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被击穿瞬间,里面的乘员是什么样的状态呢?

记得以前从哪儿看到个段子,说二战德国装甲兵有首诗歌,大意是:坦克里面憋闷闭塞又难受,但装甲兵们宁愿战死其中,即便是化为灰烬,也有口钢铁做的棺材。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使用的AP穿甲弹与今天的APFSDS尾翼稳定脱穿不一样,那时候的AP穿甲弹带有爆炸部,穿透装甲后还能在坦克内部爆炸。

比如德军虎式坦克的88mm炮弹,除了反人员的Sprgr.39高爆弹以外,拿来打坦克战的主要是PzGr. 39风帽穿甲弹和PzGr.40钨芯穿甲弹,此外还有少量的Gr.39 HL聚能破甲弹。

最常用的PzGr. 39全重10.2千克,装药59克RDX炸药(环三亚甲基三硝胺,即黑索金),这威力比德国人的M24手榴弹还小点,M24装药为170克三硝基甲苯(TNT),但射进闷罐里的APCBC就算破片没杀死人,爆炸冲击也足够让人够呛。

实际上早期也有160克RDX装药的PzGr. 39,这玩意儿击穿后的威力实在是可以。

所以,二战坦克如果被88炮击穿的话,内部乘员不是当场了账,就是七荤八素血肉模糊。遇到这类穿甲弹,乘员运气好炸个蒙头蒙脑,运气差脑浆子当场飞出来都不稀奇。

比如电影《狂怒》中就有这种惊悚的场景,小打字员下去擦车时,发现了半拉子被掀飞的人脸,显然这是他倒霉的前任留下来的。

被穿甲弹打中的一瞬间,车内乘员会感觉到剧烈的震动,被穿甲弹打崩的内壁可能会产生一些崩裂,与此同时射进车内的APCBC“嗵”地一声爆炸,破片四处飞溅,将车内器材和管线、人体打得一塌糊涂。

活着的人心脏都仿佛被干了一大锤,脑中嗡嗡作响,严重的爆鸣和压力会将人震死或休克。幸存者在浓郁的烟雾和油料的喷溅、燃烧中拼命推开舱盖,趁着火焰升起之前奋力爬出去,如果火烧得够快,他们的必须挂着火焰摸索出去,然后在地面上寻机将之滚灭。

有时候他们无需弃车,一切需要视对方炮弹的威力和实时造成的伤害而定。

以M4谢尔曼为主的美式中型坦克经常被88炮打穿后发生汽油爆燃,坦克会很快地剧烈燃烧,乘员要么被捂在里面烧成焦炭,要么浑身是火地摔滚到地面。

相比之下使用柴油的苏联的情况要好得多,但T-34那孱弱的装甲同样会造成惨剧,乘员要么被炸死在车中,要么带着一身浓烟跳车。因为撤离口不够,苏军坦克内部环境也比较狭小,因此T-34坦克的乘员同样很容易被烧死或窒息在舱室里。

德国坦克也差不多,同样以汽油为燃料的德国坦克,除了那些重型的装甲更厚实可靠以外,在燃烧问题上并不比谢尔曼表现的好多少,烧死乘员的情况比比皆是。

除了燃料燃烧,还有更恐怖的发射药被点燃的燃烧,一瞬间就能让人置身于焚尸炉一样的环境中。

当时坦克的防火抑爆能力很差,所以坦克被打穿之后不是燃其熊熊烈焰就是爆弹药架,前者会让乘员变成焦炭,后者干脆让坦克整个升天。

总之,火焰是坦克的大敌,无论是今天还是过去,在坦克中烧死的人比比皆是。

除了AP弹外,最常见的反坦克弹药是HEAT破甲弹,这种空心聚能装药的战斗部被广泛的装备到反坦克导弹、火箭筒以及某些坦克炮弹上。

HEAT无视炮弹动能带来的影响,只需要符合贴面和炸高原理即可形成破甲,其中的一个反装甲变种称为SFP自锻破片,这类HEAT在爆炸后能形成金属射流,啃噬击穿坦克装甲,然后连同能量一起喷进内部杀敌。

