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坦克锥对现代坦克有效吗?具体如何?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各种各样的“龙牙”反坦克锥构成了坦克难以逾越的屏障,相当多的坦克见到“龙牙”排列的大阵时,不得不绕着走或者让工兵破障,贻误了不少战机。
有的反坦克锥还能给步兵提供屏障,变成防弹掩体,一发榴弹炸进去杀不了几个人,穿甲弹甚至不见得对坚硬的混凝土有用。一不小心,里面还会被埋上地雷,让己方冲进去的部队被炸得人仰马翻。
很多龙牙还被标定了射击参数,防守方的榴弹炮、反坦克炮可以打得极为精准,进攻方若是不退,便只能白白留下几具焦黑的废铁棺材。
人们还会在下坡段的低端埋设一些阴险的带金属头的反坦克锥,坦克里的视野看不到,跟着下坡冲上去的话,不是开膛破肚就是卡住动弹不得,端的是阴险。
所以,反坦克锥可谓是当年坦克最头痛的东西之一,这东西有多烦?看看英国研制的“土龟”突击坦克就知道了。德军在齐格菲防线前设置了大批龙牙,英军没有办法,便只能寄希望于土龟这样的变态装甲,想让土龟们开到龙牙前当碉堡,顶着炮火对抽。
(可怜的土龟没等上战场,仗就打完了,盟军被齐格菲防线挡了足足5个月之久,靠美军的轰炸机饱和轰炸打开了口子。)
齐格菲防线有如此多的龙牙,主要是因为德军没有资源和时间进行构建了,他们不得不采取了密集龙牙的方式搭建反坦克防线。事实证明龙牙很有效,但美国的飞机又让它们无效了。
反坦克锥今天还能用吗?当然能用,只是用处不再大了。
尽管反坦克锥的多棱结构依旧让现代坦克无可奈何,但现代战争阵地战已经相当少见,远程攻击手段也极为发达,龙牙几乎失去了用武之地。
现代战争是信息化条件下的高速战斗,强调立体化作战和高效率的运动突袭,完全不同于二战。
打个比方,二战的一个坦克排面对一道龙牙防线,他们需要联络指示,压制对方火力,幸运的话有配属的步兵,可以尝试占领一段阵地并实施工兵爆破或坦克推土。
如果搞不定,敌方实施了炮火袭击或装甲反突击,这支部队就得撤退或者硬钉在这里,然后尝试呼叫己方的援助,看有没有能提供俯冲轰炸的战机能帮忙整下活。
指望火炮是做不来这种事的,当时的火炮只能在火力准备时提供一定的破坏,却无法准确地进行远程开路,散布率感人,一不小心就炸到自己人了。
憋过来闹过去,哦豁~!一下午过去了。
那现代的主战坦克部队遇到这种事儿会怎么办呢?
“歪!前面有个反坦克锥路障啊,是的是的,对,你们有卫星图啊,对对,七八米宽,个糟老头子坏得很……”
在信息化战场的数据链支持下,这种突击锋线几分钟不要就会完蛋,坦克指挥官可直接要来一定的协同火力清障。剩下的杂碎,用坦克专用的破障弹即可粉碎。
因为有现代战场详尽的卫星、无人机侦察图,如果碰到龙牙阵地,更真实一点的打法,根本轮不到坦克叫炮。
参谋部会在战前直接规划突击方式和突击路径,包括火力准备时需要重点破坏的路径,以及突击时投入的火力,压制的火力,协同的火力,各种情况都会做出对应计划。
然后,一开战时各种导弹、火炮、火箭炮、武装直升机、空军轰炸就过去了,坦克部队跟着计划路径突击,等他们突击到反坦克锥地带时,留给他们的只有畅通无阻的缺口。
实际上,现代战争也根本守不住齐格菲防线这样的固定阵地,在精确打击和高毁伤弹药的帮助下,谁守谁死,坦克压根都不需要冲。
但也不能说反坦克锥完全无用,它们毕竟是一种有效的屏障,多少能起到点阻挡作用。只是现代战争动辄大范围的机动,谁又有功夫去布置龙牙阵地?
