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借兵,还的时候是怎么算的,死的人用不用补上?
所谓“借兵”,主要看这个“借”字怎么理解了,许多时候,被“借”兵的一方都是要支取好处的,他们更在意的并非这些士兵的损耗,而是后面能为自己带来怎样的收益。
换句话说,这借兵就如同风险投资一样,实际上是个砸成本的行为,赚了但有损耗,无非增加了成本,那还是赚。成本损耗过高,赔了也怨不得别人。
历史上的“借兵”,往往都有很高的附加条款,在一个聪明的借兵者手里,这些兵哪怕打光了,打死完了,也是能带来收益的。
或者干脆就是看情分,压根就是送人情,借兵者从没想着这些借出去的兵能囫囵回来。毕竟在封建统治者眼里,兵员也不过是些私产罢了,能全须全尾的还回来更好,损兵折将还回来你还得继续欠人情。
可以看看刘备当年是怎么借兵的。
东汉末年,曹操围攻徐州,刘备这会儿刚好给北海孔融解了黄巾之围,孔融求刘备去救陶谦,刘备转手就跑去找辽东公孙瓒借了两千兵,这些兵当时被赵云带着,随刘备一同征战。
刘备带着这些兵打仗了吗?没有,他也知道自己与公孙瓒靠的就是点老乡加同学关系,这里面孔融的面子也很大,靠这点人马也干不过曹操,只能代表公孙瓒的态度,所以刘老板随即开始了一段骚操作。
他带兵跑到徐州附近以后,装模作样,就是不攻曹,找了个机会居然写信给曹操,说曹老板啊,你看我都带兵来了,还是公孙瓒的兵,你就算了吧。
曹操这会儿其实也很难下台,因为吕布正在后面挖他的老家,见刘备在那一副很默契的样子,便卖了刘备的顺水人情,撤了。
这样,刘备便进入了徐州,成功利用一次借壳上市的机会进入徐州,还混了一批路上的饥民和陶谦给的4000丹阳兵。
赵云的军队也就是这个时候完成了任务,对刘备辞行而去,害得刘老板又哭了一场。
这个兵“借”的是兵马吗?其实借的不过是公孙瓒的“势”罢了,作为辽东的大军阀,公孙在在曹、二袁以及周围的州郡中影响力特别大,他能让赵云带兵陪刘备打仗,恰好说明了幽州方面对徐州的态度,容不得曹操不疑虑。
若曹操真的跑去把刘备借来的兵灭了,那就是另一个政治问题了,公孙瓒打落牙齿合血吞,怀恨在心是绝对的。如果激化了矛盾,不利于当前形势。
所以,公孙瓒的风险投资成功了,他的部队没有一点损耗,却让借自己情分的刘备进入了徐州。倘若不是后来吕布、曹操、袁绍之流翻江倒海般的争斗,公孙瓒等于为幽州派系赚了一大块战略要地。
而且公孙瓒也不傻,他一开始就没给刘备什么好兵,他给的是“幽州乌丸杂胡骑”。
这是啥么玩意儿?公孙瓒自己杀乌桓胡人杀得血流遍野,这帮子乌桓杂胡还能是什么好东西,无非是一帮当炮灰使用的奴隶骑兵罢了。即便死光了,公孙瓒恐怕也不会皱个眉头。
也就刘备反应快,知道这帮垃圾自己HOLD不住,索性硬把赵云给要过来镇邪,如此才安安稳稳的完成了任务。
孙策就比刘备不要脸多了,孙老板朝袁术借兵,完全靠的是利诱,诱饵便是“传国玉玺”。
袁术想当皇帝,孙策想要江东,于是孙策靠玉玺借来了袁术的3000兵马,等打完了江东,这些兵也没见还回去,凭东西换的为啥要还?
