
因为遇到了王国生,他得以继续待在上海;因为遇到了黄振亿,他得以进入了黄公馆;因为遇到了林桂生,他得到了林桂生的信任和赏识,获得了黄金荣的重用,从而一步步积蓄自己的实力。
他的第一个人生转折点,是加入了青帮,从而结识了一帮兄弟,也因此结识了“爷叔”黄振亿。
他的第二个人生转折点,是进入了黄公馆,从而遇到了伯乐林桂生。
自从进入了黄公馆,杜月笙便开始变得顺风顺水起来,最终从黄金荣的小弟,走到了一个能够和黄金荣称兄道弟的位置,后来更是超越了黄金荣,成为了“上海三大亨”之首。
杜月笙发迹以后,履行了当年离开高桥时向外婆发出的誓言——开祠堂,杜家祠堂一开,数万人蜂拥而至,向他道贺,不乏国府要员,老蒋也送来了祝词和匾额。
既然是开祠堂,自然少不了追本溯源,修一修族谱,从老祖宗写到自己这一代,或者下一代,他的父亲杜文卿生儿几个,生女几个,当然也该写到谱里去。
杜文卿的儿子,当然只有杜月笙,女儿也只有一个,不过刚出生没多久便被送了人。
于是,杜月笙便想着找到自己的妹妹,看看她过得好不好,如果不好的话,他当然愿意给她一个好的生活,所以便着手让人去找妹妹。
当时的杜月笙在上海可是手眼通天的人物,在所有人看来,别说是找一个人,即便是哪家的狗丢了,他一声令下,翻遍上海也能够找到!
可是,这世界上又能有几个人的人生能够真正完美?人生再怎么得意的人,恐怕也会留有一生难以弥补的遗憾。
杜月笙便是如此,所以,不论他怎么找,也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的妹妹。
妹妹被送人的时候,杜月笙周岁不过2岁,妹妹也刚刚出生,一个刚刚学会走路和说花的孩童,在父母双亡的情况下,对于妹妹,他可以说是完全没有任何记忆的,更不用说记得她在生理上有什么明显的特征了。
由此可想,他想要找到妹妹得有多难了。
杜月笙唯一能够查到的线索是妹妹被送给了一个姓黄的宁波商人,一个行脚商人本便走南闯北,谁又知道最后到底有没有回宁波?即便是回了宁波,宁波在《南京条约》中被划为通商口岸,商业繁荣,姓黄的商人不知凡几,如何去找?
更恐怖的是,这个黄姓商人究竟从事的是什么买卖?倘若他领养了杜月笙的妹妹只是为了拿去卖呢?
所以,杜月笙找妹妹,可谓是难!难!难!
在杜月笙放出了找妹妹的消息后,很多人为了能够从杜月笙手里骗取报酬,竟然给了他假情报,更有甚者,竟然冒充他的妹妹。
后来,上海沦陷了,国家为硝烟所笼罩,杜月笙为了支持抗战事业而辗转奔波,也没有多少精力去找妹妹。
不过,他始终没有放弃过这件事,即便是在1949年去了香港,一直到1951年病逝以前,他也仍然想着能够找到自己的妹妹。
只是人海茫茫,人心难测,又经历了十数年战火的侵蚀,所有的线索都已经断了。
所以,他始终找不到自己的妹妹。
杜月笙作为一代豪杰,能够拍着桌子威胁洋人两个小时毁灭租界,却始终找不到自己的妹妹,奈何!奈何!
杜月笙功成名就后,为什么势力那么大还找不到自己的亲妹妹?
说起杜月笙,在旧上海滩十里洋场谁人不知哪个不晓?
