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那么多朝代,为什么我们是汉族,说的话叫汉语,我们是汉人?而不是不以其他朝代命名?
我是老王,我来回答。
我们叫汉人,是因为曾经有个叫“汉”的强大朝代,但又不仅仅如此,近现代“汉人”这个称呼其实源于于满清的统治。
不急,慢慢讲。
首先,之所以能被冠以“汉”,是因为有汉朝这个时代,它是汉民族的凝聚源头。
汉朝延续了秦法,维持住了秦统一的江山。又接连与强悍的游牧民族匈奴开战,创造了一段华夏民族可歌可泣的史诗。
大汉帝国让自己变成了那个时代最闪耀的地方,其文明、武功都令周围的民族黯然失色又胆颤心惊。
不服?那就是干!韬光养晦发展起来的大汉比谁都莽。
“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
于是汉将陈汤、甘延寿率远征军杀向了不臣服的北匈奴,“陷陈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
陈汤说出了一句千古最强音——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他还表示,要把郅支单于呼屠吾斯的头挂起来游街示众,给那些蛮夷看看。
“宜县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
更早的还有卫青、霍去病,汉匈战争中他们就是最靓的仔,千年后不少文人武士们仍以“封狼居胥”四字为毕生之梦想。
《匈奴歌》如此唱道:“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打得够惨的。
哪怕到了东汉末年,汉祚衰败,烟尘蔽野兮胡虏盛,民卒流亡兮共哀悲,大汉仍然有一群凶猛的国民。
鲜卑、乌桓趁势崛起,又想复制一把匈奴的瘾,结果前面被公孙瓒往死里砍,后面被曹操追着屁股杀。
所以后世一说历史,就有暴秦强汉、唐乌龟宋鼻涕的说法。汉朝人真不是单纯因为腐败亡国的,更不是让游牧民族干掉的,而是军阀混战,四面烽烟,砍着砍着换了朝代。
所谓“士人之晋”的晋朝可就没汉代那般有用了,先是八王之乱引胡人杀自己人,接着又在永嘉之乱被胡人杀得血流漂杵,对比非常强烈。
汉朝人慷慨激昂,非常的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又不乏形形色色的人杰。汉初的萧何、韩信、樊哙;武帝时的卫青、霍去病、李广;通西域的张骞、班超,牧羊的苏武,无不是中华最具知名度的传奇人物,都化成了汉民族文化的内涵成分。
甚至还有“位面之子”光武帝刘秀,以及东汉末年的那群风云人物,如曹丞相,吕布,诸葛亮,王司徒等等,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汉代铸就了汉人,秦始皇仅仅统一了中国,施行了书同文车同轨的同化国策,却还没来得及真正的融合整个天下,直到刘邦的汉朝才接过了这份衣钵,让治下之民融汇,以“汉人”的身份形成了民族整体。
这其中还有儒家的功劳,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利用儒家的教化和“外儒内法配道”的做法,强化统一了文化思想和精神世界。
如此,汉民族在有汉一代凝聚成型,并迅速的化为一个以华夏血脉为传承的文化主体。
但此时“汉族”这个称呼还不存在,在受到西方文化影响之前,中国人的天下观里并无“民族”这个说法,只有“华夷之辩”、“胡汉之别”、“姓氏之族”。
“汉人”这个名词按理说在汉朝灭亡后就消失了,汉只是国名,并非族名。如宋代就称宋人,唐代就称唐人,明清互喷对方是明狗、建奴…甚至我们在那些早期转到国外生存的中国人中,还能看到“华人”、“唐人”这些说法。
可见,早期某些口径并不统一。
“汉人”这个说法的真正固化,主要还是清朝之功。清朝取明而代之,又是满人江山,他们不得不给自己统治下的人民一个说法。
继续叫“明人”,这肯定不合适,这不是让人忘不掉大明么?