HEAT的杀伤取决于其贯通能量,金属射流越早啃穿装甲板,携带的射流物质和射流能量就越大,可造成相当恐怖的,如同金属霰弹炮一样的杀伤。车内乘员见到的是内壁上一个“噌”一声喷吐出灼热弹雨的小孔,那些射流比枪弹的速度还快,甚至能在车内形成反弹。

当然,因为射流分位置和大小,因此对人员的杀伤有些玄幻,正常情况下的射流堪比机关枪子弹,卸人一条大腿轻轻松松。但有些时刻的射流谁都杀不了,甚至对内部器械的破坏也有限。

如果爆炸的位置幸运的避开了人员,就可能出现电影画面中那种乘员带着满身白烟奋力往外爬的场景。

上图.伊拉克战争中被贫铀脱穿攻击的坦克

现代的AFPSDS稳定尾翼脱壳穿甲弹不再采用爆炸伤人,它们采用纯物理的硬芯给坦克钻眼,这些带尾翼的合金弹芯与古代的弩箭无异,但它们具备更大的动能,扎上坦克时能通过硬挤和消耗钻杆质量的方式钻进坦克内部,继而挥洒出残余的碎片和能量。

在这种杀伤问题上,脱穿与HEAT极为类似,甚至有时候还不如HEAT的杀伤。

所以,美国人研发了贫铀穿甲弹,利用贫铀的自锐性,能提高穿甲弹芯的穿甲能力,且贫铀会碎成极小的微粒,击穿装甲后会形成穿甲燃烧的特性,提高杀伤力。

被贫铀穿甲弹打穿的坦克,乘员会在经受射流和破片伤害的同时,迎来一波高温的火焰杀伤,迅速丧失战斗力。

这也是为什么现代坦克都讲究先发命中和首发命中的原因,实在是没谁想挨上那么一炮。

坦克被击穿瞬间,里面的乘员是什么样的状态呢?

前些年有一对小两口开玩笑,女的手里拿着针,轻轻的扎了男的后背一下,过一会,男的就被抬到医院抢救去了,差点把命丢了。人实际上是一种非常脆弱的动物,后背就是很薄的一层皮肉,扎出个针眼大的窟窿,进去气,就有生命危险。在战场上,米粒大的弹片,足以要人命。人也是大自然进化出来的精密机器,没有多余的地方,每个部位都很重要,弹片打到哪都要命。头部、颈部、胸腔、腹腔,哪打坏了都得死。四肢打断了,一会血就流干了。步枪打中胳膊腿,都是大概率要死的。子弹、弹片在四肢上穿过去,骨头、肌肉、动脉全打碎,想活下去,得抢救的非常及时,立即就有专业的医务人员上来,有专业的设备,才有可能保住命。磨蹭十分钟,人就死了。

击穿坦克的是穿甲弹。目前主流穿甲弹的口径是120mm、125mm。穿甲弹的原理的弹托包着弹芯,出炮口以后,弹托脱落,弹芯飞向目标。弹托的直径是120mm、125mm,弹芯的直径要小的多,也就是30-40mm上下。三四厘米粗细。

脱壳穿甲弹不是爆炸,把坦克炸碎,炸坏,而是在坦克上打出一个孔。穿甲弹钻出的孔,有的是拇指粗细,最大也就是拳头大小。这和坦克自身的防护能力有关,坦克装甲越好,打出的孔越小。坦克分几层装甲,外部被击穿的孔最大,越往里越小。坦克最里面被击穿的孔,也就是手指粗细。

老式坦克实验,装甲落后,弹孔比较大

穿甲弹钻坦克装甲,碰撞的瞬间,会产生极高的温度,再加上穿甲弹的速度,也就是说钻进坦克内部的是一股几千度,烧红了的高速金属射流,拇指粗细。

坦克内部的乘员如果被这股射流直接击中,效果和12.7mm机枪弹是一个效果,能把人打成两截。应该不会有什么痛苦。这是必死的。

坦克也是一种极其精密的设备,里面没有任何多余的空间,每一寸的空间都要充分利用起来。里面的人员非常密集,空间非常狭小。穿甲弹击穿坦克的金属射流,顺便击中里面成员的概率非常大。而击中就是死。

