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的一些战机,驾驶员背后的机枪手如何避免把自己飞机的垂尾打碎?
打碎了你就告诉飞行员:“嘿!汤姆,后面那个该死的敌机打中了我们尾翼……”。
反正他只会立即跳伞并痛骂敌人,不会有功夫扮柯南找凶手。
实际情况并没人们想象的那么复杂,二战很多战机在设计后座机枪时已经避开了垂尾。
比如上面那架BF-110,它的双垂尾相当靠后,机枪的角度也不够喷到分开的垂尾上。
对BF-110这种大家伙来说,后座火力主要用来干扰高空俯冲下来的敌人,或者在对付轰炸机时搞一把“斜乐曲”。
上图.美军P61黑寡妇战机
这些重型机在灵巧性上不如普通战机,但它们冲刺能力强,高速性能好,还担当了大量的对地攻击任务,不断的拉升俯冲成了重战们的常用战术。
上图.苏联图-2轰炸机
也正因为这样,BF-110们更担心的是俯冲攻击后从高处跟着俯冲过来的敌机,而非撵着屁股与双发机型比直线加速的傻蛋,后座火力自然也就跟着不走直角路线了。
在遭遇大批敌机袭击时,BF-110会组成一个转圈圈的“走马灯”阵型,互相不间断掩护,水平敌人有凶猛的机头炮火看护,高处BZ的敌人则有后座火力照应。
“英俊战士”与BF-110也是差不多的道理,后座炮手更关注的是斜向高空而非正后方。再加上角度问题,垂尾在后座射手眼中其实只是道细线,因此干上自己垂尾的几率并不大。
施图卡也不例外,虽然它小,但它是俯冲轰炸机,需要频繁的完成俯冲-拉起的活动,这很容易遭到战斗机的咬尾围攻。
但无论在俯冲阶段追击的,还是在拉升阶段BZ的敌机,都会进入施图卡的弧形运转范围,后座火力就是为照顾这个范围设计的,它们基本不需要对着自己的垂尾开火。
甚至在逃跑时施图卡也会选择快速降低高度,借低空性能纠缠,而非与战斗机比水平机动和爬升率,这进一步影响了后座火力的角度。
站在空战的角度,处于完全的水平面咬尾也不是任何时候都能成立,一般这只发生在普通的单发战机狗斗之中,比如一架喷火咬尾BF-109。
要对付那些坚固的大块头,咬尾并不适合,这样实际减少了对方的中弹面积,坚固的垂尾将会吃掉许多宝贵的子弹。而真正的空战中,战机的载弹其实都不够打几个来回的。
比如德军对付IL-2强击机,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弹药才能干掉它,追着尾巴死咬收效缓慢,还容易因为耗弹量过大把自己坑进去。最有效的打法是侧面进攻翼根,或者占据高处俯冲,让其机体吃下更多的子弹。
这也是为什么苏军增加后座射手后,IL-2生存率开始暴涨的原因,盯着尾巴打效果不好,俯冲攻击容易被后座火力遏制,要想快些击落它们,只能选择几个固定的侧面攻击模式。
也就是说,这些IL-2后座射手大部分时间防御角度更高的地方就行了,根本不会往自己垂尾方向喷,就算喷中了“飞行坦克”皮糙肉厚其实也没啥事儿。
(所以德军开始将后座机枪手当第一目标,打掉他们就一切好办了)
再说了,一般后座机载火力都有限制器进行约束(一个铁框框就行),靠伸出枪管的窗口限制射界,要么在旋转枪架上就已经卡死了角度,更先进一点的美国人还做了火力切断凸轮,枪支转到凸轮限制区内时会阻断枪支运行,转过后恢复,根本没法打中自己。
实际上,随着战争的进步,后座火力在后续新开发的战机上渐渐都取消了,仅保留在某些攻击机、俯冲轰炸机、鱼雷机上。
像“蚊式”、“虎猫”、“黑寡妇”等都是如此,“英俊战士”、HE219等战机后期甚至取消了后座火力。
至于更大型的轰炸机,它们有专门的机身机腹炮塔或球形吊舱、尾尖炮塔,火力相当全面,又是集群出动,根本不愁什么喷掉垂尾的问题。
二战时期的一些战机,驾驶员背后的机枪手如何避免把自己飞机的垂尾打碎?
