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为什么必须攻打苏联?

如果我们将第二次世界大战看作一盘大棋的话,那么德国与苏联的争端可以说是早就策划好的,也是命中注定的。

最早下棋的是英法,这两个老牌帝国当年堪称世界之王,他们占据了最多的殖民地,拥有最强的军队,最顶尖的技术。

当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它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我们在历史上上频频看到一个词儿——瓜分。

列强对原料产地和倾销市场的欲望愈发不可遏制,形成了一次巨大的因瓜分形成的战争,即生灵涂炭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后起的德国等国,企图挑战英法的位置,以争夺更多的地盘。双方拉帮结派,大搞结盟,然后借着萨拉热窝的导火索就撞到了一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后打成了一场消耗资源、人口的残酷消耗战,最后协约国倚靠更强大的物质技术获得了惨胜,将同盟国集团打入凡尘。

嚣张了没多少年的德意志帝国,因为这场战争土崩瓦解,但协约国三巨头英、法、俄同样狼狈。

英国消耗过大,统治能力下滑,殖民地们纷纷起哄;法国萎靡不振,占领德国工业区讨债都讨了一鼻子灰。

俄国就更别提了,一场二月革命结束了王朝统治,又一场十月革命彻底换了颜色,红色的苏联出现了。

俄国人+共产主义思想,这足够引起西方人的极度忌惮,因此自苏联诞生起,就不断接受着西方的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挑战。

但苏联不仅没被打垮,反倒焕发出不一般的活力,一派欣欣向荣,甚至开始了扩张。

恰巧,在战后苏联发展的同期,德国也逐渐开始了回血。

德国的贵族王朝被推翻,所谓皿煮的魏玛共和国被建立,然而德国人想要的生活并未到来,到处都是此起彼伏的工人运动、大萧条和外国欺压,再加上虎头蛇尾的一战结局,让人民心中憋了一肚子怨气。

过于激动的社会民情催生出了纳粹党。

纳粹党师从意大利法西斯党,善于包装形象和煽动民族情绪,在经历一系列的动荡后,纳粹党的党魁希特勒在选举中战胜了神一般的对手兴登堡,更在之后以党国政治窃取了国家大权,成为“民选的独裁者”。

英法这两大帝国主义其实早就在防范德国,他们战后的算盘一开始就是防德、限德、反德。

但英法自身并非铁板一块。

法国与德国相邻,历史上深受其害,所以是彻头彻尾的反德者,恨不得修长城把德国人拦住。

英国则是欧洲的搅屎棍,他们并不介意远交近攻,让德国消耗法国的力量,以此提升自己的世界主导权。

因此,防德、限德、反德最后变成了一句废话,英国关系与德国升温迅速,灰头土脸的法国也只能当英国的应声虫,然后铁着新修隔离要塞。

纳粹政府自然也不是只会搞选举的庸才,希特勒借着这个机会快速调整国家结构,以军工需求带动工业生产,迅速让德国富强起来。

希特勒也在这段时间里,变成了欧洲的“明星政治家”,各国都对他发展经济的能力赞誉有加。

但是,英法也不是傻子,从希特勒的演讲就能看出这货归根结底还是想“崛起”。

德国崛起了会怎样?德国崛起不可怕,可怕的是德国要崛起,那英法必然还是拦路石。

那年头可没有“和平崛起”这个词儿,西方文明也不认为惯于以铁血浇灌铧犁的容克们不会跟自己争。

说白了,英法惧怕德国人像一战那样再挑战自己,影响自己的世界殖民帝国。

于是英法想出了一个新点子——祸水东引,绥靖政策。

斯拉夫这个民族,自古就比较尴尬。东方人认为他们是西方罗刹,西方人也认为他们是东方蛮夷,总之里外不是东西。

苏联一建立,就成了西方的眼中钉,帝国主义可不希望一个社会主义的国家崛起坐大。

而且建立它的还是野蛮的毛子,自沙俄时代他们就野心勃勃,是西方戒备又警惕的禽兽。

因此,英法两国策划了“绥靖政策”,这边先惯着德国,它爱干嘛干嘛,总之稍加引导地哄好。

简而言之,绥靖政策是英国在20世纪30年代策划的政策态度,其允许希特勒不受限制地扩张德国领土,旨在避免欧洲的战争,将法西斯祸水引向苏联。

如果德国逐渐坐大并打破樊笼,它稍微懂点局势就明白该怎么做。

一边是高墙炮楼还喂过饭的英法列强,一边是破碎的前奥匈帝国和野心勃勃扩张的苏联,傻子都知道怎么选吧?