现代的战场屏障做法其实比过去的龙牙更丧心病狂,名曰“机动布雷”,人们能通过各种布雷装备,短时间内拉出一条恐怖的雷区,就算排雷也要排半天。一些智能化布雷还能设定雷区的失效时间,变成“我可以通过,你就不行”的无赖障碍。
这样,机械化的军团便可以边跑边打边给自己设障壁,一撒就是一大片,简单迅速爽歪歪,用得好还能拿来进攻时搞包围。
所以说,现代龙牙少见是有道理的,并非龙牙无效,而是大人时代已经变了。
反坦克锥对现代坦克有效吗?具体如何?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反坦克锥有效吗?您可拉倒吧,这种古董级别的东西,在现代化的战场上已经没有多大的用武之地了。
当然小编的意思不是说,过去的东西不实用了,您比方防坦克壕还是很给力的。
小编说的是反坦克锥,这东西说道根子上,他其实就是一个钢筋水泥铸造的水泥疙瘩而已,只是形状看起来像个三棱柱而已,才有了反坦克锥的称呼。
话说到这里,想要把为什么反坦克锥有没有效掰扯清楚,小编觉得应该先了解一下这反坦克锥是如何反坦克的,然后再给您详细的说明一下小编的观点,做到有理有据。
所以持有不同观点的小伙伴,在看完了小编的解释,您如果还不满意,再抽您那四十米长的鞋拔子。
反坦克锥如何反坦克其实类似于反坦克锥的东西,在二战中出现了很多,您比方说瑞士人搞的水泥三角桩(绰号瑞士巧克力,原因是这东西呈三角形还是黑色的),以及德国人经常使用的金属拒马(绰号捷克刺猬)。
这些东西的外表虽然不一样,千奇百怪的,但核心思想都是一样的。
作用就是在坦克前进的过程中,把坦克给架起来造成一个悬空现象,或者将坦克的履带被卡死,甚至是卡断。
然后伺候在旁边的步兵,瞅准这个额空档,对这些的坦克进行爆破,从而阻止坦克继续前进。
那么如何操作呢?
通常情况之下,这种反坦克锥是钢筋水泥打造而成,当然也不是说你非要弄个正三棱柱的样子,有那么个意思就成。
一般会排成三排四排或者更多排,个头是从小到大弄成一列,每一列的位置最好要错开一些,高高低低的才能顶住坦克的履带或者地盘之类的地方。
弄好之后,敌人的坦克要是开过来,他一般情况下会很轻松的跨越第一排的反坦克锥,甚至是直接开到第一排的反坦克锥的头上,压到第二排反坦克锥上了,基本上坦克走到第三排的时候,就会被卡住了。
那么这个时候就会发现,坦克就被反坦克锥像千斤顶一样的给顶了起来,坦克履带着力的地方已经由面变成了点,您这坦克就算是冒着黑烟,把发动机都吼碎了,坦克死活动不了了。
为什么呢?
大家伙都知道,在地球上,任何东西要想移动必须有足够大的摩擦力,坦克这论吨算的大个头,需要的摩擦力那可不是一般的大,就这么几个支点撑着坦克,他们提供出来的摩擦力那够坦克使唤的。
抓瞎了的坦克,就成了待宰的羔羊,反坦克手榴弹,无后坐力炮,反坦克狙击枪您可劲的往上招呼吧,直到把他打报废了为止。
当然了,也有把反坦克锥造的一样高的做法,高度都在半米以上,他的原理都是一样的。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就想到了对付他的办法:“将坦克改装成推土机,用铁铲把这些东西都给推平了不就完事了吗?”
您能想到的,发明这东西的人当然也想到了,所以一般情况下,这些反坦克锥的下边有着二到三米的地基,来您给推一个试试?
