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的武器装备到现在还有服役的吗?
有,非常非常多。
美军的M2HB大口径机枪就是个典范,堪称美军传家宝,M2重机枪1921年被开发出来,用到现在仍然是大规模装备的重机枪。
号称糙货中的糙货,粗制滥造到极点的经典冲锋枪M3“注油枪”今天也仍然在被使用。因为生产数量太多,美军至今都在清库存,前些年甚至卖给了菲律宾和阿富汗,阿根廷等国家还仿制了。
顺带说一下,比M3更多的是M3的弹匣,这种30发弹匣自M1汤普森冲锋枪上继承而来,产量巨多无比,美军作为剩余物资清卖了很多年,有些民间厂商还买去改成新产品。
印度三哥是个宝库,他们保留的二战武器也是相当多。比如俗称英77的李恩菲尔德步枪,印度军警至今还在大量装备。
还有斯特林冲锋枪,这种类似斯登的冲锋枪1942年由英国人乔治·威廉·帕切特设计,比斯登更受部队的欢迎,被英军大量装备,也因此被印军继承并用到了现在。
斯特林都用了,英军老三样中的“布仑机枪”自然也不会漏掉,印军现在仍然在使用布仑轻机枪,只不过现在这种是改膛7.62NATO的北约版本。
那些游击区、落后战乱区的轻武器就不说了,像当年利比亚内战,98k都拿出来了,没准还是当年隆美尔军团的遗物;叙利亚还发现了STG44突击步枪;阿富汗更猛,美军居然捞到一辆雷诺FT-17,这可是一战的活祖宗。
巴拉圭的阅兵,曾经摆出过M3斯图亚特坦克,这货在山口丁里面号称脆皮鸡,但在现实中可是太平洋战争的功臣,也是巴拉圭不多的重装备。除了M3斯图亚特,巴拉圭还有M4谢尔曼,款款都是历史经典。
苏联的T-34坦克在世界上留存的更多,俄军自己就留有大量是T-34作为阅兵车使用,每年的红场阅兵都会出现,甚至俄军还从全球各地回购了不少T-34回去。
比如老挝在2018年就与俄罗斯干过这种买卖,俄军用库存的翻新T-72坦克,与老挝交换了30辆T-34-85坦克。据说这些坦克剥去面漆,里面连红军时期涂装的标语都在。
越南也留下了不少T-34坦克,在越军中这些苏式战车是正儿八经的战斗装备,看样子还会继续用上几年。
乌克兰内战中T-35-85已经不算稀奇了,人们从很多博物馆、纪念碑、仓库里掏出了T-34-85,还将它们开上了街头。
此外3485还在也门等地出现过,被当地武装拿来当牵引火炮用。
2014年,东乌克兰民兵在与政府军搏杀的过程中,有人居然从坦克纪念碑上开下了一辆IS-3重型坦克。这辆坦克当年就是开上去的,没有任何部件有大问题,因此很快就被修复,然后用122mm炮狂轰乌军,据说还打伤了一辆T-64,真是爷爷揍孙子的典范。
这种纪念碑上的IS-3非常多,乌政府军还曾经俘虏了一辆,拖到基辅游街。
这还没完,东乌人不知从哪又搞到了一些巨大的B-4火炮,这个带着履带拖拉机底盘的203mm大管子堪称怪物,是1931年装备给苏军的东西,是当年令人心惊胆丧的“斯大林的锤子”、“卡累利阿雕刻家”,就是不知道现在哪去变炮弹。
我国台湾省的“海狮级”潜艇也是参加过二战的老爷货,一共有两艘,分别是海狮号和海豹号,原为美国淡水鲤级。1940年代的产品,美国在1973年还能将之甩货,都70岁了还敢用,真佩服!
巴西更夸张,他们在二战前的1936年建造了一艘55米长的内河炮舰“趴那伊扒”号,这艘船1938年3月进入巴西军队服役,至今都没有退役,堪称跨世纪的劳模。
趴那伊扒号曾经为反德国U艇而增加了深水炸弹,后来又为防空改装了速射高炮,战后又更换了发动机和控制系统,接着还安装了直升机平台,巴西似乎一直都没有让它退役的意思。
前几年的时候,菲律宾还留有一艘名叫“拉贾·胡马邦”的护卫舰,这艘船其实是二战中的美军的坎农级护航驱逐舰“阿瑟顿”号,建造于1943年1月14日,还曾经击沉过德国U艇。
战后的阿瑟顿号的生涯非常坎坷,它先是在1955年被美国送给刚成立的日本海自,被日本人取名“初日”,1975年时又被淘汰送还了美国。美国人也不想要这种废柴,于是又在1978年将之送给了菲律宾,翻新工作还是韩国做的。
2018年,“拉贾·胡马邦”号退役,因为菲律宾人也扛不住这种破船了。
二战时期的武器装备到现在还有服役的吗?