最出名的一次借兵是唐代王玄策打古印度的天竺。
这个故事其实挺出名的,王玄策带了30多人从大唐出使天竺,天竺国王挺高兴,还了许多的财礼,由使者随着王玄策去拜访大唐。
结果王玄策刚走,天竺朝中发生政变,大臣阿罗那顺篡位成了新王。
这位新王估计有点脑残,他派出大军追上王玄策,与大唐使团发生了交战,劫掠了贡品,然后王玄策跑了。
跑了之后呢,王玄策马上找到吐蕃松赞干布那里借兵。松赞干布非常够意思,当即点起1200精兵。
但王玄策觉得不够,干脆在吐蕃发讨逆檄文,自封为“将军”,又以松赞干布的名义借来7000尼泊尔骑兵。
就这样,王玄策带着近万大军浩浩荡荡杀向天竺,一路疯狂推进,攻城略地,三天就连下两城,斩首3千,对方还溺死了1万多。
没多久阿罗那顺就被追得逃无可逃,被副使蒋师仁率军车翻活捉,尽获其妃子、王子,以及年轻男女一万两千多,牲畜三万,简直赚翻了。
借来的吐蕃和尼泊尔的这些部队吃亏吗?不可能的,当时据说有五百八十三座城邑投降(可能就是些村镇级别),这还能不发点烧杀抢掠的战争财,那可是古代!
此外,光东天竺王送来劳军的牛马就有三万,另带刀、弓箭、宝璎珞无数。后来王玄策都带了一万两千人和两万牛马到长安献俘,那些随同征战的只会赚的比这个数字更多,可谓盆满钵满,死几个人算啥?
王玄策借兵塑造了一段传奇,唐肃宗借兵可就没这么好运气了。
唐玄宗时,安史之乱爆发,连长安和洛阳都守不住,大唐岌岌可危。唐肃宗趁唐玄宗逃跑避难时,在灵武继位,开始收拾国家的烂摊子。
当时的唐军完全不能战,根本打不赢安禄山的军队,于是郭子仪出了个点子——借兵回纥。
国难当头,没有办法,唐肃宗只得出此下策。
最终唐回联军打败了安禄山,回纥的可汗还在继续勒索唐朝,要求将正牌的宁国公主献给他们和亲,唐肃宗也只能答应了,痛苦的将宁国公主送走。
除了宁国公主,唐朝还将荣王的女儿以陪嫁的身份一同送了去,回纥人高兴的不得了,被几代可汗日夜把玩,称其为“小宁国”。
除了将贵女陪嫁,唐朝还得给钱,每年需要给回纥2万匹绢帛。
这借来的回纥兵安分吗?哪有那么简单,他们绝不是为你大唐出生入死的,这些人走到哪里抢到哪里,奸淫掳掠与叛军没什么区别。
甚至回纥兵四处劫掠人民的行为,唐政府不仅不管,还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只为他们勇猛作战,赶快结束安史之乱。
到后来,唐肃宗求回纥借兵几成习惯,动不动就求回纥帮忙,甚至还在诏书中称:“蒙犯不以辞其劳,急难无以逾其分”,合着都感激上了。
诗人杜甫极度厌恶这种行为,先作诗《北征》曰:“所用皆鹰腾,破敌过箭疾。圣心颇虚伫,时议气欲夺。”后又作诗《留花门》,称:“中原有驱除,安忍用此物!”
果不其然,最后回纥人越欺负唐朝越有信心,他们甚至能因为太子李适,也就是后来的唐德宗“没尊重他们的礼仪,冒犯了可汗”,用鞭子将几个唐朝官员活活打死。
可见,这借兵真不是件不要成本的事情,人家不缺那几个人,要的是更多的利益。
古代借兵,还的时候是怎么算的,死的人用不用补上?
现如今,熟人之间借个钱都令人心惊胆战,那古代动不动就借兵借将的行为,岂不是更令人惊慌失措?
借债方:为什么要借兵?盛唐时期,李世民令一位小人物率三十余众外交使团出使西域。
不料,即将抵达目的地时才知一向与大唐交好的天竺刚刚发生了一场政变,篡权者名为阿罗那顺。
外交使团一时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进是未知的风险,退便是辱没了君王交付的使命,于是一行人只得硬着头皮前进。
不负众望,篡权新王阿罗那顺为彰显自己no zuo no die的高尚品质,派2000精兵伏击了大唐使团,最终,除小人物与另一位仁兄外,外交使团全员团灭。
忍无可忍,小人物终于爆发,誓雪前耻!