穿甲弹击穿坦克装甲的同时,自身会产生碎片,坦克装甲自身也会产生碎片,这些东西是最要命的。这些碎片,花生米,黄豆粒大小,几百颗,以爆速在坦克内部崩来崩去。人被这些碎片击中,也是非死即伤。大一点的碎片,完全能打断人的胳膊大腿。所以战场上,被穿甲弹击中的坦克,里面乘员被抬出来的时候,不少是腿被打断,就是碎片造成的。一根针都能扎死人,几颗黄豆大小的金属在身体上打出窟窿,什么下场可想而知。

现在的坦克内部都有软一点的衬层,目的是减少这些碎片乱飞。

穿甲弹就是一根针,自己不爆炸,硬往坦克里钻。反坦克导弹、RPG这些弹药属于破甲弹,坦克、反坦克炮弹里也有破甲弹,里面有炸药,击中目标会爆炸。不过破甲弹的爆炸也不是用来炸坏坦克的。破甲弹的爆炸和坦克炮发射炮弹,发射药在炮管里爆炸是一个作用。穿甲弹的发射药爆炸,为弹头提供速度,利用动能击穿坦克。破甲弹里的炸药爆炸也是为里面的金属提供速度。炸药爆炸,破甲弹里的金属也是形成金属射流往坦克里钻。表面上破甲弹爆炸,一团烟火,其实也是在上面钻个窟窿。进去以后效果和穿甲弹差不多,都是一截主要的烧红的金属打进去,周围碎片乱崩。

对于乘员,杀伤机制都一样。

碎甲弹是不往里钻,直接震。碎甲弹是靠炸药爆炸的力量打坦克,而且是内伤。碎甲弹击中坦克以后,炸药爆炸,把坦克内部的装甲震碎,然后碎片在坦克内部乱崩,杀伤乘员,没有穿甲弹和破甲弹钻出的孔。可以震出窟窿。

穿甲弹、破甲弹、碎甲弹击中坦克产生的震动、高温,对坦克乘员也是致命的危害。贫铀穿甲弹在燃烧高温方面有独到之处。击穿坦克以后,更容易引起大火甚至爆炸。

这些足以让坦克乘员九死一生,但明显还不够,还有大名鼎鼎的:殉爆。

如果穿甲弹、破甲弹的射流击中了坦克内部的弹药,会引起这些弹药的连锁爆炸。一辆坦克能装40发左右的炮弹,这些炮弹里面包括榴弹也可能有破甲弹、碎甲弹,弹头本身都能爆炸。40发炮弹的发射药筒,里面都是火药,能爆炸。有的坦克里还有炮射导弹,能爆炸。坦克就是一座移动的弹药库。这些弹药爆炸,会把坦克从内到外的摧毁,炮塔能飞出去几十米。

发生殉爆,里面的乘员就是十死无生了。

坦克里面除了乘员和弹药以外,还有其他的设备,譬如发动机,油箱,观瞄设备,火控设备......这些东西都挤在内部狭小的空间内。发动机这些东西要是被击中,哪怕也只是穿甲弹的一个小窟窿,也会报废,没法工作。

所以,穿甲弹、破甲弹钻进去的窟窿看着不大,钻进去的炮弹、射流也没多粗,崩开的碎片也没多大,但肯定是能打中里面点东西:人、弹药、设备。不论什么东西被击中,坦克都会立即瘫痪下来。被击穿的坦克,里面人没事,弹药没事,设备没事,这个可能性是零。

坦克被击穿瞬间,里面的乘员是什么样的状态呢?