这个问题在Quora上有个高票回答,引用的是一个前B17轰炸机工程师的邮件
他说B17的双管炮塔上左右都有限火凸轮,简单说就是如果炮塔旋转到会击中尾翼的角度,凸轮就会限制其中一挺枪停火。
打个边防炮塔正在从右往左转,左边那挺枪先进入会击中尾翼的危险射角,这时候限火凸轮会停止左枪开火。继续往左转的时候左限火解除,右限火启动。以此类推。
至于一些轻型轰炸机,比如IL2这种 我是没看到有任何与发射机构相连的限制装置。或许有在正对机尾的位置会有一个凸轮型挡块,但我没找到任何依据
但德国BF110的MG15看起来特别简单,肯定没有任何限制装置。话说回来,这种自卫机枪也不一定非得用上那种限制装置,平时训练时候这点B素都没有就真的别干空军了。而且尾翼这玩意被这种中口径机枪弹打几下也没事儿
二战时期的一些战机,驾驶员背后的机枪手如何避免把自己飞机的垂尾打碎?
相比活塞式螺旋浆飞机的前射机枪会打到螺旋桨,后射机枪会打到垂尾这种问题一点都不可怕,大不了咱们干脆不装后射机枪行吧?一战后期,德国有个荷兰人,安东尼·福克,帮德国空军设计了一个好东西—— 机枪射击协调器,有了这个好东西存在,把机枪枪口放在螺旋桨后面,可以让某分钟几百发射速的机枪子弹,跟上千转转速的螺旋浆叶片之间,永远协调的通过空档,永远不会击中叶片,其原理很简单,就是在叶片旋转轴和机枪击发装置之间,装上个联动的限位装置,限制机枪在叶片转到机枪口正前方时击发即可。在协调器出现之前,飞机上为了装个机枪,那可真是花样百出,别看螺旋浆飞机停着,螺旋桨叶片不起眼,转起来那个直径其实和飞机机身的粗里面差不到哪去,想架上机枪,又打不到自己的螺旋桨,英国人把机枪架到机翼两边的尖上,法国人把机枪架高,从螺旋桨头上走弹道,德国人把枪口从螺旋桨中间伸出去,这些方法,通通都极大影响了飞机机型设计,影响了飞机最基本的飞行性能。是射击协调器的出现,才让后来的战斗机有了解放式的发展机会。那么转回来说,当你了解了有射击协调器那么个好东西后,你还会操心安装后射机枪的飞机,会打到自己的垂尾吗?不担心了吧?实际上,后射机枪连协调器都不用安装,因为毫无必要,需要安装后射机枪的飞机,基本都是轰炸机,攻击机之类速度上,机动性能上吃亏的飞机,它们只能靠增加火力布局来保护自己,飞机垂尾当然肯定是在飞机正后方六点钟方向,后射机枪只要加个固定限位机关即可,而且从战斗局势判断,一架飞机都混到从这个位置被死死咬住,那还有什么反抗价值?所以后射机枪作战,主要还是侧后方向,基本不可能正后,民航飞机那么笨拙,稍微拨动一下方向舵,机头横向一动,机尾那边正六点方向一条线上的目标,给甩出个二、三十度的射击角度轻轻松松,要知道飞机再慢它也是飞机,六点位攻击前机,起码的安全距离也要留足,那么两机延长直线,偏差会有多大?真能咬死这条直线,那么两机的默契水平,都够进花式表演的飞行编队了。战斗机从六点种方向咬上来,对于战斗的双方,都是一个概略方向,这个范围比想象中大的多,就单指六点位追尾来袭的飞机,后射机枪都有足够安全,不会伤及自己垂尾的足够射角射界。所以,在飞机后射机枪会顾忌打到自己垂尾的这个问题,其实就并不成为一个问题,我自己所了解的飞机里,没有专门为后射机枪来设计专门保护自己飞机垂尾的装置,确实很多后射机枪的机枪架子,会有对正后方六点方向的限位,就是枪口无法指到那个危险的位置,不过这种设计,顾忌伤到垂尾肯定不是主要理由,甚至很难说这么设计时,这也是一个理由,射击武器的支架设计,方向角,高低角设计一直很抠门,大家都知道两者角度越大射界也越大,可是灵活性跟稳定性也要考虑一个平衡度,空战里机枪,机炮的准度,原本就够感人了,设计时恐怕还是考虑增加稳定性的比重更大。
二战时期的一些战机,驾驶员背后的机枪手如何避免把自己飞机的垂尾打碎?