德国与苏联在战略扩张上是存在矛盾的,两国一只虎一只狼,中间又摆着破碎的前奥匈帝国,双方都会伸爪子,怎么可能不PK。

如此,德国聪明的话,就需要英法作为后备对抗苏俄,这样双方就能取得一致利益,英法也能获得最终的操盘权,让苏、德鹬蚌相争熬死,继而渔翁得利。

就这样,英法的“绥靖政策”被贯彻了下去,两国从此开始了养蛊的不归路。

希特勒很敏锐的发现了英法的妥协,他借此机会让德国迅速变得兵强马壮,还撕毁了一系列限制的条约和枷锁。

英法不断的忍受,一边揣着锦囊妙计,一边便秘式地忍受,看着德国吞并奥地利,撞破莱茵非军事区,拿走苏台德,一步步吞噬进化。

苏联在“慕尼黑阴谋”的时候看破了英法的算盘(苏德不与苏联合作,旨在激化矛盾,又过度软弱和出卖盟友),因此突然改变了激进的对抗措施,选择了与德合作,双方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于是,英法的算盘一时间落空了,苏德不仅没有杀在一起,反倒合作瓜分了英法口头保护的波兰。

意识到“妙计”破产的英法,不得不在汹涌的民意下选择了对德宣战,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不过英法的多年操盘也未见全部落空,正如他们所想,苏德一个往西一个往东发展,双方迟早会狗咬狗。

只是他们没料到的是,养蛊为患的德国会如此疯狂,打完波兰就杀向了法兰西,居然一鼓作气绕过了马奇诺防线,把英、法、荷、比、卢一窝端了。

斯大林倒是料到苏德必有一战,但他打心眼里不想苏德在1941年开战,苏联需要时间调整大清洗后的伤痕,需要到1943年才能准备好战争。

实际上,战争常常都在无准备的时候爆发,打波兰前许多将军劝阻希特勒,认为1945年德军才能准备好,然而希特勒还是发动并打赢了战争。

到1941年6月22日进攻苏联时,希特勒一句:“我征服了欧洲”,就让所有人哑口无言。

丘吉尔后来对绥靖政策展开了总结:“软弱和恐惧的妥协是徒劳和致命的,武力的遏制才是宽宏大量和高尚的,也许这是通往世界和平的最可靠的,或者唯一的途径”。

这也说明了,今天我们提“和平崛起”,西方人为何一个字也不相信。

无论如何,德国依旧败亡了,英法也输掉了世界之主的宝座,美国和苏联这两个边缘势力则在柏林的废墟上划界崛起。

德国为什么必须攻打苏联?

有些事情,来得就是这么仓促,根本说不上预谋良久。甚至,仓促而来的事情,都可能与预谋良久的事背道而驰。

一战之后,国际新秩序是英法美主导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但是,最不满意这个体系的是谁?

第一个自然是战败国德国。德国国内的民族情绪根本就压制不住。而纳粹之所以能上台,就是因为这种民族情绪。

第二个是战胜国日本。日本对战后秩序的安排,憋了一肚子的气,彻底认清了西方列强道貌岸然的本质。这群人就没把自己当盘菜。

当然还有意大利。战后五强,而意大利这个小强,硬是被英法美赶出了巴黎和会。到底有多委屈,只有意大利人自己知道。所以,墨索里尼上台,跟希特勒上台,都是一样的原因。但,意大利太怂,后边的历史全是笑话,所以也就没啥可说的了。

当然,你也可以说中国也很生气。自己是战胜国,青岛却被小日本耍无赖给弄走了。于是,国内各种抵制日货。从巴黎和会就开始抵制,一直干到1923年。期间,日本人简直痛苦不堪。自己是工业国,而中国恰是最大的市场。中国人不买自己的商品,还能指望欧洲人买吗?所以,日本甚至几次找到北洋政府,要主动归还青岛。但到了1923年,中国为什么不抵制了?因为1923年日本发生了关东大地震。这时候中国人民都开始捐款了,还怎么抵制日货。所以,各种丑化吾国吾民的毒鸦片,就是某些国人自己的心里阴暗,然后非要说成是民族的。从这件事就能看出,中国人民到底有多善良。

而这里面恰恰隐藏着一个非常重要关系端倪。在当时,中日之间的矛盾,并没有上升到激烈对抗的程度。日本对外的主要矛盾是谁?就是西方列强。同时,德国对外的主要矛盾,也是西方列强。矛头指向的,主要是英法这两个国家。美国人呢?这家伙抛出一个民族自决后,就跑回新大陆隐居了,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然后闷声发大财。

所以,德国崛起、希特勒上台,肯定要对着英法死命干。而英法也自知理亏,自己对战败国德国欺负得太惨了。同时,一战的残酷,一直让英法心有余悸。于是,只能毫无原则地对希特勒各种绥靖。但,英法越是绥靖,德国就越是闹腾,最后直接点燃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侵略波兰、闪击欧洲之后,德国就一定要进攻苏联吗?

