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加弹机技术上可行不?

空中加油机已经成熟,接下来是不是应该发展空中加弹机了😂

空中加油已经很不容易,空中上弹暂时还无法实现。

燃油是液体,只要维持加油机与受油机的相对速度一致,就能通过软管硬管插入受油口,将油料快速灌进去。一旦发生危险,两机还有机会立即分离,避免一同被殃及。

说直白点,空中加油其实就是个点对点的接口对接技术,两个口子对上了就能加油。

但空中加油说着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除了需要相关的设备和飞行经验外,还需要时刻注意飞行环境和气象指标,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有可能造成万劫不复的下场。

所以,直到今日,空中加油技术仍然是比较尖端的航空技术,哪怕它就是个简单的插管动作,也凝结了无数人的心血,还伴随着不小的风险。

空中加油尚且如此,空中加弹当然更加难以实现。

现代战机的挂弹也是一门经验和技术,机炮的炮弹需要打开机体,从火炮位置输送进去。导弹则需要调试和整备挂架,再小心地将导弹进行连接和测试,非常之麻烦。

飞机的武器挂架是个很不起眼却很复杂的机构,分为弹射式和导轨式。

以美军的“炸弹卡车”F-15E为例,“攻击鹰”有9个BRU47和6个BRU46,一共15个弹射挂架,这些挂架可以挂载从导弹到JDAM炸弹到副油箱等多种装备。

但是呢,BRU挂架可不仅仅是挂,它们还有“射”的功能。挂架里面拥有一个装有发射药的药筒,还配有弹射活塞。当飞行员按下发射指令后,药筒会被电信号点燃,爆发并喷射出强力的高压气流,将导弹狠狠地吐出去。

除了主药筒外还有备用药筒,免得挂架点火出现问题;一个BRU47挂架,可以在10cm的活塞行程中迸发出9000磅的力量,哪怕是1000磅的炸弹也能被高速踹走,确保它们远离飞机。

导轨挂架要简单得多,导弹通过挂架的电气结构与飞机相连,飞行员按下发射按钮后,导弹即开始喷射,然后随着挂架导轨喷射出去。

无论哪种挂架方式,也都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麻烦,根本不是人们理解的那样,像安个书包卡扣“咔哒”一声就能OK的。

而且,导弹、炸弹都相当沉重,像加油机那样进行管道连接已经是如今军用航空的实用极限,人们没办法更进一步地实现双机靠拢,自然也没办法安全地实现弹药安装。与其在天上心惊肉跳地搞心跳连接,倒不如让执行完任务的战机飞回基地,妥妥帖帖地整备好再上场。

何况如今的喷气式战机部署速度极快,特别是那些拥有超音速巡航能力的五代机,距离早已不是问题。一架F22战机巡航速度达到1.5马赫,相当于1838千米/小时,还具备隐身能力,与其专门为它们设置个加弹机,倒不如多部署几架接替的战斗机。

若非要半道部署个傻大粗苯的加弹机给F22装弹,一来反倒增加其暴露的几率,二来F22的内部伸缩弹仓装弹更加麻烦。

不过科技毕竟是发展的,随着技术能力的提升,未来肯定会开发出一些灵活的战场供弹系统。比如采用AI无人机搭配的模块化弹药模组,直接让无人机形的弹箱飞上来与战机合体装弹。

或者拥有更灵巧的机械臂,像加油机加油那样在空中完成弹药组装。要不还可以开开脑洞,没准未来的战机都用上能量炮了呢?直接无线传输能量,想打多久都可以,打累了往大气层外一钻,跃迁到几光年外吃顿饭再回来,呵呵哒。

空中加弹机技术上可行不?

毫无可行性,风险太大,等激光炮应用了,再看看可不可以无线充电吧

谢邀,不要高估了空中加油的可靠性,他的不可控因素远比航天器对接还要多。原因在于飞机在空中飞行过程中,机尾会产生紊流,从而对后部的加油机产生气流扰动。如果再突然来阵横风或者垂直气流,就会导致受油机短时间内位置发生剧烈变化,容易引发事故,轻则折断加油管,重则导致受油机与加油机相撞。而整个空中加油时间短则十几分钟,长则半个多小时,谁也保不齐会不会发生意外中奖。

折断加油管,带着“羽毛球”回来的超级大黄蜂

2018年12月,驻日美军一架F/A-18D战斗机进行空中加油训练时,就与KC-130加油机相撞,双双坠海,导致两架飞机上6名飞行员全部遇难。2020年9月,美军一架F-35B战斗机在于KC-130加油机进行空中加油时,两机又发生相撞事故,F-35B飞行员跳伞逃生,KC-130J空中加油机在农田紧急迫降成功,所幸未造成人员死亡。空中加油技术你说成熟,的确很成熟,已经运用七十年,但乱流扰动这种不可控因素在,其风险性同样很高,无法彻底解决。

硬管加油折断加油管的同样不少

所以指望空中加弹就别想了,这种需要精确到厘米级的操作,对于飞行器来说,完全是不可能的操作。更何况弹药本身具有相当危险性,没看到哪怕自行火箭炮、自行榴弹炮这类地面武器,装填车进行再装填时也都是处于静止状态吗?怕万一磕碰引发触发引信,谁还敢边飞边装?再则空中加油为了减少乱流影响,加油管少则30米,最多60米,你用60米长的机械臂操作?空间站的机械臂也就10米长。

万一碰到这样的气流时,请问你该怎么办?

