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各国步枪为何普遍使用桥夹装弹而非漏夹?

二战时期仍在使用漏弹夹的都是一些老枪。

如德国的Gew88,也就是委员会1888步枪,咱们的老套筒、汉阳造。属于19世纪技术。

G88的的技术路子来自法国的勒贝尔M1886以及奥匈的斯太尔-曼利夏。

德国人为了快速研究出自己的第一代无烟火药步枪,把勒贝尔步枪的一些技术与斯太尔的枪机结构整到了一起,再修改修改,制造出了G88。

勒贝尔1886使用的是“管式弹仓”,说简单点就是在枪身下面弄个管子当弹容,开枪前一发发把子弹填进去。今天有些霰弹枪使用的仍然是这种管式弹仓。

德国人觉得管式弹仓不靠谱,便没有使用勒贝尔的这种技术(实际上法国人用了也觉得不靠谱,所以后来搞了个三发弹夹的贝蒂埃步枪)。

德国人直接使用奥匈的漏弹夹技术,再配合步枪委员会自己开发的8mm金属无烟弹,很快速度做出了1888委员会步枪。

没几年德国人将技术转让给了大清,大清制造出的“汉阳造”也就承接了这条脉络。

汉阳造的技术吃得比较透,生产时间长达半个世纪,所以到抗日战争爆发时,仍然有大批部队在使用这种漏弹夹的老枪。

所以,当年中国可能是老式漏弹夹最大的用户之一。国民政府虽然在30年代开始更换使用桥夹的“中正式步骑枪”,但一来产能不够,二来许多地方部队根本没有换装的待遇,有不少使用了漏弹夹的曼利夏步枪。

德国人将1888委员会步枪大规模列装到1898年,淘汰了更老式的毛瑟1871步枪,然后被先进一丢丢的毛瑟G98所更换。

毛瑟1871使用的是单发供弹,后来又使用了奥匈的技术,改成了管式供弹;毛瑟G98则开启了德国枪的桥夹时代。

顺带说一下,毛瑟1871的管式弹仓技术与法国勒贝尔1886系出同门,都是购买的奥匈武器师冯·克罗巴查克的专利技术。

漏弹夹也是奥匈帝国的发明,实际上漏弹夹就是设计了曼利夏步枪的传奇武器师费南迪.里特.冯.曼利夏的专利。他在研制自己的直拉步枪时,于1885年开发出了漏弹夹,堪称漏祖。

勃朗宁的专利图

漏弹夹的另一个发明人被认为是美国武器大师勃朗宁,他在1890年代在杠杆步枪上捣鼓出了不少漏弹夹、盒式弹仓等设计,然后将之卖给了温彻斯特。

总的来说漏弹夹是种比较落后的设计,这种设计等于是采用弹夹抱弹的方式将子弹塞进弹仓,发射完毕后漏弹夹会从枪身下的漏口掉出去。

可想而知,不说每次都要扔掉那么大块的铁坨坨,光枪身下的漏口就足够带来各种不可靠因素了。

所以后来的人将枪膛改造了一下,漏弹夹也就被淘汰了。自带抱弹功能的枪体只需要细细的桥夹辅助装弹,甚至不要桥夹拿手按弹都可以,也不要需要讨厌的下部漏口了。

我并没有弄清楚桥夹是谁发明,又是谁第一个应用的。但德国人在制造G88步枪的时候已经考虑到了相关问题,他们优化了斜型的漏弹夹,将之变成直型,可能正是这种经验促成了桥夹的出现,然后被应用到了毛瑟G98步枪上。

毛瑟G98堪称一代经典,它独特的约束式供弹枪机系统影响到了包括日本、美国在内许多国家的武器,扑杀了不少漏弹夹的用户。

英国老李走的是另一条科技线,它具备可拆卸的盒式弹仓和桥夹供弹,算是当年很先进的设计了。如果上了漏弹夹的话,李恩菲尔德根本做不到这么个大弹容,也玩不了拆卸弹匣的把戏。