咬牙切齿的小人物瞪红了双眼,他没有逃回长安,而是北上借兵,游说吐蕃国、泥婆罗国借兵8000,返回天竺找阿罗那顺报仇雪恨。
阿罗那顺闻讯,举全国之力狙杀小人物的复仇军团。
不料,却在自家境内被小人物设分兵伏杀之计,应声入套,“斩首3000,赴水溺死者万余人,俘获男女万二千人,牛马不计其数,降城邑580余所。”
并顺手活捉了阿罗那顺,将其押回了长安。
于是,便有了王玄策凭一人之力借兵复仇,一人灭一国的故事流传至今。
扒一扒借兵背后的真相如果一个王朝的最高权力机关对各部具有绝对控制权,如需调用军队,并不需要一顿处心积虑地叭叭,直接下令即可。
那么为啥要借兵呢?显而易见,原因便是王朝高层的失势。
一方面王朝高层内部陷入内卷,对各部丧失了约束力,另一方面对外又的确需要兵力的扶持去搞一些事情。
就如一个刚步入成年的大学生,答应了情人节给女朋友换手机,买最新款的iphone250,一摸口袋却傻了眼,一方面囊中的确羞涩,iphone250的价格远远超过了自己一年的生活费,另一方面早就对女朋友夸下了海口,此时不兑现承诺这段亲密关系自然也就凉凉。
于是只能鼓足勇气,腿一伸脖一缩,爬呀爬呀地回到了许久未归的门口,对着开门的中年妇女弱弱地道一句,“妈,借我点儿钱。”
“借兵”,其实说白了就是一种冠冕堂皇的外交辞令而已,本质就是请求军事援助,在春秋战国时期,“借兵”的案例不胜枚举。
只不过相对于“联军”二字,“借兵”的调兵指挥权会更加微妙一些。
比如三国时期,小霸王孙策向袁术“借兵”,其实就是在请求重新获得老爹孙坚旧部的指挥权,于此之外,袁术也为孙策提供额外的军力,但不具备任何从属关系。
再如后晋石敬瑭向契丹借兵,彼时后晋军与契丹军双方权责独立,并不具备一位联军中具有绝对指挥权的统帅角色。
回顾安史之乱时期,唐朝向下辖地方政权“借兵”平叛,表面是平叛,实则是对地方政权的管理失控,平日里的趾高气傲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低三下四。
除此之外,“借兵”也算绝对权力者对附属势力的一种礼貌用语,例如魏文帝在威慑孙吴时,就曾大量调遣匈奴、鲜卑军队参与阅兵,好一记“敲山震虎”。
讨债方:为什么答应借兵?作为讨债方,既然肯借兵,除了少有的如同战国时期信陵君窃符救赵般的义举之外,本质上都印证了一个观点——无利不起早。
明末时期,吴三桂为搞定大顺军,向后金提出借兵的请求,经协商后双方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诉求如下:
借债方甲方吴三桂:消灭李自成,拥立崇祯太子;
讨债方乙方后金政权:明朝承认后金政治权力的独立性,承认后金皇朝及后金实际占领领土。
其实那时的后金政权,实为大明的臣民,而非纯粹的女真后裔。
同时,与后金齐名的大顺、大西骨子里也都只是明末时期才起义的“反贼”势力,吴三桂穷途末路,便只能假借这“借兵”之名获得军事援助,承认后金为独立国家。
正所谓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末了,吴三桂的确借到了兵,可结果是老吴不但对借来的兵没有指挥权,就连自己原先的兵权也被反噬掉了,可谓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爽歪歪。
关注@笔炮君,我们一起吃香的喝辣的,唠更多有趣的嗑儿~
古代借兵,还的时候是怎么算的,死的人用不用补上?
古时候,战争时期,经常有“借兵”一说。其实跟当今时代借钱一样,这个借字,很有学问!