记得看过一个关于参加过二战的苏联坦克兵回忆的文章:

当时他所在的那辆t3485坦克被迎面来的黑豹击穿了,他刚开始觉得受到了猛烈的震击,接着就是天旋地转,然后晕了过去。

没多久他醒了过来,感觉整个世界都在燃烧,且是一片血红色,他的腿被弹片打断了。模模糊糊中他看到机电员的头被打烂了,炮手几乎被弹片打成了筛子但是却没死,还在那里痛苦的呻吟。

他听到附近有人在说话,而且是俄语,然后他用尽了力气呼喊救命,坦克外面的两个士兵把他从燃烧的坦克里拉了出来,用雪把他身上的火扑灭了。没多久那辆燃烧的坦克也爆炸了。

后来,他被送到了后方。一个护士看着他受伤的样子忍不住哭了起来。他的身上大面积烧伤,眼皮甚至因为烧伤而粘在了一起导致很难看到任何东西。他当时感觉到口渴,让医护人员给他一杯水。但是那个医护人员却给了他一杯酒。于是他便队医护人员进行了质问,得到的回答却是:因为这个可以让你减轻痛苦。

坦克被击穿瞬间,里面的乘员是什么样的状态呢?

攻击坦克的弹药主要有穿甲弹、破甲弹和碎甲弹。

穿甲弹可以看成一个坚硬的钢钎,在击穿后不会爆炸,但会产生巨大振动和噪音,可致命,钢钎可能断成几截在成员仓高速无规则运动,加上装甲车体剥落下来的碎片,相当于弹片,在狭小的仓体内,乘员活命几率渺茫。

破甲弹形成的是一股高温高压高速金属射流,液态的金属射流进去舱体,乘员的状态不用说,基本烧没了。

碎甲弹已经逐渐被淘汰,他一般不会击穿装甲车,而是通过冲击使装甲体内侧剥落,碎片相当于弹片,乘员最有可能全尸的就这种情况了。

万事都不绝对。

穿甲弹有可能卡在车体,破甲弹也有可能没击中乘员。

当然,如果击中弹药舱殉爆,或击中油箱爆炸,大家可以想象。

战争是残酷的,全尸都算幸运。

坦克被击穿瞬间,里面的乘员是什么样的状态呢?

坦克被击穿的瞬间,里面的乘员非死即残。

能击穿坦克厚装甲的大多数是穿甲弹。穿甲弹从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主要应用是穿透军舰的厚甲,并对轻甲内部造成损害。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反坦克任务需要穿甲武器。小于20毫米口径的穿甲弹,用于轻装甲目标,如防弹衣、防弹玻璃和轻型装甲车辆。穿甲弹现在很少用于海战,因为现代战舰几乎没有装甲保护。在反坦克方面,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坦克装甲的改进,开始研发使用更小但密度更大的穿透弹。这些轻型炮弹以非常高的初速发射,并在较长距离内保持高速和穿透力,以形成穿透坦克装甲的弹幕。

穿甲弹为了具备穿透坦克装甲的能力,为此设计的穿甲弹有可以携带更多弹药的大体积弹体和一个特别硬的弹头。一个常见的弹头设计是使用一个更软的环或金属盖在鼻子上称为渗透帽。这样可以降低撞击的初始冲击力,以防止刚性弹壳破碎,并有助于目标装甲与穿甲弹弹头之间的更剧烈碰撞,以防止弹头在斜射中弹跳。理想情况下,这些防弹罩有一个钝的外形,这导致使用一个更薄的气动盖来改善远程弹道。一些小口径的穿甲弹有惰性填充物或燃烧装药来代替爆破装药,而填充具备放射性弹药的贫铀穿甲弹还会导致被击中目标人员即使不当场阵亡,也会留下癌症等后遗症。

APHE

二战时含有炸药填充物的穿甲弹一般含1.5%氦,这种类型沿用了1877年英海军使用的第一种帕利斯尔式穿甲弹。二战时用带有爆破装药的装甲弹有时以后缀“HE”(氦)来区分,简称APHE,在75毫米及更大口径的反坦克炮弹中很常见,因为它与已经普遍使用的更大的海军穿甲炮弹相似。随着战争的发展,军械设计不断发展,使得穿甲弹变得越来越小,而在德军使用的37-88毫米小口径的Panzergranate 39穿甲弹中,只有0.2%的氦填充。爆破装药的目的是帮助炮弹在穿甲后产生的破片数量,即从高速反坦克炮发射后产生的碎片能量。