但满人也挺刚,他们明明白白的将“华夷之别”摆在了台面上,不再学习过去那些入主中原的胡人政权,为了统治汉人,非要给自己弄个正统血脉。(比如契丹说自己祖上是轩辕氏,是炎帝之后;慕容鲜卑硬说自己也是黄帝后裔。)
在这种态度下,“汉人”的称呼便诞生了。最起码的,明末那些投降皇太极的明臣,总不好意思再称自己是“明人”了吧?借着“胡汉之别”这个路子,满人-汉人的路子也就出现了。
总的来说,满清毫不避讳“我是胡人”,也不去搞刻意的民族融合,凭借其强硬的统治手腕,清政府一直都在推行“满汉共兴”的策略,尽量做到一碗水端平,亦推行“华夷之别仅在文化,我入主华夏,就是华夏之人”的理念。
当然,满清也有个融合策略,即“旗人”。满八旗汉八旗蒙八旗,全都是旗人,一共24旗,这些人成了清朝的特权阶级。后世某些人搞不清旗人的定义,一看到这个词儿就想起满族,这是错误的。
说白了,清朝的统治给予了“汉人”这个称呼,因为当时的华人不可能被称为明人,满清也不愿听到“胡人”这个词儿出现在“华人”的对面,听着都来气呀。
后来康有为梁启超搞变法,学习了西方思想后,开始推翻清朝的“华夷”之策,把西方种族主义那一套拿了进来,进一步强化出了“炎黄子孙”这个观念。
但有意思的是,刚开始这个观念还有许多不同的解答,比如康梁二人作为满清的保皇派,自然把满人算进炎黄子孙,而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为了“驱除鞑虏,复兴中华”,根本不承认满人是“炎黄子孙”(当然后来还是调整了,变成五族共和)。
就这样,“汉人”这个名称自清朝的官方用语始,自清末民初开始凝聚出种族思维,一直到解放以后重新划分全国民族,成为了汉族人的标准称呼。
那么,作为全国最大主体民族使用的通用语言,“汉语”也就不难理解了。
最后有些人可能还有疑问,那这个“汉”字儿又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这是银河的意思。
汉朝的“汉”,源于刘邦被项羽分封的汉中。
汉中之“汉”源于汉水,同样为此得名的还有“汉口”。
汉水是华夏文明重要的一条河流,自古就有“江(长江)河(黄河)淮(淮河)汉(汉江)”的说法。
《诗经》中的《云汉》存有“倬彼云汉,昭回于天”的诗句。意思是:看那遥远的银河呀,它闪烁着光明在天空旋转。
汉代大儒郑玄为此注曰:“云汉,谓天河也。”
也许这就是我们仰望星空的理由吧。
中国那么多朝代,为什么我们是汉族,说的话叫汉语,我们是汉人?而不是不以其他朝代命名?
谢邀!从历史来看,自秦以后,高祖刘邦建立西汉政权。继西汉之后,刘秀建立了又一个大一统的中原王朝东汉。从此,以前的“华厦”、“诸厦”民族就被称为汉族,汉人。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自然而然,汉人、汉族,汉语即应运而生。
对于“汉族,汉语,汉人”等这些名称概念,为什么在汉以后的历朝历代都没有改变这个问题,我的理解是因为汉朝的尊崇天命,尊崇祖先,以及对各种宗教信仰的兼容并包,都有利于封建统治者地位的稳固。再加上汉朝重视伦理教育,由孔孟思想形成的儒家学说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所以汉语汉族汉人就成了固定不变的文化思想,伦理纲常的传承。也被封建统治阶级充分利用。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的统一与融合。
历史发展到了今天,中华民族的强盛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昔日的积弱积贫的中国,正以崭新的姿态昂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国内各民族团结亲如一家。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中国也成中坚力量。汉语热在全球兴起,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地传播。这些都值得每一个华厦儿女引以为自豪。
中国那么多朝代,为什么我们是汉族,说的话叫汉语,我们是汉人?而不是不以其他朝代命名?