尽管出身平凡,可是他却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迅速在上海这个鱼龙混杂的地方站稳脚跟,并且混得风生水起,成功地开创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他做人讲究原则,对于人心有很好的洞悉力,纵横于上海政商两界,黑白通吃。与黄金荣,张啸林并称为“上海三大亨”,他自己也被人称为“上海皇帝”“黑帮教父”。
别看杜月笙表面风光无限,可是他其实出生于一个极其贫困的家庭。但自古英雄不论出处,杜月笙十四岁的时候就开始卖水果,很快积累了人生中第一笔财富。
后来有幸得到黄金荣夫妇的赏识,在他们的一步步提携下,慢慢的成为了上海“三巨亨”之首。这也就我们后来所了解到的一代枭雄杜月笙发家史。
杜月笙有钱了,成名了。他也花费重金在老家修建了一座杜家祠堂,也算是光宗耀祖,开祠那天上海的名流都来捧场了,甚至连蒋介石都送上了“孝思不匮”的牌匾给他,这样的排场不可谓不大。豪车数十辆,直接排成了一条长龙。司机保镖更是不下百人。其奢侈生活被别人称为“上海滩土皇帝”。
可是这些无限风光他的父母都无法看见,兄弟姐妹也不在身边,这也是他的遗憾。 虽然杜月笙早年丧父丧母,但是他还有一个下落不明的妹妹,这也成了他以后一直解不开的心结。
杜月笙年幼时家中特别贫穷,在他一岁的时候,上海正赶上闹瘟疫,恰好八月是个连雨的季节,乡下米店的大部分粮食都发霉了,杜月笙的母亲觉得不能就这样把母子二人给饿死吧,于是他们去到了在城里开米店的父亲那里,好歹开着米店也不至于一家人都饿死。
但是生意每况愈下,无奈之下,杜月笙的母亲只好去工厂做工补贴家用,这个时候杜月笙的母亲已有身孕在身,但还是毅然决然的去到了工厂换去微薄的薪资度日。 不久之后久病成疾,在生下女儿之后就去世了。
而杜月笙的父亲,在家里揭不开锅的情况下,只能把自己的女儿选择送给一个黄姓商人,送人总比自己养活的好,不仅待遇比自己好,资源上也会是最好的,但毕竟是自己的亲骨肉,再不情愿也只能这样想,只留下一个好养活的儿子,后来没过几年杜月笙的父亲因为疾病也去世了。杜月笙就开启了他的流浪生活。
发迹之后的杜月笙在整个上海滩的影响巨大,属于跺跺脚都要抖一抖的重量级人物,手下拥有着几千青皮。他也一直没有忘记寻找自己的妹妹,在各大报刊刊登寻人启事,派了无数人在城市的边边角角发布寻人启事,然而不管派多少人,花费再多的金钱,这个妹妹就像是人间蒸发了一样,毫无踪影。
期间也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女子前来冒认,但是都被识破了。直到杜月笙去世,他的妹妹还是迟迟没有下落,这也成了他一生的遗憾——势力如此之通天,却仍旧是找不到自己的妹妹。
想来这也是由特殊的时代所决定的吧。 民国时期,战乱频繁,多少人颠沛流离流落他乡成为异客。再加上那个年代信息闭塞,远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发达,寻找一个人无异于大海捞针一样困难。
再加上那个时候杜月笙年级尚幼,不知道黄姓商人究竟是何方神圣。这么多年过去了,怕早已物是人非了。
万一这个商人把杜月笙的妹妹转卖了呢?黄姓商人怕是都不敢露头了吧,毕竟这黑道大哥的名声可不是盖的。敢这么对待他的妹妹,分分钟将你大卸八块。
也说不定她早已不在人世,毕竟那个时候医疗卫生条件差,一些疑难杂症很难治愈,就算是王侯将相家的孩子也会夭折,更别说你一个普通商人收养的孩子。
再者说了,战争期间大部分人流离失所成为流民,过着饱一顿饥一顿的日子。虽然杜月笙在上海滩呼风唤雨,可是出了上海滩之外谁又买你的帐呢?况且那个时候又不流行户口一说,找人实在是难。 至于杜月笙自己的妹妹那个时候还小,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身世,即使还活着,都不一定知道杜月笙找的妹妹就是自己本人,注定无缘相逢在茫茫人海!
杜月笙功成名就后,为什么势力那么大还找不到自己的亲妹妹?