而且,老李的狙击枪型号因为安装了枪瞄的原因,会妨碍桥夹装弹,如果换漏夹就更不灵了。

俄系走的与英系也是差不多的单独科技树,莫辛纳甘步枪使用了俄国人莫辛四处拼凑融合来的枪体,以及比利时人纳甘兄弟的弹药系统,它一开始就走上了桥夹的路子。

美国人的M1加兰德步枪算是二战中漏弹夹的佼佼者,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的开发者约翰·加兰德原本想给原型步枪弄个弹匣,并且他已经设计完毕了。

加兰德步枪当年有个强力竞争者“佩德森步枪”,设计者佩德森开始很受当局喜爱,他想办法让美国军械局相信“整装弹夹是最好的”,借以打击其它对手的方案。

于是,最后仅剩下佩德森和加兰德两个人的设计,加兰德为了迎合军方从佩德森那搞来的“设计标准”,不得不强行修改设计,连口径都从30-06弹缩成.276佩德森弹,也换上了佩德森那样的漏弹夹。

后来麦克阿瑟担任了陆军参谋长,这位大爷认为美军有成堆的30-06枪弹和春田步枪,经济还处在大萧条中,吃饱了撑着才新搞个.276,还有那肘节式枪机太古怪了吧?

于是M1加兰德上位,佩德森的设计黄了。但加兰德仅改回了口径,没有再更换漏弹夹的设计。还是屌丝的加兰德见好就收,军方大爷说一下我改一步,不想再出什么幺蛾子了。

就这样,二战美军逐渐换掉了自己使用桥夹的春田1903,用上了使用漏弹夹的M1加兰德。

总的来说,桥夹与漏弹夹相比,前者其实是一种辅助装弹工具,而后者则更接近一种外置的“零件”。所以当枪械继续进步时,我们会看到李恩菲尔德、SKS那种存在盒式弹仓,但又依靠桥夹装弹的情况。

当人们对弹仓容积的需求进一步提高时,弹匣也就应运而生了,无论桥夹还是漏夹,都被扫进了故纸堆。

二战各国步枪为何普遍使用桥夹装弹而非漏夹?

阙兴明

二战时期的步枪一般有三种装弹方式。第一种方式是最原始的一颗一颗装填,也就是装一发子弹才能射击一次。这种方式只是少数武器装备极为落后的国家的军队才用,就不细述了。另外两种方式(其实也就是两种弹夹)就是用漏夹装弹与桥夹装弹。而其中的漏夹装弹相对桥夹装弹来说也用得少,最为普遍的还是用的桥夹。造成这种现象是有原因的。先分别解释一下什么是漏夹与桥夹。漏夹看起来极像是一个半封闭式的小铜匣子,步枪子弹是弹底在下而弹头朝上被固定在里面的;而桥夹则类似于一根长条形的铜条,长边的两侧有向上翻起的包边便于卡住子弹的底缘。

漏夹与桥夹这两种弹夹都各有自己的优缺点。而战场才是检验究竟哪种弹夹好用的唯一真理。首先,漏夹比较费材料。因为漏夹是连同子弹一起压入弹仓的,如果在性命攸关的战场上,生与死就在一瞬间,因此士兵们不可能将用过的每一个弹夹花时间捡起来,怕低头拾弹夹的一刻就被对方毙掉。所以一场仗打下来,战场上不知道要丢掉多少弹夹。而桥夹则因材料用的少,丢了也损失少一点。俗话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战争打的就是钱,能节约一点是一点。

另外,漏夹还有一个缺点。就是每用完一个,漏夹就会自动弹出。试想,这种铜制品弹出落地时必然会发出“叮”的一声脆响,这在提醒枪手要更换弹夹的同时,也无异于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告知敌方火力要暂停了,因此会因此而遭到敌方毫无顾忌的大胆进攻。最后,一个漏夹比一个桥夹的装弹量要少。一般来说,漏夹只能装5发子弹,而每个桥夹能装8发甚至10发子弹。这是桥夹的一个特别大的优势,因为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为火力的延续性提供了保障。综合起来看桥夹相比漏夹要有以上多方面的优势,因此,二战的各参战国都普遍选择了桥夹装弹。

二战各国步枪为何普遍使用桥夹装弹而非漏夹?

