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清朝是怎么防御外国人袭击沿海的?

主要就是修炮台和建设海军,防御沿海只有这一条路可走。

海军咱不多说了,清朝曾经建立了几支水师,尤以北洋水师为重,但这支苦心经营的北洋水师并没有守住国门,它在甲午战争中败于刚崛起的日本舰队。

再说炮台,清军修筑的炮台非常多,比如厦门著名的胡里山炮台就是晚清时修的,清朝还专门花16万两白银订购了两门口径达280mm的克虏伯巨炮。它们被放置在地堡式的大型炮台之中。

当年的胡里山炮台就是个沿岸要塞,总面积达7万平方米,其中有个1.3万平米的巨型城堡,护墙、兵营、弹药库、官厅、瞭望台等一应俱全。

满清时期厦门的炮台主要起了两次作用,一次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作为胡里山炮台前身的“石壁炮台”在1841年4月抵挡过英军的侵略,但仅20分钟就丢了。

第二次是1900年日军制造“厦门事件”企图夺取厦门时,胡里山炮台进行了一次威慑活动,当大炮被转向鼓浪屿的日军时,鬼子赶紧撤军了。

实际上1937年厦门的炮台还与日军打了一仗,虽然这会儿大清早已亡了,但炮台的作用依然存在,厦门、漳州两地炮台与日本3艘驱逐舰展开炮战,命中日本驱逐舰箬竹,造成对方死伤21人,中方损失10人。

除了厦门炮台,当年著名的炮台还有天津塘沽的大沽口炮台和旅顺、东莞虎门的炮台。

大沽口炮台并不是清朝开始修建的,早在明朝时期,为了设立海防屏藩,明军就已经在大沽口建造了初级的炮台。到了清朝以后,由于海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大沽口炮台逐渐被修筑成战略级的炮台要塞。

大沽口炮台对清朝意义重大,如果天津守不住,那么海上之敌必然威慑北京,所以满清王朝对此极为重视,不断扩建和增设炮位,规模非常宏大。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军在1858年进攻大沽口,仅用了6艘炮艇,千人左右的陆战队,便打得直隶总督谭廷襄弃阵逃亡,大清为此不得不签订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

僧格林沁在同年接管了大沽口炮台,这位僧王倒是非常的励精图治,他拼命的修筑炮位,增加岸防,新修炮台,增加各种国产加西洋炮几百门,更在海中设下铁链机关,在海边竖立坚墙木桩,可谓呕心沥血。

很快,1859年6月25日英法美三国再次来勒索中国,第二次大沽口之战开始。

此战大沽口炮台顶住了英法联军成群军舰的攻击,还击沉了其中的4艘,使其怏怏退去。

可是,英法联军在1860年又来了,这次带了30多艘军舰和5000人马,僧格林沁不敌,只能放弃炮台。

到了1900年庚子国变,英军再次进攻天津炮台,这次使用了新型的“列低炮”(苦味酸炸药装填炮弹),各处炮台顿时陷入了剧烈的爆炸和燃烧之中,叒失守了。

之后列强干脆拆毁了碍事的天津炮台,大清也彻底趴在了《辛丑条约》之下。

其它的炮台结局也都不好,比如旅顺炮台,旅顺是北洋系的老窝,是苦心经营多年的要塞最后依然亡于日军的进攻之中。

由此可见,一个国家能不能抵御外侮,需要整体的强大才行,否则仅靠东方岸边的几门大炮,是挡不住帝国主义侵略的。

晚清时期,清朝是怎么防御外国人袭击沿海的?