汉族或者汉人是明朝以后至民国时期逐步称乎而来的称谓,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后,继承了汉族或者汉人这一称谓。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今天,所有民族认同,所有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或华族、华人、华夏族、中国人等现代称谓民族称谓。
从夏朝起称谓为华或者夏,华与夏共用、同意。也可解释为华指中,夏指国,华夏指中国或者中央之国。人称乎为华人或夏人或者两字共用为华夏人。
而到了商代称乎为商人,因为远古没有姓氏、族氏、国氏等,以地名山名或者江河为姓氏族氏或者国氏姓。
周朝前,周为商朝的诸侯国,周郡城主为周王或者侯。到了商末,周伐商打下商的统治权之后全国称乎为周人,也就是历史界称乎为西周时期。周王将所有讨伐商政权有功之臣,封其王,封其地的赏赐,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各大诸侯国,后来大吞并小逐步形成了历史的七国,大家都知道历史上的春秋战国吧?所以七国的国人将自己称乎为秦人燕人或者齐人,都是以国的带称来称乎的,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分封制王朝周朝。
简单的来说三皇五帝至民国时期中华民族经历了太多内战,而所谓各民族是如何演生而来的大家用脑思考一下吧!大多因躲避战火迁移或者是朝代更替躲避追杀形成的。
中国那么多朝代,为什么我们是汉族,说的话叫汉语,我们是汉人?而不是不以其他朝代命名?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是刘邦在公元前202年建立的,反秦战争中,楚怀王立下盟约:先入关中者为王。结果刘邦第一个打进关中,灭亡了秦朝,但由于当时项羽军事实力最强,刘邦不得不服从于项羽的分封,项羽把刘邦封了汉王,封地在汉中。
汉王这个名称来源于汉中,而汉中这个名称来源于汉水,刘邦原本一心想当关中王,结果被项羽封了个汉王,本来刘邦还不服气,还想着攻打项羽,结果手下人就劝刘邦,当时的萧何说了一段话:
《汉书 萧何传》:《周书》曰“天予不取,反受其咎”。语曰“天汉”,其称甚美。
《周书》告诉我们:“上天给予我们的,如果我们不去接受,结局只会非常悲惨。俗话说“天汉”,以汉配天,这个称呼非常好。汉在古代有银河、天空之河的意思,萧何说汉这个称呼很好听,刘邦于是按受了萧何的建议,就去到自己的封地汉中,并称汉王,直到刘邦打败项羽后,仍以汉为国号。
萧何劝刘邦接受汉王的封号
华夏的第一个国号是夏,接下来是商、周、秦、汉、魏、晋、唐、宋、元、明、清等,为什么汉最为出名,后来成为我们的民族名-汉族,语言名-汉语,字体名-汉字,几乎在我们所有对外区别的字前都贯以汉这个字,这是为什么?
一、汉族中国古代是没有民族之分的,民族是外来词,到了近代才有民族一说,民族是由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中提出的,汉族这个称呼也是在此时提出来的,正式成为我们民族的名称,汉族这个称呼确实来源于汉朝。
汉朝时代的人,以个人来说,对外自称为汉人、汉使、汉兵,以国家来说,对外自称为中国、华夏或者大汉,在秦汉之前的夏、商、周朝代,由于分封制深入人心,整个天下不能形成一个真正统一的实体,不同封地的子民只会效忠领主,而不会效忠天下,所谓的天子,也不过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
夏朝
夏、商、周时期,居然在中原地区的诸侯国自称为中国或者华夏,中国、华夏是带文化基本的地理范畴,中国就是天下之中的国,华夏就是穿着华丽衣服的礼仪之邦,中国和华夏有着共同的意思,中国就是华夏,指的是接受华夏文化,并且居然在中原地区的子民,中国从来不以血统区分,而是以文化来区分的。
举个例子,周朝时期的楚国,曾经自称为蛮夷,楚王曾经说过楚国是蛮夷,不必跟中国的礼仪一样,周天子和中原诸侯国最初也认为楚国是蛮夷,但是楚国后来强大后,也学习了中原的文化,后来就融入了华夏,成为华夏的一部分,但是楚国内部有很多人是从蛮夷进入华夏的,包括秦国也是这种情况,秦国吞并了很多戎人,这些人跟着秦人一样,也成为华夏人。
商朝与周朝
中国和华夏适应于任何朝代,包括后来的秦、汉、魏、晋、唐、宋、元、明、清等,就连满族人建立的清朝也自称为华夏和中国,这就是文化的影响,但是在不同的朝代,他们又叫不同的人,比如周朝,如果是周天子直属的百姓就自称为周人,如果是秦王直属的百姓就称为秦人,如果是楚王直属的百姓就称为楚人,所以在夏、商、周称呼就不统一。
到了秦始皇时期,天下才真正统一,秦朝时的百姓自称是秦人,汉朝的百姓自称是汉人,唐朝的百姓自称是唐人,依此类推,在整个华夏五千年历史上,只有汉人和唐人的称呼仍然在用,尤其是在国外,比如在国外著名的中国城,一般都称为唐人街,就是借用唐朝人这个称呼来的。
换句话说,五千年华夏,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当属于汉朝与唐朝,其他朝代都不如这两个朝代辉煌,成就也不如这两个朝代大,那么汉朝与唐朝有什么辉煌事迹与成就?