如果这么做,希特勒就是在为英法做嫁衣裳。自己没钱,去北非抢英法等国的殖民地好不好,非要跟苏联死磕什么?同时,侵略波兰以前,希特勒已经与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目的就是腾出手来收拾英法。此时,法国再一次被打得灭国,接下来肯定不会放过英国。

而此时的日本呢?九一八事变,就是一群关东军下级军官给搞出来的。但是,时机太好,美国因为经济危机、自顾不暇,欧洲被希特勒折腾得焦头烂额。所以,九一八之后,国联和美国谁也不管了。但是,日本决策层并没想全面侵华。因为理性人首先要搞明白:谁是自己的敌人、谁是自己的朋友。日本的地缘敌人是苏联,有这个大家伙在北边一横,日本寝食难安。日本的一直敌人是英法美,这伙人主导的战后新秩序欺负了自己。所以,日本的北上派和总体派,都没有设计中国这个步骤。甚至,总体派的意图竟是拉着中国一起干欧美。日本还信誓旦旦地认为中国一定会同意,原因就是黄皮肤、黑眼睛和儒家文化圈,日中是自己人。

但是,1937年,日本却全面侵华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民族主义已经把日本搞得极端不理性,所以外交行为只能各种剑走偏锋。这时候,日本天皇和内阁,已经被军部这伙人彻底绑架了。拉着中国一起对付欧美,硬是变成了不顾英法美苏、直接侵略中国。

雪崩之后,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所以,偶然也好、必然也罢,都不能为日本洗清侵略的罪责。但是,却可以看到:很多事情就是仓促发生的,说不上是什么预谋良久。而德国侵略苏联,也是雪崩之前的一次偶然爆发。

1940年,德意日三国在柏林正式签订同盟条约。随后,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就给斯大林写信,邀请苏联也加入进来。三国轴心变成四国同盟。而四国同盟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推翻英法美建立的凡华体系。对于四国同盟,日本立即欣喜若狂,并于1941年4月13日,与苏联签订了日苏中立条约,相当于互不侵犯条约。

上述这个演出脚本,才是预谋良久。德国、日本、意大利,都在这样预谋。而一直被国际社会孤立的苏联,自然也不会拒绝这种预谋。德意日对凡华体系不满意,因为在这个朋友圈里、自己是被欺负了。苏联呢?苏联只能更不满意,因为自己连进入朋友圈、被欺负的资格都没有。所以,大家都在预谋如何推翻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但是,变故总在不期而至中到来,苏德矛盾不可调和了。

要成立四国同盟,德国就要跟苏联划定势力范围。希特勒的意思是苏联可以向印度洋方向扩张。你不是要出海口吗?英国人肯定一个出海口也不给你,而我们德国人却可以给你。然而,苏联人开始得寸进尺了,要求把土耳其和保加利亚也纳入麾下。这个要求,一下子就把希特勒惹毛了。你可以看一下地图,保加利亚位于巴尔干半岛,土耳其连接地中海和黑海。你苏联要这两个地方干什么?当然是要进入地中海。但是,地中海已经是纳粹势力范围的内海了,怎么可能允许苏联染指?

于是,四国联盟就别指望能谈成。同时,希特勒也彻底转变了心思,下定决心、一定要揍苏联。当然,条件谈不好,大家可以慢慢谈,也没必要立即就撕破脸。但是,有些问题是内心的,有些问题是行动的,都不是用嘴能谈成的。

首先是意识形态的原因。纳粹叫德意志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自然是以集体主义为逻辑起点。在这一点上,与苏联的科学社会主义是一致的。但是,纳粹却极端偏左。有时候越是相似,就越是互看不顺眼。所以,希特勒和纳粹,天然就极端仇视苏联。因此二者之间,只有利益交换,完全没有感情基础。