首先,借兵是要有底气并且需要付出相应代价的。
《三国演义》里面,经常有借兵作战的情节。
孙策向袁术借兵五千,靠的是手里那枚传国玉玺。袁术要就觊觎玉玺,五千兵马对他来说不算什么。而孙策也抓住机遇,用这五千兵马一举平定了江东。
这说明,借兵是要付出代价的。
长坂坡曹操大兵压境,刘备溃败逃亡,关羽到江夏刘琦处借兵两万前来接应,曹操这才退兵。刘琦自身并没什么能力,原本就要依赖刘备,而曹兵虎视眈眈,唇亡齿寒,他只能把一切交给刘备去掌控。
这说明,借兵是有利害相关的。
诸葛亮平定云南叛乱的时候,几次活捉云南王孟获,孟获被释放回去也只能去向一些部落借兵。这些部落原本就在孟获管辖范围内,自然会全力支持他。而孟获第六次被擒,却是借来的兵马把他活捉了献给蜀兵。
这说明,借兵是有利害冲突的,风险非常大。
借兵作战,如果打赢了,可以掠夺物资,补充兵源,加倍奉还;如果打输了,自身难保,还能拿什么来还?
唐朝时候,太宗李世民派使者王玄策出使天竺。哪知道天竺发生叛乱,那伏帝阿罗那顺篡位,怕王玄策是来问罪,于是发动军队袭击唐朝使团。使团寡不敌众,集体被俘,所有物品被劫掠一空。只有王玄策和副使蒋师仁在成功越狱出逃。
幸免于难的王玄策不甘心就此回国,他到了新疆吐蕃,发布檄文征召军队。当时吐蕃松赞干布娶了文成公主,正与大唐交好,就借给精兵八千。王玄策又到尼泊尔借了一万多精兵,组成大唐联军杀向天竺。
阿罗那顺篡位,原本就不得人心。天竺众国不仅不支援,反倒纷纷借兵助力王玄策。大唐联军势如破竹,迅速攻到中天竺的茶镈和罗城,王玄策以“火牛阵”一仗击溃天竺数万象军。
阿罗那顺守城不出。王玄策一心报仇,采用当时攻城的各种手段,如云梯、抛石车、火攻等等,猛攻一月有余,茶博和罗城兵溃城破。阿罗那顺逃走,收拢散兵再次交战,蒋师仁擒获阿罗那顺,俘斩敌人数以千计。余众跟随国王的妻子在乾陀卫江抵抗,蒋师仁击败他们,俘获其妃、王子,又俘虏男女一万两千人,各种牲畜三万,五百八十座城邑投降。
天竺各国都害怕祸及己身,东天竺王尸鸠摩送牛马三万馈军,还送来了弓、刀、宝缨络;迦没路国献异物,并送上地图,请求得到老子像。
借兵作战,借方靠的是实力,出借方看中的是利益!
贞观二十二年,五月,王玄策把俘获的阿罗那顺及王妃、子等,俘虏的男女万二千人、牛马二万余送到长安献俘。唐太宗封王玄策为朝散大夫。
大漠狼峰孤烟直,天苍地茫啸西番。
铁骑踏破极乐土,扬鞭异域蔑沙场。
开疆自有王朝散,何必不忘骠骑郎。
唐朝并没有把天竺当做强大的对手,王玄策虽然独自一人在天竺取得的胜利,也不受重视。而且与当时其他唐朝将领的众多对外大胜相比,王玄策所做的事也并不出众。一个人出名是要靠宣传的,在没有任何宣传的情况下,这位英雄最终为世人所遗忘。
王玄策一生三次(有说四次)出使天竺。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年),王玄策从印度带来10位制糖专家,利用"竹甑法"制出了颜色较浅亮的精沙粒糖。自此,天竺制糖法在中华神州落地生根,为当时的人们带来了经济收益,而印度的制糖技术也在新的环境、新的理念下获得富有想象力的改进与完善,为中华在世界蔗糖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
近来,印度又在挑事,中印边境再次对峙。印度应该好好看看历史,吸取一些教训才好。 如果您有不同看法,希望理性探讨,文明发言。 感谢您的关注。
古代借兵,还的时候是怎么算的,死的人用不用补上?