抓瞎了吧?所以当时最好的办法,就是爆破,但防守一方也不瞎子,看不到你一堆人跑到人家的反坦克锥上搞事,他是不会让您安安静静的搞爆破的。
而且对于防守方来说,他不是说将这些反坦克锥搁到哪里就完事了,他还有其他的防御手段和反坦克锥搭到一块共同使用。
您比方说他在每一排反坦克锥的间隙中间,会布设地雷,作为防御步兵的手段,除此之外他们还会布置上一道道的铁丝网。
在反坦克锥的后方不仅有各种防御工事,还会有各种反坦克拒马搁在后边作为第二道防线使用。
所以这东西都是混搭着进行防御的,所以单独的一种防御手段起不到最好的效果的,得各种方法齐下共同作用才成。
好了,使用的方法就是这么个方法。
接着我们来看看,这种方法为什么在现代就不能进行推广使用了。首先第一点是成本问题,根据资料显示,这种钢筋混凝土的密度是一立方米高达2.4吨。
钢筋混凝土重量就是金钱啊,这么重钱花的可不少。
当然了这东西一个的话,在战争中其实也不算啥。可问题就在这里,他使用的时候,您别说一个了,几百几千个也不见得铺的满几公里乃至几十公里的防线。
这成本咔咔的就上去了,所以这东西太费钱了。
当然有人要说了,你这打仗还怕花钱?您这说的就不对了,打仗是不怕花钱,但也要花的有意义才成啊。
造这些东西,不仅需要大量的钱财,还需要大量的时间,你不提前布防,这都不起效果。
但与之同时的是,如今的战场,各种现代化的导弹和重量级的炸弹比比皆是,可以给你精准到了几十厘米的段位,就这么一颗下去,这些个水泥三菱柱还能存在吗?
这种炸弹的威力,覆盖一个足球场都没多大问题。所以一颗炸弹撕开的口子不算大,那么他可以给你撕开一个,足够坦克快速平推的豁口。
这都不用打任何疑问的,分分钟钟的给你推的平平整整的。
所以东西都被推平了,您就说吧,这东西能反坦克吗?坦克从缺口处呼呼啦啦的就给你开过去了,所以这东西已经被淘汰了。
这也是为什么在现代化的战争中,我们很少听过反坦克锥这种东西了。这东西,也就二战那会比较流行而已。
当然了,您非要说用坦克直面反坦克锥,要硬杠,这小编就没话说了,这坦克依然会被这些反坦克锥给架起来。但问题是进攻的将军可没那么傻,他们不会干的。
这就是小编对于反坦克锥在现代化战争中没有用处的观点。
作为对比,咱再来看看反坦克锥在二战中,有那些方法进行破除。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会提出意见,认为使用坦克的火炮开路,将前边的反坦克锥全给他炸没了。
理想很美丽,现实很骨干,这种钢筋水泥的材料,确实经不住重炮的轰击,但您要记住了,这种粗鲁的爆破,其结果就是爆破不彻底,坦克开上去更容易被挂在上面。
当然了空口无凭,咱得说事实讲道理才成,举个例子您就明白了。
马奇诺防线这大家伙都知道吧,当年法国人修的,人们一说防线固若金汤都喜欢拿马奇诺防线做对比。
这防线确实厉害,但问题是德国人没有打,而是绕到背后一举把这防线给端掉的。
而马奇诺防线的对过,德国人其实他们也没有闲着,他们同样修了一条防线,叫齐格飞防线。
就这防线可不是和马奇诺防线一样是个摆设样子货,虽然规模和马奇诺防线没得比,但这条防线可在盟军进攻德国的时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和盟军硬杠了四五个月,这才被盟军打穿了。
而这条防线就使用了反坦克锥,硬生生的把盟军给顶住了。
如果坦克的火炮管用,能轰击开反坦克锥,盟军他也不至于被顶这么长时间。
究其原因应该有两点内容,其一这种炮弹攻击不彻底,消除不了反坦克锥的效果。
其二您就算把这反坦克锥给撕开了一个口子,那就意味着,进攻方的坦克就会从这里进入,而防守方的火力势必朝着这里集中,而被炸毁的坦克,就会形成新的障碍物给堵在哪里了。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会想到之前小编说的,现代化的战争中用炸弹撕开反坦克锥的事。
您要分清楚这不一样,现代化的武器,打开的口子不是几米,而是几百米,甚至是上千米的距离,这口子可不容易堵的。
所以方法一样,但不能比的。
好了咱接着说。
所以在当时的背景下,反坦克锥算是一种有效简单的防御性武器,当然他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才能制作完成。
而二战那会就知道对手的进攻路线,所以提前进行布置,时间很充裕。
但不管怎么说吧,反坦克锥的效果在那会是很好,但这东西的作用也仅仅是逐步消耗和延迟对手的进攻能量和进攻时间。
为防守方提供更多的时间,进行兵力的运输和集结,最终耗尽对手的进攻力度,再来个反攻从而达到战争胜利的目的。
而二战那会的德国人,已经走到了那种无力回天的局面,所以撑了四五个月之后,也就那样了。
毕竟那个时间段里,德国人那那都缺少兵力,那有时间反攻呢?