秦始皇统一天下
二、汉朝与唐朝的成就汉朝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融合,二是开疆拓土。
1、汉朝的文化融合
汉朝与匈奴进行了长达几百年的战争,到汉宣帝时期,征服了南匈奴,之后一直到汉朝灭亡,南匈奴都臣服于汉朝,汉朝与匈奴之间不断融合,到了晋朝时,匈奴贵族都改成了汉姓,自认是汉朝的子孙,汉朝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张。
在汉朝与匈奴的战争中,汉朝打通了河西走廊,连接了西域,并将西域纳入汉朝的控制范围之内,然后通过西域继续向西进行商业,并开通了最早的丝绸之路,将汉朝的瓷器、丝绸通过这条路源源不断地输往中亚、中东、欧洲等地。
刘邦建立汉朝
在这一时期,中亚、中东、欧洲等地就知道了遥远的东方有个国家叫“汉”,所以他们称我们为汉人,这也是汉人首次走向世界的称呼,并一直流传下来,第一次被记载的称呼就成为后世外国人对我们的称呼,然后一代代传下去,国外还是习惯称呼我们为汉人。
汉朝一方面统治西域,然后西域又跟外面的世界交流,逐渐也把汉朝的威望流传开来,这也是汉朝能让同时代的世界知晓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汉朝奠定了独尊儒术的文化基准,这影响了后代的朝代,汉朝的独尊儒术并不是打击其他学派,而是融合众家所长,同时以法家为基本,是标准的外儒内法,而不像后来的宋朝完全是弃武重文,汉朝的文化中,很有血性,不断涌现出热血英雄人物,比如苏武、卫青、霍去病、陈汤、班超、耿恭等人。
汉朝打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2、汉朝的开疆拓土
汉朝的开疆拓土是华夏自秦朝之后,又一次大规模开疆拓土的行为,从汉武帝开始,任用卫青与霍去病大败匈奴,霍去病甚至创造了“封狼居胥、禅于姑衍、饮马瀚海”的战绩,导致漠南漠北无匈奴王庭,汉武帝时期,还派出李广利两次远征大宛,名震西域,到了汉宣帝时期,汉朝开始在西域设置都护府,实行有效管理。
除此之外,汉武帝还四面扩张,东北方向扩张到朝鲜半岛南部,并设置了汉四郡,征服了西南夷,灭亡了南越国,收复了闽越,使得汉朝的疆土达到了顶峰,一系列的开疆拓土,让汉朝的国威远扬。
汉朝还有无数感人的事迹,有苏武被困匈奴19年誓死不降,有陈汤说的那句名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有窦宪燕然勒石的壮举,有东汉耿恭“笑谈渴饮匈奴血”,在西域孤军孤城抵抗匈奴,有十三壮士归玉门的英雄壮举,让人不断怀念汉朝的强大与热血。
汉朝开疆拓土
唐朝当然也很强盛,在开疆拓土方面比汉朝还要强盛,唐朝的疆土在唐高宗时期达到了顶峰,将整个蒙古高原、西域,甚至中亚的一部分纳为领土,以面积算的话,超过了汉朝,正因为如此,才让唐朝的威望远扬,直到中亚、欧洲,由于唐朝对海外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这也成为后世唐人街的来历,把在国外居住的华人区域称为唐人街。
但是唐朝与汉朝相比,有两个原因导致唐人不能代替汉人:
一是唐朝出现的时间比汉朝晚。
汉朝出现的时间比唐朝早了几百年,在时间上,汉朝占了优势,因为先来的总是比后来的更让人难忘,汉朝也对海外产生了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一旦产生,就会流传下去,后面朝代如果再有影响力,会发现怎么也比不上前面的朝代,这是先来后到的好处。
唐朝疆域
二是唐朝的民族融合远远强于汉朝。
唐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是华夏历史封建社会做得最好的,唐朝政府及军队中有大量的外族人,军队中甚至有五分之一的外族人,还有很多外族名将,比如高仙芝是高丽人,哥舒瀚是突厥人,仆固怀恩是铁勒族,李光弼是契丹人,黑齿常之是百济人。
这些人虽然是外族,但同样是唐朝统治下的臣民,如果以唐人来称呼所有人,就显得不太方便了,总不能把高丽人、突厥人、铁勒人、百济人也叫唐人吧,不方便区分不同民族的人了,不如汉人方便,所以汉人在后世用得更广。
汉朝灭亡后,汉人这个名词成为一种文化意义上的人,定义为居住在中原,信仰华夏文化的人,称为汉人,比如到了清朝的时候,清朝统治者是满人,而汉地居住的人都是汉人,而没有叫清人,这就是区别。
唐朝民族融合是最高的
秦朝因为统治时间过短,并且大多数后世人认为秦朝的统治过于残暴,秦朝灭亡后,他的国号随之埋没,汉朝之后是魏朝,过于短暂,没有太多建树,而魏朝之后的晋朝,更是华夏历史上的耻辱,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北方汉人几乎被胡人屠杀得绝迹,两晋是华夏的耻辱朝代。
两宋只有半壁江山,不能算做统一的朝代,明朝的疆土不如汉朝与唐朝,文化影响力也不如汉唐,元朝和清朝是外族建立的朝代,所以五千年华夏能够代表我们族群名字的就只有汉和唐,而综合比较之下,唐不如汉,所以汉的说法一直流传下来,成为我们族群的名字,也就是汉族。
当确定我们的族群是汉族之后,语言当然确定为汉语,文字当然确定为汉字,这是一脉相传的文化传承。
中国那么多朝代,为什么我们是汉族,说的话叫汉语,我们是汉人?而不是不以其他朝代命名?