“满人不善舟楫”。明末清初,入主中原的八旗兵被郑成功的水师弄得是焦头烂额,甚至一度被攻入了南京城内。忍无可忍的清朝统治者们为了抵御郑氏海军来袭,不得已拾起了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发明的海防利器——禁海令,开始走闭关锁国之路。禁海令有效地抑制了郑成功军队和内地反清势力之间的联系。从此,后世清帝们一直坚持“片帆不得下海”的基本国策,上百年也不曾动摇。

在鸦片战争之前,大清凭借庞大的体量,在沿海地区没有任何能威胁到自己的对手。当然,天朝上国的大清也绝不会对那些海外蛮夷之地,有一丝一毫的兴趣。为了防范海盗,清朝在明朝海防的基础上,修筑了一些界墙炮台,用来防止海盗骚扰和外来思想的入侵。

为了预防海盗的产生,大清大胆地借用了对付北方游牧民族的经验,严格禁止采捕渔船携带鸟铳、硝磺、钉铁以及樟板物资上船,还规定按照出海远近,每人每日只能带米水一升,多余米谷就属于违禁,用来断绝海外盗匪的物资来源。康熙五十四年,又下令将大型渔船全部销毁,船头不能过五尺,船员不能上五人,不许船只采用双桅。为了防止沿海居民堕落为匪,大清按照路上居民的方式,对船只进行保甲:“十船为一甲,十甲设一奥,实行连坐,有相互揭穿船员之间犯罪思想的义务”。

炮台是大清海防的核心。康熙五十六年,夷人所居之澳门“寻衅甚多”,清朝统治者开始对西方力量的增长有所警觉,于是大清沿海掀起了建设炮台的热潮。到鸦片战争前夕,大清的海防体系已经严密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它们"以八旗为辅助,以绿营为主力,以港口、河道、海岛等要塞为依托“,组成了一张无懈可击的水陆相托的防护网体系。

大清海防炮台技术源远流长,从设计理念上来说,来源于宋代传统的架设前膛装滑膛炮的城墙形式,厚墙高台,外形以圆弧为主,里面还建造有望楼、营房、神庙、火药局等附属建筑,虽然给守军提供了生活便利,但战争时期,这些建筑极易被炮火集中,也给士兵们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同时,炮台一味追求坚固,采用的都是砖石结构,一经中炮,则碎石横飞,反而增加了守军的伤亡率。当然,这些装备对付日后的西方列强是不值一提,但对于对付零星的海盗来讲,还是绰绰有余。

相对于满清强大的炮台要塞来讲,水师则相对弱小得多。满清前期水师基本来源于明朝投降水师,因满人不善操舟,所以只要这些人剃掉头发,也照单全收,还让这些人领兵和驾驶战船用心操练。顺治年间平定江南以及郑氏骚扰,水师地位有了一些上升,并新建了一些鸟船和划子船。不过即使在康熙收回台湾之时,清军方面还是以水师为辅,陆军登陆为主。

康熙年间,和俄罗斯争夺北亚,为了后勤方便,组建了第一只海防性质的水师——旅顺水师,用来承担粮草辎重的转运。雍正时期,旗人日多,又不事生产,成天惹是生非,为了解决这些大爷们的就业问题,水师建设迎来了高潮。

虽然此次征兵,以恩养八旗大爷为主要目的,但雍正仍希望一举三得,顺便能加强国家江海防御,以及让八旗子弟取代绿营水师。为了防止地方遣老弱充数,了解官场的雍正特下谕旨:“满洲兵丁,弓以技勇均属优长,惟于水师,向未练习。是以朕特设满水师营,地方亦当挑选壮丁,学习水师“。

不过旗人水师属于半路出家,在京城能够待业的旗人闲汉,出身更是以汉军旗居多,不仅政治地位低于满旗,军饷更是连满蒙旗人的一半都不到,养家糊口甚为困难。事实上在康乾三朝,随着人口增而兵额不增,物价涨而粮饷不变,连陆地旗兵都面临严重生计问题,更何况是低人一等的满水营师。所以这些大爷们根本无心训练,每逢上面检查,便略为驾驶,检查完毕,则在船内饮酒赌钱度日,从不操练。乾隆帝曾怒其不争:“闻天津水师,驻防已二十余年矣,而于海面行舟之道,尚未谙悉。”