英雄不问出处,这句话用在杜月笙的身上也是合适的,别看三大亨之首杜月笙左右逢源,在上海滩混得风生云起,被人称为上海皇帝,其实他出身于一个极其贫苦的家庭。
有多穷了,连自己的亲妹妹也在很小的时候被送人了,这个也成了杜月笙的一个痛。
杜月笙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黑白道通吃,却也是一个不忘旧情的人。他初出茅庐的时候,拜在青帮小头目陈世昌门下,其实这个人也没有帮助他多少,但是他成名后都是多次帮助这个人不成器的儿子,最后这个人自己都不好意思再上门了。
对于外人都如此,对于自己在一两岁就被送出去的亲妹妹,他更是派了很多人,悬赏重金,希望找到她。可是很遗憾的是,直到他去世的时候,都未能如愿,这件事应该是他最大的遗憾了。
一,因为家贫,妹妹被送人。1931年6月9日,上海滩万里空巷,都在看一场盛典,那是杜月笙的杜家祠堂落成典礼。上海文人墨客,政界要人,青帮头目等等出名的人都来了,蒋介石送了“孝思不匮”牌匾,国学大师章太炎在典礼上宣读了亲自写的《高桥杜氏祠堂记》:杜之先生帝尧,夏时有列累,及周封于杜,为杜伯……
出名了就是好,都追溯到杜家的尧舜时代了,其实他就是出身上海浦东新区的一个贫苦人家。他的爹爹杜文庆开了一家米店,生意也不景气,所以他的母亲朱氏在怀有身孕的情况下还不得不去棉纱厂帮工,用微薄的薪水度日。
棉纱厂环境恶劣,朱氏在光绪十六年生下一个女儿后不久就撒手人寰。
杜文庆带着两个孩子,日子的艰辛就可想而知了,他最终把女儿送人了,送给了宁波的黄姓商人。不得不说,除了家里贫困,还有着重男轻女的一面,因为他接着又娶了一个老婆,不过没多久他自己也因病离世了。
二,杜月笙发迹后,重金悬赏找妹妹。杜月笙由继母和舅舅抚养大,14岁的时候就出来自谋出路,先是给人卖水果。不过他运气很好,在进了黄公馆后,得到了黄金荣夫妇的认可,在他们的提携下,一步步成了三大亨之首。
杜月笙成了上海滩土皇帝后,自然也想起了这个自幼就被送出去的妹妹。他各大报刊登寻人启事,派了无数人广发传单,还遣人的去宁波找,但是一直都是杳无音讯。
期间,也有人带着年龄相仿的女子冒充,但是都被识破了。不管他派了多少人,下了多少功夫,悬赏的金额也一提再提,他这个亲妹妹,却都仿佛是人间失踪一样,彻底消失了,无任何踪影。
三,直到去世的时候,也未能如愿。据说,他在香港重病期间,还在念念不忘这个妹妹了,可见,有多么遗憾了,为什么势力这么大的他还找不到自己的亲妹妹了,我想也是由当时特殊的时代决定的吧。
民国时期,战乱频频,虽说乱世出枭雄,可是却也让人颠沛流离。
杜月笙的妹妹送人后没多久,父亲也就去世了,这个黄姓商人也就断线了,其他人知之甚少。杜月笙当时才几岁,也不知道这个人是何方神圣了,多年后再去寻找,无异于大海捞针。
当时的传媒是落后的,只有纸媒,信息还是闭塞的,这个商人未必看得见,其实都未必还活着。
还有,杜月笙现在这么有名,这个商人要是把他的妹妹好好养着还好,要是转卖出去过得不好,万一流落到什么烟花之地,这个商人即使看见寻人启事了,也不敢露面吧。
至于这个妹妹本人,当时才一两岁,他压根就不会清楚自己的身世。即使她还活着,看见了启事,也不会知道找的人就是她了,所以最后只能是一桩遗憾的事情了。
人生哪能事事如意了,都会有遗憾的事情。
本人原创,已签维权,抄袭必究。
我是木鱼,小女子一枚,却痴迷于近现代史的风起云涌,每日更新,喜欢就关注我吧,感谢有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