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感觉看现在的古装剧有种看青春偶像剧的感觉,男人几十岁了没有蓄须、皮肤圆润饱满,这真的吗?

当然是假的,连拍片子的导演都称自己的工作是“拍戏”,既然是戏,你还追求个啥真实感?

在中国古代,胡子是不会随意剃的,胡子是男人证明成熟,是脱离“黄口小儿”的直接特征,不然也不会有“嘴上无毛,办事不牢”的谚语。古人长了胡子,高兴还来不及呢。

此外,还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教诲,此段源自《孝经》,还说这是“孝之始也”,乖乖!谁还敢动胡子?文化阶层将胡子当成了不可以随意割掉的部分,是忠孝之道的基本,刮光了胡子……那自然是不孝了。

所以古代就连和尚都不会剃光胡子,剃光头发可以涉及到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清净”上去,留胡子却没这毛病。

这都是没办法的事情,古人要刮掉身上的毛太难了。

其实连和尚剃度一开始都做不到剃成亮崭崭的大光头,仅是割短了头发了事,在没条件的时代,人们绝不会干一件过分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那个年代可没有吉列剃须刀,寻常人家也不可能有什么吹毛断发的利刃,真要让人三天两头的刮胡子,要么嘴巴和脸三天两头遍布刀口,要么只能割成短须。

所以古代人多是“修须”而非“剃须”,一定程度上修整自己的胡须,保证形象的完美,而非将之剃得干干净净。如《长安十二时辰》里就有这种修胡子的店家细节。

反正大家都留胡子,有个漂亮的胡子还是帅气的象征,那么何必跟自己的胡子和脸过不去呢?

君不见九千岁魏忠贤硬是舍不得下巴上那几根毛么?还有大宋太师童贯,好不容易长出几根胡子,简直为之光荣得不得了。胡须实在是古代男人的尊严,就连太监都不能免俗,没毛都恨不得粘个毛上去,哪有往下剃的道理?

当然,也有一些人胡须确实少,不长胡须的男人在今天也不鲜见,他们要么是因为遗传因素确实少须和不长须,要么是后天的疾病引起的落须,或者就是练了葵花宝典之类。

古代某些人崇尚丹道,服食了大量的重金属,如铅、汞等,都是炼丹最喜欢用的材料,它们都能形成人体的毛发脱落。

西方其实也一样,人类古代存在普遍的胡须审美情结,有胡子的才是漂亮,没胡子的是小白脸。哪能像我国某些偶像式的青春古装剧那样,披散着头发,穿着五彩斑斓的化纤服装,几十岁的大男人比初中生嘴唇还干净?

那么人类是怎样变得喜欢小白脸,喜欢剃胡子的呢?这其实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锅。

18世纪一些欧洲贵族和上流人士就已经开始剃胡子,但在民间并不算很普及,人们的习惯养成要很长时间。

到来看一战期间,毒气弹被大肆采用,防毒面具成了士兵们的标配。防毒面具需要与面颊紧紧贴服,这样才能避免无孔不入的毒气。所以,士兵们必须刮干净自己的脸,不要让浓密的胡须和腮鬓破坏了面具的密封性。

希特勒元首当年是如何中了芥子气毒的?有种说法就是他当年留着胡须,结果防毒面具没有封牢,不小心吸进去了一点。后来那种“卫生胡”,也是种既满足男人蓄须要求,也体现整洁文明的胡须样式。起码,大胡子没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恶劣的堑壕环境引发了人们基于战地卫生的改革,剪短头发,剃掉胡须,都有助于减少虱子、跳蚤等寄生虫的侵害,有助于战地医疗救护。

战争结束后,这些观念被广泛的带入民间,毕竟欧洲为此打没了一代人,参战了三代人,剃须和理发已经成为社会的习惯了,许多人就是喜欢“军队头”、“卫生胡”,或者干脆剃光。

当文明的习惯被推广到全世界后,蓄须的时代也就结束了,毕竟近现代社会又不是没条件剃胡子理发,而留着胡子连喝汤吃饭都麻烦。

今天只有某些极度传统的地区仍有保留胡子的行为,比如某些非世俗的伊斯兰世界,胡子被认为是必须留的。还有犹太教的某些群体也是如此。

所以古装剧里到处都是“小白脸”肯定是错误的,古人是真没那种需求,也没法承受每天把胡子剃光的痛苦。

至于那些少侠们动辄在密室、崖底待十天半月胡子都不长一寸的原理,这就完全没法解释了,老王通宵敲点字儿出来胡子都能长1毫米,我也不想剃啊!