1.M1911A1手枪
产地:美国
诞生年份:1926年
经典指数:★★★★★
现装备国:美国等
说起最经典的手枪,M1911A1绝对榜上有名。这种由枪械泰斗勃朗宁设计的自动手枪,不但出身名门,而且无论是外形、性能还是操作体验都堪称无可挑剔,这也难怪美国海军陆战队的远征队在1986年美国三军轻武器换代后仍然采购使用了M1911A1的改进型M1911 MEU。即使在该枪已经九十“高龄”的今天,美军仍未放弃对它的改进——2012年,美国海军陆战队决定采购柯尔特公司生产的导轨型M1911A1,并命名为M45A1。看来,这把老枪在诞生一个世纪以后,也仍然要坚守在战斗一线了。
2.M2HB重机枪
产地:美国
诞生年份:
经典指数:★★★★☆
现装备国:美国、比利时、加拿大、英国等
如果说M1911A1是美国军人手中的“宠儿”,那么M2HB重机枪毫无疑问就是他们的“老干妈”。虽然美国大兵给这挺老枪起的外号与风靡华人世界的辣味罐头没啥关系,但对于使用者毫无疑问在驾驭这位“老干妈”射击时也有相通的感受——干起活来,这位“老干妈”可以用“泼辣”、“爽快”、“干脆”来形容。从二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再到阿富汗和伊拉克,哪里有美国大兵哪里就有M2HB的身影,其精准的火力甚至使它可以在单发射击时临时客串狙击步枪,而在连发火力压制时则能给敌方集群目标造成巨大的杀伤。这也难怪美国佬会把这位“老干妈”从悍马越野车到运输直升机上什么平台都要来一挺了。
3.54式手枪
产地:中国
诞生年份:1954年
经典指数:★★★★☆
现装备国:中国、朝鲜等
没的说,这款经典的战斗手枪虽然性能不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最值得信赖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解放军、武警指战员和公安干警使用54式手枪与来犯之敌或犯罪分子战斗的场景诸见于影视作品和媒体宣传中,使得这种绰号“大黑星”的手枪成为很多人儿时脑海里正义的化身。54式手枪素以杀伤力大而著称,但鲜为人知的是,论“血统”54式绝对是名门之后,该枪是前苏联著名枪械设计师费约道尔·托卡列夫于1930年设计的TT1930/1933手枪的仿制品,而TT1930手枪则是勃朗宁M1903手枪的改良版本,在二战期间曾作为苏联红军基层指挥员和飞行员、坦克兵的自卫武器广泛使用。如此说来,54式手枪还算是M1911A1的“表弟”。在2006年的北京国际警用装备展览会上,山东军兴机械有限公司展出了全新生产的54式手枪,这不得不让人感叹“大黑星”的生命力。
4.StG44突击步枪
产地:德国
诞生年份:1944年
经典指数:★★★★
现装备国:叙利亚、利比亚等
StG44突击步枪是一款诞生于二战末期的具有革命性的武器,这种结合了传统步枪和冲锋枪优点的武器在给盟军战士带来麻烦的同时,却成功开启了“突击步枪”这个战后风靡世界的新概念。不过,由于结构复杂、重量过大,该枪战后并未被新组建的德国国防军沿用。但另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前些年的叙利亚内战中,这种“爷爷辈”的武器竟然再次出现在战场上,并且传出被叙反对派武装一次缴获5000支的消息。考虑到叙利亚政府与东欧国家关系友好,而战后一些东欧国家也确实曾继续生产和装备StG44,这种事情也并非不可能。有趣的是,由于StG44与AK-47外形相近,在中东有人给这支步枪起了个“AK-42”的名字,不知道德国人听了会怎么想。
5.MG42通用机枪
产地:德国
诞生年份:1942年
经典指数:★★★★
现装备国:德国
二战时期德军的另一款主力轻兵器MG42通用机枪,比起StG44来说在经典程度上毫不逊色。这款机枪以射速快、火力猛而获得了“撕布机”和“希特勒锯子”的别号。战后,德国国防军将MG42改为北约口径并降低射速,成为德军第一种制式机枪MG3。该枪延续了MG42的辉煌,除德国本国装备外还出口到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而让人匪夷所思的是,目前德军装备的MG3,竟然有很多是用二战时库存的MG42直接改造的,“抠门”到这份上也不难看得出德国人的精打细算。
6.“布伦”式轻机枪
产地:英国/加拿大
诞生年份:1938年
经典指数:★★★★☆
现装备国:印度
经常看电视的朋友想必对“抗日神剧”中的“捷克造”机枪并不陌生。很多人会发觉“捷克造”与抗战时期中国军队装备的另一种轻机枪“布伦”式外形很相似,事实上“布伦”式正是“捷克造”的改进版本,这一点从前者的原型为捷克陆军的ZB33而后者编号是ZB26便可以看出。而在历史上,这种曾为中国人民反击日本侵略者作出巨大贡献的武器,竟然也有反过来打中国人的时候。1962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入侵我国西藏的印度军队便装备了“布伦”式轻机枪。按说过了半个多世纪,这种可谓“老掉牙”的武器早该从印度人的装备列表中消失了,然而时至今日印军竟然仍然抱着改为北约口径的“布伦”式L4A1机枪不放,并将其部署在印巴边境的敏感地区。想来印度在武器装备上素以“只买贵的,不选对的”著称,而“布伦”式能被沿用至今,原因自然不能以印度太穷来概括。
7.“李·恩菲尔德”步枪
产地:英国
诞生年份:1895年
经典指数:★★★☆
现装备国:印度