到嘉庆年间,这些水师别说是对付外国走私商船,出海后连普通海盗也难以对付。像嘉庆十四年,海盗大哥阿保在广东举行黑社会活动,两广总督百龄对其无可奈何,只能谈判将其招安了事。水师战力如此不堪,地方官员们亦无可奈何,为了应付检查,只能帮衬隐瞒,以至于水师谎报军情成风。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水师们还向朝廷报了个七战七胜的捷报,严重影响了道光皇帝的判断,于是决定教训洋人,结果清朝几代皇帝苦心经营的海防体系,在蒸汽机和火炮面前不堪一击,洋人挑衅广州,攻击厦门,攻陷定海,再北上天津,出入如无人之境。最终被烦透了的道光皇帝,只能破财免灾,派琦善签署了《南京条约》,才将这些洋人打发干净。

鸦片战争之后,大清国运每况愈下,连弹丸小国倭寇也敢派兵占领台湾,向清朝勒索50万两白银才肯退兵,并正式吞并大清藩属琉球,这引起了朝野的愤怒.虽然大清被西方列强欺负早已习惯,但毕竟还是天朝上国。一个上千年被自己看不起的倭寇,也来趁火打劫,这让大清颜面无存。赵太爷打我,我忍了,假洋鬼子打我,我不去计较,现在你王胡小D,也敢老虎嘴边拔牙?于是群臣纷纷上奏,要发展近代海军,加强海防。

1875年,清廷决定每年从海关和厘金里提取400万两白银,同时成立北洋、南洋两支水师。其中北洋水师负责山东往北,直到黄海,负责人为李鸿章;南洋水师则负责福建南海,负责人为沈葆桢。不过沈葆桢认为,400万两白银数量太少,打造一支舰队都捉襟见肘,与其同创同弱,不如先发展北洋。因为新建舰队的目的,就是为了洗刷日本之耻,再加上1878年沈葆桢去世,朝廷无人,所以慈禧同意了北洋优先的方案。

北洋走的是“买不如造 造不如租”的快速成军之路,到1886年海军总理大臣醇亲王前来阅兵时止,大清海军的装备实力,已经被世界公认为世界第九,亚洲第一。面对如此成就,连李鸿章自己也不禁洋洋自得,在向朝廷的奏报中都出现了豪迈之语:“大清快枪快炮之多,甲乎天下!”

在大力采购军舰的同时,慈禧还斥巨资在黄海附近修建了威海卫、旅顺、大沽口三个海军基地。1888年,北洋水师正式成立。李鸿章自豪地宣布:“北洋舰队,以之攻人尚不足,已之自首则有余。"对于朝廷对北洋水师所提”收海口,保津沽,卫京师“的建军目标,李鸿章更是充满了信心。1881年,李鸿章正式任命骑兵出身,一辈子也没下过海的嫡系丁汝昌担任北洋司令。

1882年,朝鲜叛乱,丁日昌率威远、超勇、扬威三艘军舰赴朝,大院君束手就擒。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超勇”、“扬威”开赴上海,与南洋水师组成特混舰队,准备增援越南。同年,日本再度在朝鲜唆使”开化党“叛乱,丁汝昌奉命率“超勇”“扬威”两巡洋舰北上,并用“威远号”增兵朝鲜。

1886年,北洋水师访问日本,在长崎因嫖娼事件和日本警察冲突,吃亏的北洋官兵激动之下,用305毫米的巨炮对准了长崎市区,最终以日本赔偿近五万日元得以了难。此事过后,日本反清情绪暴涨,一定要打败“定远”、“镇远”更是成为了日本国民心中的执念。长崎事件一月后,明治天皇正式下令:“立国之务在海防,一日不可缓”,举国节衣缩食,为海军捐款捐物。日本走的是“买造并举”之路。甲午开战前夕,日本自行建造的“桥立”号入水,标志着日本造舰技术已经跨入了世界顶尖行列。

