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西方人心目中的东方民族和文化的代表是日本而非中国?

确实有这种现象,老外们把日本当做更原汁原味也更纯粹的“东方文明”,反倒对作为东亚文明核心输出国的中国却存在奇怪的印象。

有些老外一想起中国,脑子里就会冒出猪尾巴、小红本、满街的小绿人和自行车,到处是骨瘦如柴的贫民,人们生活在所谓的专制压迫中,动辄就被关进监狱。

要不就是面黄肌瘦又奇怪恶劣的傅满洲大人,整天唐装不离身又古板的角色,或者动辄喜欢精赤上身,嘴里呜哩哇啦怪叫,耍猴一样使出各种武术动作,又被人一拳撂倒的怪人。

然后这帮人会在看到金茂大厦、东方明珠、高铁、地铁,以及任何中国的现代化面貌时,发出大惊小怪的声音,好似看到了外星球。

很显然,在他们充满闭塞和偏见的眼里,中国不该是现代、先进又整洁的的国度,而是一个古板封闭又封建愚昧的落后国家。

所以,在被称为“美国知乎”的Quora上面,会出现那种“中国人见过电话吗?”、“中国有电冰箱吗?”之类的问题。

这类问题如果放到十几年前,可能大虾们还会面红耳赤,据理力争一番,以证明自己伟大祖国是富饶发达的。

但放到现代这个已经被信息爆炸撸秃噜了脑袋的时代,老童鞋们哪还给你当回事儿,全都使劲把“实情”吐露给老外,比如“电是啥玩意儿?咱村蜡烛都烧不起。”,“电话系乜啊?羡慕嫉妒恨,咱上海前天才通了电报。”

老外不信?不信没关系,什么印度尼泊尔之类的搜上图贴上去,对方一看,果然穷!果然真!这就是中国!客观!

没辙,你往好了说不行,在一些被偏见煽昏了的脑袋里,互联网是不存在的,正面资料都是被PS了的,中国就该穷,就该是那种昏暗落后,全都顶着斗笠在田里插秧的越南景象。

甚至连日本这个紧靠的邻国,对中国的印象都是很古旧的,唐装旗袍、包子头、京剧、绿军装、中华料理、僵尸,这是许多日本人对中国最深的想象和认知,在动漫里,许多中国角色出场都会伴随锣响和鼓点。

无法回避的是,中国经历了长达百多年的大衰落期,这段时间里,中国成为了悲惨的列强半殖民地,受到了大肆的瓜分,虽有发奋,却又一次次的被按倒在尘埃中,变得更加贫穷和愚昧。

满清王朝的几百年统治期内,对中华文明造成的倒退式影响相当巨大,甚至改变了人们的服饰传统和精神面貌,再加上落后被挨打的那副惨相,能给世界传达出什么正面形象才怪。

1949年以后,中国开始了奋起直追,通过朝鲜战争等改变了孱弱的国际形象,又通过对外援助和输出革命获得了国际地位,继而又以迅猛的经济建设,以及新时期的科技大爆发,完成了又一轮高速变化,这个过程快的令人目不暇接,连自己人都恍如隔世,何况是那些来不及反应的老外呢?

日本与中国不一样,日本的文化继承了很多中国古文化中风花雪月的柔美,又因为日本自己的发展,诞生出一种极具冲突感的绚丽。如果与中国文化正面对撞,日本文化其实能拿得出手的东西不多,但坏就坏在,日本近代以来的发展,是踩在中国人头上完成的。

快速步入帝国主义和发达国家行列的日本,拥有更多的时间和能力来扩张自己的文化,而且他们不像同期的中国人,他们对自己的文化更自信。

比如五四运动,许多名流打出了中国“诸事不如人”的概念,说中国是文化不如人,身体不如人,思想不如人,历史不如人,一切不如人。所以中国要消灭从文字到历史的所有东西。

日本当年也有这种思想,但日本的所谓“维新”其实并没有他们说的那么好,并非如中国这样是最后完成了彻头彻尾的民主革命,所以他们得以渐进式的选择性剔除和留存了很多东西,包括那些能对外人吹嘘出去的独有文化。

实际上,今天看到的许多所谓“日本文化”,大多是经过现代包装的产物,它们源于传统却高于传统,然后又被作为传统,如果能理解这层意思的话,也就明白日本为什么总能在文化事业上做得特别到位了。

其实最核心的东西是国力,而非你是否要把文化来“产业化”,没有经济和国家地位,一切都是空谈,还搞不出什么好东西。反之,一点历史的渣滓都能被资本包装成特色,然后以传统文化的样貌耍起来。

显然,刚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中国,还在即将迎接这些传统文化爆发的当口,并不像日本这样已经爆发几轮了,他们更轻车熟路。

所以西方很早就认识了日本文化,并且熟悉了日本文化,他们将这些本该是中国人最先创造出来的东西,在挂着日本LOGO的情况下享受了,以至于一看到东方的东西,就惊呼“日本”!

特别是二战以后,日本成为了被占领国,美军大规模的进驻日本,在日本当太上皇,享受到了难以置信的服务。

这种被占领的情况,也成为了日本输出文化的一个契机,美国人在日本享受服务的同时,学会了泡温泉、日式澡堂,知道了如何品尝清酒和赏樱花,吃着寿司,听着东洋小调,挎着缴获的东洋刀,搂着穿和服的日本女人,睡着日式的榻榻米,能不熟悉日本文化吗?

时间一久,这就成为一种文化惯性了,他们会想当然的将日本视为文明国家,并且以经济的发达性来认识社会面貌,从主动贴近和发现日本的文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