(Panzergranate 39)

APHE穿甲弹中使用的炸药需要对冲击高度不敏感,以防止过早爆炸,因此其填充物由后置延迟引信引爆。这种穿甲弹在穿透坦克时,由于填充了氦气,会造成坦克内部缺氧,即使里面的乘员没有当场阵亡,也不得不离开坦克驾驶室,防止窒息或脑死亡而死。因此就会出现二战时期的坦克兵在被APHE击中后,弃坦克而逃,或者双方坦克兵逃出驾驶室后继续用轻武器射击甚至肉搏的情况。

破甲弹

破甲弹是二战期间发展起来的一种穿甲弹,它是由一种爆炸性的聚能装药制成的,它利用门罗效应在超塑性状态下产生一种非常高速的金属粒子流,并用于穿透固体车辆装甲。破甲弹在二战期首次使用时,引起了反坦克战争的革命。一个步兵可以在50-150米的距离用手持武器有效地摧毁任何现有的坦克,从而极大地改变了机动作战的性质。

破甲弹在穿透普通钢装甲方面极为有效,但在对抗后来的复合装甲和反应装甲时则不那么有效。破甲弹穿透力的有效性与它的速度无关,因此它的射程在1000米处的有效性和在100米处的有效性一样。这是因为破甲弹在一定距离内不会失去穿透力。当在目标前方的某个最佳距离引爆时,破甲弹最为有效,它通常由一个长而细的探针在炮弹的其余部分前面伸出,并在正确的距离引爆。破甲弹如果旋转效果会较差,因此用避免用线膛炮发射。

因此如果是使用复合装甲或者反应装甲的坦克在面对破甲弹时,里面的乘员还是有一线生机。而如果是线膛炮发射的破甲弹,也有可能不会发挥破甲弹最大的杀伤效果。

(反应装甲)

黏着榴弹

它是由查尔斯·丹尼斯顿·伯尼在1940年代为英国而研制的,最初是作为一种反防御工事的爆破弹药,用于对抗混凝土。尽管如此,其发现其对金属装甲也非常有效。

黏着榴弹是一种装有塑料炸药和延期起爆引信的金属薄壳。在撞击时,塑性炸药被“压扁”在目标表面,展开后形成一个圆盘附着在目标表明。引信在几毫秒后引爆炸药,产生一个冲击波,由于它的表面积大,直接与目标接触,通过材料传播。在压缩波和张力波相交的地方,金属中会产生一个高应力区,从而使装甲脱落或出现缝隙。除了较小的裂缝外,它还以高速投射入驾驶室内壁,即使在没有真正穿透装甲的情况下也可以损坏内部设备和乘员。

与破甲弹不同,黏着榴弹并不是专门设计用来穿透主战坦克装甲的。因此,只要装甲足够厚就能够承受其爆炸威力。然而,它仍然被认为是有用的,因为不是所有的车辆都配备间隔装甲或者复合装甲,而且它也是拆除混凝土结构最有效的弹药。而且黏着榴弹不像破甲弹,可以用线膛炮发射,它不受旋转的影响。

合金穿甲弹

一般情况下,穿甲弹的侵彻能力随着炮弹动能的增加而增加,也随着动能在小范围内的集中而增加。因此,提高侵彻能力的有效方法是提高炮弹的速度,以造成更大程度的冲击。不同的材料决定了穿甲弹的最大冲击能力,为获取相对较高的冲击速度,钢不再是穿甲弹的合适材料。由于钨和钨合金具有很高的抗冲击性和抗破碎性,以及它们的高熔化和沸腾温度,钨和钨合金适用于更高速度的穿甲弹。

