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二战时期德国没有仿造出来喀秋莎火箭炮?

这种认知其实是错误的。

德国人研发火箭炮的历史其实比苏联要早,诞生的火箭炮品类也比苏联多得多。

德国人在38年就已经设计出了150毫米多管火箭炮,火箭弹就更早了。但他们当时并不看重这东西吗,认为其过于笨重还打不准,便将之转为“烟雾弹发射器”,取代了化学迫击炮。

所以相当一段时间内,德军都把150mm Nebelwerfer 41式火箭炮当做打烟雾弹的装备,也一直称其为烟雾弹发射器,直到战争中后期打出经验,尝到甜头了,才开始越来越多的将其用于发射火箭弹,将其生产了5769门。

我记得在当年的《胜利之日》游戏中,就有这种德军火箭炮。打起来特无聊,但却是个刷分利器。

德军之后在41式150mm烟雾弹发射器基础上研发出了210mm“烟雾弹发射器”,这种大口径火箭弹拥有5联装发射管,一般用装甲车拖着机动。

德军生产了2626门210mm火箭炮,还将其火箭弹运用到了战机的空战之中,主要拿来打轰炸机。

德国人还将280mm和320mm的火箭弹挂在载具上,采用箱式发射,威力愈发惊人,通过可调节导轨可发射高爆弹和汽油燃烧弹等多种弹种,威力惊人,这种东西人送外号“陆地斯图卡”,非常的有名。

它独特的框架式模块化发射器后来被苏军学去,造出了“拉玛”发射架和BM-31-12 "安德柳莎"火箭炮,用来发射310mm的M31火箭弹,甚至还用其“火箭炮上刺刀”,彪悍的打法实在让人捂眼睛。

上图."安德柳莎"火箭炮

而且德国也确确实实的改进和仿造了喀秋莎火箭炮,只不过这是党卫军设计的,他们将之变成了另一副模样,被称为“希姆莱的管风琴”(有些德国官兵也称其为喀秋莎)。

这种80mm火箭炮几乎就是苏联БМ-13“喀秋莎”火箭炮德国翻版,只不过德军用了Sd.Kfz 4和法国索玛等载具作为底盘。

通过上下两层导轨,“希姆莱的管风琴”一次就能喷射48发火箭弹,以相当密集的火力轰炸对手。不过这种武器德军没学到精髓,用的数量也少,因此党卫军没敢大量装备,只在43年制造了13门。

还有“突击虎”自行火炮也是个拥有火箭炮技术的怪胎,它发射的380mm臼炮其实是火箭推进的,爆炸力相当霸道,据说曾一炮轰趴3辆谢尔曼。

德军多管火箭炮不引人注目完全是信息差造成的结果,人们越关注苏联喀秋莎,就越觉得德军没啥火箭炮。实际上德军从1940年开始,几乎把把战场都在用火箭炮,一直打到战争结束。

苏德火箭炮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战术运用思维上。

德军更喜欢将火箭炮作为部队的火力补充,以连排的级别部署。他们会充分发挥火箭炮投送猛烈的特征,对敌人的关键部位进行相对精确的打击,促使对方局部崩溃或混乱。

所以德军火箭炮拥有“陆地斯图卡”的名称,它们的的确确是被汉斯当斯图卡用了。

苏军不一样,苏军的火箭炮打法非常多,从单车运动袭扰作战到大军团超饱和打击一应俱全。

总体上,苏军非常喜欢将火箭炮群作为快速打击手段,比如作为集团军群突击前的火力准备,或者作为压制德军机械化集群密集突击的大棒,往往能起到一锤定音的效果。

总的来说,掌握了尖端火箭技术的德国怎么可能在相关技术上比苏联差?人家V1、V2火箭都上天了,可谓是当年唯一的火箭技术霸者。

但他们确确实实在火箭炮的应用技术上落后于苏联,喀秋莎被大规模集群化应用后的结果有目共睹,德国人吃尽了亏,想学却怎么也学不来。即便如此,德军的火箭炮在对付美英盟军时,也屡屡让对方屁滚尿流。

为什么二战时期德国没有仿造出来喀秋莎火箭炮?