这方面还是省省吧,取死之道。想要空中加弹,还是看看激光炮这种能量武器应用后,有没有空中无线充电技术吧。

空中加弹机技术上可行不?

电影《星球大战》中的空战场面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其中圆形脑袋机器人R2D2和天行者卢克在空战中的配合场景让人心动:小巧的机器人从自己的舱口里爬出,在飞船和战斗机外壳上进行补给和修理。如今这个科幻电影的场面有可能在现实中再现,美国空军2019年提出一个战略能力设想概念:给战斗机进行空中装弹。

我们不能高估了空中加油的可靠性,它的不可控因素远比航天器对接还要多。原因在于飞机在空中飞行过程中,机尾会产生紊流,从而对后部的加油机产生气流扰动。如果再突然来阵横风或者垂直气流,就会导致受油机短时间内位置发生剧烈变化,容易引发事故,轻则折断加油管,重则导致受油机与加油机相撞。而整个空中加油时间短则十几分钟,长则半个多小时,谁也保不齐会不会发生意外中奖。

2018年12月,驻日美军一架F/A-18D战斗机进行空中加油训练时,就与KC-130加油机相撞,双双坠海,导致两架飞机上6名飞行员全部遇难。2020年9月,美军一架F-35B战斗机在于KC-130加油机进行空中加油时,两机又发生相撞事故,F-35B飞行员跳伞逃生,KC-130J空中加油机在农田紧急迫降成功,所幸未造成人员死亡。空中加油技术你说成熟,的确很成熟,已经运用七十年,但乱流扰动这种不可控因素在,其风险性同样很高,无法彻底解决。

那么怎么解决弹药消耗太快的问题呢?美国人很久以前就有各种奇思妙想,在冷战期间,有个天才出了一个主意:把B1轰炸机改装成携带空对空导弹大型载机,至少可以携带24枚远程空对空导弹,轰炸机摇身一变成为大型“战斗机”。

(B52的大载弹量让它有可能成为携带大量空对空导弹的大型“战斗机”,但很快发现自己是远程空对空导弹的靶子以后就放弃了)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美国人很快就发现这个设想不现实,因为世界上的远程空对空导弹太多了。除了美国人自己研制的AIM260导弹,还有俄制KS172等超远程空对空导弹。除了这些还有各种高性能隐身战机,在这些不太友好的“同行”的拳打脚踢下,B52和B1轰炸机不要说什么自身的导弹去攻打别人,自身的生存率在对手面前几乎是零。所以这个项目讨论了几次以后很快就下马,不再有人提起了。

于是现在有人提出了在空中加油的技术基础上发展出空中补充弹药的概念设想。但空中装弹有很大的技术难度。因为不管是F22的腹中弹舱还是普通战斗机的挂架,所有装弹方式都必须在战机机身下部进行。要是出现一个小小的失误,那个弹药就会在重力作用下砸在装弹机上。

(无人机目前可以携带弹药操作,如果利用这个平台改装成无人装弹机呢?)

第二个质疑就是装弹机给战机补给作业时,那个机械手要适应不同的战机型号。比如上面说的F22隐身机和普通战斗机的不同,一些战机挂架的口径也存在很大差异。有的挂架是滑轨式,有的是弹射式。

第三个质疑是人的操作能力。因为人的能力真的是十分有限,比如A10攻击机的补给。该机有8个挂架用来挂载武器弹药,让人类对这8个挂架进行补给装弹,那个操作人员肯定要累死,因为他的工作量太大。空袭行动可不止一两架战机出动,对着一大群A10机群进行补给,人类的精神注意力和体力会迅速下降,出现失误的概率会大大发生。

(为A10攻击机补给,恐怕累死空中补给的人类,所以还是用无人机吧)

这些都难不倒美国佬。那些天才科研机构很快就提出了用无人机代替人工操作的方式。毕竟现在人工智能已经很发达了,无人机携带弹药升空,再由人工智能操作。即使无人机出现操作失误的情况,那么也不会造成人的宝贵生命损失。美军拥有很多型号的无人机平台,死神无人机就是一个可以借鉴的型号。这些飞机成本低,滞留空域时间长超过24小时,最关键一点:机器不会累,可以代替一些有人机不能去的危险空域。

现代那些无人机的优势大家有目共睹:滑跑距离短,可以在一些野战机场的简易跑道上起飞。美国人在太平洋上有很多小岛,打起了大战以后,那些有规模的大型空军基地肯定是第一时间被摧毁。幸存的那些战斗机只能以更小的野战机场为依赖基础,在这些地方可能享受不到大基地的后勤待遇,此时无人机装载弹药补给就派上了用场。

平常这些无人机都是在洞库里保养维护,战事爆发就拉出进行任务。以“死神”无人机为例,该机目前载弹量有1.3吨,几架配合供应一架战斗机也足够了。

未来无人装弹机和装弹操作机械手的设计肯定趋向于通用化和模块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成熟和不断提升性能的无人机平台诞生,空中装弹补给这个概念肯定会变成现实。

空中加弹机技术上可行不?

如果要战机可以在空中加弹就要建通天母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