这是满清海防的巅峰,也是北洋水师的巅峰时刻。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作为李鸿章的心血之作,北洋水师很快陷入了“帝后派别之争”。太平天国时期,李鸿章弹劾大清帝师翁同龢的哥哥翁同书,导致其被流放伊利,并成功地气死了翁同龢的父亲翁新存。1888年,时任大清户部尚书的翁同龢以慈禧大寿的名义大幅度消减北洋经费。使北洋水师在随后的六年里,别说是添置新舰,就连军舰上零部件的更换升级,都限制于经费的削减,而无法操作。

甲午一战,北洋水师不敌联合舰队,原骑兵司令现任北洋司令丁汝昌和副手刘步蟾生吞鸦片自尽,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包括“镇远”在内的十余舰降下大清龙旗,从此被编入了日本联合舰队。至此,大清海防宛如没了NK的少妇,再无丝毫反抗之力,被迫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

受此重创之后,海军衙门被撤,大清彻底躺平。虽然大清后来也订购了一些新的炮舰,但再也没有了初建北洋时的“御敌于国门之外”的野心了。

晚清时期,清朝是怎么防御外国人袭击沿海的?

晚清时期,清朝防御外国人袭击沿海主要靠的是海岸炮台以及沿海重要战略要地的驻军,清军在鸦片战争之后吸取了一定的教训,他们认为洋人之所以能够在战争中击败沿海的清军占领战略要地主要靠的还是坚船利炮。而这真是当时清军所没有的装备,并且这些洋人的舰船能够在很远的地方发射火炮攻击沿海清军的据点,而要想对付这些舰船就只能靠海岸炮台了,因为清军当时没有足够的经费来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了。后来虽然创设了北洋水师,但是长时间没有更新新的舰船早已和时代脱节,已经无法对抗西方最新的舰船攻击了。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谈谈:

晚清海岸炮台的的情况

我们讨论的主要是鸦片战争后的清军沿海部署,清军在经历了数次和洋人的战争后已经逐渐发现了火炮的重要性,因此在沿海重要地区很港口城市建设起了很多的海岸炮台,如沿海的天津、上海、威海卫、厦门、广州等地,这些地方都有利于军舰登陆的地点。清军在这些地区设立了大量的海岸炮台用来防止洋人的坚船利炮靠近港口。

在实际的的作战中确实这些炮台给洋人的军舰造成了一定的威胁,但是却并没有能够充分发挥他的作用,因为很多炮台的炮口是固定的,不能够左右移动,只能够攻击固定的目标,但是敌军的的军舰却是到处游走的,所以这些炮台很多无法攻击到敌舰。

最后守卫炮台的清军士兵大多素质不高,他们听命于军官,实际的战斗意志并不高,一旦被敌军逼近近战很多人都逃走了,放弃了保卫炮台,致使很多的沿海炮台都被敌军摧毁了。

西方列强对炮台的攻击

西方列强对清军的攻击主要还是以陆军为主,海军为辅,主要是海军利用舰船大量的的护送和运输士兵登陆上岸。所以对这些舰船来说,清军的沿海炮台威胁较大,他们必须处理好这些炮台。

在每次真正的攻击行动开始后,洋人的军队最先考虑的还是要歼灭在沿海对军舰威胁严重的的清军炮台,他们最常用的方式就是军舰炮击炮台,然后掩护陆军士兵驾船登陆作战,一旦这些士兵登陆上岸,那么攻陷炮台就只是时间的问题了。比如最具有代表性的战争中日甲午战争,里面清军沿海攻击清军的炮台就是最好的例子。

综上所述,在晚清时期清军防止西方列强海军攻击最好的方法就是修建炮台封锁沿海海域,让敌舰不能登陆靠岸,但是在实际中作用不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