当然的补上啦,那个时候人命便宜啊,估计是用20两银子一条人命补上,或者说强大的说了算,自己壮大了以后直接就不还了……
古代借兵,还的时候是怎么算的,死的人用不用补上?
我用尽可能通俗的话,来阐释这个问题:
一,为什么需要借兵
古代打仗,由于是冷兵器时代,基本上就是拼人多。谁的人多,气势大,几个冲锋,人少的、气势不足的,就认输了。
所以,人少的一方,怕气势不足,就需要找人借兵——以壮声威嘛。不信,看历史上,春秋以前,有几次以少胜多的战役?就是牧野之战,也是纣王临时拼凑的囚犯等人反戈一击。
这是在春秋时期。可以说,春秋时期的战争,是一种很绅士的运动!
到了战国,兵法出现了,“兵者诡道也”,就需要玩弄各种计谋。要达到某种战略目标,就不会像春秋时期一样两军对垒进行冲锋,主要依靠计谋。所以,战国之后,就经常出现以少胜多的战役。而借兵也就少一些了。但也有,比如,向周边的少数民族借。比如石敬瑭,向契丹借兵,还自称“儿皇帝”。
二,谁可以借兵
要想借兵,那不是谁都可以借的。一般来说,春秋时期,主要是两种:一种是帮助正义的一方(正义,本身就有立场性);二是有共同的利益;三是宗族亲戚关系。后两者是主流。
比如,著名的晋文公,就借秦穆公的兵,重新回国执政,成了春秋五霸之一。后来秦晋之间发生战争,为了感激当年的借兵之恩,文公下令退避三舍。
那为什秦穆公会借兵给重耳呢?因为重耳是秦国的女婿,不是有“秦晋之好”的说法吗?
三,为什么把兵借出去
至于为什么一方愿意借兵,看起来是正义或亲戚,其实,核心都是利益。在借之前,啥UN官方就会做一些洽谈,相当于今天签订合同:我把并借给你,你要给我什么好处,比如,你打了胜仗,要分我多少土地,或给我多少金钱。
还有的是为了政治利益。比如秦穆公借兵给重耳,就是扶持一个亲近秦国的政权。
四,怎么借兵?
借兵的方式,古代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把兵交给你,由你指挥,类似于今天的雇佣兵;二种是带兵打仗的是出借一方的将领,借兵一方只提要求。
五,借兵之后还不还,人死了怎么办?
至于借兵之后,还还是不还,这就要根据当时的约定。由于借兵出去,都会有带队将领(类似今天的领队),打完仗之后,将领就会把兵直接带回来。如果约定继续借,那就直接驻守在相应的地方,甚至还有的直接送给对方了。
那是不是人死了,要赔人呢?这就不一定了。
古代是冷兵器时代,打仗的伤亡总体来说不高。大多数时候,双方都没有深仇大恨,还有错综复杂的亲戚关系,完全没有必要打个你死我活。这种打法,直到现代,四川军阀刘湘和刘文辉叔侄二人,打了若干年,但都没有伤筋动骨。
一旦认输,就不会再打了,穷寇莫追那到时候来的事。特别是在春秋之前,死伤很少,还有许许多多的规矩,“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就是受了上的不打不往死里打,还要医治。年龄大的也不会杀。
由于之前有约定,再加上打仗都有死伤,这是众所周知的,所以,不需要赔人。但由于人是最大的资产,就需要用其他利益来交换,比如土地或其他利益。
其实,总体来说,古代人还是很讲诚信的,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很重契约精神,一口唾沫一个钉。也有耍赖的,刘备借兵,就经常不还——实力差,没有办法;加之讲仁德,是并愿意跟着。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古代借兵,还的时候是怎么算的,死的人用不用补上?
借兵打赢了就分土地人口,打输了就赔借走的兵死了多少人算钱。如果打赢了比借兵的人还强大,不还了,还对着干。比如孙策管袁术借兵。打完了江东一分钱不给,一寸土地不给,兵也不还,袁术还没招,因为已经打不过孙策了[大笑][大笑][大笑][大笑]凭本事借的,为什么要还。。。。哈哈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