而铀合金比其他合金更便宜,渗透性更好,因为它们密度更大,并且具有自锐性。铀也是自燃的,可能会成为燃烧物。贫铀穿甲弹产生的热量和能量可以集中在目标装甲的最小区域,特别是当其穿过装甲暴露出未氧化的金属时,金属碎片和灰尘都会对战场造成有毒危害。美军在海湾战争中,使用了约300吨贫铀弹,对付伊拉克的装甲部队。海湾战争后,美军的回国士兵就不少人发生“海湾战争综合征”的疾病,有人主张贫化铀是造成这种疾病的原因之一,但被美国官方否认。另外过去使用到贫化铀弹头的波斯尼亚与科索沃等地区,白血病的罹患率与畸形儿的出生率有所增加。因此除美国和俄罗斯外,大多数国家都偏爱毒性较低的钨重合金的穿甲弹,以避免最大程度的反噬。

坦克被击穿瞬间,里面的乘员是什么样的状态呢?

不同的弹种打穿坦克后效果不同,击穿后引起的毁伤程度被称为后效。击穿了到底坦克会怎么样也存在很大的偶然性,运气不好的话,弹药殉爆带走整个车组这种情况屡见不鲜;如果弹药后效不佳,或者坦克抑爆系统工作良好,那么只带走一个乘员,或者只造成乘员轻伤的也有,没法一概而论。所以还是讨论一下坦克各种弹药的后效比较有参考意义。

坦克被击穿后最怕弹药殉爆,后果是毁灭性的

二战期间的反坦克弹药威力

所以这和大家的印象不同。一般认为坦克既然都被击穿了,那肯定是成员都被炸死了呀,但是反装甲弹药不止穿甲榴弹一种,二战期间就已经出现了完全没有装药动能弹——APCR(硬芯穿甲弹),也就是俗称的铁坨弹,这种弹丸完全是实心的,中间采用一枚碳化钨弹芯增加穿甲能力,这种弹在近距离拥有非常强大的穿透力(当然也得看角度摆的好不好),但是后效非常烂,这玩意只要不碎,就很难造成覆盖性伤害,碎了破片数量也很有限,所以后效和穿甲榴弹(HEAP)没法比,如果不击中弹药架,很难一炮带走对方,玩过战争雷霆的都懂。

APCR(也叫HVAP,即高速穿甲弹)

铁坨弹要想一发带走车组,除非往弹药架上打

到了战争后期,出现了次口径的APDS(脱壳穿甲弹),穿深进一步增强,但是后效并没有得到什么提升,原因也是一样,都是铁坨弹。

APDS——现代坦克用标配的APFSDS的前身

那么二战期间什么样的炮弹后效高一些呢?按照后效由高到低,应该是HE>APHEBC(风帽穿甲榴弹)>APCBC(被帽风帽穿甲弹)>APCR和APDS,而穿深则应该恰好反过来。纯HE炮弹很难击穿装甲,能打穿轻型坦克和装甲车就不错了,但一旦击穿就是毁灭性的效果,基本上成员没有活路;即便无法击穿装甲,也可以通过爆炸传递冲击波,通过超压&过压杀伤或者引起车体内装甲崩落来杀伤成员;其他穿甲弹药则要依靠穿透装甲钻入炮塔和车体来杀伤内部成员,为了保证穿深,装药量都不大,甚至不装药(装药太大炮弹外壳就薄,穿透之前就会解体),装药一般只是为了让弹体碎裂的更彻底,产生更多碎片而已,冲击波杀伤可以忽略不计。

二战苏联T-34/85用的几种85mm弹药,从左到右依次是:APCR,APCBC,APHEBC,HE

战后反坦克弹药的威力

HEAT破甲弹

二战末期出现的还有一种弹药,HEAT(破甲弹),这是利用门罗效应,将通过对药罩塑造成倒置的锥形,使炸药爆炸时出现定向聚能效果,沿着锥形对称轴锥形成一条细长的液体金属射流。这种弹药兼具高爆弹和穿甲弹的特点,即可以用液体金属射流造成惊人的穿深,同时高温高压气体也可以顺着孔洞进入坦克造成超压杀伤,应急时甚至可以直接拿来当HE反步兵和工事。