反过来我们看现代化的战争中,使用反坦克锥的样子,首先你那来的那么多时间去造这东西?弄几个捷克刺猬一样的反坦克拒马都比反坦克锥要来劲。
当然更加简单有效的方法,在地上挖几个防坦克壕,比这都方便,效果更加的明显,还经济实惠。
咋说呢?其实在二战时期用的最多的,应该是捷克刺猬这种反坦克拒马。
接下来咱说说这个反坦克拒马——捷克刺猬。咱别的不说,就说美国人拍的二战电影,尤其是抢滩登陆的时候,都见过这种东西。
什么诺曼底登陆啦,拯救大兵瑞恩啦,您在那屏幕上都瞅见过数量比反坦克锥出境频率高多了。
这东西,他就是用三根巨大的L形的金属条组装,中间用几块薄铁板,外加几颗铆钉和螺栓连接起来的东西。到了二战后期也不用什么铆钉不铆钉了,直接焊接到了一块。
您可别小瞧了这东西,他的受力不少于六十吨,一般的坦克还真就拿他没辙。
这东西说起来也有意思,听名字您就知道了,他原本是捷克人发明出来的东西。
在1935年的时候,捷克斯洛伐克虽然号称世界第七军事强国,手里也有近四十万的兵力。
但他面对德国人的铁蹄,这心里还是感觉没有保障,在他们的高层反复的商量之下,就感觉德国人真要拿他们开刀,他们反抗的余地真心不大。
于是就想,既然打不过,那就防守呗,我能撑多长时间就撑多长时间,保不齐国际上就有援手给伸过来搭救一下呢?
于是捷克斯洛伐克就开始在两国的边界线上修防御工事,一个目的是等援手,另一个目的是在德国人发起进攻的时候,有这些防御手段,他们也好挤出时间集结军队,来进行反攻啥的。
说实话,当时捷克到是想修一条像马奇诺那样的防线,但出于财力的问题,另一个是时间问题,他们没有选择这么干。
所以在平原地区,这些防守不易,铸造工事不易的地方,干脆就用三条金属架弄成的拒马,丢在平原上,以期阻挡住,德国人轰隆隆的坦克。
这东西比反坦克锥要好很多,因为不需要地基,所以他是可以随意布置的,再加上本身他的重量就摆在哪里,好几吨重的分量,就算是重型坦克撞上去,这也得受到一定的损失。
所以坦克开起来就没有那么牛哄哄的了,闪电战也闪电不起来了,得躲着这些东西走。
就算是周围没有狙击部队,延迟个三五天还是能够做到的。
所以反坦克拒马,要比反坦克锥好上一些的。
捷克当时的想法很好,但他们架不住在1938的慕尼黑会议上,被卖了,在捷克不知道的情况之下,苏台德地区就被划拉给了德国,以至于他们的精心布防,成了镜花水月。
而这些个反坦克拒马的金属,也别德国人拿走干别的事情了。
只不过世事难料啊,当二战走入到后期的时候,德国人被苏联人死死的拖住,并在这种情况下,消耗了大量的有生力量。
原本势如破竹进攻的德国人,也不得不转入到了防守阶段,在德国人使用80%的兵力全力应付东线苏联人的时候,面对捉襟见肘的兵力,德国人在西线只能用各种防御设施,来抵御盟军的进攻。
所以在1942年的时候,德国人开始构筑起了大西洋墙防御工事。
