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宅门》中使银子动辄万两,真是那样的吗?
我觉得没问题,白家在晚清民国,在北京医药行业内也是算数一数二的,万两银子不算什么。
清末前门大栅栏有家福寿全洋行,也就一家店铺,老店主死了,剩下的店铺货物还估价十万两银子呢。
更不要说大栅栏的大店铺了,比如曾经在北京城流传的顺口溜说:
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八大样,腰缠四大恒。
这些大店铺的估值比那个福寿全洋行可能高好多倍。
而白家的百草厅更在他们上头吧。毕竟是北京城医药行里执牛耳者,更是有内廷供奉的银子可以用。
这还是前清的时候,到了民国白家更富有了。
民国初年,京剧行有三大贤的名头,也就是杨小楼,余叔岩,梅兰芳三个人,杨小楼是武生泰斗,梅兰芳是京剧大王,余叔岩是老生执牛耳者,三位大爷唱堂会,每位的包银都上千两银子。如果有钱人家把三位一起请了,不说别的名角,单单他们三位的包银就可能大几千两甚至上万两。如果去上海唱堂会,包银可能更高。例如谭鑫培去上海唱堂会,包银最高的时候拿一万五千两银子。谭鑫培做内廷供奉的时候,每月也只能领几两银子加二十五石米,偶尔慈禧太后另外有封赏。前后之差距可谓天壤之别。
而白家呢?老人小孩过生日满月什么的都可以唱个堂会,把北京城的名角都请来,在他们眼里,名角也就是个戏子,可见几万两银子像咱们现在K歌一样不在话下。
《大宅门》里的京剧名旦万小菊据说原型是梅兰芳先生,在当时京剧行里可能是最大的角儿之一了,白家唱堂会哪次落下过他了?
民国时候很多名角儿不靠戏院赚钱,就指着堂会赚大钱,一次赚的够唱好久唱戏院的了。
而且晚清时候,银子好像也没以前值钱了。
慈禧太后死时,当时办理丧事的丧葬费花了一百二十五万两银子。
而甲午战后,清朝户部岁入好像八九千万两。但是当时清政府举外债则高达十万万两之巨。
《大宅门》中使银子动辄万两,真是那样的吗?
在大宅门(也就是百草厅,同仁堂)的前期阶段,它远没这么阔绰,可到了清朝的后期,百草厅的生意,的确是好了很多。
在清朝的末期,在北京的很多顶级商号,就像百草厅这样的商家,确实是富甲一方。但还需要另外说明一点,就这些商号的财富,竟然是在很短时间里,就聚集起来了。
因为在清朝的前期和中期阶段,采用的社会制度和财政制度,都学习了明朝重农抑商的做法,而重农抑商的做法,让整个国家,都陷入停滞和贫穷之中。
明朝重农抑商的理由很简单,就是因为朱元璋不喜欢工商业。既然商业的本性就是追逐利益,那朱元璋也就觉得商人们,都是些见利忘义的家伙,这样的坏人多了,自然会对自己的统治不利。于是朱元璋的根本国策之一,就是要抑制商业。于是他颁布各种法令,规定老百姓这也不准做,那也不许去。
在朱元璋的眼中,老百姓最好就像一棵树,被钉死在一小块土地上,这样一来,天下也就太平了。于是整个国家和社会,都被陷入了严格的禁锢之中,这样的社会,怎么能够富裕呢。
到了雍正时期,清政府更是变本加厉,提出了“多一人经商,就少一人耕田”,将整个社会捆绑得更紧了。老百姓变得更为贫穷,那也就不足为奇了。
例如在洋务运动之前,曾国藩在江西时,他自己湖南老家发生变故,整个江西官场给曾国藩搞了个募捐,只凑出了区区一千两银子,就感动得曾国藩是不要不要的。可过了不到20年时间,洋务运动发展起来后,曾国藩一次就能掏出八万两银子,用来酬谢北京各个衙门里的办事员。
得益于清朝政府放松管制,同时伴随着洋务运动的推广实施,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在中国大地上,一下子就涌现出大量的工矿企业和贸易商家,它们创造出来的巨大工商业财富,让国家和社会,都开始快速富裕起来。
在当时清朝的首都北京,更是搜刮和汇集了相当数量的财富,于是北京一下子就变阔了,地皮也变贵了,娱乐也升级了,当然了,他们吃的药,也要更好、更贵了。
当时一位在北京的王爷,就曾经发出深深的感叹,这些年的生活,真的是变好了呀。原先打个麻将,要赢个五百两银子都难;可现在就不同了,只要下面人来办事,一晚上可以赢他上万两银子,生活好了,生活真好了。
百草厅要办个大事,说起来动辄万两白银,好像是挺大个数,但那也就是王爷一晚上的麻将钱,数少了办不成事,这个道理不难懂。 至于大清首都的顶级医疗机构——百草厅,它会穷吗?鬼都不信
《大宅门》中使银子动辄万两,真是那样的吗?
西方国家在19世纪中后期陆续实行了货币金本位体制,但是清朝仍然推行银本位制,有利有弊,总的来说因为西方国家推行了金本位体制,白银退出货币市场,成为一般普通商品,白银开始跌价,所以就相当于清朝货币相对于西方的英镑、马克、法郎、美元在不断贬值,实际上有利于清朝的对外贸易出口,而且西方国家与清朝贸易如购买丝绸、茶叶、瓷器等大宗货物仍然用白银交易,所以的白银就海量般的涌入清朝!晚清如果不是慈禧瞎折腾,清政府应该不会差钱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