如果你认为“布伦”式机枪已经足够古老的话,那么印度目前装备的另一款轻武器“李·恩菲尔德”步枪绝对会让你感觉“布伦”是个小伙子。这款武器的年代之久远,竟然可以上溯到19世纪末期,也就是说它已经是经历过非自动武器时代、半自动武器时代和自动武器时代的“三朝元老”了!在历史上,该枪的身影也是贯穿了二十世纪的战争史,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直到英阿马岛战争都能看到这位“老李”的身影。而由于该枪弹仓容量大、射速与半自动步枪接近且结构简单可靠,使得它在印度军队长期“退休不下岗”,很多预备役部队、警察和民兵组织都装备有“李·恩菲尔德”。“老李”的上一次“露脸”是在2008年孟买恐怖袭击期间,当时在外线执勤和维护秩序的印度警察使用的便是“李·恩菲尔德”。
8.“麦德森”轻机枪
产地:丹麦
诞生年份:1904年
经典指数:★★★
现装备国:巴西等
同样奔波在战斗一线的“三朝元老”,还有丹麦的“麦德森”轻机枪。这种武器在国内知名度不如“布伦”和MG42,然而论普及程度却比起这两位“晚辈”远远过之。因可靠性好、精度优异,“麦德森”在欧洲、南美洲和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许多国家都获得了欢迎。这种武器同样从一战一直沿用至今,时至今日该枪仍然是巴西等国警察的装备之一。2010年11月底,巴西警察在清剿毒贩武装团伙时使用的武器就有“麦德森”轻机枪。有趣的是,巴西人在这次战斗中使用的“麦德森”竟然还装有时髦的独立前握把,这倒是让这款老枪瞬间显得“潮”了不少。
9.M3A1“盖德”冲锋枪
产地:美国
诞生年份:1942年
经典指数:★★★
现装备国:日本等
M3A1“盖德”冲锋枪这个名字对国人来说可能不太熟悉,但提起在抗战和解放战争题材国产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美制黑色冲锋枪,那肯定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这种冲锋枪以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而在二战期间和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包括原产国美国在内的很多国家的制式装备,甚至到上世纪80年代该枪仍然还是美军装甲兵的自卫武器。而在另一些国家的军警部门中,这款“注油枪”一直服役到了今天,其中便包括日本陆上自卫队。一款以廉价和低成本为目标的武器居然能有如此持久不衰的“人气”,也算是轻兵器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了。
10.“莫辛-纳甘”步枪
产地:俄罗斯
诞生年份:1891年
经典指数:★★★★☆
现装备国:中国等
朝鲜战场第一狙击手张桃芳的威名在国内军事爱好者中可谓家喻户晓,他使用的武器是一支前苏联制造的“莫辛-纳甘”M1944式步枪。这种相当精准的步枪可以说是绝对的“经典款”武器,因操作便捷而被国人冠以“水连珠”的美名。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种步枪自从1900年首次出现在中国境内后,竟然从来没有从中国军队的武器列表中消失过!早在清末镇压义和团的作战中,八国联军之一的沙俄军队就曾经将这款步枪带到中国。随后的日俄战争和十月革命中,残留在中国的沙俄军人又为中国军队带来不少“莫辛-纳甘”,而在国民革命、北伐和抗日战争中苏联又向国民革命军援助过很多该型步枪,在解放战争时期又被解放军战士缴获和使用过。新中国建国和“抗美援朝”开始后,志愿军先期入朝部队也装备有一些“莫辛-纳甘”步枪,而到了后期该枪则完全代替了各式杂牌步枪成为中国陆军制式装备,并以53式步骑枪的名称在中国大量生产。在56式枪族全面装备部队后,53式被淘汰给民兵部队使用,但在中国海军是个例外——现在海军水面舰艇上使用的抛缆枪,是53式“发挥余热”改造后的产品。如此一款与中国接下不解之缘的武器,绝对是经典中的经典。枪弹中威力最大的枪弹,所以该种手枪被世界上许多国家仿制。(中国的54式手枪也是仿制托卡列夫手枪。
二战时期的武器装备到现在还有服役的吗?
现代军事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各种高科技武器层出不穷,但是还有大量的二战武器仍然服役于部队,甚至活跃在现代战场。虽然70多年过去了,二战时期设计的武器大多在威力和性能上已经跟不上现代枪械的步伐了,但其中一些经典之作仍然很受欢迎。
首先要说的就是“卡巴军刀”,虽然机枪大炮已经成为战场的主流,但是在很多场合仍然需要冷兵器的配合。在军事题材电影和电视剧中我们会发现,不会缺少敌对双方军刀战的打斗。其实在热带雨林和海湾沙漠等作战场景,卡巴尔军刀在美军手中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由于其制作精良,耐腐蚀等特性,深受美军和军事爱好者的喜欢,因此从二战至今一直都在服役。
其实冷兵器的更新换代比较缓慢,很多经典的作品几百年之后还深受欢迎。二战时期设计的一些经典手枪,比如美国的M1911和苏联的TT1930等也仍然在服役。其中M1911在1911年就开始在美军装备,到现在已经一百多年了,现在还是最受欢迎的坑道武器之一。
M2重机枪由于其可靠的性能,从二战至今一直在美军中服役。M2大口径机枪、火力强劲、弹道平稳、射程远,每分钟能达到450到550发的射速速度,可谓是战场大杀器。
同样很多二战装备仍然在服役,大多是因为国家的落后没办法而为之。比如在叙利亚战场上我们可以看到德国的MP40冲锋枪、苏联的T-34坦克和古尔约诺夫重机枪等老旧装备。
二战时期的武器装备到现在还有服役的吗?