为啥很多人会喜欢用拿加兰德的漏夹来举例子啊?那个八粒漏夹不能作为一些列大栓的代表,通常来说用Gew88和Gew98的弹夹来做对比更有代表性。

这是88的漏夹

这是98的桥夹

就这么说吧,桥夹装填时是不用把这个条子塞在弹仓里的,在退弹入膛的时候就直接把这个不值钱的破铁片子撞飞了。

而漏夹是和子弹整个塞进弹仓里的。

然后问题来了,打完之后漏夹咋办?像M1加兰德一样叮一声飞出来?

不会的,传统栓动步枪的空弹夹就是从弹仓底部掉出来,所以仓底是镂空的,这就很容易导致脏东西跑进机匣里,导致一定机械故障。虽然Gew88确实有仓底防尘盖,但作战时不会使用,而且防尘盖也很容易遗失。

这么说吧,漏夹比较早出现,曼利夏1885步枪上就开始使用了,而桥夹在1889年的毛瑟步枪上出现,到1890年代开始普及,可以说桥夹是漏夹的优化版。因此二战的栓动几乎都是桥夹(用漏夹的一半都是老步枪)

而加兰德之所以用漏夹是那套与托弹板联动的空仓挂机结构导致。

二战各国步枪为何普遍使用桥夹装弹而非漏夹?

左为漏夹 右为桥夹

二战时期为步枪装弹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就是桥夹一种就是漏夹,当然还可以手动一发一发装填,但是手动速度太慢肯定是有桥夹用桥夹,有漏夹用漏夹。

漏夹是采用一种半包围的方式将子弹固定在一起,在装弹时直接连漏夹与子弹一起装进弹仓;比如二战美军使用的伽兰德步枪。实际上漏夹相当于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弹匣,只不过二战时期金属加工工艺还差点意思,因此装在漏夹里的子弹有时不太整齐,装入弹仓前需要先磕齐了才比较容易装好。

桥夹就简单多了,它是一个长条形金属板,两边有包络边正在好可以卡住子弹的底缘凹边,有桥夹中间是一条向两头稍微翘起的有弹性的钢条,这样子弹装入桥夹后,两头的翘起作用力可将子弹挤大一起,防止子弹脱落。装弹时,将桥夹对准弹仓口卡住,然后用手指将子弹推出弹仓即可。按装弹速度来讲,漏夹因为一次性可以装入因此在速度要比桥夹快。

但是,为啥装弹速度快反而战场上应用更多的还是桥夹呢?实际上装弹速度不能光看装入的一瞬间,还要看从取出弹药到装入弹药的全过程,早年漏夹由于工艺的问题,会存在子弹装不齐的现象,因此士兵装弹前需要在硬物上磕一磕看子弹都对齐后才会装弹。不然子弹有长有短是无法顺利装入弹仓的。这个时间加起来可能漏夹就没有时间优势了。

另外,漏夹装弹还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枪内子弹没射完是取不出漏夹的。所以中间你想补充弹药比较麻烦,而桥夹则可以随时补充,不受漏夹的影响。漏夹还有一个毛病就是打光后会自动弹出,这会产生一个特殊的声音。在双人对战时,很容易会被对方听到这个声音,有经验的士兵就知道对方没弹药了,可以趁机发起进攻。而桥夹装弹则由于随时可以补充弹药,不会让对方产生这样判断,让对方搞不清楚到有多少弹药则不敢轻举妄动。

二战各国步枪为何普遍使用桥夹装弹而非漏夹?