中国在先秦时期,诸侯国并列,即使到了战国末期,仍然有七个大国,这些国家的人叫什么人,当然可以称为秦人、赵人、韩人……能不能用一个统一的称呼来叫他们呢?应该不能!虽然,“中国”一词在周朝已经出现了,但是它并不是指周朝所有的诸侯国都叫中国。所以,当时并不能用中国人来称呼中国的先人们。
要用一个统一的名称称呼当时中国大地上的所有人,必须实现国家的大一统之后才有可能。秦朝的统一为统一人的称呼提供了契机。然而,秦朝存续时间太短了。所以,那就只有等到汉朝了。汉朝存在了300多年,不但国内而且国外(际),都固定了“汉人”的称呼,以至于确定为“汉族”。
人可以根据其所在国家或所处朝代叫为哪国人、哪朝人,如秦人、唐人、中国人等等,随着国名的改变或朝代的更替,叫法也可以改变,如苏联人、俄罗斯人,隋人、唐人、宋人等等。人还可以根据所在民族来称呼,比如藏人、维吾尔人、汉人等等。所以,人既可以根据所在国家来称呼,也可以根据所属民族来称呼,比如以色列人民,既可以称为以色列人,也可以称为犹太人。以色列人是以国名称呼,犹太人是以所属民族称呼。
但是,一个民族,只要给它命名了,在一般情况下,就固定不变了。比如,匈奴族,在先秦时期叫匈奴族,在秦、汉、唐都叫匈奴族,现代人研究它,也称它为匈奴族。
汉族既然根据汉朝、汉人而来,那就是早早就确定了。所以,它不会随着朝代的更替而改变。汉族名称现在不会改变,将来也不会改变。
既然汉民族不能随着朝代变更名称,那么,汉族人也就叫汉人了,汉族话汉族语言也就叫汉语了,汉人、汉语也是不能变更叫法的。
中国那么多朝代,为什么我们是汉族,说的话叫汉语,我们是汉人?而不是不以其他朝代命名?
感谢邀请,这是个有趣而且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的历史上有过很多个朝代,强大的朝代也不少,但是为什么我们偏偏叫汉人而不是唐人宋人呢?这种原因是不一般的。
这个汉朝不一样我们知道,第一个建立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国家是秦朝,但很不幸的是,这个秦朝没过多少年就灭亡了。随后出现的第一个稳定强盛的王朝便是汉朝了。汉朝是我国第一个稳定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对于各民族来说都是意义非凡的,而且在经历了近千年的动荡战争之后,汉朝这个稳定繁荣的国家,让人们产生了依赖性,相比于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但是充满严法的秦朝来说,汉朝让人们很自豪,所以汉人可以很自豪的说“我是汉人”。
后世宣扬真正确立汉人这个称呼的时候,是在南宋和元末时期。这两个时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外患严重。北宋靖康一役辱国丧民,元末时期农民起义,而汉朝有一个明确的特征:北驱匈奴八百里。这个时期可以说是华夏民族对外战争的辉煌时刻,而南宋,元末时期正在被外族压迫,所以高举汉人旗帜便成了政治要求。
文化传播汉朝时期,雄踞世界,威震寰宇,汉朝因此声明远扬。对外贸易,丝绸之路等也让汉人文化往外传播,让世界第一次了解到东方这个强大的民族,让周边的蛮夷小国一听汉朝两字,就会俯首帖耳。国人一提汉朝也会自信满满。“汉”代表的是华夏族的辉煌和光荣。
以上便是我的回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有更多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进行进一步讨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