二战时期的武器现在仍在使用的恐怕就是中东地区了,网上大量的视频中都有二战武器的身影,总之还能打死人的武器就都被使用起来了。
Ⅰ. STG - 44 / MP - 44 全自动步枪
1 . 简介
第一种使用中间威力弹药的自动步枪,由于缩短了弹体,减小了发射药量,使其在全自动设计模式下更容易操控,射击更精准,填补了机关枪和冲锋枪之间的火力空白,是款革命性武器。
名称由来
MP- 44:MP 为德语 Maschinenpistole 缩写,Maschinen — 机械,pistole — 手枪(弹匣式手枪),因为发射手枪弹,所以Maschinenpistole 意为“冲锋枪”。
STG-44:为德语 Sturmgewehr 缩写,Sturm — 风暴,gewehr — 步枪,Sturmgewehr 意为 “风暴步枪 ”或 “突击步枪”。
德军中的有识之士为了能够在有限的资源里争取到优先生产的配额,就以MP(冲锋枪)项目名称进行申报并通过批准。希特勒在注意到来自军队对该枪的评价之后,认识到了该武器的优越性,便下令加大此武器的生产,并将其命名为 STG-44 步枪 。
2.技术参数编辑
口 径:7.92mm
弹 药:7.92×33毫米(中间威力弹)
初 速:500米/秒
有效射程:400-500米
理论射速:500发/分
闭锁方式:枪机偏移式
发射方式:单发、连发
供弹方式:弹匣
弹 容:30发
枪 长:940mm
膛 线:4条右旋,缠距254mm
全枪质量:5.1kg (不含弹匣)
瞄准装置:觇孔式瞄准,带护圈准星
Ⅱ G-43 半自动步枪
1 . 简介
二战中后期德军使用的一款半自动步枪,20世纪30年代末期开始研制,使用与毛瑟步枪和机枪通用的全威力步枪弹。G43步枪采用短行程活塞式导气系统,性能可靠。使用拆卸式10发弹匣,可用5发弹夹填装。
2.技术参数编辑
口 径:7.92mm
弹 药:7.92×57mm (全威力步枪弹)
弹 容:10发/弹匣
战斗全重:4.7公斤
枪 长:1117毫米
初 速:745米/秒
有效射程:800米
瞄准装置:V型表尺照门,刀片形准星
Ⅲ .FG - 42 伞兵步枪
1 . 简介
FG-42伞兵步枪是二战期间德国航空部专门为伞兵设计的可选择连发射击的步枪。FG-42的设计初衷是满足空降部队在作战中对武器重量轻、火力强的要求,希望这种枪能使后勤供应简化并增强伞兵的单兵火力。空军要求此枪:使用7.92×57mm的标准步枪弹,并能拥有轻机枪的性能,而且空投体积不大于一支常规拉栓式步枪。
2.技术参数编辑
自动方式:全自动、半自动
口 径:7.92mm
弹 药:7.92×57mm
弹 容:10发、20发/弹匣
重 量:4.3公斤(Ⅰ型)、4.98公斤(Ⅲ型)
枪 长:940毫米(Ⅰ型)、975毫米(Ⅱ型)
枪口初速:755米/每秒
射程:600米
—— 反坦克武器 ——
Ⅳ . Pzf - 60火箭筒(铁拳反坦克火箭筒 )
1 . 简介
Panzerfaust:Panzer — 装甲/坦克,faust—拳头,Panzerfaust 意为“装甲拳" 或"铁拳" 。
反坦克榴弹发射器(Panzerfaust、Pzf,称作装甲拳或铁拳)是二战中德国制造的一种廉价的火药推进无后坐力反坦克榴弹发射器。此武器是一种小型的预装填无后座力炮,属于超口径武器(弹体直径大于发射管直径)。
2.技术参数编辑
口 径:44mm
弹 径:150mm
战斗全长:1050mm
战斗质量:5.1kg
配用弹种:破甲弹
弹头质量:3公斤
有效射程:60m
破甲厚度:200mm
瞄准装置:简易弹体瞄准
Ⅴ. RPzB-54反坦克火箭
1 . 简介
RPzB 为 Raketenpanzerbüchse 缩写 意为反坦克火箭发射器,又名Panzerschreck(意为坦克杀手),是一种可重复使用的反坦克火箭发射器。此武器采用尾部装填,肩扛发射,通过电子点火发射由火箭推进的高稳定性的榴弹头。
2.技术参数编辑
口 径:88mm
管 长:1.35米
重 量:9公斤
炮口初速:110米/秒
射 程:180米
火箭弹重:3.25公斤
弹头重量:2.3公斤
Ⅵ . Fliegerfaust B 放空火箭筒
Fliegerfaust是一种单兵肩托式防空武器,共有有两种设计,一种称为fliegerfaust A型,一种称为fliegerfaust B型。
fliegerfaust A型拥有四枝20毫米口径的炮管, fliegerfaust B型把炮管由四枝改为九枝,长1500mm,重达6.5公斤。
—— 飞 行 器 ——
Ⅶ . Me-262战斗机
1 . 简介
Me-262战斗机(德文:Messerschmitt Me-262,绰号: Schwalbe,译文:燕子/飞燕 ),是第一种用于实战的量产喷气式战斗机。
2.技术参数编辑
Me-262A-1a(单座战斗机)