有仿制过“希姆莱的管风琴”,但是国防军并不喜欢这种武器,并没有大量装备

德国的火箭炮技术实际上并不比苏联差,本身苏联的火箭炮技术是在德国帮助下发展的。一战后受《凡尔赛条约》制约,德国秘密与苏联合作共同进行一些新武器研究,其中就包括火箭炮。德国火箭炮不仅投入更早,在1940年就推出了Nebelwerfer41型6管火箭炮,装备给化学迫击炮部队,这款火箭炮外形酷似我们现在的“107农具”,发射150毫米火箭弹。

甚至当德国科研人员看到缴获的喀秋莎火箭炮时,内心可以说是充满鄙视的。德国的Nebelwerfer41早已采用弹体自旋稳定设计,命中精度较高,而喀秋莎火箭炮还是采用滑轨发射的方式,散布面积是相当大,苏联是非常粗暴的用密度来弥补精度的方法提升打击效果。

采用滑轨发射的喀秋莎火箭炮,二战后火箭炮基本上放弃这种发射方式

但是滑轨发射火箭弹以及火箭炮制造简单,价格更加低廉,武装党卫军武器研制办公室对其感兴趣。二战时德国国防军和党卫军也互相看不顺眼,德国军备研发管理部划给武装党卫军武器研制办公室的经费很少,并且武装党卫军控制下的军工厂多为斯柯达这些被占领地区的工厂,生产技术和条件都较差。

1942年3月,德国火箭工程师罗尔夫·恩格尔负责,对交BM-8型喀秋莎火箭炮进行分析。到1943年4月,使用 Sd.Kfz 装甲车或法国SOMUA MCG半履带牵引车作为底盘,研制成功Panzerwerfer 42型火箭炮。该火箭炮采用80毫米火箭弹,单车搭载48枚,可以在30秒内发射,改进后最大射程6公里。

然而德国军备研发管理部一直拒绝对这款武器进行测试,担心新增加一种使用专用弹药,而且弹药消耗量还很大的武器会对本已十分紧张的前线军需供应制造更大麻烦。一直到1944年8月,在希特勒的干预之下,这款武器才进行了大规模测试验收,但时间太晚,总产量非常有限,只有数百门,该型武器也被称为“希姆莱的管风琴”。

德国对于喀秋莎火箭炮不够重视,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二战时期,德军高级将领对于喀秋莎火箭炮评价普遍较低。像舍纳尔元帅在战后审讯时说“斯大林管风琴效果非常有限,在他看来,喀秋莎火箭炮仅仅在精神层面产生巨大影响,但他们的实际打击效果并不显著。”米德尔多夫将军日记中评价更有说服力,火箭炮对于不同武器和有生力量的危险是不同的,数台火箭炮齐射对于久经沙场的军队来说通常效果不明显,尽管在开始时在前线某些地区他会产生强大的精神作用。但如果对之前已经被削弱的军队实施密集打击,产生的效果就会特别好。

相比较下,前线德军将领对于苏联的76.2毫米加农炮、120毫米重迫击炮赞不绝口,而这两种火炮很快进行仿制,并推出类似武器。

为什么二战时期德国没有仿造出来喀秋莎火箭炮?

因为德国玩的是真正的大型火箭技术,巡航导弹V1(2.2吨)和弹道导弹V2(13吨),只有70公斤的火箭弹在希特勒眼里,简直就是玩具,,苏联在二战后也挖掘仿制德国大型火箭技术,成立了自己的“战略火箭军”,,为什么大家有“德国在东线被喀秋莎狂虐”这种错觉,是因为德国的战争黑科技全都在西线对付英美,希特勒必须要阻止英美对德轰炸和对苏军援,否则必然会输掉战争!

为什么二战时期德国没有仿造出来喀秋莎火箭炮?

仿造?丢不起那个人。

二战前德国可是第一科技强国。别的不说,V2导弹、原子弹、飞蝶当时就是不可想像的存在,现在想起来仍旧肃然起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