德国人将学习来的捷克刺猬,布置的满海岸线到处都是,当然因为时间问题,这条防线可以说和筛子差不多,德国预案中的工事大多也仅仅停留在纸面上,只有一少部分得以实现。
以至于他们开始想办法弥补防线上的缺漏,就连隆美尔还发明了一种针对空降兵的防御武器——隆美尔竹笋。
听着这个名字是不感觉很新奇,威力感十足?其实说穿了,这东西就是一根木头棒子,在棒子上端绑上一颗地雷,然后插到地上而已。
其实在二战中,不仅德国人使用这些反坦克物件,很多国家都在用,您比方说苏联,他们的使用方法就有点独特了,将巨大的捷克刺猬用混凝土浇灌,固定在了桥梁,或者道路上了。
而英国人当初为了防范德国人的进攻(历史上没有实施的海狮计划),英国人其实在自己的海岸线上也布置大量的反坦克防御武器。
您比方说反坦克锥,其实英国人的反坦克锥,他的形状更加像一个长方体,而且是那种不带任何倾斜角的长方体。
那么今天就到这了,喜欢小编写的,您点个赞,再加个关注,方便以后常来坐坐。
反坦克锥对现代坦克有效吗?具体如何?
你好,我是冬雨AK。说下我的看法。我认为反坦克锥对现代坦克仍然有效
反坦克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交战双方大量应用,一般是使用混凝土浇筑而成的梯形或三棱柱型混凝土块。它不是用来击毁坦克的,而是通过密密麻麻的布置,阻止坦克行进,迟滞敌方进攻,为己方的防守争取时间。
因为反坦克锥使用混凝土浇筑的三棱柱型,自身很坚固,高度在0.5米以上,而且锥体四面呈一定坡度(一般面对坦克来向的坡度稍缓),坦克如果想冲过去,履带会随着坡度爬升到锥体的顶端被卡在住,就像千斤顶顶起来一样,履带绝大部分都离开了地面没有受力点,自然就无法移动,如果想用底盘去硬撞,底盘同样会卡在锥体顶端动弹不得。所以,坦克很难自己通过反坦克锥防御带,用坦克炮击毁吧,又不划算,成千上万的混凝土块用宝贵的炮弹去击毁,怎么算都是赔本买卖!只能让工兵进行爆破处理!
现代主战坦克虽然车体更高达,马力更强,装甲更厚,但碰到成千上万密密麻麻布置的反坦克锥,也够头疼的,只能绕道而行或者呼叫工兵爆破,仍然能起到迟滞攻势,争取时间的作用。
(个人看法,不当之处请指正)
反坦克锥对现代坦克有效吗?具体如何?
我们知道坦克通过能力强,且装备无坚不摧的大口径火炮,要想挡住它前进的步伐,除非有大自然的天然屏障。在坦克战术初期,特别是在二战,德国经常以部置反坦克锥的方式,来稳固阵线。以坚固的H形钢打入厚实的地面,尔后以水泥来浇铸于地面上,水平错位,垂直方向从低到高,在重点方向上密布于一处,构成坦克装甲车辆的障碍。
不只三角锥,还有纯金属制成的“拒马”,以便于灵活部署。在障碍物的左右,一般构筑反坦克壕沟和雷场等,然而经过实战,并不证明是有效的,再坚固的防线也架不住立体攻击。
地面炮火炸,空中投掷下密集的大威力炸弹攻,因此世上从来就没有攻克不了的防线。更何况当今之世还有战术核武器呢?