由于自旋对HEAT金属射流有弥散作用,线膛炮用这种弹药效果并不好,破甲弹破甲深度基本不超过100mm,所以二战期间更多使用在单兵反坦克火箭筒,反坦克手榴弹上了。但是到了战后60年代,随着滑膛炮和线膛炮滑动弹带的出现,HEAT重新成为坦克炮的主力弹种。

HEAT弹反装甲和杀伤原理

二战时期HEAT更多是用在了单兵反坦克武器上

前面说了HEAT的杀伤是金属射流+超压杀伤,但这种杀伤机理是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随着装甲厚度增加威力会越来越弱。因为金属射流会越来越细,同时射流被装甲约束得方向性非常好,只能在纵向方向上运动。此外超压杀伤也越来越小。因此在装甲太厚的情况下即便击穿,也无法造成太大的杀伤。比如2006年8月,有一辆英军的挑战者2坦克遭到游击队的RPG-29的袭击,击穿了挑战者2的首下装甲后,仅仅是打烂了驾驶员的脚。

红箭破甲弹头打出的靶板,金属射流的典型特征就是进口大,出口小

HESH

HESH(碎甲弹)最早是用在战列舰上,用易变形的塑性炸药贴到装甲上爆炸,使装甲内壁崩落来实现杀伤的,用的是“隔山打牛”的招式。到了60年代,英国人把这种炮弹用在了坦克上。此时坦克的装甲以钢装甲为主,对冲击波的削弱能力较弱,因此破甲弹可以轻易将冲击波传递到炮塔和车体内壁,在冲击波反射瞬间产生峰值应力,使内壁装甲崩落杀伤人员,好像一枚高爆榴弹在内部爆炸一样。这种弹打中坦克,对乘员杀伤还是比较严重的,但是很难做到同时把驾驶舱和炮塔内的乘员同时干掉。

HESH杀伤原理

被HESH击中的靶板背面,有大面积装甲崩落

APFSDS

APFSDS即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它是诞生于二战的APDS的延续,特点是进一步增加了长径比,使用一根钨合金或者贫铀合金长杆打出高速来杀伤目标,硬生生把装甲钻开后杀伤车内目标。

APFSDS结构

虽然同样是铁坨弹,但它的后效表现比APDS、APCR这种要好得多。装甲越厚,APFSDS转正效应越明显,出口也就越大,带出来的高温的碎屑就越多。穿杆在击穿装甲后也可能发生断裂,剩余的速度会使穿杆剩余部分在车体内来回碰撞,造成严重的杀伤。

APFSDS杀伤原理

此外,动能弹与装甲摩擦碰撞产生的高温也会使坦克内部如同地狱一样,使车内瞬间超压。比如下面这个豹1:

被DM13穿甲弹击中瞬间的豹1,产生了类似爆炸一样的效果,高压甚至将舱盖顶开了

被击中后的豹1内部,黑色全部是融化的金属碎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里面有人的话是什么情况

如果是贫铀制成的APFSDS,高温杀伤这方面的效果就更明显。因为贫铀的燃点较低,在碰撞时产生6000度的高温,足以让贫铀剧烈燃烧,对坦克进行纵火。所以只要贫铀弹被击穿,坦克的弹药殉爆几率很高,乘员也肯定是凶多吉少。

被贫铀弹击中的坦克,弹孔附近产生了严重的烧蚀痕迹

但APFSDS也并非对所有装甲目标都很有效。比如对一些只有几毫米厚的薄皮轻装甲车,很容易出现“我还没用力,你就倒下了”这种情况,也就是已经把车体打了个对穿,却没有产生足够多的碎屑和碰撞,这种情况对车内的杀伤效果不明显,车里的人只要别当着它的道就行。比如前两天一辆阿联酋的豹式F9装甲运兵车被APFSDS打了对穿,但是除了留下两个眼,打坏两个座椅,其他的破坏非常有限。所以对付轻装甲车,还是RPG和高爆弹效果更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