长 度: 10.6 m
翼 展: 12.5 m
高 度: 3.5m
空 重 : 4000 kg
最大起飞重量: 7045 kg
乘 员: 1人
发 动 机 :两台Junkers Jumo 004B-1
飞行速度: 870 km/h
实用升限: 11,500 m
航 程: 1050km
武 器: 4门30毫米MK108机炮(备弹100发/门)
Ⅷ . Ho-229/Go-229战斗轰炸机
1 . 简介
德国Ho-229试验战斗/轰炸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架无尾飞翼喷气式战斗轰炸机。 该机由金属和木材混合结构。 Ho-229共有三架原型机,其中第一架为无动力滑翔机,仅用于气动验证和研究,德国战败后被烧毁。 第二架,也是唯一曾经成功飞上蓝天的有动力试验机在第三次试飞时机毁人亡。 因此,目前全世界只存留唯一一架未完成的原型三号机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展出。(注:该机通常会因生产商的原因被误称为Go-229,但是德国空军编号确定为Ho-229)
2.技术参数
长 度: 7.47 m
高 度: 2.80 m
翼 展: 16.75 m
全 重: 9000 kg
引 擎: 两台容克 jumo 004b 喷气发动机
爬 升 率 : 1350 m/min
航 程〔挂两个副油箱/时速 635km/h 〕: 3170 km
最大 速度 : 997 km/h
升 限 :16000 m
Ⅸ . V - 1 导弹
1 . 简介
德国V-1导弹是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研制的飞航式导弹。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并在战争中使用的导弹,用于袭击英国、荷兰和比利时。V-1导弹用弹射器发射 ,也可从运载机上发射,然后依靠弹上的控制系统导向预定弹道作水平飞行,而后向目标俯冲。
2.技术参数
V-1 技术参数编辑
翼 宽:5.37米
长 度:7.9米
高 度:1.42米
弹 头:830千克炸药
引 擎:阿尔戈斯As109-014推动器
推 进 剂:568升80辛烷
最 高 速:624-656千米/小时
航 程:240千米
飞行时间 :2小时30秒
一般飞行高度:760米
最大飞行高度:3050米
Ⅹ . V - 2 导弹
1 . 简介
V-2导弹德文全称Vergeltungswaffe-2,意为“复仇武器”。是德国在1942年研制的第一种单级液体弹道导弹。采用较先进的程序和陀螺双重控制系统,推力方向由耐高温石墨舵片操纵控制。导弹战斗部可是普通装药、核装药,或是化学、生物战剂。
2.技术参数
全长:14m
直径:1.7m
总重:13吨
弹头重量:1吨
最大航程:320千米
最大飞行速度:4.8马赫
最大飞行高度:96 km
Ⅰ简介:
1911年,由勃朗宁设计、柯尔特公司生产的0.45英寸自动手枪被选为美军制式武器,并正式命名为“柯尔特M1911 - 0.45英寸自动手枪”。这支手枪伴随美军经历了一战、二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20世纪美军参与的几乎全部战争,虽然在1985年美军更新制式手枪后M1911被M9手枪替代,但各种M1911手枪各种改型仍被许多公司生产。
Ⅱ 简单拆解:
Ⅰ 动作原理:
1911式手枪采用枪管短后坐自动方式, 枪管偏移闭锁方式,与“勃朗宁“9毫米大威力手枪采用的动作原理基本相同。但开、闭锁的机构形式略有不同。“ 勃朗宁” 大威力手枪采用的是凸耳式开-闭锁机构, 而M1911式手枪采用的是铰链式开、闭锁机构。
枪弹击发后, 在火药燃气作用下, 套筒和枪管一起后坐, 在完成一个较短的自由行程后, 由于铰链的下端固定在套筒座上, 因此上端开始向后移动, 越过死点(起短暂的延迟开锁作用) 后逐渐拉枪管尾端向下, 枪管上的两条闭锁凸筋也渐渐脱离套筒内壁上的闭锁凹槽, 实现开锁。开锁后的枪管因受套筒座限制而停止运动, 而套筒则继续后坐,完成抽壳、抛壳、压倒击锤等动作。复进时, 复进簧伸张, 推动套筒向前复进, 并完成推弹,输弹入膛等动作。之后, 套筒撞击枪管尾端, 带动枪管一起复进。当枪管向前运动时, 其下方连接的铰链开始向前回转, 顶起枪管尾端, 使枪管上的两条闭锁凸筋再进入到套筒内壁上的闭锁凹槽中, 并共同走完闭锁后的自由行程, 实现可靠的闭锁, 呈再次待击发状态。枪弹打光时, 套筒就被空仓挂机柄挂在后方位置。此时压下空仓挂机或重新插入实弹弹匣都可使套筒复进。
Ⅱ 保险机构