其次是苏联并不守约。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约定,苏联可以得到半个波兰,同时还可以吞并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摩尔多瓦。但苏联要找出海口,只能沿着伊朗向印度洋扩张。英法绥靖德国,目的是祸水东引,引到苏联。而德国结盟苏联,目的则是祸水南引,引到英法的殖民地去。大家的算计都很高明而且无耻,谁也不比谁好到哪里去。但是,德国不服从英发的设计,苏联也不会服从德国的设计。趁着希特勒闪击欧洲,苏联染指了巴尔干,而且非要控制博斯普鲁斯海峡。这些行动,就触动了希特勒的底线。

第三是苏联也太怂了。日本剑走偏锋,怎么非要往中国走而不往苏联走?原因就是中国当时太弱。极端,有时候跟醉酒疯癫一样。极端是极端,却往往都对弱者下手。酒鬼闹事、疯子撒泼,即便再疯,也是统统指向弱者,对强者往往敬而远之。入侵波兰之后,苏联随即入侵芬兰,然而却被芬兰打得大败。苏联进攻芬兰失败,一下就让希特勒看清了苏联的本质。这家伙也太怂了,自己在签订条约的时候,就是太给苏联脸了。

而三国轴心后,苏联竟继续不要脸,非要拿下土耳其和保加利亚。那德国自然就新仇旧恨一起算了。日本呢?日本可是德国的盟友啊,而且日本在4月份就与苏联签订中立条约。日本根本不重要,希特勒从始至终就没把日本当回事。日本只要在太平洋看住美国就行,德国自己就能把英法苏捆在一起揍。

1939年签订苏德不侵犯条约,1940年签订三国盟约,然后开始酝酿四国同盟。1941年,苏日中立条约签订。接下来,就应该是四国同盟,一起挑战英法美的国际旧秩序。这个脚本,才是预谋良久,而且是德意日苏一起预谋良久。

但是,1941年6月22日,德国竟实施了巴巴罗萨计划,全面进攻苏联。闪击欧洲、德国是使劲揍;而侵略苏联、德国则是往死里揍。

所以,这里面哪有什么必须,完全就是小人之交而利散义断,然后大打出手。

这就像两个小人从谈买卖变成了生死斗:你苏联不听话、你苏联给脸不要、你苏联也就这点儿本事、你苏联早让我看不顺眼了,然后我就要干死你。

而日本呢?日本对中国就毫无道义可言:我发疯了,而旁边就是中国,于是拉过来就一顿老拳。关键是:日本这个疯子,竟认为疯一下就行了,然后还能拉着中国一起挑战英法美。

所以,总结就是:德国和日本,因为自身的民族主义、因为对外的各种不满,所以早把自己逼得发疯。二战之前,两个国家都是喝了太多酒的人。目标是确定的,就是英法美。但是,发起疯来,却各种剑走偏锋,要么捏软柿子、要么欺负怂人,总之就是各种放飞自我、日益极端,最后向整个人类世界开战。

德国为什么必须攻打苏联?

因为当时的纳粹德国比较穷酸,需要用苏打。

作为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最惨烈且影响最为深远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所未有的姿态颠覆了传统世界格局,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走向。

在二战中,苏德战争作为最惨烈的一部分,也直接决定了二战的胜利进程。而苏德战争的爆发,起于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大举进攻苏联。

在这场异常惨烈的战争中,苏德双方都拿出了鱼死网破的姿态,德国甚至在东线保持80%以上的军事力量,对于消灭苏联始终是志在必得的姿态。

而事实也证明,俄国能打败拿破仑,自然也能拖垮希特勒,纳粹德国最终也在苏联的顽强反击下盛极而衰最终轰然崩塌。

那么,有拿破仑兵败沙俄的前车之鉴,为何希特勒还要执意重蹈覆辙呢?静夜史认为根本原因在于纳粹德国本就是为反苏而生,而且先下手为强是纳粹德国的最好续命方式。

从希特勒的发迹历程来看,虽然他早在1923年就导演了啤酒馆暴动,投身到了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业中,但希特勒真正修成正果却是在10年后的1932年。

而在希特勒上台后再到1939年二战爆发,德国在希特勒的带领下,其蜕变速度堪比火箭。这其中除了德国经济实力本身就很强、一战后裁军又保持了大量的军事骨干力量,更重要的因素在于希特勒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支持。

