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里,海瑞一个小县令为何能把中太监杨金水吓疯?
杨金水被吓得装疯,不是由于海瑞一个小小的县令,而是由于自己被夹在了国法和皇权的中间,进退不得,如果不装疯,必死无疑。
明朝由于藩王的原因,财政压力比前朝更大,同时还要面对历朝历代都少不了的北方边患。到了嘉靖朝,又遇到了东南的剿倭和嘉靖帝本人大兴土木,在财政上更是捉襟见肘。
嘉靖皇帝从国税那里拿到的钱不够自己挥霍,于是从皇宫里又伸出一支手来,干脆自己直接从民间搜刮民脂民膏。
这就是电视剧里的江南织造局,为了把钱财直接输送到皇宫大内,江南织造局就不能让朝廷里的官员主持,于是派了司礼监的太监杨金水任江南织造局兼浙江市舶司总管。
严党为了补财政的窟窿,提出改稻为桑的国策,这正中嘉靖皇帝的下怀,因为嘉靖帝本人正要大兴土木修盖宫殿,借此机会可以通过国税和江南织造局大加敛财,即便国税上他少分点,毕竟抗倭要用钱,严党要贪污,他仍然有江南织造局给他兜底大捞一笔。
然而,由于裕王和倒严党的干预,改稻为桑进行的并不顺利,迟迟推动不下去,嘉靖帝心里急啊,东南抗倭更是关乎国本的事,急需用钱,简直已经火烧眉毛了,所以沈一石成了冤大头,被下令抄家,这一抄家抄出了大问题。什么问题?那些从沈一石家抄来的账册有问题,嘉靖发现自己的钱被偷了。
根据账册,嘉靖帝估算浙江官场二十年里,贪墨丝绸高达一百万匹,折合白银七八百万两,这还是因为东南倭患,丝绸运不出去价格也低的缘故,如果正常往海外运,那更多了。
嘉靖帝肺都快气炸了。他大声质问吕芳这些钱都跑哪去了。他当然知道跑到去了,跑严党那里去了呗。可是他为什么要大声质问吕芳啊?因为杨金水是吕芳的人,是嘉靖派到江南敛财的,杨金水眼睁睁看着嘉靖的钱被严党偷走,他能不气杨金水吗?
为了解决这个贪墨问题,嘉靖帝安排了两手:
一是胡宗宪还要用,因为东南抗倭的需要,所以他默许了严嵩的提议,把胡宗宪的浙江巡抚拿掉,只保留浙直总督,专心抗倭,把胡宗宪从改稻为桑这个漩涡里拉出来,而后彻查江南官场贪墨也就不会牵扯到他了。
二是把严世蕃从内阁赶出去,为查办浙江官场贪墨案开绿灯,同时也能缩小倒严党的攻击范围,因为要暂时保严嵩,保严嵩就是保胡宗宪,就是保东南抗倭,把严世蕃赶出内阁就是让他吸引倒严党的火力的。此外,一并把高拱和张居正赶出内阁,减小倒严党的火力,并能减少改稻为桑继续推行的阻力。
虽然嘉靖帝这两手布置得很精密,但是偏偏碰上了一个张口闭口把国法高悬头顶的海瑞。这样一来,代表皇权在江南敛财的杨金水就被死死地夹在了中间。
在海瑞审郑泌昌何茂才的时候,他对国法引经据典,威严赫赫,完全不顾朝廷里的党争和嘉靖派来的几个锦衣卫。杨金水一看,如果这么审下去,自己不但国法难容——毕竟毁堤淹天他有参与,更可怕的是,这件事最后一定是皇权和国法的激烈交锋。所以他知道自己不能被海瑞审。
那个锦衣卫朱七早就看出来了,所以急着要把郑泌昌何茂才押解进京,防止那两个蠢货不但咬出杨金水咬出严党的勾当,而且有可能一口大黑锅被严党的人扣到嘉靖帝头上。虽然嘉靖背上这口大黑锅一点也不冤,但关键是嘉靖帝不想让人知道他那只手从浙江敛了多少钱。如果沈一石关于江南制造局的帐被海瑞通过杨金水查出来,那不是告诉天下百姓,老百姓那么多苦,原来都是皇帝太贪得无厌造成的。这时候替罪羊肯定是杨金水啊。
所以,面对前有国法,后有皇权,杨金水只能装疯,才能保住一条小命。因为杨金水装疯,而沈一石的账本已经到了嘉靖那里,所以浙江贪墨案牵扯到宫里的线索就断了,而海瑞所能查的也只能是严党里的那两个蠢货,最多是牵扯到严世蕃这一层。
杨金水头一次进宫,嘉靖帝夸他得力,这一次装疯,嘉靖帝心里更是跟明镜似的,所以留了他一条命,把他送到蓝道士那里保护起来。
因此,杨金水并不是被海瑞吓疯的,只是面对海瑞这种楞人,张口闭口国法,无可奈何之下装疯,切断海瑞审案时牵扯到嘉靖帝的线索。
如果他不装疯,那局面就不可收拾了,不但自己小命不保,嘉靖帝的皇权也要面对跟国法谁更大的一番争论。到那时候,清流所有的火力大概率都会集中到嘉靖帝那里,嘉靖帝为了跟百官周旋,就不得不提早祭出严党,让严党当替罪羊,这时候裕王和倒严党一定会对严党赶尽杀绝,东南抗倭的胡宗宪必然也不能用了。而嘉靖帝自己从皇宫里伸到浙江敛财的那只手恐怕也会折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