其实吧,国内古装剧的市场群体已经被培养了出来,大部分的非历史剧观众并不在意剧中道具是否复古,他们追求的是“复古的豪华感”。简单的来说就是,男的要帅女的要靓,古装穿着形同时装,不能俗气不能老土,要满足荧幕需求。

所以何必纠结这些呢,不看岂不美哉?荧幕角色永远属于舞台,当人们不认为某些细节有问题的时候,这个细节无关成败。有的人追求的是他自己脑海中的那个古代,而非一个男人留着胡子,衣服皱皱巴巴的情景。

怎么感觉看现在的古装剧有种看青春偶像剧的感觉,男人几十岁了没有蓄须、皮肤圆润饱满,这真的吗?

现在大部分的青年演员都是在计划生育的大环境下出生的,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就是有亲的兄弟姐妹也很少。

这样就造成了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六个人宝贝一个人的状况,年轻的演员就是在这样充满爱的情况下长大的。

这满着都溢出来的爱,甚至持续到成年和工作以后。当然,大家都觉得这样习以为常。

习以为常的被关心,带来很多人都很少有在社会和工作中摸爬滚打的机会。没有磕碰的阅历,也就从骨子里少了份经验和沧桑。

由青年演员领衔的古装剧,由于缺乏历练,所以演员们无法真正地对剧情和台词有深刻的感同身受,这样出演的古装剧不可避免的有一股脂粉气。

由于现在互联网上查阅各种资料的便捷,造型和化妆的工作人员也只能参考现成的图片,无法真正感受当时为什么是“分餐制”,或者房屋为什么修建成那个样子,更无法知道当时用的是什么样的物料。各种原因使得现在的古装剧不如原来严谨,有些千篇一律。

如87版红楼梦拍摄了3年,三国演义拍摄了四年,导致那些一闪而过的人物和布景都有具体的出处。

而现在几个月就拍摄的几十集的电视剧,真的无法出细活。古装剧的偶像剧化只是不足中的一瞥。

怎么感觉看现在的古装剧有种看青春偶像剧的感觉,男人几十岁了没有蓄须、皮肤圆润饱满,这真的吗?

都是年轻演员,再怎么化装也掩饰不了年轻人的活力饱满圆润。也是为了迎合大众,谁不喜欢看年轻人呢?

怎么感觉看现在的古装剧有种看青春偶像剧的感觉,男人几十岁了没有蓄须、皮肤圆润饱满,这真的吗?

假的,现在的化妆技术是越来越精湛了,四十几岁的演十几岁的,十几岁的演几十岁的,见怪不怪了已经。现在的古装剧,感觉已经没有看的欲望了,完全就像是追赶潮流,一部接着一部的拍,从前几年流行的青春偶像剧,到这两年的古装剧,感觉就只是剧名不同,演员不同,故事情结雷同,高甜,甜得发齁,发腻,根本就没有追下去的欲望,最多两集,就看不下去了,看着男女主角爱来爱去,恨来恨去的,三角恋,师徒恋,姐弟恋,现在的电视剧是一个接着一个的演,年轻一代的演认识的没有几个。也不愿意去看这些爱来爱去的剧情,估计是已经过了耳听爱情的年纪了吧,有时间还不如泡在头条,写写字,看看各位师友们的文章作品,听听歌或者看看小说,追剧不适合我。只代表各人看法,不喜勿喷

怎么感觉看现在的古装剧有种看青春偶像剧的感觉,男人几十岁了没有蓄须、皮肤圆润饱满,这真的吗?

谢邀,早就不是须发受之父母的年代,演员爱惜羽毛,导演假装糊涂,编剧滥竽充数,都是为了迎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弄出来的作品就成了这样了呗![打脸][打脸][打脸]

怎么感觉看现在的古装剧有种看青春偶像剧的感觉,男人几十岁了没有蓄须、皮肤圆润饱满,这真的吗?

我已经多年不看古偶剧了,上一次可能还是看花千骨吧,因为比较喜欢赵丽颖,所以看了,觉得还可以。

最起码没有60岁的大妈演十几岁的小姑娘,也没有40多岁的大叔要高中生!

现在的古偶剧,不管是什么题材什么类型都能给你拍成恋爱剧,不是两人恋,是四角五角恋,看的人只想问编剧,你家里的人都这么乱的吗?随便上来都要恋一恋?

所以,奉劝现在的小朋友不要看,会被带坏。多看看军旅题材的剧,有助于提高爱国精神!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