包括手动保险和握把保险, 安全性高。携枪时通常使用手动保险,可锁住击锤和阻铁, 同时还锁住套筒。握把保险在手动保险已打开时使用, 即使在弹膛有弹的情况下, 只要不握紧握把保险, 扣扳机也不会击发, 避免偶发事故的发生。击发机构由扳机和扳机连杆、单发杆、阻铁和阻铁簧、击锤和击锤簧、击针和击针簧组成。当手动保险位于“ 发射” 位置时, 扣扳机, 使扳机连杆向后运动。此时如果紧压握把保险,扳机连杆就能继续后移, 带动单发杆和阻铁回转, 解脱击锤,击发枪弹。如果此时未紧压握把保险, 那么握把保险的凸齿就会挡住扳机连杆, 使其不能后移, 扳机扣不到位。
Ⅲ 0.45英寸ACP弹
全称为0.45英寸柯尔特自动手枪弹,ACP是Automatic Colt Pistol(柯尔特自动手枪弹)的英文缩写。是一种由约翰·勃朗宁设计的无底缘手枪弹,研发初时用在柯尔特试验型手枪上,后来这种手枪改良成M1911并被美国陆军在1911年采用成制式武器 。.45 ACP弹的特点是拥有一枚圆钝的重弹头和较低的初速(亚音速),能够对无防护的目标造成严重杀伤,且适合有消音器的武器使用。
Ⅳ 0.45ACP弹技术参数
口 径 —— 0.45 英寸(11.43毫米)
全弹长度 —— 32.19 毫米
全弹质量 —— 21.2 克
弹头类别 —— 普通弹
弹头结构 —— 圆头、平底、铅心、全被甲
弹头直径 —— 11.48 毫米
弹头长度 —— 17.46 毫米
弹头质量 —— 15 克
弹壳形状 —— 无凸缘、筒形
弹壳直径 —— 12.09 毫米
弹壳长度 —— 22.79 毫米
底缘直径 —— 11.86 毫米
弹壳材料 —— 黄铜
发射药量 —— 0.32 克
枪口初速 —— 250 米/秒
TT33 图卡列夫手枪
Ⅰ
7.62毫米的TT手枪是由苏联著名枪械设计师托卡列夫于1930年设计出,在图拉兵工厂生产。该枪长196毫米,重854克,容弹8发,战斗射速、25发/分,有效射程50米。该抢由于威力大、穿透力高、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成为苏军官兵忠实的伙伴。该枪闭锁系统参考了勃朗宁设计的柯尔特M1911手枪,枪管短后座,选用了与一种根据毛瑟7.63X25mm枪弹改进来的高初速手枪弹,即7.62X25mm托卡列夫手枪弹,并保持与冲锋枪弹药通用。
Ⅱ
Ⅰ 结构特点
TT33的独特之处,就是由图卡列夫创新设计了一套模块化的内部装置,包括击锤、阻铁、阻铁簧、击锤簧和单发杠杆。它使用比M1911更为简单的击锤-阻铁机构,这个机构成一个整体装配进手枪中,只需用一颗子弹辅助就能进行不完全分解,使得手枪的保养变得非常容易,并能对广泛的人员进行装备。但TT-33的保险机构却十分简单,仅设有只有一个击锤半待发保险,此外再无其他保险方式。这意味着,如果携带着上膛的TT-33行军或作战,是不太安全的,因为TT-33的击锤外露,在携行和战斗时很容易猛烈磕碰而意外解除保险。此外TT-33的弹夹卡笋设计得不太牢靠,常常会因为外部撞击或震动而导致弹夹松脱。
Ⅱ 弹药种类
7.62mm托卡列夫手枪弹又称7.62×25mm手枪弹。此弹是苏联由7.63mm毛瑟手枪弹改进而来,1930年在TT-30手枪上首先使用,在二战中广泛使用于TT-30/33手枪和PPSh/PPS等冲锋枪上。7.62mm托卡列夫手枪弹的基本性能与7.63mm毛瑟弹接近,但是弹壳和弹头有微小的尺寸差异,膛压要略低于毛瑟弹,初速和威力与后者相近。由于此弹主要用做冲锋枪弹使用,故对弹头和弹壳加工精度要求比较低,精度没有毛瑟弹好。
7.62mm托卡列夫手枪弹的弹头种类也很多
枪弹主要有:P型普通弹,弹头为圆头、平底、铅心、黄铜或覆铜钢被甲,质量5.57g;
Pst钢心普通弹,弹头为圆头、平底、锥形平顶铅套加钢心、黄铜或覆铜钢被甲,质量5.6g;
P-41型穿甲燃烧弹,弹头为圆头、平底、弧形铅套加硬钢心,弹尖空腔内有燃烧剂,被甲为覆铜钢,质量4.79g。
此外还有单头底部嵌入夜光管的PT曳光弹
Ⅲ 技术参数
口 径: 7.62 毫米
膛 线: 4 条(右旋)
枪口初速:420米/秒
有效射程: 50米
最大射速: 25发/分
弹匣容量: 8发
TT-33作为一种价廉物美的军用手枪在当时非常适合苏联的国情,为苏联赢得二战胜利立下了功劳。虽然50年代后TT-33在苏联的军事生命就终结了,但在世界范围内衍生出了各种版本,我国于1951年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对TT-33进行了仿制,定为“51式手枪”,在1954年又根据朝鲜战场上的经验对51式进行了改进,定名为“54式手枪”,从此中国有了统一的制式手枪。
日军武器
掷弹筒从工作原理上讲,可以算是一种小型迫击炮。
掷弹筒填补了日军在一般型迫击炮和步兵手榴弹之间面杀伤武器的火力空白,它比西方的枪榴弹射程更远更精准。