二战时期,除了美制M1加兰德步枪等少数半自动步枪外,各主要交战国基本上都普遍使用栓动步枪,譬如德国毛瑟98K、日本三八式、苏联莫辛-纳甘、英国李-恩菲尔德等。

栓动步枪,也即拉栓式步枪,需要以手动方式完成子弹推入枪膛,以及将弹壳退出枪膛,所以只能进行单发射击,无法达到半自动或全自动射击的要求。

(5发桥夹压弹栓动步枪)

二战栓动步枪,大都采用5发桥夹装弹,士兵一次性能将5发子弹压进弹仓,有利于快速装弹,同时桥夹制作简单、方便,能节约宝贵的金属资源。

M1加兰德步枪,是支半自动步枪,采用的是8发漏夹,漏夹随同子弹一同压进弹仓,当射完漏夹内的子弹时,漏夹会自动弹出弹仓,发出一声清脆的响声,提醒士兵要换弹夹了。

(图片左为美军M1半自动步枪8发漏夹;右为56式半自动步枪10发桥夹)

但在激烈的战场上,士兵不可能经常去拣弹出弹仓的漏夹,所以会造成金属资源的极大浪费,美军在二战时期,配发了数百万支的M1加兰德步枪,对8发漏夹的需求量极大,造成的资源浪费也极大。

漏夹采用的是金属薄板而桥夹采用的是金属条,使用桥夹可以减少金属资源的消耗,所以只有财大气粗老美用的步枪才采用了漏夹,别的国家步枪都采用了桥夹。

(56式半自动步枪10发桥夹压弹)

甚至有的国家军队压根就没有桥夹,子弹是一发发地压进弹仓的,尽管费时,但却节省了制造桥夹的金属材料。

关注作文作者,悟空问答包括头条号推文,都是作者的原创作品,选择“国平军史”不会有错,每天与您快乐分享军史知识,对本文有不同意见,欢迎发表您的高论。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2018年3月12日于杭州。

二战各国步枪为何普遍使用桥夹装弹而非漏夹?

要想了解为什么二战时各国步枪为何使用桥夹的多而非漏夹呢?那么就必须先了解什么是桥夹,什么是漏夹。一般来讲,在步枪中的弹夹分为桥夹(Bridge clamp)和漏夹(Leak clamp)这两种弹夹类型。

漏夹(Leak clamp)

漏夹要比桥夹发明的要早,它是由金属薄板和用于固定子弹的框架组成,呈一个半包围的框架,侧面有一个固定点,使能够在步枪上固定住,因为漏夹分为单排楼价和双排漏夹,其装弹量也是又不一样的规格,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子弹打完后需要更换时比较麻烦,不能给及时补充,往往会贻误战机甚至危及生命。比较出名的漏夹有曼利夏步枪漏夹。

桥夹(Bridge clamp)

桥夹的出现要比漏夹晚上几年,但是影响力要比漏夹大的多,使用范围也要比漏夹广的多。尤其是近代,桥夹基本上是现代半自动步枪的标配,桥夹是由一个可以固定子弹的金属条,在枪械上会有一个与桥夹相对应的卡槽,在进行装填的时候,只需要将子弹推进就可以了,使用起来十分方便。

为什么二战时期各国都普遍使用桥夹相信大家已经明白了,桥夹一是载弹量要比漏夹大上一倍左右,这样能够带很多子弹,在战场上子弹的多少能够决定战役的胜负;其次桥夹能够快速装填子弹,使装弹时间大大缩短,这样在打完子弹时能够快速装填,时间就是生命,不能因为装弹而失去生命,产生非战斗减员;再有就是桥夹的重量轻,对金属的要求低,能够有效节约金属的浪费,毕竟在二战中金属依旧是一个紧缺物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