虽然也是一战的战胜国,但美国并没有实现主导欧洲的目标,于是美国开始支持希特勒,而希特勒也利用德国民众对凡尔赛体系的愤怒疯狂造势,纳粹德国迅速崛起。

纳粹德国的崛起,向西可遏制英法等传统列强,向东则可以阻挡苏联向欧洲的无产阶级革命输出。

而希特勒作为美国的提线木偶,自然不甘心为人作嫁,所以希特勒在疯狂笼络民众,推动纳粹德国崛起的同时,也在不断寻求独立自主的历程。

而希特勒的主要操作,就是高调反共,并在1936年和日本意大利结成了反共同盟。

这一操作极大地迷惑了英法等国。毕竟苏联作为意识形态的宿敌,是“人人得而诛之”的存在,如果纳粹德国拼命反共反苏,那么英法等国不介意默许纳粹德国一路向东,甚至不惜牺牲掉盟友的利益。于是英法的绥靖政策越来越夸张,纳粹德国也越来越膨胀。

对于希特勒而言,反苏不仅能迷惑英法,更能得到土地资源等巨大收益,更重要的是,纳粹德国想要称霸欧洲,就必须将苏联彻底打垮,所以苏德两国必有一战。

但进攻苏联前,德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西欧后方,于是在苏联接连被英法拒之门外的情况下,纳粹德国与苏联在1939年8月23日秘密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协定》,划定了两国在东欧的实际范围。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二战爆发,最后苏联于9月17日出兵寇松线以东的波兰东部,波兰第四次被瓜分。而后纳粹德国横扫西欧,苏联则成为纳粹德国的后勤基地。

对于希特勒的一系列操作,斯大林自然是洞若观火。所以在纳粹德国横扫西欧的同时,苏联也开始在东欧疯狂扩张,陆续夺走了芬兰的萨拉、贝柴摩、卡累利阿地峡,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等地,并强行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并入版图,如此将苏联国界现平均向西推进200~300公里,建立了所谓的东方战线。

苏联的“趁火打劫”极大地挑战了希特勒的底线,尤其是夺走比萨拉比亚地区,直接得罪罗马尼亚,而罗马尼亚又是纳粹德国的石油产地,所以希特勒怒不可遏,苏德两国的蛮多也逐渐激化。

对于纳粹德国而言,苏联是称霸欧洲的最后目标,但苏联明显也有平推纳粹德国进而将红旗插遍欧洲的野心,所以德国想要立于不败之地,只能先下手为强。

由于海空军力量的薄弱,德国在浅浅的英吉利海峡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惨败,但是面对苏联的咄咄逼人,德国只能扔下英国,大军掉头向东和苏联做最后的决战。

所以,纳粹德国打苏联,既有生存的需要,迷惑敌人的考量,更有先下手为强的紧迫。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德国为什么必须攻打苏联?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她的目标是输出马列主义,让世界各国共产党逐步壮大并夺取政权,最后在全球实现俄罗斯主导的世界秩序和共产主义。而德国则是民族主义盛行,它要通过战争的方式一雪一战失败之耻,先占欧洲,再占亚非,进尔美洲,在几个小兄弟帮助下统治世界。从本质上看,这两个国家都有野心或叫远大的目标。

希特勒占领欧洲大陆后,气都没喘一口便开始了打击英国,但英吉利海峡阻隔了善于陆战的德军的战靴,空军的打击又受到了美国援助下的英国空地武装的顽强抵抗,在预估到短时间内难以打败英国后,希特勒和他的元帅将军们把战略目标指向苏联。

昔日的俄罗斯曾当过近百年的欧洲宪兵,直到二战时仍让欧洲很多国家心有余悸。苏联成立后,也逐步把周边很多国家吞并,绑于自己的战车上。而苏联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逐渐强大,也使欧洲老牌強国忌惮不已,如芒刺背。但苏联在二战前的大清洗运动,极大地削弱了自身实力,尤其是侵略芬兰的失败,增加了希特勒的信心。

趁着苏联病体未愈,希特勒调动了强大的战争资源进攻苏联。前期进展顺利,但由于手下指挥失误,使德军的铁蹄止于斯大林格勒,奇寒的冬天也让德军进退失据,丧失了战力。苏联兵力集结,尤其是西伯利亚兵力东移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便以苏军的胜利划上了句号。此后,苏军全面反攻,直到攻克柏林。

德军打苏联,一是为统一欧洲,进尔统治世界;二是为消灭不同意识形态,信仰共产主义的国家;三是为了夺取丰富的战略资源,四是为了一雪俄罗斯屡屡干涉欧洲之恨。等等。打下这个庞然大物,德国会占有庞大的战略资本。

希特勒很狂妄,也很精明,但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一台曾所向披糜的战争机器,最终沦为了世人的笑柄。

德国为什么必须攻打苏联?