八九式掷弹筒
一、简介
日本八九式掷弹筒是大正十年式掷弹筒的改进型,因十年式射程太近,精度较差最终被八九式取代,成为侵华日军的步兵制式武器。
八九式的口径为50mm,全长430mm,发射管长260mm,全重约4.7kg,有效射程约500米。
八九式掷弹筒从射击原理来说,可算是一门小型迫击炮。与一般的迫击炮通过方向机配合增减发射药包来调节射程不同,八九掷弹筒是调节尾管内部击针的伸缩长度来增减射程。
从战术运用来讲,八九掷弹筒又很像西方步兵装备的枪榴弹,但却比枪榴弹射程更远更精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日军在迫击炮和手榴弹之间的面杀伤武器的火力空白。
二、结构
1 . 发射管:八九式掷弹筒发射管内带有膛线,因此射击精度较高
管壁上有一条白色简易瞄准线,用于概略瞄准。掷弹筒的使用需要一定技巧和长期训练才能保证射击准确,因此射手多为经验丰富的老兵。
2 . 调节机构
① 射程调节旋钮
②外部传动齿轮
③内部传动齿轮
3 . 击发机构
①丝杆:
② 击发 组件套管
③击发拉柄
④击针组件
4 . 支撑机构
三、使用方法
1 . 调节射程
① 远距离:拧动射程调节旋钮,让丝杆在发射筒内伸出较短距离。这样弹体在发射筒内运动距离增长,发射药被击发后产生的高压在筒内作用的时间也更长,因此有更大的力量将炮弹射出,反之射出的距离就近。
② 近距离:拧动射程调节旋钮,让丝杆在发射筒内伸出较长距离
2 . 击发弹药
① 向后搬动击发拉柄
② 传动齿轮拨动击针卡块,压缩击针簧蓄力
③ 将击发拉柄向后搬动到极限位置,让传动齿轮与击针卡块迅速脱离,使击针簧推弹击针向前
④ 击针刺入发射药室,引燃发射药
⑤ 一部分被引燃的发射药通过发射药室的侧壁孔向外推顶铜弹带,使铜弹带膨胀挤压发射筒内壁。因铜质较软,被膨胀挤压而嵌入膛线,使单体沿着膛线旋转飞出发射筒,从而提高了射击精度。
四、弹药
Ⅰ 研制历史
91式手榴弹在20世纪30年代研制的一种多用途手榴弹,于1931年(神武纪年2591年)正式装备日本陆军,是日军装备的第一种现代化手榴弹,可以满足多种用途的需要。它前身是1921年(大正10年)研制的大正10年式手榴弹。大正10年式手榴弹在“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后逐步停止使用,代之以91式和97式手榴弹。但同时该弹也存在不少缺点,主要是结构复杂,生产工艺繁琐,特别是用掷弹简发射时需要尽量密封火药燃气,因此弹体上下各有一个起到闭气作用的定心环,其直径尺寸要求比较严格,需要单独精加工,耗费工时较多,另外发射药筒的加工也比较复杂。
Ⅱ 组成结构
91式手榴弹弹体上铸造有网状沟槽,把弹体表面分成小块,目的是为了使弹体爆炸时形成均匀的破片,但对于铸铁弹体来说,爆炸时“连片”或炸成碎末的情况时有发生,开槽的实际效果不明显。
弹体上下各有两个小圆柱体,上面较细长的是引信装置,拧在弹体上盖中间的螺纹孔内,下面较粗短的是发射药筒,拧在弹体底部的螺纹孔里。
91式手榴弹引信是针刺发火式的,从上至下由保险盖、击针体、击针、拴有麻绳的保险销、击针簧、装有底火的底火座、引信体、延期药管组、雷管、毡垫和铜管组成。除了击针、击针簧和保险销外,其余全由黄铜制成。
击针带有螺纹,与击针体拧成一体。保险帽顶部开有一个小孔,用来调节击针拧入的距离,借以控制击针的保险状态,如果击针向下拧到位,击针尖就会突出击针体外,此时可以击发底火,反之则击针尖缩进击针体内,底火无法击发,提高存放和运输的安全性。保险帽为薄铜板冲压成,柱面压有辊沟,引信体柱面上也有一道沟槽,保险帽通过这条辊沟卡在引信体上的沟槽内,防止抽出保险销以后保险帽意外脱落。
延期药管就是一端带螺纹的铜管,拧在引信体下端,内部装有延期药,在引信体侧壁上还开有一个用来排放延期药燃烧气体的排气孔,平时用一个堵片密封。延期药下方是雷管,雷管底部与弹体之间有起缓冲作用的毡垫。延期药管和雷管全部套在一个铜管内。
91式手榴弹所用的发射药筒采用的高低压发射原理,发射药筒顶部车有与弹体相连接的螺纹,内部为空腔,发射药装在一个薄铜板冲压成的铜盂中,底部装有一个中心开孔的钢垫圈,然后用底螺把铜盂封在药筒内。底螺的中心位置有一击针孔,底火和底火座装在击针孔上方,这样设置的目的是防止发射时高压火药燃气把底火吹掉。
发射时,底火会通过钢垫圈中心的开孔引燃发射药,当药筒内压力达到一定值以后,火药燃气就会从药筒侧壁开孔处冲破铜盂侧壁进入发射筒,推动手榴弹向前运动,直至发射出去。
Ⅲ 使用方法
①
用作手榴弹使用时,可以把发射药筒取下,也可以不取而直接使用。首先检查击针拧入击针体的距离,如果距离不够则要先用工具把击针拧到位。使用前先拔出保险销,接着将保险帽用力在钢盔或其他坚硬的物体上猛磕一下,使击针击发底火,点燃延期火药,然后迅速投出。不使用时,保险帽套在在引信上,在帽套侧壁横插入保险销将击针固定住,这样就将雷管与导火索分隔开。