一般情况下安装在飞机上的后射机枪,不是安装在导轨上就是安装在立柱上,然而无论是哪一款支撑物体,基本上都有限位装置,也就是机枪枪口冲向垂尾是转不过去的。另外飞机的机枪手在开枪扫射时,也不是在朝后面扫射,基本上都是朝着侧后方。
毕竟在空中双方都在缠斗,想要每时每刻都咬住飞机6点位置是不容易的,只要稍微一偏移机枪手就会扫射,毕竟朝侧后方扫射视野更开阔,而且飞行员也会特意为机枪手创造有利的扫射机会。
二战时期的一些战机,驾驶员背后的机枪手如何避免把自己飞机的垂尾打碎?
有限位器
二战时期的一些战机,驾驶员背后的机枪手如何避免把自己飞机的垂尾打碎?
这种情况倒是不可能出现怎么想的,你如果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出现这种情况是真的确实会有这种特殊的情况出现,但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大家经历过世界大战的洗礼了,这个时候如果还不针对自己的装备进行改进的话,万一因为这个装备问题出点儿问题拿着最后肯定会出大事儿的。
其实第二次世界大战开战以前,德军无论是陆军海军相较于英法联军都是处于弱势地位,只有空军占据优势地位。也正是因为德国人开始新型,这一系列的军备竞赛导致空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得到长足进步,可即便是如此。我们去看一下第二次世界大战空军战斗力最弱,而不能说是最弱,只能够说是相对表现比较惨烈一点儿的,前苏联空军他们也没有出现这种机枪能够打到自己垂尾的这种情况。
其实大家对于这个情况最有名的名场面当然是夺宝奇兵二里面主角和自己的父亲在当时的空艇上面,来到飞机上,接着主角的父亲直接拿着后射机枪把自家尾翼给打掉了,当时那副表情记忆犹新啊。这种空体是在第一次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往返于德国柏林和美国纽约的空艇!因此主角这款飞机它所出现的时间基本上是固定的,不可能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说白了,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当时关于飞机如何武装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飞机自诞生之初就应用于战争之中,这一点是事实,美国莱特兄弟发明飞机以后,飞机立刻就加入到了战场之中。但是关于这个飞机该如何配备武器也是一个比较头疼的问题。
由于受时代的限制,(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与飞行员是县城同轴的,也是和飞机方向呈现同轴的机枪是不可能出现的,为什么飞机螺旋桨就在前面?万一集枪射速太快把螺旋桨给打掉了,那就出大问题了,当然后来会出现类似于机枪协调器的一种东西,但这都是后话,但是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仍然还是受技术上面的限制,经常飞机就是两人驾驶,一个人负责在驾驶飞机,拿着飞机与敌人进行周旋,另外一个人则是在后面架着机枪射击敌方的战机,这种设计的方法它的好处呢,当然很简单,飞机的设计的技术水平就低了一点儿,只要你把飞机给造出来那剩余的武器只需要挂上去就行了。但是所产生的问题也是很明显,比如说把这个尾翼或者是机枪扫的时候肾上腺素激增追着对方飞机在那扫,结果把自家前面的飞行员给扫到。
如何才能够限制这种情况的出现,那飞行员久经战场的训练,这这是一种方法,等另外一种方法呢就是加装角度限制器。就是当角度达到一定的角度以后就会限制你,这样的话,一旦肾上腺素激增想要扫射的时候快要打到尾翼,这个时候角度限制器会把你给卡死,你没有办法扫到你的尾翼。
说实话战场上面对于情况了解最深刻的当然是飞行员莫属,虽然二者之间可以通过日常的训练增加默契度,但是真正到了战场之上,这个时候双方之间的交流那是很困难的。
所以这一款飞机呢,很早的时候就已经被淘汰掉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随着飞机的提速技术的提升,这种情况不会出现,但是飞机的尾翼会遭到第二种物体的挑战,这个就是飞行员。
飞行员在进行跳伞的时候,他是从飞机的机舱里面爬出来,后跳出飞机一般来讲速度偏慢一点的飞机的话,你的飞行员是有足够的时间与飞机保持音的距离,避免自己撞上飞机的尾翼,但是随着飞机速度加快,跳伞也成了一种日常的。艰巨任务。比如说德军在北非战场上有一个飞行员击落了200多架飞机,是一个超级王牌飞行员,但他一生只有一次跳伞,可就是因为这次跳伞丧生了自己的生命,而排行第一的纳粹德军飞行员跳伞十几次,一点儿事儿都没有。就是因为在北飞的那个飞行员跳伞的时,没有做足准备,结果飞行员直接撞上了飞机的尾翼。
但是后来随着时间的发展,无论是武器系统还是飞行员的跳伞系统,都已经无法威胁到飞机的尾翼了。所以以关于飞机尾翼的保护也就没有再被提出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