德国为什么要攻打苏联?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

众所周知,如果德国当年在发动第2次世界大战之后一直和苏联保持和平,然后将主力用于对付英国。

那么,西欧,北欧,南欧,北非,甚至是整个中东地区恐怕已经成为德国的一部分了。

正是因为发动了苏德战争,让德国人走向失败。

整个苏德战场仅仅开战后的半年之内,德国人就损失上百万人,比他在二战开始之后和所有国家交战付出的代价都要大得多。

更重要的是,到1942年年初,德国人又在莫斯科战役中失败,打破了他不可战胜的神话。

苏德战场歼灭了80%的德军,德军最精锐的部队几乎都损失在这里,也间接导致了在诺曼底防御战中,在北非,在西西里岛战役等地德军兵力存在着严重的不足,结果在盟军的绝对优势的打击下接连战败。

那么,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德国人为什么要非跟苏联人干仗呢,保持双方的和平不好吗?

还真不行。

自从德国人发动了第2次世界大战之后,就预示着一定会和苏联爆发战争,只是早晚罢了。

因为,随着欧洲局势的恶化,苏联为了自身的国家安全正在采取积极防御的措施。

1939年1月1号,苏联只有248万军队,此时虽然欧洲局势看上去战云密布,但毕竟还没有真正爆发大战,所以苏联军队的规模没有大幅度扩张。

可是,随着希特勒在欧洲各地攻城略地,英法这两个欧洲传统列强却龌龊不断。

本来斯大林的意思是和英法一道想办法遏制住德国的发展,避免重蹈一战的覆辙。

可英法两国心怀鬼胎,希望借德国之手对付苏联。

在这样的背景下,苏联就不得不大规模扩充军队,保障万一哪天和德国人打起来不至于被打个措手不及。

所以,到苏德战争爆发之前,苏联的军队已经增加到了577万人,相对于1939年兵力增加了320万,而且绝大部分军队都布置战苏德边境。

这种态势也让德国人深感压力,几百万大军虎视眈眈,哪怕德国和苏联一直保持和平,德国人也很清楚,如果把自身的力量压到西欧去对付英国,苏联的这支数百万大军就很可能对德国发起闪击战,错失先机之后德国人能不能撑下来是个未知数,很可能会一败涂地,最终让苏联人渔翁得利。

所以,当德国人走上对外侵略那一刻起,无论他想不想占领苏联,都必须要把这个庞大的对手给击败。

于是,德国人决定先发制人,制定了巴巴罗萨计划,于1941年6月22日集中550万大军对苏联发动猛攻。

整个苏德战争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战争,期间德国参战总人数大约为850万,苏联则高达2,000万。

战争也造成了两国巨大的人员损失,苏联方面累计阵亡士兵高达916万人。

而德国根据德国国防部的数据显示,战争期间在苏德战场阵亡及失踪高达418万人,同时还有大约300万人被俘!

德国为什么必须攻打苏联?

德国攻打苏联的主要目的是因为石油资源,苏联永远庞大的油气资源,而德国极其匮乏,为了支撑战争的需要,必须要解决能源问题,看看地图就能明白,

通过战胜苏联,得到亚美尼亚,哈萨克斯坦油田,继而通过黑海进入土耳其,进入中东,同时进入亚洲和日本瓜分亚洲地盘,关键在于当时他挑战了世界加大强国,苏联、英国、和法国,本来没有美国什么事,是英国无力支撑,让利给美国,把美国拉下水,其实当时美国已经明里暗里支援苏联了,从各种战备物资到钢铁武器,美国是无利不起早,支援英国,法国,苏联,赚的盆满钵满,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援,德国很可能就是战胜国,但美国绝不会袖手旁观,因为日本侵犯了他的东南亚利益,日本偷袭珍珠港,把美国推下水,如果当时德国不去挑战苏联,今天看到的就不是欧盟了,可能是一个德国统一的欧洲,因为当时苏联是西面有德国,东面有日本都在挑战他,苏联还是很小心的,战胜了英国也就没美国什么事了。

这也仅仅是站在战争层面去看这些事,当然还有很多的地缘政治考量,实际上那时的希特勒扩张过了头,西方传统一直是强权思维,野蛮过了头必遭报应,群起而攻之,失败是个必然。给全世界带来灾难。

核武器的诞生,使这种残暴不会再有。德国和日本已经被沦为半自主权状态,变成2个经济强大的瘸子。这就是攻打苏联的后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