②
当用掷弹筒发射时,先检查击针位置,然后拔出保险销,保持引信部分朝上,将弹体放入掷弹筒,接着击发掷弹筒,击针撞击手榴弹发射药筒的底火,将榴弹发射出去。发射过程中由于惯性作用,引信的击针体压缩击针簧下降并击发底火,点燃延期药,延期药燃烧完毕后引爆雷管和主装药。
③
当用枪挂掷弹筒发射时(掷弹筒是在步枪枪口加装一个简单的圆筒),先拔出保险销,然后取下保险盖,将手榴弹引信朝向使用者方向放入掷弹筒,用空包弹将手榴弹发射出去,手榴弹的发射药筒可以取下或保留。发射时,火药燃气强烈冲击击针并点燃延期药。
Ⅳ
97式手榴弹开发自较早期的91式手榴弹,为91式的改型,取消了用于掷弹筒发射的推进药柱体,主要用于步兵手掷,也可以用枪上掷弹器发射,97式手榴弹的引信由发火组件和延期药管两大部件组成,引信的组成部件包括击针、保险销和火帽组成外观上,97式与91式一模一样。
分享DIY实用技能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作品难免粗糙和错误,望朋友们见谅。
一笔一画,耗尽心血,创作不易,劳心费力
(欢迎朋友们 - 关注 - 评论 - 点赞 - 转发 - 你们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 )
二战时期的武器装备到现在还有服役的吗?
二战时期的武器装备到现在还有服役的吗?
使用50年以上的武器
B-52轰炸机美国B-52轰炸机、1955年首次部署,到2022年至今仍在使用的美国轰炸机、现在机型在1962年最后一次生产,使用时间超过60年。
博福斯40毫米高射炮博福斯40毫米高射炮、博福斯40毫米高射炮是1934年在瑞典开发的高射炮、二战时也是美国主力高射炮,到至今仍在使用。
标枪近程防御武器系统标枪近程防御武器系统、博福斯高射炮的衍生型高射炮、除了西方国家,在我国邻国韩国海军也在使用。
CV90步兵战车CV90步兵战车、可用为步兵战车主炮使用,目前也用于1千吨以下的小型舰艇上。
M2式勃朗宁大口径重机枪M2式勃朗宁大口径重机枪,1921年开发并至今仍在使用的机枪。
二战时期的武器装备到现在还有服役的吗?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参加战斗的国家有很许多,所以说,二战时期的武器装备在种类上也是不少的。就比如说比较著名的武器,在枪械方面有捷克加廖夫轻机枪、马克沁重机枪还有司登冲锋枪等等,这些武器在二战时期都是相对来说比较厉害的武器,射速快、换弹快、弹夹容量大这些都是它们的优点。
现在世界各国在武器装备发展方面尽头都比较大,二战距今已经过去了七八十年了,所以说二战期间的好多武器装备都已经进行了逐一的升级换代,有些保留的也是留在了博物馆中用来供人们欣赏的。但是还在服役的武器装备还是有的,毕竟厉害的武器是不会被淘汰的。
其实大家可以发现一件事,那就是军事上的枪械类武器、坦克类武器,战斗机类武器的更新换代是相对来说比较快的,但是很少有冷兵器的换代,有好多的冷兵器不管在威力上还是颜值上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依然博得人们的喜爱。
就比如说卡巴军刀,这种军刀在制作上面可是花费了很大的工夫的,在选材上面也是精挑细选,这把军刀可以说是精英中的精英,而且这把军刀的耐腐蚀性在作战中也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的。虽然说现在飞机大炮已经是战场上的霸主,但是打仗难免会出现双方打斗的情形,所以说现在军刀依然是每个军人身上必备的武器之一。由于卡巴军刀的优良性能,所以从二战至今依然在服役。
还有就是手枪,手枪在枪械武器中可以说是最小的一种武器了,在使用的时候是相对方便的,可以实现很快的拔枪射击动作的,而且手枪几乎都是在近距离情况下才会使用,威力要远远大于刀具武器的,所以说手枪也是每个军人在作战时必不可少的、换代速度相对缓慢的武器之一。就比如说美国的M1911和苏联的TT1930等经典手枪从二战至今仍在服役。
还有一种比较特别的武器了,那就是M2重机枪。对于重机枪来说,由于重量问题,所以一个人是很难拿得起来的,所以说这种枪械换代是比较快的。但是对于这把M2重机枪来说,比较特殊的一点就是它从二战至今人在服役。至于原因嘛,这把枪是一把大口径机枪,在威力上面是非常强势的,而且发射速度也是非常快的,可以说是战场上的杀戮之王。所以说这把枪至今也仍在服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