因而反坦克锥的防御方式,渐渐失去生命力,在打造之初虽能阻滞进攻于一时,但终究化为泡影,随尔终止,退出了历史舞台。
网友或在心里嘀咕,当代高科技条件下的信息化战争,是否已难有岸岛坚固防御的形成呀?对的。如果只以防为主,不能在空中制衡,不能有电磁网的优势,制信息权一旦归于攻的一方,仗已经没有办法进行下去。
信息化战争的效能优势早被凸显出来,辅之一机械化的综合火力优势,战争天平将严重倾斜,是不争的实事。
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战争胜负关键永远是人而非物质的本意,任何以某项装备性能而改变战争结果的所谓高科技,都将是笨拙的,乃致会变得非常可笑。
反坦克锥对现代坦克有效吗?具体如何?
谢邀,齐格菲防线那样的“龙齿带”依然有效,但是投入太大,收效不见得好。
反坦克锥最著名的莫过于二战德军齐格菲防线的“龙齿”,德国在漫长的防线前沿,设置了数以十万计这种水泥反坦克锥,以阻止盟军推进。
美军第3师通过齐格菲防线,旁边壮观的水泥墩群就是“龙齿带”
龙齿最大的误解就是,他不是单纯的一堆零散水泥墩,而是一个有序的整体,各水泥墩通过 一个厚2~3米的钢筋混凝土基座带相连。他是一个固定,不可搬运的整体,即使现代坦克动力比二战时期增加了数倍,也无法与这样一个庞大的防御带相对抗。
齐格菲防线的龙齿带,更是一个“陷进”,他由五六个方向,高度不一的水泥墩组成,目的在于让对方坦克可以顺利爬过前两个水泥墩,然后卡在水泥墩中间。坦克如果强冲齐格菲防线的话,很可能会这样卡住。
龙齿工作示意图,哪怕新石器时代原始人用的石斧,狠狠的砸在头上,也很可能会死人。
要想突破龙齿带,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工兵爆破,把这些水泥墩炸掉。这种龙齿带虽然反坦克效果很好,但是投入也太大,收效不见得好。德国花了50万人,投入大量物资修建的齐格菲防线,也没能发挥多少效果。
但是在有些地区,这种类似的“龙齿带”反坦克锥网络,依旧存在。上图就是韩朝军事分界线,韩国一侧的反坦克带。
反坦克锥对现代坦克有效吗?具体如何?
当然有作用!谁要是不信,咱们可以做个试验: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坦克,无论美国的M1A2、英国的挑战者,还是俄罗斯的T-14,遇到密集排列的反坦克锥,都得乖乖地绕着走,还从未听说哪种坦克能从三角锥上开过去。坦克要是有这本事,目前世界上的大多数地面防线都将变得毫无意义。
坦克这种武器,从1915年发明至今,虽历经百余年的更新换代,由索姆河战役18辆造型怪异的“移动式水箱”,发展到现代战场上的“陆战之王”,看起来似乎攻无不克、无所不能。
实际上,单就运行系统而言,坦克从未出现过较大幅度的技术创新,基本保持了一百年前的老样子。即:现代坦克与一战时期一样,都是采用“发动机带动驱动轮、驱动轮带动履带、履带传导动力到地面”的方式实施机动。
只要坦克的运行系统没变,反坦克锥对坦克的克制作用就永远不会失效。因为反坦克锥的高度一般为0.8~1.2米,而现代坦克的底盘高度均在0.5米以下,虽然坦克的最大越墙高通常在1米以上,坦克有能力爬上去。但是,坦克一旦爬上去,就会由于过低的底盘而出现骑虎难下的局面:必然有一侧履带悬空,同时底盘被反坦克锥的锥顶卡住,从而动弹不得。
除非将来研制出具有短距起降功能的坦克,遇到反坦克锥阵地时,可以随时从上面飞过去,否则,反坦克锥就依然是限制或迟滞坦克机动的重要手段。
如有错讹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慕什塔戈期待您的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